第二节学会观察教材教法
教材分析:
观察是学会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本节课中以月季为例,帮助学生了解学的观察方法。观察时常用到显微镜,教材中通过观察花粉粒使学生学会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正确使用显微镜是初中学生应该具备的技能,因此,这局部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法建议:
《学会观察》设置理念:择取常见的生物实例,运用学的观察方式和方法,认知生物知识的真实内涵。
1.尊重学生的认知?从宏观到微观。
本节课的探究竟中安排了4个活动,在顺序上是按照由宏观到微观,也就是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最后用显微镜观察这样一个认识规律来安排的。
“探究竟1”是观察一段带花的月季枝条。如果条件允许,比方班容量不是很大的话,教师可以带着同学们到校园里去观察,这样能防止在实验室中观察需要采集植物的枝条,而造成对环境的破坏。
“探究竟2〞是观察花的结构。教师可以结合本地的具体情况,提前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前采集一朵植物的花。注意告诉学生采集的原则:不要采集过多的花,不要采集珍稀植物的花,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学生可能采到各种不同的花朵,它们的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数量各不相同,让学生相互交流各自观察到的结果。
2.注重图示、理解图意,掌握操作技能。
“探究竟4”是利用显微镜观察花粉粒。通过本活动应该使学生形成使用显微镜的标准操作方法,因此,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同时,又因为涉及到临时装片的制作,所以又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可以让学生首先阅读教材上的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技能卡,之后,教师可以针对在显微镜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操作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解答、分析,然后教师再强调,以加深印象。
在使用显微镜之前,教材未涉及到的应该让学生了解的考前须知,教师要强调。比方:①取送显微镜时一定要一手握住镜臂,一手托镜座,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用一只手提着显微镜,以防止目镜和反光镜滑落;②对光时,应该先用平面镜,假设视野太暗再换凹面镜,这样可以防止强光刺眼;③光圈有大有小,在一般情况下,应该将最大的光圈正对通光孔;④在选用不同倍数的物镜时,应该转动转换器,不要用手指扳物镜,以免使物镜镜头松动,改变焦距,影响观察的清晰度。正确的方法是用手指握准转换器的边缘转动。⑤在观察前,应先将载玻片用压片夹固定好。
教学设计思路
观察是研究生物的根本方法,也是本章讲述的第一个实验方法。本节课的“探究竟〞的主题是以月季或其他花朵为例让学生学会观察的一般流程和方法。本节课中“显微镜的操作〞是重点和难点内容,也是在上一节课中“显微镜的结构〞的根底之上进行的。其操作也是生物学研究的根本技能,对于以后知识的获得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设计如下:本节课在实验室中进行。首先,通过生物学中细胞、遗传定律、青霉素等重要发现的例子,强调观察的重要意义,然后让大家仔细观察一位同学,并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学生的答复一定是五花八门,进而引出观察也要有一定的方法。老师给每组学生分发一支带有花朵的月季,询问大家如何采集标本而不对环境产生影响。开始探究竟1的活动对月季花有一个大体的认识。探究竟2中,通过大屏幕演示花的根本构造,让学生动手找到相应的部位并撕下来,接着完成探究竟3的内容。对于探究竟4“用显微镜
观察花粉粒〞,首先让学生根据“技能卡〞中的内容,做好一个临时装片。老师先领学生复习显微镜的根本构造和原理,将显微镜操作的问题展示给学生,通过学生小组自学讨论“显微镜的操作方法〞,此时,并不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老师总结每个小组的发言,并一步一步讲述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考前须知,并详细屡次示范。让每组的一名学生上前操作,老师纠正错误并给与评价。最后,让学生按照总结好的显微镜操作步骤,一步一步进行操作。最后,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自己在探究竟中4步的经验。“知识链〞和“实际用〞的知识,通过学生自学总结,老师提问的方式完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观察的根本方法。 2.阐述显微镜使用的一般方法。 3.说出观察的一般步骤。 〔二〕能力目标
1.制作花粉粒的临时装片。 2.练习使用显微镜。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观察的根本步骤,养成严谨的实验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重点和难点:操作使用显微镜观察花粉粒。
对策:先复习显微镜的根本构造和原理,通过学生小组自学讨论“显微镜的操作方法。老师总结发言,并一步一步讲述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考前须知,并详细屡次示范。让每组的一名学生上前操作,老师纠正错误并给与评价。最后,可用多媒体反复播放“显微镜操作〞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按照总结好的显微镜操作步骤,一步一步进行操作。
教学用具
带有月季花〔或者其他花朵〕的枝条假设干、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放大镜、白纸、镊子、解剖针
大屏幕、电脑〔如没有条件也可进行〕 教学方法
