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传统文化中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等强大的精神信念为实现提供了澎湃动力;待人友善、恪守信用,艰苦朴素、勤劳节俭等深厚的价值观为实现凝聚奋进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传统文化的传承必须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立足社会实践,推陈出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之间的有效融通。
《中国诗词大会》
一、重大背景阐释
2016年4月15日晚上,《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总决赛落下帷幕。《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传统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2017年2月7日晚,在春节期间引发无数网上网下热议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迎来总决赛。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角逐,16岁上海女生武亦姝一路过关斩将,在擂主争霸赛中,与4期守擂擂主彭敏巅峰对决,在逆向思考题环节中,率先抢答赢得5分,成为诗词大会本季冠军。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是科教频道自主研发,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共青团联合主办的一档大型演播室季播节目。本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邀请全国各个年龄段、各个领域的诗词爱好者共同参与诗词知识比拼。诗词大会引发了全民热追,优胜者赢在热爱诗词上,更赢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上。这种现象引导全社会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近,引导全社会自然地、自发地体会传统文化中的温暖和情意。 二、“时政术语提炼
1.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2.电视台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唤起了人们深藏心中的诗意。
3. 诗歌与传媒、文化与科技的有机结合,为传统文化搭起了一个最大的、最接地气儿的课堂。 三、“热点题目回顾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纯真质朴,到“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上下求索;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雄心壮志,到“心远地自偏”的隐士风流;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到“卷帘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缠绵。千百年来,中国人就是从这些意味无穷的诗词中得到滋养,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丁酉新春,央视以诗词知识竞赛为主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火爆荧屏。他创新性地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实现了诗词娱乐化,用健康的娱乐化方式实现了“扩群”,唤醒了无数人心中的“诗和远方”,再次引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然而,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尴尬境地也不容忽视。如今,饱读诗书的人少了,通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去提升文化素养的人少了,而带着功利目的去阅读的人多了,步入书店,最显眼的地方往往摆放着成功学、职场技巧、商业推销等书籍,诗词歌赋和传统文化的书籍往往被束之高阁。
2017年伊始,、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第1页
部署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国民教育始终。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国诗词大会》何以能唤醒人们心中的“诗和远方”。(10分) (2)结合材料,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谈谈应该如何看待当前传统文化遭遇的尴尬。(12分) (3)某校准备举行一次关于“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的辩论赛,请你拟出两个辩题。要求每个辩题都包含正反双方观点,每个辩题不超过40个字。(4分)
【答案】
(1)传统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诗词大会》展示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增强了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引发了共鸣;(4分)传统文化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陶冶了人们的情操;(3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形式的创新激发了人们学习诗词的热情,有利于人们主动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3分)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会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在价值观念、知识构成、认识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因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也会不同。(4分)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面对传统文化,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就会对人的发展乃至社会进步产生积极的影响。想法,就会妨碍人的发展、阻碍社会进步。(4分)我们应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全面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批判性继承,并不断推陈出新,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和传承者。(4分)
(3)示例:(4分)
①正方:传统文化是财富;反方:传统文化是包袱。
②正方:传统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发展;反方:传统文化制约着人的发展。 ③正方:传统文化的社会作用不断增强;反方:传统文化的社会作用日渐式微。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材料一 中国古诗词,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电视台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唤起了人们深藏心中的诗意,带着深埋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用国人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诗词,在带领观众重温中华经典诗词的同时,也完成了一次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精神之旅。《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冠军是年仅16岁的中学生,表现突出的陈更是工科博士。特别是家境贫寒的抗癌农民白茹云,是诗词支撑着她一路走来,活出自己的精彩,赢得了人们的尊重。正是这些普通人的表现,让我们看到了诗词对塑造人生的重大作用,唤醒了观众对于我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材料二 《中国诗诃大会》再一次掀起了“国学热”,带动了国学经典著作的热销。但有些家长不分良莠,把一些含有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封建糟粕的东西,塞给孩子,强迫背诵,引起了社会有志之士的担忧。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中国诗词大会》为什么能唤醒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10分)
