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师述故事)三国时期,谙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今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师:在刚才我讲的故事中你认为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
师:对,同学们说得很好!话说三国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公元208年,建安13年,曹操率军,水陆并进,欲扫平江南,孙刘联盟,决计破曹。且看:用奇谋孔明借箭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草船借箭》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迅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个词最能概括诸葛亮的特点?(板书:神机妙算)你从哪句话知道的?
生读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出示句子) 师:什么是“神机妙算”?
生:
师:针对这个句子中的“神机妙算”,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预测)为什么要用“神机妙算”?神在哪里?妙在哪里?怎样神?师:你们真聪明,从一个词中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说明你们都是爱动脑的好孩子。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探讨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他到底算到了什么?(出示要求)
过渡语: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6—9自然段,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用浪线划出来,再用心体会。
生:边读边划
师:有些同学高高举起了小手,很自信的告诉老师他已经按老师的要求学完了课文,真不错!是否愿意把自己的学习结果告诉同学呢?来我们在组内进行交流。
生:组内交流
师:哪位同学告诉大家,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预设教学:
生:我是从三天后江上出现了大雾,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把你找的句子读一读,通过你的朗读体现雾的大。 生:(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 师:这雾大吗?小雾!(众笑) (生第二次读)
师:雾大吗?中雾!(众笑)
师:还不够大,你们听老师读。(教师范读)来,像老师这样读一读! (生齐读)
师:你们的表情告诉我,雾很大,很浓。注意,这是一场大雾,一场浓雾!师:这场大雾,鲁肃看到了,诸葛亮也看到了。他们内心的感受和想法一样吗?那鲁肃心里会怎么样?
生:害怕。 师:他心想—— 生:
师:那你来当鲁肃读读这句话,读出让人害怕的语气。 生A:(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 师:你不是鲁肃!(众笑)谁能读得比他更让人害怕? (生B读得很有感情)
师:那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是什么心情? 生:高兴!
师:他暗自高兴道:—— 生:
师:你就是诸葛亮,请你带着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生:“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读得很好)
师:是呀!这场大雾我都盼了三天了!多让人高兴啊!(众笑)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本句) 师:但是,光读这句话,还不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请问同学们,这场大雾是不是凑巧碰上的呢?(不是)那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你就得再读一读前面的文章,你
得联系联系上文。找一找与这句话有联系的句子。请你们自由读文,看谁能找到了有关的语句。 (生自由读文找句子)
师:你学得认真。你来读读你找到的句子。(生读)
师:你能说说从这个句子中你已经体会到了什么吗?(生答)
师:同学们请看这个句子: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出示句子)你自由读读,说说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生: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师: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同桌讨论一下。(组织学生议论。)
生: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师: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他借箭成功主要依靠江面上的大雾,从我们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知道他选择这一天行动恰好江面上有大雾,这一切不是巧合,都是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事前就预料到的。真是让周瑜望尘莫及啊,他只能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出示句子) 过渡语: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读读6——9自然段,看看你还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 (出示句子)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读读这句话,觉得诸葛亮在笑谁?这是一种怎样的笑?
生:笑自己的神机妙算,是一种胜利的笑! 师:你抓住文中哪一句话来体会? 生:天亮了就回去 师:还认为他在笑谁?
生:笑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 师:你抓住文中哪一句话来体会到? 生: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师:好,你能联系课文来体会。这是一种讽刺的笑,轻蔑地笑。诸葛亮笑曹操不敢派兵出来,算准了吗?(算准了)你来读读句子,好吗?
生读句子: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师:你是从那个词语中得知曹操没有派兵出来?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我从“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看出,说明曹操这个人是个谨慎、多疑的人。更说明诸葛亮很了解对方。
(生齐读:雾这样大„„)。 师:还在笑谁?
生: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 师:你从诸葛亮说的什么话中体会到? 生: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这是智慧的笑,这是自信的笑。同学们,周瑜也曾笑过,高兴过,请大家自由读第
2、3自然段,找出描写周瑜心情很高兴的语句读读,想一想他是为何高兴? (出示句子)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师:什么是军令状?
生:
师: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生:周瑜妒忌诸葛亮挺有才干,设计的陷阱,陷害诸葛亮。他以为他的阴谋已得逞了。 师:周瑜当时会怎么想呢?