讲述法、合作学习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二节学会观察 学家发现认识事物离不开仔细的观 观察并不简单,要有一定的顺序和方法。 导入“身边事〞环节: 上一节课,我们都在实验室中学到了哪些内容?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最简单的生物学实验技能——观察。 观察的重要性:大家可能觉得观察没有什么了不起,其实生物学上以及其他自然学中,观察常常让学家挖掘到很多著名的发现。大屏幕显示: 1.孟德尔的两大遗传定律的发现,得益于发现豌豆的不同的性状:高、矮、种子的颜色、种子的形态等。 2.摩尔根偶然间观察到果蝇群体中的白眼果蝇,刨根问底,最终发现了基因连锁与互换定律。 3.列文虎克不是生物学家却用自己研制的显微镜观察到微生物的存在。 这些都是生物领域内学家通过缜密的观察而取得的成果,你还知道哪些学成就是学家仔细观察而发现的? 如何观察:那么,如何观察呢?很多同学也会觉得很简单,观察不就是用眼睛看么?好,我们请一位同学站在讲台上,我们大家一起来观察他有怎样的特征? 看来,大家的答复五花八门,各种各样。综合这样的观察结果才可以得到他的全部特征。如何才能一个人一次将他所有的特征都描述到呢?这就需要一定的观察方法,需要有一定的观察角度和顺序。 学生看大屏幕思考,并讲述所知学上发现的例子。 观察并答复 探究竟1 探究竟2 探究竟3 探究竟4 1.答复以下问题 探究竟环节: 开始探究:好,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观察一下月季花,看看如何才能全面地观察它。请大家想一想如何采集月季花才能不对环境产生影响? 1.仔细用肉眼观察月季并答复书上的问题并小组交流。 2.请大家对照老师在大屏幕中给出的花的各局部结构图,找到月季花的结构,并完成探究竟2的活动。 3.用放大镜观察花粉粒并画下它的形态与小组成员交流。 4.我们用显微镜来观察花粉粒的结构。首先请大家按照“技能卡〞的内容,制作花粉粒的临时装片。〔同时准备大屏幕,显示显微镜的各局部结构〕 观察、操作、交流 制作临时提问:首先我们一起回忆上节课的显微镜的主要结构,装片 请你说出显微镜的主要构造和功能。 对照书本上的操作步骤,答复以下问题: 1.如何取镜和安放?需要注意些什么? 2.如何对光?找到适宜的角度? 3.如何利用粗准和细准焦螺旋调节,直到看到花粉粒的清晰的结构为止呢? 总结答复。 演示:显微镜的标准操作,同时指出考前须知,列举错误操作等。 书上的操作〔略〕和考前须知: 1.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一手提着显微镜。 学生演示 2.对光时,先用平面镜,假设视野太暗再换凹面镜,2.演示操作 以免强光刺眼。 考前须知 3.用最大光圈对准视野 4.旋转不同倍数的物镜时,不要用手指扳动物镜,要用手指握准转换器的边缘转动。 鼓励学生演示:讲述完毕,鼓励学生自发奋勇到讲台尝试操作,老师给与积极的鼓励和建议。 回忆: 播放显微镜操作视频一次,让学生回忆操作的过程和考前须知。 3.实际操作 知识链 实际用 练习 小结 实际操作:同桌为一组,一个人操作,另一个人在旁边观察他的操作,如有错误,立即指出。 总结答复 答复 做答 “大家谈〞“知识链〞“实际用〞环节 提问:我们的实验都做完了,是通过一个怎样的顺序呢?请大家仔细思考后,答复这个问题。 阅读“知识链〞,给大家讲述你都获得了那些知识?你能总结归类么? 总结: 1.观察是探究生命问题的第一步。 2.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有一定的循序观察,要实事 作业 求是,多角度观察。 比拟: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下的花粉粒有什么不同? 思考:人们创造了哪些仪器看到微观的、远距离、可见光外的事物呢?先思考,再看书。 课堂练习题: 1.某位同学想观察苍蝇足的结构特点,他应该选择的最适宜的方法是〔 〕 A肉眼直接观察 B放大镜观察 C低倍显微镜观察 D高倍显微镜观察 2.请你将显微镜正确的操作顺序写下来。 〔 〕→〔 〕→〔 〕→〔 〕→〔 〕→〔 〕 小结:这一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大家都来说说看。我们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了月季花的结构,知道了观察的要求和方法,借住多种仪器我们能看得更多、更远、更细微。 作业: 总结本课中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并预习下一节课“学会测量〞 板书设计
第一章第二节 学会观察 一、观察月季花
1.用肉眼直接观察茎、叶、花 2.用放大镜观察花药 3.用显微镜观察花粉粒 二、显微镜的用法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微生物一章完结课,系统分析了微生物在生物圈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本节课一课时完成。教师从日常生活入手切入微生物对生活垃圾处理上面的重要作用,结合知识链内容完成总结归纳环节,对资料分析环节,提供了更多的资料,拓展学生的思路。在实际用环节中,如有条件可去观察垃圾和污水的处理过程,亦可以资料形式提供应学生,学生在此
根底之上,积极思考寻找更多的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法。不仅如此,更要鼓励学生翻开思维,搜集更多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实例。教材是从最常见的生态系统〔落叶〕中的作用引入的,然后列举实例,介绍了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的危害,接着又讲述了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实例。这样编写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比拟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概括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三大作用:A.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B.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C.与动植物共生
2.探究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分解作用。
3.探究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第三个作用:与动植物共生。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本章引言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观察,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分析、思考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培养学生辩证观点,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2.激发学生保护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3.激发同学创造情愫。 教学重点
