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的法国香颂(2006-11-19 22:19:36)
如果你迷恋CHANNEL香水,路易威登包包,如果你想念蒙娜丽莎的微笑,巴黎圣母院的钟声,枫丹白露的艺术盛会,又或许你只不过是想到法国南部晒太阳,或者是在塞纳河左岸的咖啡馆里,偶遇一曲深情地法国香颂,浓浓的法国情调将你深深缠绕„„
香颂 在世界各国的通俗歌曲中,要找到像法国“香颂”这样讲究歌词意境描写的作品实在寥寥无几。说到“香颂”,大家的脑海里马上就会浮现象:“秋叶”、“玫瑰花般的生活”、“大海”,或是“巴黎的天空下”等法语歌曲的旋律。事实上,这些都属于比较老派的法国歌曲,不过,它们就像一樽美酒,一杯咖啡,或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无可抗拒地带出人们对浪漫情调的向往,和对流逝岁月的美好记忆,听来令人回味无穷,历久弥新。 其实“香颂”在法文中的原意,就是“歌曲”的意思。它是法国世俗歌曲的泛称,也是法国流行歌曲的代名词。关于它的发展历史,古老而又渊源流长。所谓法国的世俗歌曲,是指从公元11世纪到13世纪之间,由叙事诗人与抒情诗人所写的单旋律音乐。后来,19世纪末期的艺术歌曲也被归入到世俗歌曲的范畴。至于法国的流行歌曲,由于受到传统世俗歌曲的影响,因此,在歌词意境的描写上,也就跟着格外讲究起来。在音乐的特色上,法国世俗歌曲大多是由叙事部分的乐段,和乐曲的反复部分相互构筑而成。这种形式的确立,大约是在1900年前后,也就是所谓的“法国美好时代”。后来时代变迁,再加上外来流行音乐元素的融入,终于形成今天多彩多姿、风华绝代的法国“香颂”的面貌。它们的形式和主题当中,包含了地方小调、民谣、情歌、哀歌、幻想、写实、文学、政治,以及等广泛的内容,可谓林林总总,五花八门。1930年前后,是法国“香颂”发展最具关键性的时期,那段时间,法国创立了最具权威的ACC 唱片大奖。由罗西妮鲍华耶所唱的“香颂”名曲“对我细诉爱语”,在1931年5月所举办的第一届ACC唱片大奖上夺魁,这首歌曲除了促进了法国唱片工业的蓬勃发展,也因为词曲优美,而被改编成14种语言风靡全球,正式揭开法国“香颂”迷人的风华史。1952年,法国唱片协会所设立的唱片大奖也开始运作。第一届的得主是拥有“香颂王”美誉的伊迪丝比雅芙所唱的“心跳的声音”。这些极具权威性的唱片大奖,除了捧红了许多法国香颂歌星,同时也促进了音乐媒体的兴盛,只要歌曲一得奖,报纸电台便竞相报导与播放,使得“香颂”成为了法国人每天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尽管时代不停地变迁,法国“香颂”也不免因为新鲜血液的注入而改变原来的面貌。但是,法国“香颂”,或者说法国流行歌曲,并没有丧失它独特、雅致的风格。老式的法国“香颂”依然是风华绝代,韵味十足;而现代的法国流行歌曲,在经过多次与外来元素的融合之后,时代感中依然可见优美的旋律浪漫情调一如往昔。这就是法国“香颂”特有的迷人魅力!
左岸咖啡 左岸咖啡:法国人一般爱把河岸分左右称呼,就像中国人爱把山坡分阴阳一样。塞纳河把巴黎分成两个区域:河之北为右岸,河之南为左岸。巴黎的导游总是这样概括:右岸到处是银行,左岸到处是咖啡馆。据说,在左岸,你随便走进一家咖啡馆,一不留神就会坐在海明威坐过的椅子上。萨特写作的灯下,或靠在毕加索发过呆的窗口旁...有人描述说:要是你再要一杯咖啡,侍者给你端来的,永远是一样的杯子,一样的味道,只是价钱不一样了...在法国,左岸,是一个特别”小资”的词。好像提起”左岸”,就提到了这样一些气氛或背景:诗歌、哲学、艺术、文化、贵族化、清谈...当然,还有咖啡馆...
左岸咖啡馆是文人的集散地,他可能是沙特,和一名叫做西蒙波娃的女子在咖啡馆里酝酿存在主义,也酝酿爱情;他可能是达芬奇,面对蒙娜麗莎的微笑,嘴里跟眼里都尝了一杯加了糖的咖啡;
他可能是雪莱,追逐着爱情,累了,正坐在咖啡馆里歇腳;他可能是海明威,坐在窗边透光的那一张桌子,写「妾似朝阳又照君」,也写心情;他也可能是伏尔泰,正在品尝他今天的第三十九杯咖啡,同时,也列出法国王室不合理的第二十个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