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 导言 中国文学史的发生
周作人提出人的文学和平民的文学 文学即人学
标志: 1917年1月《新青年》杂志刊出的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含义: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小诗歌、散文、戏剧并驾其驱 范围:时间上从1917以后的文学
从现代意义上区别于传统文学的新文学 分期:现代部分1917-1949
第一阶段:1917-1927 第二阶段:1928-1937.6 第三阶段:1937.7-1949 文学的现代化:思想的现代化,文学的继承、借鉴与创新,文学语言与形式的更新
文学史,就是在创作主体、创作对象、接收主体的三个层面上,实践和表现着对人的不断发展
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一. 晚清为现代化的发生提供条件 1) 西方知识观念对文学的促进 2) 社会变革对文学的促进 3) 文学自身发展的促进
二、晚清时晚清,五四是五四 文学观念变革的历史背景
晚清社会封闭,西方文化科学的洗礼、冲击 文学观念的变革
梁启超的贡献:提出诗界、文界、小说界
诗界的口号:诗界要达到三个标准,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有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
小说界声誉最著,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兴一国之小说
王国维,守旧、保守,提出超功利性的文学关和美学观,提出境界说,他将文学从“文以载道”的定位上出来,成为本体自主的存在。 周书人、周作人提出改造民族灵魂的文学观念将时代发展对文学的要求与文学自身的规律统一。
文学语言体裁的变革 1)
2)对翻译文学的重视
林纾翻译的小说称为“林纾小说” 3)晚清小说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 4)晚清出现了话剧的萌芽
春柳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话剧团体 创始人:李叔同
第一章 五四文学
1917—1927年.以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 主要特征:以个性,发现了“人”
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周作人、傅斯年等
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兴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它从“八事”入手,即: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模仿古人;三曰,需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2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论》,明确提出了“三大主义”,对整个封建旧文学宣战:“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周作人发表了《人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提倡新文学内容要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用这 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平民文学》提出“人生的艺术主张”,又提出“以真为美,美在其中的原则”
五四文学思潮
(一) 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 (二) 外国文艺思潮的影响
胡适、陈独秀:西方进化论 周作人:人道主义
李大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鲁迅《呐喊》:现实、象征、浪漫主义 郭沫若《女神》:浪漫主义
(三) 文学论争
与复古派的论争 与学衡派的论争 与甲寅派的论争 问题与主义的论争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叶绍均、许地山、王统照等12人。主张(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刊物《小说月报》,它的革新体现了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宗旨,现实主义的一派。 文学研究会强调为人生的艺术