(2)运用辩证否定的观点,谈谈你对材料二中家长做法的认识。(12分)
(3)爱国主义是中国古诗词永恒的主题之一。请你列举两句反映爱国情怀的古典诗词。(4分)
【答案】(1)中国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2分)中国诗词以其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想象,给人以美的享受,(2分)能提高人的艺术修养、涵养人的性格、陶冶人的情操,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4分)《中国诗词大会》带领人们重温经典,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了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2分)
(2)辩证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其实质是“扬弃”。(2分)国学经典中的精华,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推动作用,应当继承。(3分)国学经典中的糟粕,会毒害孩子的心灵,阻碍社会发展,必须予以剔除。(3分)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促进社会发展进步。(2分)家长不分良莠、不加辨别的做法是不可取的。(2分)
(3)答案要求:必须是爱国主体;必须是古典诗词。每句2分,共4分。
第2页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如一阵和煦的春风向我们迎面扑来,给我们带来2017年初春的一场精神盛宴。
本届《中国诗词大会》的入选诗词从中国诗歌的缘起《诗经》开始,包括楚辞、汉魏六朝诗,唐宋诗词、明清诗词,一直延续到当代名人诗词,时间跨度数千年。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纯真质朴,到“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上下求索;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雄心壮志,到“心远地自偏”的隐士风流;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缠绵。“诗词大会”引领人们感受诗词之趣,分享诗词之美,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中国诗词是我们独有的文化瑰宝,是沉淀在每一位中华儿女血脉里的文化基因。中华民族是诗的民族,中国人对诗词有着独特的文化情结。《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得到高度关照。
从第一季开始,《中国诗词大会》一直走在创新路上。竞猜、“飞花令”等对抗性安排,增加了节目悬念;超大演播室、水舞台、大屏幕意境展示等全新舞美设计,增加了节目观赏性;手机摇一摇等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应用大大提升了节目的趣味性和参与性。诗歌与传媒、文化与科技的有机结合,为传统文化搭起了一个最大的、最接地气儿的课堂。
《中国诗词大会》造成万人空巷,普通农妇、高中学妹成为“国民网红”,这是一件值得称道的文化盛事,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成功案例。
(1)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谈谈《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为我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哪些有益的借鉴。(12分)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说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必须关注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 (8分) (3)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为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活起来、传下去,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请你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提出两条方建议。(4分)
【答案】
(1)①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展现了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和魅力。(3分)②关注中国人独特的诗词文化情结,引导全民参与,重视了人民的主体作用,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多样化文化需求。(3分)③重视节目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文化与传媒、科技有机结合,创新使传统文化更具生机和活力。(3分)④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诗词大会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成功实践和生动案例。(3分)
(2)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关注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体现了群众观点。(4分)②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考虑并满足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要求,关注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是维护人民利益的正确价值追求。(4分)
(3)例举: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各地要根据本地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②坚持尊重规律客观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统一。遵循文化传承与创新规律,创造性开展工作。③坚持辩证法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对传统文化扬弃继承、转化创新。④立足整体,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坚持统筹协调、形成合力。(每条建议2分,其他符合题意要求可酌情得分)
“二十四节气”入遗
一、重大背景阐释
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用于指导农业耕种。 二、时政术语提炼
第3页
1.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天文气象历法。
2.节气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殷商时代,到西汉二十四节气便已完备了。3.“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
4. “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护任重道远。
5.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流传到世界各地。 三、热点题目回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农业生产中积累了丰富农业气象经验,二十四节气便是这许多经验中的一个重要结晶。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时间留下脚印,人间四季轮回。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是以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东风西风、睛空细雨、雷电霜雪都是时间的主人,桃树梨树、杏树桑树、菊花苦菜、虫鱼鸟兽、山川河流,都是时间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人根据时间的变化,采桑养蚕、安排生产,春耕夏长,秋收冬藏,以此达到与自然的和谐。
