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绘画中永生·外国肖像画赏析
第一课时
3课时 课型:欣赏 一、教学目标
①认知领域:通过欣赏外国古今肖像画经典代表作,使学生对外国肖像画艺术发展的沿革变化、风格流派形成初步认识。能进一步对肖像画创作基本要素、形式、法则、表现语言有所认识。
②技能领域:通过欣赏、阅读、讨论,让学生动起来,发现和认识肖像画的艺术美、并能用语言(文字)来评述作品。
③情感领域:通过欣赏、感受外国肖像画的艺术美,进一步提高学生艺术审美情趣,培养健康、高尚的情操,并能理解、接纳人类文明史上丰富的文化遗产。 二、教学重点
以赏析外国古今肖像画作品为立足点,引导学生对外国肖像画艺术的发展、演变、重要画家、经典代表作有所了解,并能从中获得对肖像艺术欣赏的审美享受。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会用发展、辩证的眼光来理解、接纳外国肖像画艺术随时代变化所表现的各种形式、风格。并且学会课后自行拓展,开拓创造性思维。 教学资源: PPT课件
以凡高的照片和自画像作比较,引出肖像画的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师:这是一幅照片,认识这个人吗?
师:说起他的名字,同学们也许很熟悉。他是凡高。凡高的一生历经磨难。这是凡高1886年的一幅自画像。
师:你们认为绘画和摄影照片有什么不一样?
师:照相术是19世纪发明的。那么在19世纪之前,人们是怎样认识古人的呢?
师:相机发明之前,肖像画一直是作为记录、再现人物相貌、
精神特征的主要表现手段。所以肖像画还是很重要的。我们仔细欣赏肖像画,如同画中人进行对话。画家们通过仔细观察,运用精湛的技术,将人物身上有形的或无形的因素尽量捕获并细致地描绘在画布上,使他们在绘画中得到“永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课在绘画中永生·外国肖像画赏析。
师:什么是肖像画?
师小结:描绘具体人物形象的绘画,包括头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 出示两幅作品,说说这是肖像画吗?为什么?
出示若干作品,说说哪些属于头像或半身像或全身像或群像?
师:在这些作品中,表现的形式也不一样,有壁画,有油画;有的写实,有的很抽象。
(出示岩画) 在远古时期,人们在山顶洞中的洞壁上画的几乎是动物,很少有人像。因为,当时人们的最大需要是吃饱肚子,所以他们画动物,画的越象就越能捕捉。进入奴隶社会后,有一部分人有剩余的资产去追求精神生活,比如画像、看书等等。到19世纪后相机出现后,绘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师:都有些什么样的变化呢?咱们分阶段来赏析外国肖像画。 1)古罗马时代:《少女肖像》
陆集中学 王忆凡 美术教案
(师)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美女,她是一位外国人,大家注意她和我们现代人有什么不同。(幻灯片展示《少女肖像》)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帮这位女士填写一份履历表(学生可自己设计一份更详细的介绍表格,教师提供样表如下) (自己补充) 性别 年龄 工作 通讯地址 爱好 参: 性别 年龄 工作 通讯地址 爱好 政治面貌 女 18-23 白领 古罗马庞贝城 读书 贵族 师评:肖像画能使我们今天的人“见”到两千年前的人,是画家高超的绘画技巧使她得到了“永生”。我们来欣赏古罗马时代的《少女肖像》。
师:这是在庞贝城的废墟中发现的一幅肖像画。庞贝是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的一座古城,这座古城距维苏威火山约10公里。在公元79年8月24日维苏威火山爆发,将庞贝古城湮没。自18世纪中叶起考古学家断断续续地发掘遗址,发现大量街道、建筑物、工艺品、雕塑及壁画,再现了罗马帝国初期意大利的城市情景。
出示视频材料:庞贝古城。
师:罗马古城庞贝出土的许多绘画中,有不少是肖像画,这幅《少女肖像》就是其中一幅。从画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肖像画创作已经有了相当的水平。
