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妖游戏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三角形全等易错题析(供参考)

三角形全等易错题析(供参考)

来源:易妖游戏网
长岭中学数学课题论文 三角形全等易错题分析与纠错策略探讨

长岭中学 孙运华

摘 要: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时常发觉有些做过量次的题,学生会一错再错。通过了解,我发觉这不是个别现象,要想纠正这些易错题,必需分清缘故,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方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 易错题; 纠错策略;

很多数学教师都发觉,一些做过量次的题,学生会一错再错。这种题目咱们暂且叫它易错题。易错题产生的缘故各不相同。要想纠正这些易错题,必需分清缘故,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方法。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初步探讨,以全等三角形为知识载体举几个纠正易错题的例子,探讨纠错进程,形成我的纠错策略,与大伙儿共勉,.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及其应用是初中几何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中考所要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对概念、判定、性质的明白得不清或对问题的考虑不周密,往往会显现各类错误. 一、寻觅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时犯错

例1 如图,已知:△ABC≌△EFD,∠C=∠D,AE=BF,指出其他的对应边和对应角。

错解 对应边BC与DF,AE 与BF,对应角∠DEF和 ∠ABC.

错解分析:识图能力差,不能看出两个三角形如何重合的,不能正确识别对应边和对应角。

正解 对应边AB=EF,AC=ED,BC=DF;对应角∠A=∠EEF, ∠ABC=∠F.

策略探讨:像本例的错误,反映了学生对图形的识别能力不强,教师教学时应尽可能多展现一些有关全等三角形的图形,让学生进行适当的对应边,对应角的识别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达到学生不犯或少犯类似错误的目的。

例2 如下图,假设△ABC中的∠A=30,∠B=70,AC=17cm;如图2(2)所示,假设△DEF的∠D=70,∠E=80,DE=17cm,那么△ABC与△DEF全等吗?什么缘故?

CE800300700700图1(2)0

0

0

0

0

AB

图1(1) 错解:△ABC与△DEF全等.

FD

在△DEF中,因为∠D=70,∠E=80, 因此∠F=180-∠D-∠E=180-70-80=30.

0

0

0

0

0

0

在△ABC中,因为∠A=30,∠B=70, 因此∠A=∠F,∠B=∠D. 又因为AC=17cm,DE=17cm, 因此AC=DE. 在△ABC与△DEF中,

00

AF(已证), BD(已证),∴△ABC≌△DEF.

ACDE(已证), 错解分析:AC是∠B的对边,DE是∠F的对边,而∠B≠∠F,因此这两个三角形不全等. 正确解法:△ABC与△DEF不全等.

因为相等的两边不是相等的两角的对边,不符合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法.

策略探讨: 概念是对事物进行判定和推理的基础,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在数学学习的进程中,有些学生不注重对数学概念的明白得,对该透彻把握的概念一知半解,模糊不清,致使了一系列的错误。本例表现了学生关于全等中对应这一概念把握不透彻造成的错误。因此在概念教学中,要通过具体的例子使学生对抽象的概念有一个具体的感性的熟悉。在此基础之上,再举一些反例,通过暴露错误,纠正学生头脑中的错误信息,从而加深对数学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明白得。

二、利用三个角对应相等说明全等犯错

例3 如图,∠CAB=∠DBA,∠C=∠D,E为AC和BD的交点.△ADB与△BCA全等吗?说说理由. 错解 △ADB≌△BCA.

因为∠C=∠D, ∠CAB=∠DBA,∠DAB=CBA,因此 错解分析 两个三角形全等是对的,但说明的理由不能作为三角形全等的识别方式.因为三个角对应相等等.

正解 △CAB≌△DBA.

因为∠CAB=∠DBA,∠C=∠D,AB=BA(公共边), △CAB≌△DBA(AAS).

策略探讨:在探讨三角形全等的判按时,教师应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充分利用尺规作图来判定知足某些条件的三角形是不是唯一确信,让学生明白得唯一确信与不唯一确信说明了什么问题,从而达到完全明白得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目的。

三、利用两边及一边对应相等说明全等犯错

例4 如图,已知△ABC中,AB=AC,D、E别离是AB、AC的中点,且CD=BE,△ADC与△AEB全等吗?说说理由. 错解 △ADC≌△AEB.

因为AB=AC,BE=CD,∠BAE=∠CAD,因此△ADC≌△AEB(SSA).

△CBE≌△DAE(AAA). 不正确.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必然全

错解分析 错解在把SSA作为三角形全等的识别方式,事角形全等的识别条件.因为两边及一边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正解 △ADC≌△AEB.

因为AB=AC,D、E为AB、AC的中点,因此AD=AE. 在△ADC和△AEB中,

因为AB=AC,AD=AE,CD=BE,因此△ADC≌△AEB(SSS)

实上,SSA不能作为三不必然全等.

