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细胞工程”一节的教学设计
来源:易妖游戏网
・64・ 2011年(第36卷)第1 气囊,冷却后数月不会散失和失味。除香料外,食品中 其他不稳定的成分也可用微胶囊化技术加以保护,如 色素、维生素等。 主要参考文献 [2]杨坤,胨树兴,赵胜娟。等.2009.可食性蛋白膜研究进展.食品 研究与开发,30(7 :174~178 [3]徐中岳,何小维,罗志刚,等.2008.多糖可食性包装膜的研究进 展.食品研究与开发。29(7):179—182 [4]李超,李梦琴.赵秋艳.2005.可食性膜的研究进展.食品科学, 26(2):264~269o f 1]李爱珍,邪秀芝,张建华.2OO9.可食性包装膜的研究进展及其发 展前景.包装与食品机械.27(1):54~57 “植物细胞工程"一节的教学设计 胥育玉 (新源县第二中学835800) 摘要彳E本节教学中,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了解生物科学发展前景和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培养 植物细胞工程基本技术 . 学生小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生物科学1 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 突出,粮食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于是人们提 出一个想法:番茄的果实和马铃薯的块茎是经常食用的 蔬果,能否让一株植株地上部分结番茄,地下部分长马 苏教版高中生物学选修教材“细胞工程”一章中“植 物细胞工程”一节,主要涉及植物细胞工程的植物组织 培养技术及依据的理论基础、应用于农作物育种的广阔 前景等内容。其中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和过程是教学 的重点和难点,它承载着学生认识科学技术、了解生物 科学发展的前景以及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等各个方面。 本节知识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必修I 铃薯呢?这个幻想可能实现吗?(图片展示番茄一马铃 薯)现在已经培养成功的番茄一马铃薯(图片展示),就 是应用了植物细胞工程的技术手段。(引入新课) 问题讨论:①植物细胞工程的理论基础是什么?通 常采用的技术手段有哪些?②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理 论基础是什么?③什么叫做细胞全能性?④为何已分 模块回顾已掌握的知识,依据细胞全能性原理讨论植 物组织培养技术,创设问题情景,在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化的细胞仍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⑤动物细胞 具有全能性吗?⑥生物体所有细胞全能性都一致吗? 教学意图:让学生回顾原有的知识,通过小组讨论 分析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开展“自 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理出细胞全能性和植物组织 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与 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也可让学生用举例方式交流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农、林业及濒危植物的保护等方 面的具体应用。 2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简述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和过程;描 培养的知识结构和层次 对巳学过的必修I相关内容 与上述两知识点的内容进行复习;找出新旧知识之间 的联系与区别。 3.12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通过问题讨论,纠正一些错 述人工种子的结构和应用及植物组织培养在生产实际 中的应用。 2.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能力 尝试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学会制作人工种子模型。 误认识并归纳总结细胞的全能性的概念、原理。 问题讨论:①具有全能性一定能表现出全能性吗? (展示图片:科学家利用菊花花瓣培养的菊花)②为什 么植物的一个花瓣就可以培育出完整的植株呢?③为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人工种子设计的 科学性和巧妙性;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 相统一的认识;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激发 乐于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 3教学过程 什么植物的花瓣在植物体内没有能发育成完整的植株 呢?④怎样才能由一块组织通过培养得到一株完整植 株,应该如何操作? 课前要求学生搜索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 应用及成果(重点了解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教师准备 马铃薯、人工胚乳、花生等实验材料及多媒体课件:番 茄一马铃薯图片,植物组织培养过程的视频材料(胡萝 j、形成层培养过程),人工种子图片。 3.1 刨设情景引出新课我国人口众多,随着人口快 速增长,与人均占有耕地面积逐渐减少之间的矛盾日益 教学意图:由—个知识点过渡到另一个知识点,在积 极探讨问题的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求知欲。 