生:
师:面对周瑜设计的陷阱,诸葛亮难道就“咕咚”一声稀里糊涂地跳进去了吗?他此时又是怎么想的呢?
生:
师:你从中看出什么?
生:我看出周瑜是个奸诈、阴险的人。 生:我看出诸葛亮胸有成竹。
师:回答得很好。周瑜和诸葛亮表面上和和气气,又是“先生”,又是“都督您”,还摆了酒席呢。可是,你能发现“笑中藏的刀”吗?你能体会到他们暗地里在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吗?这场战斗可是你死我活、惊心动魄啊!请大家看!
师:那我们现在就采用“去枝减叶”法分角色读。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读诸葛亮说的话,另一组读周瑜说的话,旁白部分去掉不读。看一位小诸葛或小周瑜读出了自己的心理。
师:我刚才看到你读的最投入,你能告诉大家,这次读书,你有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更体会到周瑜的心胸狭窄,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 师:这也告诉我们诸葛亮早已对周瑜的计策有了准备,因为他太了解周瑜了!他是个妒贤嫉能的人!好,我们再回读读这句话——诸葛亮可能还在笑谁?
生:雾这么大„„ 师:还在笑谁?
生:笑鲁肃。鲁肃的忠厚老实,他的害怕是多余的。
师:这可是一种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老师为什么这样说呢?请大家自由读 4、5自然段,说说鲁肃是一个怎样的人?(生自由读,指名答) 生:
师:对!鲁肃是周瑜的心腹。可他又是个忠厚守信之人。诸葛亮正是因为很了解鲁肃的为人,因而从请他帮忙。鲁肃也时刻为诸葛亮捏着一把汗,暗中为他使劲。我们再来读这一句——
生:雾这么大„„
师:这一笑,包含了多少内容呀!他这一笑,早就算准了鲁肃的为人,一定会帮助他;早就算准了曹操不敢派兵出来,只会放箭如雨;早就算准了周瑜会陷害他,但最终会败在他的手下。这就是善识人心的诸葛亮,这就是料事如神的诸葛亮,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话,长叹一声,说——
生: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帮忙,好不好?
(出示句子)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师:请问同学们,为什么一字儿摆开?为什么擂鼓呐喊?又为什么掉转船身?顺风顺水是巧事吗?说明什么?
生:多受箭、保持平衡、回来顺风顺水
生: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生:军事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师:(示意图)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板书:晓地理) 小结:好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当鲁肃告诉了周瑜诸葛亮借箭的经过时,(引读):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师:好!请把手中的书放下,看黑板。刚才通过对借箭经过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他知天文,借了长江的雾;识人心,借了鲁肃的兵和船,从而借到了曹操的箭。懂地理,借了长江的风和水;三个方面。他算到了周瑜是故意陷害的;算到了第三天四更江上有大雾;算到了借箭回来时船是顺风顺水;他不仅知道周瑜的小肚鸡肠,还知道鲁肃是忠厚老实,曹操生性多疑„„ 这一切的一切,不得不让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擦去课前质疑时的问号。) 文章中反映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真是太多太多了,又是太精彩太精彩了。他上知天文、下懂地理、知人善用、足智多谋,千百年来,他的形象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让我们来通过视频再次感悟吧!(出示视频)
师:在座的各位同学,对于故事中的人物,你们也许有更多的话想说,把你们的最想说的用一句话表达出来,送给故事中的他们,也送给今天的我们。
生:我想对鲁肃说:你真是世界上最值得信赖的朋友。 生:我想对周瑜说: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吧!那样你会更出色!