师:从画中,我们可以读到一些什么信息? 再出示古罗马肖像,说说古罗马肖像画的特征。 师小结:古罗马时代的肖像画写实,神情生动。 2)文艺复兴时期:
师:另一个重要时段是文艺复兴时期,这是个人的价值被 重新发现的时代。一方面,那些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一家们,试图通过对人物形象和情感细致入微的表现,来颂扬人的智慧和人性的伟大;另一方面,当时许多权贵名流希望能借画家之笔使自己的容貌留传百世。所以,画肖像成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时尚。艺术家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肖像作品,其中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最负盛名的肖像画杰作。 1、出示第一件:《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意大利)达·芬奇(1452一1519)(油画),作于1503一1506年,77厘米*53厘米,现藏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她是外国肖像画的经典之作,被称为“神秘的微笑”也产生了一些相关故事,那位同学知道,能不能谈谈。
达·芬奇所处的时代是怎样的时代?是欧洲“文艺复兴”时代。这个时代需要有一大批智慧、勇敢的人去破除虚伪的神学,追求世界的真理。达·芬奇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各种科学研究,而在绘画上,他设法以科学地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去探索平面造型。他针对人物真实的形象,
陆集中学 王忆凡 美术教案
研究透视、解剖,并潜心琢磨人的内心活动,描摹人的内心活动在脸部的各种表现。他在肖像画上的突出成就,正是这样取得的,《蒙娜丽莎》就是最负盛名的肖像画杰作。
附材料:《蒙娜丽莎》是达·芬奇成功塑造了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的肖像画杰作。蒙娜丽莎是佛罗伦萨一位银行家的妻子,画像前由于爱女逝去,她的情绪十分的低沉。达芬奇为了画好这幅肖像画,特意请人给她讲笑话、奏乐、唱歌甚至表演杂技,当表演到精彩之处,蒙娜丽莎露出了一丝微笑。
背景:是大师理想化的自然山水组合,背景中的山峰、道路、小桥、流水都是朦朦胧胧,飘拂不定,好似梦幻一般,仿佛以此证明蒙娜丽莎的思绪沉浸在一个梦的世界里。
明暗: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陷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唇部披上了一层面纱。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
构图:创造性地解决了半身肖像的构图问题,三个多世纪以来,西方那些卓越的半身像无一不受这幅画的影响,他还丰富和发展了前人的金字塔型构图。 《蒙娜丽莎》的微笑略解及其意义
对于蒙娜丽莎的微笑,几百年来曾使多少人倾倒,也引起许多评论家们奇妙的想象。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她的微笑。我们从时代的角度分析,画中人的微笑是空前未有的,因为在此之前的美术中的人物形象是呆板的、僵硬的(出示作品),画中人既不哭也不笑,因为哭和笑都是违反上帝旨意的行为。正是从这个意义说,达芬奇画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是一种永恒的象征性的表现,被后人称作“永恒的微笑”。
达芬奇不仅成功塑造了《蒙娜丽莎》,在晚年在面对流言恶意中伤的恶劣环境下怀着极其沉重的心情绘制了一幅著名的自画像。让我们跟随着他的作品进一步去认识晚年的达芬奇是怎样的一个人。 2、出示第二件作品:达芬奇的《自画像》
师:晚年的达芬奇给我们一个怎样的精神状态?
从哪此地方我们能感觉到?