3.3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分析说明植物组织培养 的原理、条件和材料三个要点的基础上,让学生阅读教 材有关的内容和图示,分小组讨论分析和回答以下问 题:①植物细胞表现出全能性的条件有哪些?②在植 物组培过程中,为什么 行一系财的消毒,灭菌,并 垡 堂 堂型!笙f丝— 堂.逸 幽 ・65・ 且要求无菌操作?③为什么切取胡萝J、根的形成层, 需要时再用呢?(可以制成人工种子)这个设想最初是 其他部分也能培养成小植株吗?③培养基的成分有哪 由英国科学家于1978年提出的。这一设想引起人们极 些?⑤根据上述过程概括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流程 大的兴趣。因为不少植物需要生长数年才能结出种子; 图,并在同学问交流。(播放胡萝I、形成层组织培养的 优良杂种的后代因发生性状分离而丧失其优良特性;种 有关视频,总结归纳) 子的生产受季节、气候和地域的;制种需要占用大 教学意图:通过阅读,培养学生一定的自学能 量土地。启发学生回忆玉米、小麦等植物种子的结构, 力、归纳总结能力;在小组合作探讨过程中,实现优势 并思考研究人工种子的制备。(教师发给学生材料,让 互补,对植物组织培养过程有更加深刻理解;应用视频 学生根据教材的介绍,制作“人工种子”模型)。 和图片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所学 教学意图: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领悟知识; 知识立足于实际,增强知识的可信度。 培养动脑、动手的习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巩固愈伤组织、植物细胞的脱分化、植物细胞的再 3.5 归纳总结和拓展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包括植物 分化的概念,拓展:①离体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如果不 组织培养、植物细胞培养、植物体细胞杂交,其中植物 进行脱分化处理,能否培养成完整的植物体?②决定 组织培养是基础,它可以快速繁育无病毒的植株,并能 植物细胞脱分化、再分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在现代农林业中的应用越来越 3.4人工种子 设问与讲述:既然愈伤组织能发育成 广泛。(课后作业略) 植物,那能不能把愈伤组织先保存起来,像种子一样等 与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相关的几个问题 戴荣华 (山东省枣庄市第一中学277300) 1 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平衡,是细胞既不吸水也不 静止的。磷脂双分子层具有流动性。蛋白质分子有的 失水吗? 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在磷脂双 在成熟的植物细胞中,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和液 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 泡膜以及两者之间的细胞质)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 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细 生物膜的流动性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物质运输、 胞呈现膨胀状态。当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 细胞识别、细胞融合、细胞表面受体、功能调节等。能 时,细胞失水,细胞质壁分离,当细胞液浓度等于外界 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事例有:胞吞与胞吐、变形虫 溶液浓度时,细胞水分进出平衡,这个状态并不是细胞 的捕食与运动、细胞融合、动物的细胞、植物细胞 既不吸水也不失水。 的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 2生物膜就是半透膜吗? 4细胞膜外表的糖被糖脂也是细胞膜的成分吗? 半透膜是某些物质可以透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 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 透过的多孑L性薄膜,能否通过半透膜往往取决于分子 类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叫做糖被,它在细胞生命活动中 的大小。 具有重要功能。例如,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 生物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膜上具有载体等结 的糖蛋白有保护和润滑作用,糖被与细胞表面的识别 构,不同生物的细胞膜上载体种类和数量不同,构成了 有密切关系。经研究发现动物细胞表面的糖蛋白识别 对不同物质吸收与否和吸收多少的选择性。当细胞死 作用,好比是细胞与细胞之间,或者细胞与其他大分子 亡时,细胞膜便失去选择透过性,变为全透性。 之间互相联络的文字或语言。除糖蛋白外,细胞膜表 半透膜和选择透过性膜是两类概念不同的膜。其 面还有糖类与脂质分子结合的糖脂。细胞膜表面的糖 相同点是:都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都不允许大分子 类只有与细胞表面的蛋白质或脂质分子结合,才能有 物质通过。不同点是:只要分子、离子微粒比半透膜的 特定的功能。 孑L径小,就能通过半透膜,而对于选择透过性膜来说, 5 主动运输一定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吗? 即便是直径小的分子、离子微粒,只要不是细胞所选择 不一定。主动运输的特点有二,一是必须有膜载 吸收的,也不能通过。 体参与;二是消耗能量。由低浓度向高浓度的运输一 3 生物膜为何是流动性膜? 定是主动运输,但主动运输可以由低浓度向高浓度方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不是 向运输,也可以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