生:我想对曹操说:正是你的多疑,关键时不敢果断出兵,才促成了诸葛亮借箭成功。该出手时就出
手。
生:我有不同的看法,我想替曹操打抱不平。我所知道的曹操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当时大雾迷蒙,在辨敌军(对方)虚实的情况下,为了不造成损失,没有最大的把握,他当时只能那样做。
师:想不到,小小年纪的你们有这么多的心里话,真了不起。诸葛亮神机妙算草船借箭满载而归,他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同学们,诸事暂且按住不表,欲知详情,且看《三国演义》 。(出示作业)书中的许多人物和故事将会让你们过目难忘,多读书、读好书,这也是老师对你们的期望。
第二篇:《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实录1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草船借箭》。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草船借箭》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迅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个词最能概括诸葛亮的特点?(板书:神机妙算)你从哪句话知道的? 生读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出示句子) 师:什么是“神机妙算”? 生:
师:针对这个句子中的“神机妙算”,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预测)为什么要用“神机妙算”?神在哪里?妙在哪里?怎样神? 师:你们真聪明,从一个词中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说明你们都是爱动脑的好孩子。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探讨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他到底算到了什么?(出示要求)
过渡语: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6—9自然段,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用浪线划出来,再用心体会。
生:边读边划
师:有些同学高高举起了小手,很自信的告诉老师他已经按老师的要求学完了课文,真不错!是否愿意把自己的学习结果告诉同学呢?来我们在组内进行交流。
生:组内交流
师:哪位同学告诉大家,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预设教学:
生:我是从三天后江上出现了大雾,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把你找的句子读一读,通过你的朗读体现雾的大。 生:(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 师:这雾大吗?小雾!(众笑) (生第二次读)
师:雾大吗?中雾!(众笑)
师:还不够大,你们听老师读。(教师范读)来,像老师这样读一读! (生齐读)
师:你们的表情告诉我,雾很大,很浓。注意,这是一场大雾,一场浓雾! 师:这场大雾,鲁肃看到了,诸葛亮也看到了。他们内心的感受和想法一样吗?那鲁肃心里会怎么样?
生:害怕。 师:他心想—— 生:(接读)
师:那你来当鲁肃读读这句话,读出让人害怕的语气。 生A:(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
1 师:你不是鲁肃!(众笑)谁能读得比他更让人害怕? (生B读得很有感情) 师:那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是什么心情? 生:高兴! 师:他暗自高兴道:—— 生:(接读)
师:你就是诸葛亮,请你带着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生:“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读得很好) 师:是呀!这场大雾我都盼了三天了!多让人高兴啊!(众笑)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本句) 师:但是,光读这句话,还不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请问同学们,这场大雾是不是凑巧碰上的呢?(不是)那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你就得再读一读前面的文章,你得联系联系上文。找一找与这句话有联系的句子。请你们自由读文,看谁能找到了有关的语句。
(生自由读文找句子)
师:你学得认真。你来读读你找到的句子。(生读)
师:你能说说从这个句子中你已经体会到了什么吗?(生答)
师:同学们请看这个句子: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出示句子)你自由读读,说说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生: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师: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同桌讨论一下。(组织学生议论。)
生: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师: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他借箭成功主要依靠江面上的大雾,从我们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知道他选择这一天行动恰好江面上有大雾,这一切不是巧合,都是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事前就预料到的。真是让周瑜望尘莫及啊,他只能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出示句子)
过渡语: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
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读读6——9自然段,看看你还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 (出示句子)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2 师:《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读读这句话,觉得诸葛亮在笑谁?这是一种怎样的笑?
生:笑自己的神机妙算,是一种胜利的笑! 师:你抓住文中哪一句话来体会? 生:天亮了就回去 师:还认为他在笑谁?
生:笑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 师:你抓住文中哪一句话来体会到? 生: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师:好,你能联系课文来体会。这是一种讽刺的笑,轻蔑地笑。诸葛亮笑曹操不敢派兵出来,算准了吗?(算准了)你来读读句子,好吗?
生读句子: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师:你是从那个词语中得知曹操没有派兵出来?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我从“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看出,说明曹操这个人是个谨慎、多疑的人。更说明诸葛亮很了解对方。
(生齐读:雾这样大„„)。 师:还在笑谁?
生: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 师:你从诸葛亮说的什么话中体会到? 生: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这是智慧的笑,这是自信的笑。同学们,周瑜也曾笑过,高兴过,请大家自由读第
2、3自然段,找出描写周瑜心情很高兴的语句读读,想一想他是为何高兴? (出示句子)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师:什么是军令状? 生:
师: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生:周瑜妒忌诸葛亮挺有才干,设计的陷阱,陷害诸葛亮。他以为他的阴谋已得逞了。 师:周瑜当时会怎么想呢? 生:
师:面对周瑜设计的陷阱,诸葛亮难道就“咕咚”一声稀里糊涂地跳进去了吗?他此时又是怎么想的呢?