你觉得最精采的刻画在哪里?说说理由。
《自画像》(意大利)达?芬奇(1452一1519)(素描),约作于1513年,33.3厘米*1.3厘米,藏意大利都灵图书馆。
这幅素描自画像是画家在面对流言恶意中伤的恶劣环境下怀着极其沉重的心情绘制而成的。这也可能是他的最后一幅作品,作于1513年。从这幅自画像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巨匠晚年时的思考力、气质以及他那深邃充满智慧的目光。他的鼻梁和嘴唇显示了一种坚强不屈的性格和意志力。画家脸上披散着的长发与颌下的长须,其中每一根线条,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使我们感觉到达·芬奇作为一个才
智超群的老人的精神状态。
刚才我们欣赏了肖像画中的头像:达芬奇的《自画像》和半身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同样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雅典学院》。
3、出示作品《国王卡洛斯四世一家》(西班牙) 戈雅(1746一1828)(油画),作于1800年,280厘米x 336厘米,现藏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美术馆
1.找出画面里的国王、皇后,用自己的语言描叙人物形象及感受。
2.画面有多少个人物,画家为什么把自己也画到里面了,画家不可能也看到自己的。 3.有些人物为什么画成侧面,甚至看不到面孔,画家为什么这样安排。
分析 国王:是个脑满肠肥、低能昏庸的统治者,他极愿意站到画架前让戈雅作画。他臃肿的身体活象一只火鸡。皇后:歪着脖子,装出一副认真的样子,由于她长得丑陋,加上脸上现出一本正经的状态,反而显得十分可笑。两边则是他们的女儿、女婿、儿媳和姐弟。有的挺胸凸肚,有的呆苦木鸡。人物呈弧线形地前后交错站开。国王的姐姐:(左起第五人)因为长得实在不理想,画家只得把她画成脸转向后面的样子。 国王的兄弟:紧挨在国王后面、只露出一个头部,也因俗恶不堪,没有去画他的全身。由皇后搀扶的小王子和小公主稍显娇秀些,但都因表情不够灵活。
陆集中学 王忆凡 美术教案
戈雅倒并不在有意丑化这些皇族成员,而是凭着他那天才的洞察力,深入挖掘这些人物只知享受,空虚灵魂,从而生动地揭示出这些人物的本质特征。
锦绣的衣服、绶带和金银宝石饰物,显示出作品的绚丽、金碧辉煌,突显了皇家的豪华气势。其实在国王卡洛斯四世一家,总共有家族13个人,作者在作品中添加了自己的半截身子,找找看。\"13\"在西方传统观念中是个不吉利的数字,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可又要使皇族一家一个不漏,画家便在画面左侧后景中的暗部,添画了戈雅的半截身子。在这里戈雅没有用明亮的颜色去渲染自己,仅仅为了打破忌讳,使全书取得统一。
师:这样一幅肖像画,你们认为它有什么历史价值呢? 4、出示作品《马拉之死》(法国)大卫(1748一1825)(油画),作于1793年,162厘米*125厘米,现藏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美术馆。
(师)思考以下问题:画面除了人物为什么还有场景?画面上部留出大部分空白有什么意义?
引导学生分析:将主角设计在一个情节或场景中,这是肖像画的另一种典型代表。浴缸的旁边有一个木台,这是马拉办公用的案台,案台上马拉倒在浴缸里,鲜血正在从伤口中流出;带血的匕首滑落在地,而凶手已经逃离现场。画家将画中的主角设计在一个情节和场景之中,丰富了肖像画的表现内容,增强了它的感染力。、羽毛笔、纸币和马拉刚刚写完的一张便条。(便条上的内容:请把这5法郎的纸币交给一个5个孩子的母亲,他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生命。)丢在地上的带血的凶器。凶手已经逃离现场。画家将画中的主角设计在一个情节和场景之中,丰富了肖像画的表现内容,增强了它的感染力。
有意将画面的上半部处理得单纯、深暗,突出下半部的客观写实,同时,作品加强了死者身体的下垂感,带给人们带来一种压抑、憋闷的感觉。马拉工作的木台是长方体造型,好像纪念碑一样,使画面产生了一种凝重、庄严的气氛。尤其是木台的立面画家精心安排的法文:献给马拉·达维特,好像石碑上的铭文一样,说明这一令人震惊愤慨的事件给人们带来了莫大的悲痛之感。整个画面表现手法简洁、严谨、明晰、理智,细节刻画深入、具体、真实,反映了作者对马拉的无比敬重之情。据说,大卫在马拉被刺的两个小时后就赶到了现场,被眼前的惨状所震惊。
