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妖游戏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基于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

基于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

来源:易妖游戏网
计算机教学

基于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 —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

作者/龙诺春、李进东、林春景,广东白云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基金项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广东省质量工程:20131131088)

摘要: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急需加快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人才培养直接面向社 会经济发展和市场的需求,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根据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从 专业知识结构、实践教学内容、企业实践教学内容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提出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能力培养的思路。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专业能力;人才培养;电子信息工程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发展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 核心位置。经济的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加快应用 技术人才培养。高等院校是造就人才的揺篮,核心功能是培 养人才。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要更好地直接面向地方和 行业发展,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 来,把办学定位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 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把办学模式转到产教融合校企 合作上来,形成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 量。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来看,大多采用专业形式来培 养不同要求的人才,不同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 都不同,专业能力培养是重点,是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 的基础。应用技术大学是借鉴国外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理念引 进来的,人才培养直接面向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强 调学生的技术应用和开发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应用型人 才的重要基地。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是通过对学生进 行必要的基础理论教育和充分的职业训练,使其成为能在某 _领域具有从事职业活动能力的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目 前,我国一些地方高校正在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以适 应新形势下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因此,应用技术大学 的专业能力培养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型技术人才培养的地方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要立足本地方, 突出地方特点,具有专业特色,人才培养要适应区域经济和 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发展地方的经济建设提供服务。在人才 培养目标上,一方面要注重基础知识和素质培养,基础要扎 实,素质要高,实践能力要强,另一方面,要突出专业能力 和创新意识培养,使学生具有运用专业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广东白云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是:立足广东,服务广东,面向珠三角地区电子、信息、通 信行业一线,能从事电子信息领域的信息处理、产品设计、 工艺制造、质量检测、系统维护、生产管理、产品销售与售 后技术服务等岗位的工作。

■ 1.2电子信息工程专!ik人才培养目标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_个宽口径的专业,知识面较多, 包括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内容。 人才培养目标应根据培养目标定位,以应用技术大学教育理 念,从服务一线出发,加强实践技能训练,培养应用型技术 技能人才。

广东白云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本 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创 新创业意识,掌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

1.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培养目标

高校的转型发展关键是明确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 转变办学方式。专业能力培养首先应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和培 养目标,要熟悉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应 具备怎样的能力,职业面向什么样的行业、企业及岗位要求。 只有定位准确,目标明确,培养方式得当,才能培养满足社 会需求的合格人才。

■ 1.1电子信息工程专Jlk人才培养定位

基本技能,熟练掌握电子线路和较熟练掌握嵌入式系统技术, 具有电子产品设计、工艺制造、智能控制、技术服务和生产 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具备较强的计算机电子线路辅助设 计能力和较强的嵌入式系统技术应用开发能力的应用型技 术人才。

2•能力需求分析

广东白云学院是已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大学之_,正 在进行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人才培养主要面向珠三角地区的 生产一线。为了培养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我们对行 业、企业及近三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对调

www.elel69.com | 5

7

高等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人才培养定位要准 确,要重点培养专业能力。应用技术大学培养的是专业性强, 适合在第一线工作的侧重实际应用的工程师型人才[1]。应用

计算*in学

研报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首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 就业主要面向电子信息行业的中小型企业的生产_线的信 息处理、产品设计、工艺制造、质量检测、系统维护、生产 管理、产品销售与售后技术服务等岗位。其次,行业、企业 对人才的能力要求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应具有较强 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第二,专业基本能力要求较高,要求具 有电子电路的分析、计算与检测能力,具有较强的电子线路 制图能力,具有电子产品的品质检测能力。第三,专业综合 能力要求较高,要求具有电子产品设计、调试、运行与维护 能力,具有电子系统集成、分析、设计、运行与维护能力, 具有电子工程项目掌控能力,具有一定的生产与管理能力, 同时应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

3•专业能力培养思路

■ 3.1以应用技术构建专业主干课程

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是密切相关的,专业能力培养应具 有相对完整的专业知识。一方面,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关键因 素,能力是在通过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只有不 断学习知识,才能掌握和发展能力;另一方面,知识的获取 又必须具备_定的能力,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内在因素。要实 现专业能力培养目标,需要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学习和掌 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是专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专业知识 支撑和提升专业能力,培养创新思维。高等院校对专业人才 培养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的重点是专业知识 的架构和课程体系的设置。课程体系是高等院校培养专业人 才的主要依据,是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课 程体系的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2]。课程 体系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专业能力培养的前 提条件。因此,在构建专业知识体系时应科学合理的设置课 程体系,使大学生获取相对完整的专业知识。

电子信息工程是以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为基础,集计算 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于一体的专业,涵盖的 知识面比较广。用技术大学需突出技术特色,立足技术,发 展技术[3]。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以应用为中心,知识 体系以应用技术为重点内容。因此,专业知识结构应以人才 培养目标为前提,对相关学科知识进行取舍。课程体系要突 出专业特点和特色,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培养目标要求 以应用技术进行构建。结合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电 子信息工程专业应开设以下主干课程:从专业基本能力需求 分析,应开设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 频电子技术、电子工艺、电子线路CAD、信号与系统、通 信原理等课程。从专业综合能力要求分析,应加强C/C++

58 I电子制作2017年8月

语言程序设计、微处理器技术、感测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 嵌入式系统开发等课程建设,提高对电子产品、电子系统集 成和智能控制系统的研究、开发、设计、调试、运行与维护 的能力。