生:
师:你从中看出什么?
生:我看出周瑜是个奸诈、阴险的人。 生:我看出诸葛亮胸有成竹。
3 师:回答得很好。周瑜和诸葛亮表面上和和气气,又是“先生”,又是“都督您”,还摆了酒席呢。可是,你能发现“笑中藏的刀”吗?你能体会到他们暗地里在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吗?这场战斗可是你死我活、惊心动魄啊!请大家看!
师:那我们现在就采用“去枝减叶”法分角色读。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读诸葛亮说的话,另一组读周瑜说的话,旁白部分去掉不读。看一位小诸葛或小周瑜读出了自己的心理。
师:我刚才看到你读的最投入,你能告诉大家,这次读书,你有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更体会到周瑜的心胸狭窄,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 师:这也告诉我们诸葛亮早已对周瑜的计策有了准备,因为他太了解周瑜了!他是个妒贤嫉能的人!好,我们再回读读这句话——诸葛亮可能还在笑谁?
生:雾这么大„„ 师:还在笑谁?
生:笑鲁肃。鲁肃的忠厚老实,他的害怕是多余的。
师:这可是一种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老师为什么这样说呢?请大家自由读 4、5自然段,说说鲁肃是一个怎样的人?(生自由读,指名答) 生:
师:对!鲁肃是周瑜的心腹。可他又是个忠厚守信之人。诸葛亮正是因为很了解鲁肃的为人,因而从请他帮忙。鲁肃也时刻为诸葛亮捏着一把汗,暗中为他使劲。我们再来读这一句——
生:雾这么大„„
师:这一笑,包含了多少内容呀!他这一笑,早就算准了鲁肃的为人,一定会帮助他;早就算准了曹操不敢派兵出来,只会放箭如雨;早就算准了周瑜会陷害他,但最终会败在他的手下。这就是善识人心的诸葛亮,这就是料事如神的诸葛亮,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话,长叹一声,说——
生: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帮忙,好不好?
(出示句子)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师:请问同学们,为什么一字儿摆开?为什么擂鼓呐喊?又为什么掉转船身?顺风顺水是巧事吗?说明什么?
生:多受箭、保持平衡、回来顺风顺水
生: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4 生:军事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师:(示意图)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板书:晓地理) 小结:好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当鲁肃告诉了周瑜诸葛亮借箭的经过时,(引读):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师:好!请把手中的书放下,看黑板。刚才通过对借箭经过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他知天文,借了长江的雾;识人心,借了鲁肃的兵和船,从而借到了曹操的箭。懂地理,借了长江的风和水;三个方面。他算到了周瑜是故意陷害的;算到了第三天四更江上有大雾;算到了借箭回来时船是顺风顺水;他不仅知道周瑜的小肚鸡肠,还知道鲁肃是忠厚老实,曹操生性多疑„„ 这一切的一切,不得不让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擦去课前质疑时的问号。) 文章中反映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真是太多太多了,又是太精彩太精彩了。他上知天文、下懂地理、知人善用、足智多谋,千百年来,他的形象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让我们来通过视频再次感悟吧!(出示视频)
师:在座的各位同学,对于故事中的人物,你们也许有更多的话想说,把你们的最想说的用一句话表达出来,送给故事中的他们,也送给今天的我们。
生:我想对鲁肃说:你真是世界上最值得信赖的朋友。
生:我想对周瑜说: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吧!那样你会更出色!