13年,照相机发明后,使得以描摹自然,再现现实为信条的肖像画家大为惶恐。有人悲观地预言,绘画结束了。但事实恰恰相反,照相没能取代绘画,反而促使画家们思考肖像画的真正艺术价值,图新变法,寻找新的造型语言和表现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肖像画艺术不断创新,诸流派蜂拥而上、百花齐放。新的探索改变着旧的眼光,人们对艺术的需要不断发生变化,肖像画艺术呈现出一个新的世界。 5、出示第三件作品:《雅典学院》
《雅典学院》是一幅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和其他各种人物的群像作品。《雅典学院》(意大利)拉斐尔(1483一1520)(壁画),279.4厘米* 617厘米,约作于1510一1511年,梵蒂冈塞纳图拉大厅。拉斐尔,意大利复兴盛期的画家、建筑师。他虽然只活了短短的37岁,但他善于吸收前辈艺术的精华,融汇贯通,把绘画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创造了典范的理想美的艺术世界。在这幅构图宏伟的作品中,杰出的拉斐尔把希腊、罗马、斯巴达以及意大利的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聚于一堂,巧妙地组织在宏伟的三层拱门大厅内。透视法的应用。运用透视法表现了壮阔的空间感,连地面上的几何图案也按照严格的透视法则。 对比手法产生节奏美感。许多人物轮廓一边是封闭的单纯的轮廓,而另一边则是参差不齐的动感轮廓。就连建筑上的大理石雕像也是充满了律动。画是以纵深展开的高大建筑拱门为背景,大厅上汇聚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不同学派的著名学者;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不同学派的著名学者全都汇聚在一起,分别代表着哲学、语法、修辞、
陆集中学 王忆凡 美术教案
逻辑、数学、几何、音乐、天文等不同的学科领域,其中既有古希腊罗马的思想家,也有意大利当时的名人。拉斐尔把他们有节奏地安排在具有深度和广度的建筑空间里。中心代表古典哲学的伟大代表人物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正气宇轩昂地步入大厅。两位大哲人的左手拿着大厚本书,边走边争论,柏拉图右手指天,似乎说上天启示乃生命之源;亚里士多德右手指着大地,好象说研究现实世界才是根本之根本。这是古代希腊唯物论与唯心论之争(唯物论就是以物质为基础,注重客观。就是你看到什么就是什么。 唯心论就是以意识为基础,注重主观。就是你想到什么就是什么。)他们毫不拘束地按照自己的意志和个性在进行活动、行走、比划、争论,甚至变得情绪激动,完全沉浸在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自由辩论的气氛当中。所有的动作举止都相互呼应,共同组成画面上优美的旋律。画家以他们两人针锋相对的争论为中心,围绕着倾听两位哲人争论的是为数众多的学者,热烈的讨论和辩论向画面的两翼和前景展开。整个画面洋溢着百家争鸣的气氛,构成了一个富有戏剧性的热烈场面。
引人注意的是拉斐尔把当代出类拔萃的文化巨匠达芬奇作为模特儿来塑造柏拉图这一形象,说明他对达芬奇的崇敬。此外出现的其他著名人物还有毕达哥拉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哲学家)、亚历山大(希腊马其顿国王)、欧几里得(古数学家)和托勒密(天文学家)。
师:欣赏了三幅文艺复兴作品后,你们觉得文艺复兴时期肖像画都有些什么特点呢? 教师小结。
师课堂小结:本堂课我们欣赏了古罗马时代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肖像画作品,初步理解了这两个阶段的的肖像画的艺术特征。下个星期我们将欣赏18和19世纪的肖像画作品,特别是随着19世纪相机的发明后,照相会不会取代画肖像?肖像画的风格是不是有了很大的变化?会有些什么样的变化?请同学们思考这些问题。让我们在下个星期的美术课上共同探究。
在绘画中永生·外国肖像画赏析
第二课时
一、出示作品《自画像》(荷兰)凡·高(1853-10)(油画)