局限:夸大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过分强调文学的现实社会作用
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成员有郭沫若、 张资平(地质学)、郁达夫(统计学)、成仿吾(兵器)等日本留学生。
前期刊物《创造》季刊 后期刊物《创造季刊》 创造社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以1925年五卅运动为界,后期提倡无产阶级的文学,思想明显左倾。
湖畔诗社于1922年3月成立于杭州,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出版诗歌合集《湖畔》,以爱情诗闻名。
新月社的活动1923年始于北京,开始以聚餐会形式活动,后来发展成新月俱乐部,1924年夏成立新月社。
代表人物:闻一多、徐志摩、梁实秋、胡适等英美留学生 闻一多主张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五四文学的创作风貌的基本特征: 一、 现代理性精神的张扬 二、 感伤的精神标记 三、 个性化的追求
四、 创作方法的多样化探究
五四知识分子的特征
(一) 既注重创新,又懂得继承 (二) 既立本又开放
(三) 最希望自由,又懂得责任
(四) 最犀利无情的批判社会又最无私的解剖自己,最无情的揭露人性的弱点,又最深情
的关怀整个人类
五四文学的影响和意义
一、 五四让晚清以来的被压抑着的现代性获得了最大的生机,形成了新的文化与文学观
念,开创了新的主题领域与任务形象谱系 二、 五四文学全面革新文学语言、文体形式 三、 五四文学增添了世界维度,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联系,和西方拉近了距离 四、 五四形成的现代作家队伍是此后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的主体力量
第二章
文学研究会:问题小说、乡土小说;写实主义 创造社:自叙传小说(抒情派小说);浪漫主义
对人的多元思考,是五四小说的根本精神,其文化价值大于审美价值 问题小说出现的原因:五四思想,外国文学的影响 代表人物:叶绍均、许地山、冰心、卢隐、王统照
周作人说:提出一种问题,借小说来研究它,求人解决的,是问题小说(只问病源,不开药方)
冰心,世纪老人,福建长乐人,原名谢婉莹 代表作品《超人》《烦闷》《悟》“爱的三部曲” 爱、童心、自然是她的“爱的哲学”之鼎力三足
卢隐,福建闽侯人,原名黄英《海滨故人》《云鸥情书集》 五四时期注目性社会题材的女作家第一人 哀伤
王统照,山东诸城人 《沉思》《微笑》 凌叔华,北京人,短篇小说集《花之寺》
叶圣陶,江苏苏州人,字圣陶,是文学研究会的12个发起人之一
作家、教育家、编辑家 、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潘先生在难中》 《倪焕之》是叶绍均唯一一篇长篇小说,比较完整地写出了青年知识分子从辛亥到大失败这期间的追求与遭遇。
许地山,省台南人,笔名落花生,落毕生。《命命鸟》《缀网劳蛛》《春桃》 作品特点:浪漫主义、异域风情、宗教情怀、民间主义
乡土小说
出处:鲁迅《中国新闻学大系》
特点:泥土气息、地方色彩、民俗描写
含义: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在上海、北京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代表作家:台静农《新坟》 许杰《惨雾》 王鲁彦《菊英的出嫁》《黄金》 冯文炳(废名)《竹林的故事》
浪漫抒情派小说
产生的原因和背景:明显受西方文学的影响 1)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
2)日本“私小说” 第一人称
3)现代艺术主义,他们融合了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法国印象主义、德国变现主义等
特点: 1) 侧重自我表现,主观色彩浓厚
2)不注重外部描写,侧重作者心灵、心境的大胆、敞露尤其是变态社会中的变态心理
代表人物: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爱书、看书、日本留学 《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1921年结集为《沉沦》(第一部小说集)
周作人认为《沉沦》虽然有猥亵的分子而并不无不道德的性质,是“一件艺术品”
郁达夫的抒情小说,主要特征是: 一、自我的写真,不管是“他”“伊人”还是“我”、老郁、文朴,都是以自我为原型、浸透着作者本人强烈主观色彩的“零余者”的文学形象(袋中无钱,心头多很;于世无补;自卑颓废的“零余者”形象) 二、感伤的抒情