生:我想对曹操说:正是你的多疑,关键时不敢果断出兵,才促成了诸葛亮借箭成功。该出手时就出手。
生:我有不同的看法,我想替曹操打抱不平。我所知道的曹操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当时大雾迷蒙,在辨敌军(对方)虚实的情况下,为了不造成损失,没有最大的把握,他当时只能那样做。
师:想不到,小小年纪的你们有这么多的心里话,真了不起。诸葛亮神机妙算草船借箭满载而归,他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同学们,诸事暂且按住不表,欲知详情,且看《三国演义》 。(出示作业)书中的许多人物和故事将会让你们过目难忘,多读书、读好书,这也是老师对你们的期望。
5
【课后反思】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我想努力体现这样一个教学理念,就是让人物形象活起来。关于这个教学理
念,我想谈三点自己的看法:
一、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己任
《草船借箭》这是一篇小说,必须牢牢地抓住人物的形象。而这个,我觉得应该成为我们对《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教学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目标。因为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己任的,所以我们必须把小说所创造出来的成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通过语言在孩子们的大脑里储存下来,使这些人物形象能够活灵活现地、生动传神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这是我在处理这篇课文的时候,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首先把握的一点。
二、只有形象才是活的,而抽象却是死的
人物的形象离不开他的语言,离不开他的行为,离不开他的表情,离不开他的细节。所有这一切的综合使人物形象站起来活起来。所以我的观点,像这样以塑造人物形象为己任的小说,我们绝对不能用一种非常抽象的方式去教。我们必须用形象的方式去教人物的形象,然后使人物的形象在纸面上站起来,在纸面上丰满起来,在纸面上活起来。这是我想谈的第二点。
三、只有通过品读活的语言,才能够真正储存活的形象
我觉得形象化的语言,是刻画人物形象的最好的载体。那么要让孩子们感悟形象、树立形象、再现形象、描绘形象,那就必须品读课文当中富有形象色彩的语言。所以我的看法是,只有很好的花力气去品读活的语言,那么人物的活的形象,才有可能进入孩子们的精神世界,进而使形象化的语言也进入孩子们的语言世界,使孩子们的语言和精神都能够得到协同的发展。
第三篇:《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刘梅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组第19课。 设计意图:
1、紧扣“神机妙算”,通过诸葛亮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三个方面感受人物特点和品质。 2、以读为本,引导学生通过研读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内心等方式,扎实训练,强化对语言的感悟和积累。
3、自然拓展、整合资源、加深理解,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和语文学习能力。 课时目标: 知识与技能
以读为本,读中提升情感、丰满人物形象。唤起学生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共鸣。 过程与方法 抓重点词句,通过人物心理、言行的揣摩,体会人物个性特点和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对故事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足智多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草船借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板书课题)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所学的词语。课件出示,点名读。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2、使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的是什么 ?(板书:神机妙算) 二、重点研读,感悟“神机妙算”。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课文的4到9自然段,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画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知天时
1、出示: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1)创设语境,感悟朗读。
① 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② 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
③ 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小结: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2)联系上下文,体会知天时。 仅仅从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也许是凑巧赶上大雾漫天呢?请联系上文,找到可以联系的句子。 2.出示课件
▲晓地理
诸葛亮算好了大雾天,那么他又是怎样找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呢? 1.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2.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3.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4.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的那么周密、成熟,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妙不妙?
▲识人心 1.识曹操
1、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生性多疑)。
2、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2.识鲁肃
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请你认真思考体会。
三、总结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 出示课件 四、回味“神机妙算”。
1.诸葛亮并没有呼风唤雨的本领,但他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这不是神机妙算又是什么呢?怪不得在故事的最后,连一向忌妒他的周瑜也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总结人物性格 五、课外延伸。
1.积累三国演义人物的歇后语: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计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2.设想一下当诸葛亮归来时与周瑜相见,周瑜会怎麽说?诸葛亮又会怎麽说呢? …… 六.布置作业
课下阅读关于诸葛亮的故事。
第四篇:《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我读了这篇课文后深深地被诸葛亮的智慧和胆略所折服。那么怎样来让学生走入文本,去欣赏和感受诸葛亮的大智大勇?怎样通过课文中几篇名著的教学,激发学生多我国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呢?