凡·高是后印象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后印象主义不同于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的是它不满足于客观主义的表现和片面追求光与色,强调抒发内心自我感受,表现主观感情,重视形和构成形的线条、色块和体面。强烈的内心化和个性化,是他们创作的特色。凡·高现已创造了历年来世界名画的最高价格,但他生前的境遇却十分坎坷。在人们心目中,他是一个有怪癖的精神病患者,他的间歇性歇斯底里症,使他留下的画作具有特殊的认识价值和观赏价值,因而被20世纪的画坛誉为表现主义艺术的画圣。
他1866年来到巴黎,在弟弟的资助下,从事绘画创作,画风受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影响。不久到法国南方阿尔作画,并注意提高色彩的强度、明度和张力。他对中国和日本的版画也颇感兴趣,在自己的绘画中吸收了日本浮世绘的养料,追求单纯感与表现力。由于他的画作一直未能受到时人的关注,在世时只卖出过一张画,故生活穷困潦倒,又因受到失恋的打击,意志消沉、神经变得异常敏感和脆弱。有一次竟在恍惚中将自己的耳朵割去,割耳后的自画像,将他痛苦、抑郁、悲凉的心境刻画得人木三分,令我们
陆集中学 王忆凡 美术教案
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凡·高一生虽短暂,却留下800幅油画和800幅素描,他的艺术对现代艺术影响很大。
二、出示作品《朵拉·玛尔的肖像》(西班牙)毕加索(1881一1973)(油画),作于1937年,92厘米*65厘米,现藏巴黎毕加索美术馆
毕加索是20世纪西方美术诸流派中影响最卓著的人物。自他学画开始,经历了大部分的变形时代,从立体主义开始到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结构主义以致波普艺术,他都有涉及。而且随着生活与时势的变迁,他经常在他所喜爱的流派实验中不断探索求新。这一切充分说明了他那旺盛不知疲倦的精力和崇尚时代潮流的性格特征。其一生的艺术活动都始终植根于民族艺术的土壤中,对故乡怀有深厚的感情。他虽受过严格的学院派美术教育,但却从不脱离社会下层,对他们始终怀着共苦乐、共喜忧的心境。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毕加索敢于摒弃旧风,探求新的风格样式,形成他的不同时期不同的风格特点,如早年的蓝色时期及定居巴黎后的粉红色时期,因而使人们对他的艺术可以保持长期的新鲜感。他的《亚威农少女》就是一幅与以往的艺术方法彻底决裂的立体主义作品,当时不免遭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嘲讽和指责。
《朵拉·玛尔的肖像》有自然主义因素,将脸的正面与侧面拼在一起,有稚拙的装饰趣味效果。身体也大多由一些大面积的几何块面构成,
简洁而凝重。他不再需要“秩序”,只需要构成。他曾与太里阿德讨论素描时这样说过:“我不是模仿自然,而是面临自然。”
毕加索是当代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在他长达75年的创作生涯中,对艺术形式进行了不断探索。一生以其旺盛的精力和多变的面貌创作了无以数计的艺术品,被称为20世纪世界画坛最引人注目的现象。
毕加索的力量在于他能用最概括的艺术语言把最深奥的思想、最复杂的感情表达出来。他给整个20世纪艺术的发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标志。
三、出示作品《自画像》(荷兰)伦勃朗(1606-1669)(油画)
古典绘画与现代绘画的对比欣赏。
杰出的荷兰画家伦勃朗在美术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是一个勇于探索、有革新精神的画家。一生为捕捉光和影、色彩的对比进行孜孜不倦的追求,从不肯用自己的艺术去交换金钱、名誉,坚持画有自己风格的画,因此注定他人生多蚌。
伦勃朗一生无数次面对自己的脸,画了几十幅自画像,是他沉重而灿烂的人生最精妙的写照。这幅自画像是他晚年历经破产、丧妻、丧子后所创作。在他憔粹的面貌上,艰苦人生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在灰暗的画面上,只有脸部额头神灵般发亮,眼睛流露出对晚年不幸生活的无奈和不甘屈服。他所塑造的自画像,已经有着除了绘画之外更多的含义。