三、结构的散文化 大胆的自我暴露 四、流丽、清新的文笔 《迟桂花》
第三章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山,18年去南京留学取名周树人。鲁迅是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时用的笔名
鲁迅关注的三个问题:一,怎样才是最李欣昂贵的人性;第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第三,它的病根何在(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改变人生)
蔡元培的评价:著述最严谨,飞图中国小说史 遗言太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重要论文:《文化偏至论》 《摩罗诗力说》,文学最主要的功能是用来审美 《破恶声论》,认为破除封建迷信是错的
第一篇文言小说,以辛亥为背景的短篇文言小说《怀旧》
鲁迅小说主题:直面人生、改良人性、重建精神
《呐喊》(14篇)《彷徨》(11篇)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1918年5月在《新青年》发表,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开端。艺术特色: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创作形式的先锋:实验性、多样性、语言风格 实验性:借鉴西方小说的形式创造建立起来
多样性:日记体、手记体、传记体、倒叙体、对话体 语言风格:追求表达含蓄、节制、简约、凝练
主要内容
1)对封建制度和礼教彻底的揭露和批判《狂人日记》 2)。
3)对变革时期几代知识道路和命运的探讨 《孔乙己》《在酒楼上》《肥皂》《伤逝》
易卜生《娜拉》
《故事新编》是一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在《序言》谈到历史小说的写法有“博考文献,言必有据”和“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两种类型。而他自己的历史小说,“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 《故事新编》共8篇,1922-1926,《补天》《奔月》《铸剑》 五四 1934-1935,《理水》《采薇》《出关》《非攻》《起死》
《故事新编》艺术特色 1)依据古籍,容纳现代
2)不是将古人写得更死,而是将古人写得更活 3)运用滑稽手段
第四章 新时代新诗
新诗来源:从胡适的《谈新诗》1919 形式新 (怀疑 思考 质疑)
指与古典旧诗(即文言律诗)相对立,用白话而非文言,用自由体而非格律体创造的诗歌,有时也称白话诗
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
(一) 世界没有解决诗歌的语言问题 (二) 西方诗歌的翻译
(三) 胡适“作诗如作文”的新诗散文化主张
(四) 初期白话新诗(新诗发展第一阶段)胡适 刘半农 沈严默 刘大白
诗歌流派
(一) 人生派(朱自清 周作人 叶绍钧等,关注现实,为人生)文学研究会 (二) 浪漫派(郭沫若 田汉 成仿吾等,现代浪漫主义) 针对传统
主张诗歌“绝端的自由”
(三) 小诗派(冰心 宗白华)哲理取胜
(四) 湖畔诗派 (潘漠华 冯雪峰 应修人汪静之)情诗
(五) 新月诗派(闻一多 徐志摩 林徽因 卞之琳)留美学生 格律化 反对浪漫派 (六) 早期象征诗派 李金发,我国第一个象征主义诗人,“诗怪”《琴的哀》 王独清
纯诗观念,表现的是无意识,因此很晦涩,但才真实接近人性
(七) 早期的无产阶级诗歌 蒋光慈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号尚武 留学日本 爱国 胸襟开阔 《天狗》《女神》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本诗集,绝大多数创作于五四高潮期。《女神》一问世,就以其情感的大、诗歌的大解体,宣告诗坛上“胡适的时代”的结束,和真正现代自由新诗时代的到来。 现代自我形象
《女神》在新诗史上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创造了自由体
徐志摩 浙江海宁人 出生在一个封建色彩浓厚的富商家庭 张幼仪 林徽因 陆小曼 四本诗集 《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沙扬娜拉》对日本女郎含情脉脉的娇羞美态的描写,既暗示了相思之苦,又表现了对女性的尊重
《再别康桥》诗中有画 大自然 绘画美 建筑美 音乐美
《我不知道风在哪个方向吹》自己“单纯信仰”受挫后的迷茫感