1、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
课前,安排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弄清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关系,弄清文中出现的四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它们与“箭”之间的关系,这不仅为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础,而且为落实课外阅读目标开了一个好头。文本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有四个:周瑜、诸葛亮、鲁肃和曹操。通过反复研读课文后我发现文本中写到箭的,这四人各有不同的表述:周瑜——“造箭”,诸葛亮——“取箭”,曹操——“射箭”,鲁肃——“借箭”。“造箭”周瑜要诸葛亮十天造10万枝箭,明明是周瑜心胸狭窄,公报私仇,想加害诸葛亮。而诸葛亮答应3天造好,说明他心胸开阔,顾全大局,成竹在胸。“取箭”则是诸葛亮对真诚厚道的鲁肃充满信心,对自己的拥有的知识充满信心,对自己的预设充满信心,彰显了他的聪明才智。“射箭”是诸葛亮预料的曹操的必然行动,说明他深知曹操的多疑谨慎,大雾天一定不肯轻易出兵,只会放箭。真可谓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凸现了诸葛亮过人的胆略。“借箭”是忠厚朴实的鲁肃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作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因为只有他目睹并参与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全过程:向鲁肃借了船、借了兵,向曹操“借”了箭,诸葛亮自己不费吹灰之力,完成了周瑜交给的造箭任务。使得周瑜也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2、抓住矛盾处设疑,引导学生仔细研究文本。
诸葛亮在那么一个复杂的环境下,能够不费一兵一卒而借来十万支箭,可见他在天时、地利、人和方面的成就非常人所能及。但周瑜的才能也是数一数二的。“既生瑜,何生亮”,可以说周瑜和诸葛亮的才能是在伯仲之间,不相上下。那么,周瑜军中少了二十只草船和六百名兵士他会一点都没察觉?从常情来说,周瑜故意难诸葛亮,想尽办法来破坏诸葛亮的一切行动,可是,当鲁肃告诉周瑜“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时,周瑜会一点也不怀疑吗?周瑜也是个聪明人,怎么会“无动于衷”呢?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我不禁产生了怀疑。于是,我查阅了《三国演义》,文中也是这样写的:瑜大疑曰:“且看他三日后如何回覆我?”看来,周瑜确实太自负了,当初他是因为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而故意难,现在明明知道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造箭的材料,但却不加多想,不再派人去打探虚实,而用三天的时间来睡大觉,在大帐里坐等诸葛亮的失败。周瑜呀周瑜,如此你岂有不败之理?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均选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教学中,我感觉自己对名著的了解实在太肤浅了,这让我的教学显得底气不足。看来,广泛地阅读(不仅仅是读教材、读教参,还要读名著、读儿童文学作品,读孩子们感兴趣的一切读物),紧跟时代地阅读(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的变动,学生阅读面的开阔)是当好一名了“语文”老师的必修课,自修课,再修课。真是“活到老” 须“学到老”啊!
反思(2013.4.17)
2013-04-18 23:07:38| 分类: 教育教学反思 |举报|字号 订阅
本周是五年级同课异构研讨课的时间,第七周我们就商量决定上《草船借箭》第二课时,但近段时间的事情实在多得没有时间去提前准备——每周的学习资料批注、写心得体会、听六年级四年级各六个班共12节同课异构课、五年级辩论赛第二轮、春游(还要收费交费)、篮球赛、教师管弦乐队训练。。。。。。还有下周四的班会比赛课、要交的综合实践活动案例比赛的文章、三周学习课堂观察的心得体会根本没时间去想了!作业根本没上班时间改过,都是要下班后自己加班改作业。直到上周末,我才在家里理清思路,写好教案、做好课件,可以说只是基本的准备了一下,没有时间很深入去备课。
第一课时,我们学习生字词,了解文章大意,学习事情起因和结果部分。全班的孩子都饶有兴趣,特别是读过《三国演义》的孩子更想就此表现表现,特别积极举手发言,通过文章的对话讨论人物形象时更是热烈,分角色朗读也很到位。昨天的第二课时主要是讨论解决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本来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解决,再讨论周瑜不如诸葛亮的地方、总结借箭成功的原因就不难了,最后总结复述课文、
练习检查。也许是因为自己想得太多,怕学生一说起来没完没了或者不着边际,不能完成教学任务,也希望有与众不同的亮点出现,于是设计环节改为:
一、复习巩固引出新问题;
二、读课文找出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再与小组同学讨论;
三、老师充当记者采访——我希望通过采访的形式让孩子们进入诸葛亮的角色汇报交流诸葛亮的考虑周全安排巧妙。
现在回想起来,其实真不需要设计什么记者采访的环节,直接让孩子们讨论完就汇报,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去感悟就可以了,因为我为了展示这个所谓的“亮点”,变成后面一路靠老师引着学生走而不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朗读感悟,又走回老路了。当学生答不上我的问题:“为什么一千多个草把子”时,我叫了五六个学生回答都偏离了我的问题,我急着引导:“为什么不是八百个两千个而是一千多个?”有个孩子说太多担心船会沉下去,我便引导他们计算总数:“二十条船,每条船上一千多个草把子,一共有多少个草把子?每个草把子只要插多少箭就可以达到十万支箭?”这样一算,孩子们都明白了原来这些数目都是诸葛亮预先算好的了。我完全可以不深究这个问题,但当时不知咋地就一直纠缠非要孩子们明白这一点。因为采访环节花的时间太长了,所以后面还要再总结借箭成功的原因、为什么题目叫“借箭”不是叫“骗箭”、复述课文、练习反馈环节没有时间落实,实在是一节失败的课。