1.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腐生〕 2.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可引起动物和人患病。〔寄生〕 3.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可以与动物共生。 教学难点
1.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细菌和真菌可以与动物、植物共生。 教学用具
挂图或者多媒体大屏幕 教学方法
比拟分析、讨论
多媒体演示法、观察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
有关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三大作用的多媒体片断或相关挂图。 2.学生准备: 〔1〕探究实验
〔2〕搜集与细菌、真菌有关的信息〔从日常生活中收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问答,导入新课]教师:前一章,我们学习了细菌、真菌,那么从形态上讲,细菌和真菌的最大区别是……〔学生接述:细菌没有细胞核,只有核区;而真菌具有成形的细胞核,具有细胞完整结构〕。我们学习过的细菌按形态分,可分为……〔学生接述:球菌、杆菌和螺旋菌〕,学过的真菌有……〔学生接述:酵母菌、青霉、曲霉,还有蘑菇等食用菌〕很好。细菌和真菌虽然个体小,不像动植物那样惹人注目,但它们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却是不可低估的。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关注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从生活现象入手,通过做实验和资料分析,探究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三大作用] 教师:首先请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细菌和真菌吗? 学生:通过讨论,课下收集资料,日常生活经验等。可能有以下几种答案。 〔A〕的梨〔或苹果〕里有 〔B〕在妈妈实验室的显微镜下见过。 〔C〕根瘤菌里有 〔D〕没见过。
教师:日常生活中,我们到底和细菌、真菌接触吗?好,先请同学们观看老师准备的多媒体课件。注意观察课件里所涉及到的细菌和真菌的生活现象。 随即播放多媒体课件〔没条件的可观察书上P123的图片〕 2.设计实验演示
一只完好的梨,用刀子给它划一个小口。画外音:“请过几天再观察。〞梨缺口处大面积了〔是另外的一只梨,只是前几天划的口〕。画外音:“如果继续放置,它会〔慢语速且极具探索性〕全部腐烂。〞梨由局部腐烂到全部腐烂的动态过程〔速度很快〕。画外音:“这便是食物的现象。梨为什么会呢?其实是枯草杆菌把它分解的结果。〞 “有些真菌和细菌还可以营寄生生活,它们从活的动植物和人体吸收营养物质,导致动植物和人患病。〞同时画面显示水稻稻瘟病、小麦叶锈病、人手癣、体癣的大特写。 画外音:“但有些细菌和真菌能与动植物共生,它们相互依赖,一旦分开,彼此不能生活。如地衣。〞画面显示地衣特写。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回忆,刚刚多媒体课件里有哪些细菌、真菌的生活现象? 学生:〔观察课件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后可抢答〕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枯草杆菌可将梨分解——梨的同细菌有关。
〔2〕真菌可使小麦得小麦叶锈病,使水稻得水稻稻瘟病,可使人生癣——细菌和真菌可使动植物和人患病。
〔3〕地衣是真菌和细菌与动植物共生的结果。 教师:〔鼓励评价学生〕看来,同学们收集信息能力很强。 请同学们观察手中的梨〔或苹果〕,将其和完好的梨相比拟。联想一下,除了梨和苹果,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些什么东西会变质?试举例。 学生:〔先观察的梨和完好的梨,加深对的认识,再展开联想做答〕答案可能有:变馊的饭菜、垃圾堆上发臭的老鼠、朽木……
教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都很好。食物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到,自然界里的物质循环更是循环不会停止。这其中,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充当了分解者的角色。 教师讲解
1.菌类使梨和苹果。
2.真菌和细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作为分解者,对于自然界中CO2等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3.细菌可以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有条件教师请重新展示有关细菌和真菌可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的片断。 学生:积极收集信息,联想日常生活中感性认识,甚至可以展示自己的体癣。总之,认识到,细菌和真菌中的一些种类营寄生生活,它们从活的动植物体内吸收营养物质,导致动植物和人患病。
4.细菌、真菌与动植物的共生现象,如地衣、根瘤菌。〔教师请学生们经回忆答复〕放映有关共生的片断和图片。
教师:给予肯定,鼓励评价,及时鼓励,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给大多数同学自信心和学习动力。教师:其实,草食性的动物,如牛、羊、骆驼、兔子等,在其胃肠内,也存在着
细菌,细菌可以帮助动物分解植物中的纤维素,而动物的胃肠也为这些细菌提供了食物和生存场所,同学们说,它们两者是什么关系? 学生:共生。〔可叫中等学生答复〕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了细菌和真菌,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作用,同学们认识到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可营腐生、营寄生及营共生生活,它们对自然界有三大作用,分别是……〔学生接述〕,可见,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不可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