闻一多,湖北人 出生于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之家 美术 前期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和新格律理论的倡导者 诗集《红烛》《死水》,闻一多诗性地呈现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深沉、激越的民族意识与爱国情感
《红豆篇》出国所写的爱情诗 《死水》烦闷、苦恼和悲怆
诗歌三美(闻一多的新格律主张)
建筑美:诗歌因“节的均匀和句的均奇”而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建筑的立体美感 音乐美:诗歌借助于音尺、平仄、韵脚等获取某种节奏,在听觉上给人一种音乐感 绘画美:指“词藻”的运用能给人以视觉鲜明的色彩
第五章 20年代戏剧
一、中国早期话剧的发生 话剧来源于西方 (一) 教会学生演剧(不成熟,没剧本)
(二) 留学生演剧(春柳社,日本东京,最早把现代话剧比较完整地搬上舞台) (三) 南开学生演剧
二、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 西方话剧的传入
三、对传统戏剧的批判和新剧的建设
(一)中国传统戏剧的弊端,表现形式,多大团圆结局 (二)新剧建设
1.时代的需要 2.西方戏剧的译介(易普生专号) 3.社会问题剧:胡适的《终生大事》 欧阳修《泼妇》
四、爱美剧与小剧场运动 爱美剧,非营业性、非专业性、的喜爱剧的人组成 五、代表剧作家 胡适《终身大事》 洪深(科班出生)《少奶奶的扇子》《赵阎王》 丁西林(物理出生)《压迫》《酒后》《一只马蜂》 没有二元对立,写生活小事,会心一笑
戏剧贡献最大:田汉 成就最高:曹禺
田汉,湖南长沙人,自幼收到传统戏剧的熏陶,留学日本 国歌创造人《义勇军进行曲》
田汉创作三阶段
1)1930年以前-------浪漫 自由 抒情 感伤(五四文人,个性 张扬 2)1933-1949 -----浪漫主义 向左转 3) 1949 现实主义-----阶级意识
早期创作:
1)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但以浪漫主义为主《获虎之夜》《名优之死浪漫》 2) 浪漫主义抒情诗人 戏剧诗《生之意志》 3) 创造形象:艺术家、漂泊者、女性
1922年的独幕剧《获虎之夜》,以辛亥湖南山村为北京呢,写实主义精神,描写一个“浮浪儿爱上一个富农的女儿”的悲剧,是我国独幕话剧创作成熟的一个标志
第六章 20年代散文
周作人把《安徒生童话》翻译到中国
五四时期小品文格外发达的原因:好写,易上手 报刊等平台 改变小
五四时期散文文体分类: 启蒙体(老师授课)、闲话体(娓谈体)周作人、独语体(自言自语)鲁迅
20年代散文代表作家:愈平伯、丰子恺、梁遇春、朱自清、冰心、周作人、鲁迅
《新青年》的随感录中的一些文艺性的短论和随后的杂文为现代散文开辟了道路。陈独秀杂《新青年》上为散文开辟了而一个散文专栏。
周作人,浙江绍兴人,1906赴日留学 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永日集》 散文的风格:浮躁凌厉(叛徒):《谈龙集》,谈艺术;《谈虎集》谈人 平和冲淡(隐士):《闭门读书论》
最能表现周作人散文个性的是他称之为美文的艺术性散文美文,相对于杂文体
周作人小品文散文的特点:
1.东方趣味 2.化俗为雅 3.淡中蕴浓 4.知识性、趣味性
周作人散文风格的突出特点是平和冲淡,不只是写作的特点,更是一种对待生活的艺术态度,一种境界。《吃茶》《谈酒》《乌篷船》《故乡的野菜》
北平,士大夫的隐逸文化,追求知识分子品格
鲁迅的《野草》收散文诗23篇(连《题辞》在内24篇),做鱼1924-1926年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北京
创作之因:那是碰到很多钉子后写下来的,技术不算话坏,但心情太颓废了,晚年再也写不出来像《野草》一样的作品了。
1924-1926,家庭失和,笔墨官司,与周作人失和,身体欠佳(肺病),新青年解体
主要作品:《秋夜》,孤独寂寞,枣树指鲁迅,孤独着强韧着,不管别人怎么打击我,
我还是的 《求乞者》,怀疑、孤独、绝望 《影的告别》,失望,反抗,寂寞 影子,人的灵魂,鲁迅的灵魂和精神
《过客》,不计希望,不计报酬,不计后果,向前走
《这样的战士》孤独的战士,无物之战 敌人:道貌岸然的人 鲁迅 许广平
象征、隐喻手法的大量运用,是《野草》修辞的显著特点
第七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三种人的观念:1)一种是五四民主科学背景上的人文主义观念 2)一种是左翼文学的“阶级的人”的观念 3)社会通俗化的社会大众 张恨水 两大思潮: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左翼文学思潮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主张:文学创作要有人性(针对左联:文学创作要有阶级性)