课后同事提醒我:“是一共一千多个草把子不是每条船上一千多个!”是吗?我愕然了!因为这是我周末在网上的一篇教案上看到的这句话,当时我就觉得奇怪:“难道我以前教错了?以为是一共一千多个呢!”还算了一下,又看了文章的描述:“每条船上30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两边摆上一千多个草把子。”我才确定应该是每条船上一千多个草把子的。我不好意思雄辩,说自己是网上误导我的。难道我的课堂竟还出现了知识性的错误?这太不应该了!我叫孩子们回家再读原著,再找到相关内容了解清楚。今天两个孩子都回来告诉我,说是写到每条船要一千多个草把子。孩子们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大部分认为不可能那么多船才一千多个草把子的,还说明了原因,还从文本的描述去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比一节课被我引着走要学得开心多了。
通过这一节失败的语文课,我认识到语文课就应该扎扎实实地落实听说读写等方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不必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也不用担心会出现偏离老师设计的问题。学生的学习跟老师的预设产生偏差时是不必担心的,随时可以对自己的方法进行调整,不必搞太多花样而剥夺了孩子们读文本感悟的时间。品读对话
感受形象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桥头集学区山王辅导小学 陈炎萍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文章主要讲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将计就计,用妙计
向曹操“借箭”,最终挫败了周瑜的暗算。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才能胜过自己。课文情节生动,扣人心弦。尤其注意用人物的语言表现人物的心理,展开矛盾冲突,因而人物形象十分鲜明。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己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评价和表达能力。因此,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抓住人物对话仔细研读,认真感悟。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由对话想开去,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体味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感受不同人物的形象特点。 【设计理念】
本单元导读提出:学习本组课文,要理解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本课时设计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常态语文教学愿景,在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个性化解读文本,在文本的世界里体验、探究、感悟,启蒙经典,初步感受名著中人物特点、写作手法、语言特色,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联系本单元的阅读要点,特制定以下课时目标: 【课时目标】 1、继续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读写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感受人物性格特点。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初步领略古典文学作品的文化魅力,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抓住人物语言,感受人物特点,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难点】了解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熟读课文,思考课后习题。
教师准备:搜集相关资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 一、复习概括,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本课词语)请生认读。
2、请选用其中的词语,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相机指导概括叙事性文章的要点) 3、出示单元学习要点,明确本节课要求:抓住人物对话,感受人物形象。 二、品读对话,感受形象。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请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读课文,圈划出人物对话。思考:从这些对话中,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突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请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指导朗读。 【预设一】诸葛亮与周瑜对话 1、这是本文对话最多的段落,被称为第四十六回的“经典之笔”。
2、生交流读后感受,相机指导分角色朗读。读出周瑜的“妒贤嫉能”。 (1)什么是军令状?
(2)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高兴? 3、你还从课文的哪些地方读出了周瑜的妒忌之心?
4、引出周瑜和鲁肃的对话,指导朗读。 【预设二】诸葛亮与鲁肃对话
1、出示鲁肃话:“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的了你的忙?” (1) 给这个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2) 鲁肃此时心里会怎样想?
