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行政管理创新问题研究
摘要:地方行政管理创新有助于推动我国行政管理改革和构建新型化,更好的服务地方的建设发展。基于此,本文对我国地方行政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行政管理创新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地方;行政管理;创新
随着当前我国行政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职能转变的要求,迫切需要我国地方进行行政管理创新,同时实现行政管理创新也是我国地方充分服务两型社会的内在体现。目前我国地方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还存在较多问题,如思想固化、组织松散、效率低下、管理失位、职能落后等,严重影响了我国地方行政职能的充分发挥,因此我国地方应该充分认识到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以我国宏观行政管理改革要求为指引,加快行管管理创新步伐,提高行政管理质量。 1 我国地方行政管理创新的机遇分析 1.1 我国地方的功能和角色正在发生转变
在传统的集权管理制度下,地方仅是作为在地方的代表,其功能和角色相对单一,主要是贯彻的方针和。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和行政的改革,我国地方的功能和角色均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其在地方社会管理以及经济建设方面具有了一定的性,在决策方面拥有了更大的权利。尤其是随着地方财政的,进一步增强了地方的行政管理能力。
1.2 地方已经开始逐渐摸索不同的行政管理模式
根据关于地方探索行政管理模式的决策,部分地方建立了行政改革试点,在行政管理的过程中本着“监督、执行和决策”三方面相对分离的基本原则,以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三大体系作为基础,设置三个及以上的决策局,不同的决策局负责制定不同的法规。
2 我国地方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思想固化,行政管理缺乏创新意识
我国地方在行政管理方面由于长期受到传统行政管理思想的影响和,导致思想固化现象严重,已经成为我国地方行政管理创新的主要阻碍因素之一。尽管我国自以来明确要求各地要深化行政管理改革,加快行政管理创新,但是各地方由于缺乏基本的创新意识,收效甚微[1]。主要体现在两个一方面:一是当前我国地方的行政管理人员平均年龄偏大,受到传统行政管理思想的影响,对新的管理理念在短时间内难以有效接受;二是地方在多年的行政管理工作中已经形成了模式化的行政管理思维,一时难以否定过去的行政管理模式,从而造成学习能力整体较差,难以开展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创新实践。
2.2 组织松散,机构人员队伍臃肿冗余
地方的日常行政管理事物较多,涉及到地方经济、文化、教育、社会以及生态等多个方面。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地方的下设的行政管理部门越来越多,每个部门所容纳的行政管理人员也逐渐增多,从而导致我国地方存在严重的机构臃肿和人员冗余现象。该问题一是加大了地方的人员管理难度,二是增加了地方的财政负担。同时这些人员往往在一定程度上都跟部门领导具有亲戚或者朋友关系,组织松散,对的执行和贯彻能力较差。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我国地方的决策力度和执行能力,不利于地方行政职能的发挥,从而难以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实现创新。 2.3 效率低下,缺少有效的合作和交流
基于我国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地方通常要按照上级的指示来行使行政职能,其相关的制定和执行要充分考虑各职能部门的意见,并且要经过上级部门的同意,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的制定和执行效率,已经不符合我国当前行政职能改革的要求。此外,我国地方各部门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各自为政的情况,很难实现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合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地方行政管理效率。基于当前我国行政管理
改革要求,地方各部门之间的有效交流和合作,有助于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有助于推进建设新型,也有助于推动我国两型社会的健康发展。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地方的行政管理水平距离我国行政管理改革的要去还有很大的距离。 2.4 管理失位,决策透明度较低
近些年我国地方在行政管理的决策透明度相比以前已经有了显著改善,但是距离我国行政管理改革的要求,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是在行政管理的过程中难以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有些地方在决策公开方面没有实事求是,存在弄虚作假的行为,从而了地方职能的充分发挥[2]。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方的决策过程没有进行充分的调研分析,也没有充分考虑各职能部门的意见和建议,而是由直接由部门领导进行决定,从而影响了决策的可靠性和透明度,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这一现象在我国各地方中普遍存在;二是地方在将决策结果向公众进行公布时,信息不明确,从而导致人民群众难以充分了解决策的内容和内涵,更无法根据决策的内容进行有效的信息反馈。