梁实秋,浙江杭县人,生于北京,他的文艺思想代表了新月派的现代雅士文学思想 文艺思想:1)美国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文化保守主义)
2)反对个性,反对浪漫,反对现实,主张规律生活 3)提倡人性,主张节制 《雅舍小品》梁实秋
左翼文学思潮
文坛三派:学院派(胡适、闻一多),社会文学派(鲁迅),派
无产阶级文学的基本理论主张是由后期创造社(郭沫若、郁达夫、田汉)和太阳社(蒋光慈、党人)提出的
1930年3月2日,鲁迅、柔石、冯雪峰、田汉等出席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 文学论争
1)1928年,派对鲁迅、矛盾等五四作家的批判
2)1928-1930,左翼作家与新月派
3)1931年,对胡秋原的“文艺自由论”和苏汶的“第三种人”的批驳
4)1934年,关于文艺大众化的论论争(发生在左联内部,鲁迅认为要循序渐进,宣传方式多样性;左联认为,要一刀切)
5)1935年关于“两个口号”的论争(郭沫若提出“国访文学”,鲁迅与冯雪峰提出“民主战争的大众文学”) 1936鲁迅去世
第八章 30年代小说(一)
中国现代小说30年代成熟、繁荣的原因:
1)社会、历史的巨大变动和异质文化的激烈碰撞,为长于叙事的小说文体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广泛借鉴,多方择取中外文学资源的结果 3)创作主体积极探索并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结果
30年代小说成熟的标志: 1)一是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
2)长篇小说的成熟 萧军《八月的乡村》 3)小说流派的涌现 最早出现的是普罗小说
小说流派的涌现 1)左翼小说
A 普罗小说()蒋光慈 B左联青年作家群小说 2)社会剖析派小说
3)京派(自由主义)沈从文 巴金
4)新感觉派(上海,重感觉,轻分析) 5)东北作家群
普罗小说派
蒋光慈《咆哮了的土地》 洪灵菲《》 胡也频《光明在我们前面》 华汉《地泉》三步曲 普罗小说的特点与不足:
浪漫主义抒情气质和“的浪漫蒂克”并存,“加恋爱”主体模式;写“群像”与人物的公式化,概念化交织
左联小说(社会剖析派)
1)柔石,浙江宁海人,原名赵平福。鲁迅的学生,坚定的左翼派战士,善于对人性的剖析 《二月》
《为奴隶的母亲》显性结构:母亲的悲剧故事,阶级斗争 潜性结构:特殊的爱情故事,叙述人性 2)叶紫,湖南益阳人《丰收》
3)丁玲,原名蒋冰之,出生于一个破落的封建世家
处女作《梦珂》 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 《水》 《我在霞村的时候》关注阶级斗争,指向社会批判 《在医院中》
4)矛盾,农村三部曲
5)吴组缃,安徽泾县人,剖析伦理道德,白描功底很强 《一千八百担》 《樊家铺》 6)沙汀,四川安县人
30年代沙汀作品特点:叙述笔调浓重(黑色),善于描写势力人物 《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在祠堂里》 7)爱抚《南行记》《山峡中》
8)张天翼,湖南湘乡人,左联优秀的讽刺小说家《抵柱》《包氏父子》
京派,以北平为中心(张恨水、老舍不是京派) 京派的文化观:
1)自然的人性观,突出乡村,批判都市(二元对立),乡村有真正的人性 2)古典审美情趣
3)中立包容,沉稳、宽厚的文化姿态
京派的阵地
1)周作人的苦与斋 2)林徽因的客厅
3)沈从文《大公报·文艺副刊》 4)朱光潜的读书会
在京派小说家中,沈从文的成就和影响最大,其他代表作家有废名、萧乾、卢焚。京派无共同刊物,无结社,无共同宣言,无结社
东北作家群:
1)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鲁迅称《生死场》力透纸背地表现了“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 2)萧军《八月的乡村》《第三代》 3)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 4)骆宾基《边陲战士》
新感觉派,感觉得瞬间性,深层次的感觉得挖掘
施蛰存,精通英、俄语的翻译,是新感觉派成就最高的作家 《将军底头》《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 意识流
刘呐鸥,台南人,新感觉派的开创者,《都市风景线》 穆时英,浙江慈溪人,《上海的狐步舞》《白金的女体塑像》《夜总会的五个人》《被当作消费品的男子》
第九章 30年代小说(二)
老舍,北京人,原名舒庆春,出生贫寒 1921.5短篇小说处女作《她的失败》
1929年夏以前,英国,三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1929,新加坡,《小坡的生日》 1930回国,《骆驼祥子》,连载于《宇宙风》,老舍“作职业作家的第一炮”