■ 3.2构建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能培养大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是专业 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先进的实践教 学平台是专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条件。首先,应构建科学的实 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应对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 结构调整,加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比例,增强课程设计的 教学内容,突出操作技能培养。其次,必须建立能满足要求 的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既要达到课程教学的实验要 求,又能为大学生创新活动提供服务。

实践教学体系要着眼学生就业岗位和发展需要,围绕专 业人才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来构建w。根据电子 信息工程专业的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能从事产品开发、 工程设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规 律,实践教学体系可分为课程实验与应用综合训练两个教学 环节。课程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和实验基 本操作方法,课程实验在课程教学阶段完成。应用综合训练 以课程设计为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应安排 适当的时段。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应用综合训练可分为电工 电子基础实践模块,专业基础实践模块,专业应用实践模块, 专业综合设计实践模块等四个层次。电工电子基础实践教学 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专业基础实践教学主要培养学生 的基本专业能力,专业应用实践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应用系 统设计与系统调试等基本能力,专业综合设计实践教学主要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 力。通过_系列的实践教学,学生从课程实验开始到完 成系统设计,逐步提高实践能力和设计能力,更重要的是培 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大 学生初步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3.3构建技能培养的企!Ik实践教学体系

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 养的教育模式,校企共同育人、校企协同育人是专业能力培 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之一。现代工业企业有选进的 生产设备、仪器和工艺流程,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和科学的管 理机制,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企业实践教学是学 生在学校内完成本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 课程的学习,掌握足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基本实 践能力的基础上,在企业现场进行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企业 实践教学是在现代企业实际环境下,以产品或工程项目为载

计算机教学

体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从产品或工程项目的构思设计、生产 制作、工艺流程等各环节,通过“教中做”“做中教”、“做 中学”和“学中做”的方式培养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因此, 建立企业实践教学基地,开展企业实践教学是专业能力培养 的重要途径。

广东白云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采用“3+1”人才培养 模式,其中“1”表示在企业进行一学年的综合实践教学。 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企业实践教学从职 业能力拓展学习与培训,生产(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 业设计(论文)等几个环节进行。职业能力拓展学习与培训, 可分为岗前培训和技能培训两个环节,岗前培训主要从企业 的实际出发,学习国家法律法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文化、 安全知识等,技能培训以企业工作岗位需求开展专题技能培 训。生产(专业)实习主要以企业产品的生产或项目开发 等为学习内容,以实际岗位为基础,按企业生产工艺过程、 项目开发与管理流程进行实习,结合专业特点,学习生产与 管理技术,达到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目的。毕业实习环节主要 是巩固生产(专业)实习的成果和经验,运用所学的基础理 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_ 线的实际问题,积累职场经验,为就业做好准备。毕业设计 环节主要是围绕本专业专业相关领域,以企业产品研发、工 程项目设计中的1个(或几个)环节进行立题,真题真做,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 3.4加强科研教师团队建设

具有专业能力和科研能力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人才 培养的基本保障。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果价值很大程度 上取决于教师,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离不开高素质的师 资队伍,必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5]要培养大 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必须要有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较强的师资队伍。_方面,科学研究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高校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要求教师应具有较强的科研能 力和创新能力。教师的科研和创新成果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 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在人才培养方式中处于主导作用, 教师应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业务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学生(上接第41页)

的专业学习和创新活动,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要能够解答 学生的疑问,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应具 有_定的实践经验和娴熟的技能。因此,具有业务能力和创 新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是培养专业能力的重要保证。加强师 资队伍建设,一是通过引进高水平的人才来充实教师队伍。 另_方面采用多种形式自己培养教师。鼓励支持教师出去进 修、参加培训、到企业锻炼、参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的 产品开发和工程设计项目。可以从社会各界聘请专家学者、 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等担任指导工作,引领教师进行科研和创 新活动。或者组织各种学术研究、学术论坛、技术创新等学 术交流活动来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与行 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进行合作,共同开发产品、工程 项目设计或进行技术研究。这样多途径培养教师的科研和创 新能力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4.结语

高等院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历史重任,专业能力培养是 _个系统工程,贯串于整个大学学习阶段,是创新能力和职 业能力培养的前提。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根据专业特点,突出 专业特色,面向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从专业知识、动手能力、 创新思维和职业技能出发,经过基本的专业理论学习、实践 动手能力训练和企业实践技能训练等多个环节培养专业能 力,通过专业能力培养达到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的。

参考文献

氺m陈杰菁.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培养模式的研究及启示[」].工业 和信息化教育,2013 (9) : 60-63.

* [2]谢斌,沈慧芳,李民生.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的几点思考[J].科技广场,2011 (6) : 240-242.

氺[3]夏建国.生态位视角下中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J].职业技 术教育,2013 (25) : 5-10.

氺[4]张忠福.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技 术与管理,2011 (2) : 11-14.

水[5]唐根丽,王艳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研究[J].四 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26 (3) : 76-79.

算法。本文还利用数字串负载预测算法进行应用,得到需要 预测的较为理想的负载值。

研究,2010,27⑵:429-433.

* [3],鲍一丹,吴江明.随机型时间序列预测方法的研究[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7,17(1):36-43.

氺[4]管弈.回归预测法[J].学习与实践,1985(10):33-34.

氺[5]李静.字符串的模式匹配算法一基于KMP算法的讨论[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3(2):78-80.

参考文献

氺[1]孙香花.云计算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计算机测量与控 缶!1,2011,19(5): 998-1001.

氺[2]张建励,古志民,郑超.云计算研究进展综述[J].计算机应用

www.elel69.com | 5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