2.5 职能落后,管理过程中缺少有效的监督
地方行政职能的发挥程度与地方各方面的建设和发展水平具有直接的影响。但是我国当前仍然有些地方存在行政职能落后或者行政职能缺失的情况,导致地方行政管理不作为或者乱作为的现象非常严重,而行政管理过程中缺失有效的监督是造成该问题最主要的原因。一是地方与之间存在明显的界限,导致的监督管理机制在地方难以得到有效落实,而地方各部门之间处于自身利益考虑,也没有形成彼此之间相互监督的机制;二是广大人民群众相比处于劣势地位,因此难以对地方进行有效监督。从而造成了我国地方在发挥行政职能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3 加快我国地方行政管理创新的策略分析 3.1 转变管理理念,树立行政管理创新意识
基于我国当前的社会政治环境,要想加快我国地方的行政管理创新,提高地方的行政管理能力,首先要转变地方的管理观念,引导他们树立行政管理创新意识。具体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地方的领导加强引导教育,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行政管理创新对于提高行政管理能力,改善行政管理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深入学习和理解国家行政管理改革要求,摈弃传统的行政管理理念,积极探索行政管理新模式;二是对地方的广大行政管理人员进行行政管理创新教育,对他们进行思想动员,从而营造良好的行政管理创新氛围。
3.2 完善组织机构,合理配置行政人员
我国地方应该在现有组织结构的基础上,针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完善,并且合理配置行政管理人员,保障职能的有效发挥。一是精简冗余机构,对于那些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有效发挥职能的组织机构进行精简合并,然后根据当地经济社会的具体发展情况进行合理设置;二是精简冗余人员,在地方的人员配置中坚决杜绝因人设岗情况的出现,对冗余的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妥善安排,在机构人员配置方面必须坚持将服务人民群众和加强当地经济文化建设作为基本原则。
3.3 提高管理效率,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能力
地方各部门之间加强协同合作,可以显著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对于行政管理创新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一是对当前行政管理方式进行深入剖析,分析阻碍提高行政管理效益的相关因素,然后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来提高地方的行政管理效率,更好的为地方发展进行服务。二是建立相应的保障措施和管理机制,能够有效协调地方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工作,促使各部门能够团结一致,通力协作,进而提高行政管理效率,降低行政管理成本[3]。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索行政管理创新方式,向着新型化的方向不断努力。 3.4 加强组织管理,提高决策透明度
要实现真正的行政管理创新,地方仅是为地方的经济、文化、教育、社会以及生态等建设服务还远远不够,还应该实现决策的公开透明,这也是新型化的要求。一是上级要对地方加强管理,地方要对各部门加强管理,保障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效率,保障决策的公开透明,保障决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严格杜绝在决策过程中部门领导进行拍板的情况。二是采用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积极向广大人民群众传达的各项决策,包括电视、广播、宣传栏、微信平台等,让人们群众能够准确清晰了解到的各项决议,
从而有效加强对地方的监督,促进加快行政管理创新。 3.5 转变职能,完善监督管理制度
地方职能的转变有利于更好的服务当地的发展建设,而完善的监督制度是地方职能有效发挥的重要保障。一是通过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成立相应的监督管理部门、安排相应的监督管理人员等加强上级对地方的监督管理。二是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形成人民群众对行政职能的兼顾和举报机制,促使地方的决策切实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能够有效为人民群众服务。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行政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型建设的不断加快,地方行政管理创新势在必行。基于我国地方当前行政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要想实现行政管理创新必须转变管理理念、完善组织机构、提高管理效率、加强组织管理以及转变职能,保障地方的各项行政管理措施切实为地方的建设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何永珍. 信息化视角下探索地方管理的创新机制[J]. 改革与开放, 2016(20):124-125. [2]郭泰鸿. 行政管理的创新[J]. 杭州(周刊), 2017(12):50-51.
[3]刘琼莲. 创新服务的动力机制研究——以天津市为例[J]. 学习论坛, 2016, 32(10):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