《猫城记》,预言性的讽刺作品 《离婚》,苦闷病
短篇小说文言体的分类:抒情性小说,《月牙儿》《微神》《阳光》 写实小说,《断魂》《上任》《柳家大院》 从抗战爆发到全国,老舍的作品有《火葬》《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分为《惶恐》《偷生》《饥饿》三部,老舍自己最喜欢这部作品
小说创作的特色: 1)浓郁的京味儿
2)形象鲜明的市民王国
3)文化审视和社会批判相融合的思想意蕴,文化的审视和批判 4)小说文体的创新 5)小说语言的地域风味
幽默性 世界性 乡土性
老舍的幽默
1)吸取了西方文化
2)北京人有优越感,对政治生活关注高,但不能直说,就以幽默讽刺的方法说出来 3)八旗子弟,物质生活没有压力,接触空间小(与汉人交往少)
第十章 30年代小说(三)
矛盾,浙江桐乡县乌镇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第十章 30年代小说(三)
矛盾,浙江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921年1月担任《小说日报》主编,并参与发起文学研究会。
五四时期矛盾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外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另一方面是文学批评。 矛盾的第一部小说《幻灭》,以1927年的为背景 《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正面展示的都是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 前《幻灭》失望 中《动摇》怀疑 后《追求》悲观
矛盾的《子夜》展开的是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奋斗、发达、失败的悲剧 三个矛盾:买办资本家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 资本家和工人阶级
封建。。
第十一章 30年代小说(四)
巴金,原名李尧棠,出生于四川成都封建官僚地主家庭,母亲爱的影响 前期创作:激情----热 情节-----无主义
《灭亡》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1)“家即社会”的情节典型化原则
2)注重发掘人情美与抒情化人物塑造方法 3)带有作家强烈道德判断的风俗画描写
中后期 悲郁深沉----冷 日常悲剧《憩园》《寒夜》
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五)
沈从文,湖南凤凰人,原名沈岳焕,出生于行伍家庭,小学毕业后入伍 《都市一妇人》《八骏图》《三三》《柏子》《夫妇》
西南联大:抗战时期,北大、清华、南开合并,昆明 办学精神,自由
沈从文创作特色:
1) 城乡二元对立,城市和乡村,追求健康质朴的二元对立 2) 创作主体情感的投入,追求小说的抒情性 3) 丰富多彩的结构形式,古朴简约的语言风格
金介甫,美籍华人,《沈从文传》 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
第十三章 30年代新诗
30年代,诗歌的两种趋势,即“由内转”(回到自身)与“向外转”(面向社会) 1932年,施蛰存创办刊物《现代》,思想、风格、题材都不同,具有先锋意识,称为现代派 戴望舒是主将,施蛰存、南星、何其芳、卞之琳、废名等人
分类:
1)政治抒情诗 殷夫 2)后期抒情派 陈梦家
3)现代派诗 戴望舒等 纯诗化、贵族化 源流,后期新月派,20年代末象征诗派 4)都市海派 沿海租借文化,吸收西方、开放、进步,民族屈辱性、先锋性
戴望舒,被称为体现了“新诗的第二次整合” 戴望舒,浙江杭州人
第一部诗集《我低记忆》 后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雨巷》,雨巷诗人,这首诗典型地反映了30年代知识青年的苦闷、幻灭、彷徨而又对理想充满期盼的复杂心情 现代诗派多象征
《我用残损的手掌》,对祖国的思念,吸取了法国超现实主义诗人爱吕雅的影响,创造了一个新的艺术境界
卞之琳,江苏海门人,
特点:主知、冷峻 、人称互换 《断章》《足迹》《半岛》
第十四章 30年代戏剧
曹禺,原名万家宝,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雷雨》《日出》《北京人》 《雷雨》的悲剧性:社会、命运、性格等多种悲剧意蕴
曹禺剧作的艺术成就: 1. 结构艺术的范本
2. 话剧语言的舞台化,语言口语化程度高,既个性化又情景化