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老百姓对二十四节气进行了动态地完善,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仍然保留着吃春盘、春饼等习俗,会用“九丸消寒图”来避寒养生,使得中国人的生活具有韵律之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结合材料,运用规律的相关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运用二十四节气让生活更具韵律之美。(12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探究传承二十四节气的文化价值。(10分) (3)请列出你印象最深刻的某一节气,并说明该节气对你的独特意义。(4分)
【答案】
(1)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4分)遵循二十四节气蕴含的太阳运动与气温、降水之间的规律性认识,指导农业生产和工作生活。(4分)在认识和把握二十四节气规律的基础上,从宴际出笈,具体分析当时当地气候和条件,在运动变化中把握节气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4分)
(2)我国人民农业生产实践的结晶,对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有指导作用。(3分)蕴含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积极思想(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或人与自然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3分)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2分)能够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分)
(3)答案示例:清明,祭祖扫墓,寄托思念;踏青赏春,陶冶情操;谷雨,播种五谷,劳动体验。(节气准确得2分,意义描述符合节气特征且有积极意义得2分)
原创新题演练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据此回答1-~2题。
1.“二十四节气” 是中国人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的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规律,这种科学认识,又远播海外各大洲,影响了全世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具有丰富而绚丽的内涵、宣敏儿独特的风格 ②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科技成果 ③要坚持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④满足人民大众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农耕时代,中国农民一直依靠“二十四节气” 来安排生活和生产。在当前区域和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气候变化对“二十四节气” 产生了影响,整个季节循环去整体增暖。这说明:
①正确揭示事物本质联系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 ②真理随人类生产生活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③人可以
第4页
创造有利于实践的具体联系指导实践 ④在实践中不断产生新问题推动着认识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3.《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将全程运用移动端推动节目多屏传播,实现节目播出时电视观众利用手机与场上观众同步答题,观众也可在网络互动社区讨论诗词,表达观点,增加节目的参与感。多媒体互动为全国观众奉献“全民的诗词文化盛宴”。这表明( )
①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②大众传媒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③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④影视作品的创作一定要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对待家风要有“扬弃”的态度,保留家风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克服传统家风中确实存在的一些落伍于时代的内容,为家风注入时代精神和内涵,积极推进新时代的家风建设,发挥家庭教育的长久效应。实现对家风的“扬弃”需要
①打破常规坚持否定立场 ②促使矛盾统一体的破裂 ③克服旧事物建立新事物 ④辩证法的批判精神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家风建设应该与思想道德建设相融合,引导家庭成员承家风、传美德,践行核心价值观,让新时代的家风文化在家庭中生根,在亲情中升华。据此回答5—6题:
5.好家风是一种道德力量。在当前反腐工作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重视家庭教育尤为重要。从哲学角度讲,是因为
A.先进人物的意志能够突破规律的制约 B.意识是脱离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 D.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反作用
6.从近年来查处的一些案件看,出问题的干部普遍家风不正、家教不严,家属亲属相互影响、恶性循环,形成家族式。这一现象说明
①应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了新的具体联系 ②联系具有客观性 ③是人为臆造联系的表现 ④联系是有条件的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7.**总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文艺工作者要摒弃“以洋为美”,讲好中国故事。总的讲话强调的是文艺创作要
①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抵制外来文化 ②各美其美,传承好中国优秀文化 ③美人之美,借鉴好外来先进文化 ④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8.以“讲好中国故事,唱响时代赞歌”为主题的《中国民歌大会》,以民族民间原生态歌曲为内容,通过准确的思想定位、精心的总体设计、丰富的艺术手段、精美的舞台呈现,唱响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好声音。中国民歌是:
①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②一种民族文化艺术形式,对提高个人文化修养起着不可替代作用 ③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挥着独特作用 ④一种社会精神力量,为时代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方向保证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9.“超级中国》《鸟瞰中国》《美丽中国》《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等一系列纪录片在国外电视频道的播出,引发收视热潮,进一步激发了国际社会探求中国、理解中国的兴趣。这一现象表明
A.利用外媒讲好中国故事有利于传播中华文化 B.大众传媒有利于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 C.包容性使得中华文化在全世界得以广泛传播 D.文化创新是中华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第5页
10.2016年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举办了精彩纷呈的活动,通过“中国日”、摄影展、座谈会等多种形式,讲中国故事,展中国风采,进一步拉近中国与世界的距离。讲中国故事,展中国风采,有利于
①不同民族文化充分交流渐趋统一 ②我国在文化交流中取长补短有利文化创新 ③实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交融 ④促进中华文化传播和世界文化事业的发展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1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今年春节前后,由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担纲的《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成为文化类综艺节目爆款,和《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宴,被誉为“综艺文化清流”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变古诗词整体教育氛围——未来能减少孩子“苦恼”背书,而是能够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熹,则弥足珍贵。