17世纪的荷兰画坛大多是以新兴的资产阶级和中下层平民作为主角的肖像画。伦勃朗是继哈尔斯之后又一位现实主义肖像画大师。那时的肖像画由于新兴市民阶层的要求,都带有一定的情景性,并非纯粹的肖像。肖像画在荷兰建立共和国后兴盛起来,也是荷兰“小画派”产生的重要原因。那时除了风景、静物、风俗画外,肖像画是最盛行的“商品画”。荷兰这时的绘画已经完全商品化,它与以前从属于贵族和教会的关系绝然不同,且绘画受商品规律的制约,也是绘画本身的。
在伦勃朗的全部肖像画中,自画像数量之多在历史上所有油画家中几乎找不到第二个。他的自画像不仅数量多,艺术质量也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尤其是他的后半生,现实生活的磨砺使他能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在60年代前后,他的自画像已有鲜明的个性表现了。画家很注意脸部的内在气质,观者可以从中发现一种潜在的内心语言。他的自画像一般不标注年份,34岁以前他的自画像充满着信念,具有顽强与坚毅的性格。在这一幅自画像上,画家只用简约、阔大的笔触去雕琢他的内心情感。表情的严肃,正是他忍受着日益加剧的生活重压的外在反映。背景则被淡化了,突出了画家的上半身,眼睛依然是坚毅的,充满着
陆集中学 王忆凡 美术教案
对生活的信念,仿佛可以感觉到在他身上只有艺术的生命的,充满着对生活的信念,仿佛可以感觉到在他身上只有艺术的生命在永恒地维系着他。
1669年伦勃朗在极其贫困中与世长辞。虽然他的遗物只有画具和一堆破旧的衣衫,但是他却给我们留下了一大批珍贵的艺术遗产(600幅油画、1300幅版画和2000多幅素描作品)。
伦勃朗用写实的笔法刻画了自己正在衰老的容貌。也许他想通过自己的容貌和神情,来表述内心的悲凉情感。在这一点上,古典绘画与现代绘画是相通的。
四、出示作品《戴帽的芙劳》(意大利)莫迪里阿尼(1884一1920)(油画),作于1917年,54厘米x 37.5厘米,巴黎私人藏
莫迪里阿尼是出现于本世纪初的一位巴黎画派的代表,他的绝大多数创作题材都是肖像和裸体,这些作品都极其符合他个人当时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观。正如这幅作品,他喜欢把形体拉长,特别是拉长颈部,使她们的脸部夸张变形,显得更加忧愁,好像有一种难以施展其欲望的苦闷。脸部的拉长是一种三度空间的绘画简化方式,即他不去深化空间,而去简化空间,使之平面化,把线的夸张表现引向具有韵律感的音乐性功能,整个画面极具装饰美感和浪漫情调,色彩对比也较为鲜明。因此可以说他的肖像画在当时的肖像画坛可谓别具一格,在形式美的探索上起到了先驱者的作用。但莫迪里阿尼的一生却很短暂,只活了35岁。比起巴黎画坛的其他知名画家,就像一道闪光。可是这道闪光在后人的脑海中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迹。由于他那独特的艺术变形,有时就像一面棱镜,折射他本人及其时代的特征。
结束 拓展:通过学习,大家已初步了解外国肖像画艺术的成就。这
时需要师生共同总结,并进一步展开综合拓展、迁移学习活动,以便更好地巩固同学们的学习成果。
(1)建议同学找出自己喜欢的一幅肖像画作品,尝试说出或写下自己的欣赏体会,与同学相互交流。(2)根据每个小组的讨论纪要,进行小结,再把小组的思辩演绎成一篇评论(字数不要超过200字)。其中要包括作品表现内容、表现方法,对作品文化、精神价值的理解。
第三课时临摹大师作品或者画身边的人
作业要求:
1.观察人物特征,所画对象可以是身边的同学也可以是印象中深刻的人物。 2.鼓励适当运用夸张和变形的手法来表现对象特征。
3.自己选择表现手段,可以是单纯的线条运用也可以明暗与线结合,或其它方法。要突出对象的神情和个性。要注意表现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同学们可以自由选择和发挥。要打破传统的画头像三部曲。 4.在所画肖像旁,写上所画对象的姓名和你表现她的哪些特征。
四、引导评价1.能否通过学习活动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并和同学建立友好的关系?
2.能否将人物肖像生动地表现在画面上?对自己所表现的人物是否满意?被表现的人物(同学)是否满意? 发动学生学大师,尝试在造型、色彩或艺术构思上转换学习,以自己、家中亲人或班级同学为原型,进行肖像画创作练习。练习要求:注意观察抓特征,争取在外形相似的基础上进一步描绘人物神态气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