曹禺是卓越的悲剧艺术家,处理戏剧冲突,能深入剧中人的内心世界,或表现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心灵交锋,或刻画剧中人内心的自我交战。曹禺戏剧的语言富有心灵动作性与抒情性。
贡献:他的戏剧集中表现了反封建余个性的主题;发展了我国悲剧艺术,进一步开拓了悲剧艺术的表现领域与精神刻画的深度。对我国现代话剧文学式样的成熟起了决定作用。
第十五章 30年底代散文
丰子恺 李广田 丽尼 陆蠡 瞿秋白 鲁迅杂文
第十六章 40年代文学思潮
民族之战(抗日战争) 民主之战(战争) 一、 战争对文学的影响
文学主题:战争与救亡
1. 战争改变了对文化、民族、历史、生命、人性的认识 2. 战争影响了作家的创作心理、方式、题材、风格和审美 3. 中国文学加强了和世界文学的联系 二、 多中心的文化格局
1. 国统区文学(重庆、昆明为中心) 2. 区文学(延安文学) 3. 沦陷区文学(北平为中心) 4. 孤岛文学(上海为中心)
国统区文学思潮
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形成
1.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文协)在武汉成立,选出郭沫若、矛盾、胡风、田汉、丁玲、许地山、老舍、巴金等45人为理事,周恩来、孙科、陈立夫为名誉理事,由老舍主持“文协”日常工作
2.国共合作,建立会第三厅,负责抗日宣传,郭沫若任第三厅
国统区40年代各种文艺问题、论争、困惑的论题: 1. 文艺与政治(时代)的关系 2. 现实主义问题
3. 国统区文艺界对于民族形式问题的争议,主要集中在民间形式是不是“民族形式的中心
源泉”问题 梁实秋 4. 战争策派的批判
区文学思潮
以1942年的延安文艺整风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942年5月2日、16日和23日开了三次会《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简称讲话) 1. 阐述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服务于政治” 2. 确认区文艺服务对象首先是工农兵
3. 指明区文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根本途径,突出了再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知识分
子(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改造,和普及与提高的途径。文艺大众化 4. 批评了区文艺争论中的各种糊涂观念和错误认识。
5. 在批评标准上确立了必须遵守“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以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
评价:不对,文学不依附于政治的坏处 1. 作家创作带有目的性、功利性 2. 文学雷同化、无丰富性、多样性 3. 二元对立文学人物只有好人和坏人 4. 英雄主义,戏剧结尾,无悲剧作品
第十七章 40年代小说概述
七月派作家丘东平 废名 狮陀 路翎《财主的女儿们》 钱锺书,江苏无锡人,字默存,唯一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杨绛,戏剧创作,小说《洗涤》
《围城》包含三层意蕴:1)”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即对抗战时期城乡世相的描写;2)“文化反省层面”,以写“新儒林”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省;3)“哲理思索层面”,即对人生、现代人命运的哲理思考。
张爱玲《沉香,第一炉香》《倾城之恋》《金锁记》 《秧歌》《赤地之恋》
女性自身清醒妇人堕落,造成的悲剧
第二十章 40年代新诗
九叶诗派这个40年代诗歌群体的名称,是年代初期因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九叶集》而被文学追认。诗派成员有辛笛、陈敬容、穆旦。爱国主义、民主倾向
穆旦,浙江宁海人,。1938年,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组成西南联大 翻译是无可奈何的选择
参加远征军,活着归来,对生命、人性、极端的体验---->思想的深刻性
1945年《森林之歌----祭野人山死难的兵》改题为《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 《防空洞里的抒情诗》
穆旦追求以超经验感应生命真谛,其抒情思路显示为生命从肉性世界超越而向灵界转型的过程。穆旦致力于让经验玄想直接成为可感的对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