材料二 《朗读者》第一期压轴出场的是96岁高龄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他在国内外出版译著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六十本,是有史以来将中国历代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2014年8月2日许渊冲获得国际翻译家联盟(国际译联)2014“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成为该奖项自1999年设立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许老先生尽毕生之力所做的,就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之美,似无止境。对于未来的时间,他是这样设计的:两个多月翻译一本,计划有生之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
(1)结合材料一,运用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知识,谈谈《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成功给我们的哲学启示?(12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说明中外名著为什么可以互译共存。(10分)
(3)材料中“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请你就激发公众读书之热情,邂逅传统文化之美好拟两条宣传语,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言简意赅。(4分)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天文气象历法。它是中华民族经验和智慧的结晶,非常准确地反映了季节的变化与农事活动的关系,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虽然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黄河流域,但由于它能反映农时季节,便于人们安排农事活动,便在全国各地流传开来。各地在应用过程中,结合本地区气候情况来安排农事,充实和丰富了二十四节气的内容,使二十四节气在各个地区都得到了灵活的应用。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因而成为中国和世界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有专家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希望有更多的文化产品申遗成功,避免某些发源于中国的文化遗产被他国“抢注”。
(1)结合材料,从唯物论角度,说明“二十四节气”的科学性。(12分)
(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探究中国“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10分)
(3)“二十四节气”的成功申遗只是其保护的阶段性成果,它的保护、传承、利用与弘扬应是全体中国人长期、艰巨、共同的任务。请你为“二十四节气”的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利用提两条合理化建议。(4分
第6页
【答案】
1-10 BDBDA BDCAD
11. (1)①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它要求立足实践,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中国诗词大会》立足实践,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新了对诗词的学习与解读、继承与发展。(4分)②辩证法的批判精神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破除落后的观念;善于提出新问题,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中国诗词大会》借学霸爆红络等契机,通过全民参与,现场比拼,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4分)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该节目中改变了人们学习古诗词的方式,促进古诗词教育方式和氛围的转变,激发人们惬意感受和品味诗词之美的热情,能推动中华诗词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4分)
(2)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中外名著通过不同文字载体传播各自不同文化,通过互译能领略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之特色。(2分)②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但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中外名著互译共存说明了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3分)③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尊重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中外名著互译共存,都以其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繁荣和发展。(3分)④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中外名著互译共存做到了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2分)
(3)示例:阅经典著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读经典名著,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每点2分)
12.(1)①物质决定意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 人民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天文气象历法,尊重客观事实,坚持了从实际出发;(4分)②意识具有 能动的反作用。由于二十四节气准确地反映了季节变化与农事活动的关系,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发挥了正确意识指导实践活动的作用;(4 分)③任何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二十四节气正确反映了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 ( 4分)
(2)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优秀文化,指导着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促进社会的发展;(3分)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二十四节气”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它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和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3分)③中国“二十四节气”列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对中华文化的地位作用的深亥彳认识、对 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它来自对祖国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祖国文化自身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有利于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4分)
(3)二十四节气走进课堂,挖掘其科学价值和文 化意蕴;把二十四节气的理念应用到养生保健之中; 开展有关二十四节气的民俗节庆活动;把二十四节气应用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农业之中。(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得分,满分不超过4分)
第7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