策略探讨:本例中除要利用尺规作图让学生明白得SSA做出的三角形的不确信性外,也要要求学生把握这一作图,它关于尔后学习圆及解直角三角形.也有专门好的作用。 四、利用部份当整体说明全等犯错

例5 如图,已知AB=AC,BD=CE,试说明△ABE与△ACD全等的理由. 错解:因为AB=AC,因此∠B=∠C,

在△ABE和△ACD中, 因为AB=AC,∠B=∠C,BD=CE, 因此△ABE≌△ACD(SAS).

错解分析 错解在把三角形边上的一部份看成说明的条件,这不符合三角形全等的识别方式. 正解 △ABE与△ACD全等. 因为AB=AC,因此∠B=∠C,

因为BD=CE,

因此BD+DE=CE+DE,即BE=CD. 在△ABE和△ACD中,

因为AB=AC,B=C,BE=CD,因此△ABC≌△ACF(SAS).

策略探讨:把部份看成整体,很多学生容易犯如此的错误,教学时教师应强调,必要时可让学生进行一些由部份推导整体的训练,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五、利用减法运算说明全等犯错

例6 如图,已知AC、BD相交于点0,∠A=∠B,∠ACD=∠BDC,AD=BC. 试说明△AOD≌△BOC.

错解 在△ADC和△BCD中,因为∠A=∠B,∠ACD=∠BDC,DC=CD,

因此△ADC≌△BCD(AAS),因此△ADC-△DOC=△BCD-△DOC,即△A0D≌△B0C.

错解分析 错解在将等式的性质盲目地用到三角形全等中,事实上,三角形全等是不能依照等式的性质说明的.

正解 在△ADO和△BCD中,∠A=∠B,∠AOD=∠BOC,AD=BC, 因此△AOD≌△BOC(AAS).

策略探讨:关于数量关系能够用等式的性质进行运算,而图形关系不能用等式的性质进行逻辑运算,教师要多做强调,以避免学生再犯类似错误。

六、仅据图形的直观印象就视为条件来参与证明犯错

例7 如图,在△ABC中,AD是它的角平分线,BD=CD,DE、DF别离垂直于AB、AC,垂足为E、F.求证:BE=CF. 错证一:以为DE=DF,并以此为条件, 在Rt△BDE与Rt△CDF中, 因为DE=DF,BD=CD,

因此Rt△BDE≌Rt△CDF(HL).

BEFCA因此BE=CF(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D图2 错证二:以为AD⊥BC,并以此为条件,通过证明△ABD≌△ACD,得AB=AC.再由Rt△AED≌Rt△AFD,得AE=AF,从而取得:BE=CF.

错证分析:错证一中以为DE=DF,并直接作为条件应用,因此产生错误;错证二中,以为AD⊥BC,没有通过推理,而直接作为条件应用,因此也产生错误.产生上述错误的缘故是审题不清,没有依照题设,结合图形找证题方式,推论进程不符合全等的判定方式. 正确证法:在△AED和△AFD中,

DEADFA(垂直的定义),), BADCAD(角平分线的定义ADAD(公共边),∴△AED≌△AFD(AAS).

∴DE=DF(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在Rt△BDE与Rt△CDF中,

BDCD(已知), ∴Rt△BDE≌Rt△CDF(HL). DEDF(已证),策略探讨:这是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进程中常常发生的错误,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白不能依照图形的直观就视为题目条件参与证明。

七、观看图形显现重复或遗漏犯错

例8 如下图,在等边△ABC中,D、E、F别离为AB、BC、CA上一点(不是中点),且AD=BE=CF,图中全等三角形组数为(

).

A.3组 B.4组 C.5组 D.6组 错解:A.

错解分析 学生审题时急躁、不细心,没有灵活运用所给条件,只是直接运用了已知条件就做出判定.全等三角形共有6组,别离是:△ABE≌CAD,△ABE≌BCF,△CAD≌BCF,△ABF≌CAE,△ABF≌BCD,△CAE≌BCD. 正解:C.

策略探讨: 正确的审题是做对数学题目的前提。有的学生在做题进程中急于求成,审题意识不强,拿到题目以后慌忙看一眼就动笔答题,很容易因为审题时错看漏看条件,对题目条件挖掘不充分,显现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局面。

对这种问题平常学习要多观看多总结,充分地用上所给条件,慢慢找出所有的全等三角形,培育学生认真读题,深切试探,不急于下结论的适应。做题时要全面考虑,充分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

教师能够通过对学生易错题的研究,弄清错误后面学生所欠缺的能力,采取相应的纠正方法,并指导学生找出缘故,在更正错题的进程中把握数学知识,积存解题体会,提高解题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