2、指导朗读,读出诸葛亮的神算。
3、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也描写了诸葛亮与鲁肃的对话?(引出 6、7自然段的对话。) (1)引导学生观察插图。
(2)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3)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4)体会诸葛亮的“笑”,用上排比句式说话: 这一笑,笑出了„„ 【预设三】品曹操话,感受多疑
1、你们发现了吗?文中还有一个人物的对话,你找到了吗? (引出曹操的话) 2、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曹操的什么性格特点? 3、指导朗读。
三、对比衬托,突出主角。
1、就这样,诸葛亮巧妙地借到了十万支箭,周瑜不得不服,于是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1)情境创设:想象周瑜此时心理。 (2)指导读出人物语气。
2、出示第一自然段,与文章最后一句有何关系?(首尾呼应) 3、探究周瑜不如诸葛亮之处。 四、梳理全文,感悟神妙。
1、过渡:是啊,周瑜的气度、为人、才智都不如诸葛亮,难怪鲁肃了解了整个借箭过程之后,对诸葛亮说了这么一句话:“先生真是神人也”!
2、请生通读全文,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小结。
五、总结提升,布置作业。 1、总结本节课。
2、要想更全面地认识这些名著人物形象,还需将他们还原到整本名著中去读、去品,这样的人物形象才更逼真、丰满!课后,让我们走进《三国演义》其他精彩故事,继续领略三国时代的风云纪事,品评一代风流人物的事非功过。
第五篇: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切入中心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9课《草船借箭》。(出示题目)
2、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在这些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也就是说,什么事情把这些人联系起来的?一个一个说,诸葛亮和周瑜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
很好。那谁能把这几个人的联系,用一段话连起来说一下。
(周瑜请诸葛亮造十万支箭,诸葛亮答应了,鲁肃借给诸葛亮船,帮助诸葛亮造箭,诸葛亮用计谋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
师:说得不错。刚才他说的这一段话,实际上就是课文的什么? 生:(齐)主要内容。
我提最后一个问题,在这几段中哪一段是最主要的内容? 生:经过是主要内容。
师:在经过里面“准备”和“借箭”谁是更主要的内容?生:经过中“借箭”是最主要内容。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在这个故事发生的前后,三国起了变化了。三国,是三足鼎立,好像大鼎的三条腿。现在,孙、刘已经联合起来了,共国抗御曹操。要记住这一点,对理解课文很重要:“孙、刘联合,共同抗曹”。
生:周瑜很妒忌诸葛亮,想用十万支箭来为难他,可是诸葛亮答应了。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3. 使周瑜自叹不如的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 “神机妙算”什么意思? 二、探究课文,感悟“神妙”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我们就在借箭这一部分体会一下,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知天时
1、课件出示:“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1)创设语境,感悟朗读 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② 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
③ 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是怎样的心情呢?谁来读读。
小结: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2)联系上下文,体会知天时
① 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也许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请联系上文,找到可以联系的句子
(指名回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②前两天没动静可不可以不写,直接交代: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多简练,这样改好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议论。)
[引导学生议论、诵读原文,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小结: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对天气情况了如指掌。怪不得周瑜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二)懂地利
诸葛亮算好了大雾天,那么他又是怎样找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呢? 1、“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2、“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3、“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为什么? (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妙不妙?
4、“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长江水流方向向东,风向向东,因此船受箭归来才会顺风顺水,这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 (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三)识人心
接着教师又假设了一种具体情境,设问:如果那天驻守曹军大寨的不是曹操,而是一个性情莽撞的人,结果会怎样?要求学生用刚才得出的那条道理去分析。讨论的结果是不言而喻的。这是这个教学环节的第二阶段。
草船借箭的成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那就是诸葛亮十分了解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他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呢?
1、“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箭好像下雨一样。” (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2、“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仔细体味,反复品读,品出语言之美、语言之妙,也品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品出人物的精神、人物的内涵]
3、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 4.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怪不得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三、小结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一番思考,概括出“知友”、“知敌”、“知天”三点。教师又要求把这三点再归纳为两点。学生很快就说出了“知人”、“知天地”。 (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四、链接诗句,扩展文本
1、后人借这件事写出了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课件出示: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3.指名朗读,背诵。
[这首小诗精炼的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又赞美了诸葛亮的智慧,是对文本精妙的扩展和延伸。] 五、总结拓展 通过学习,我们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其实,鲁肃也有和大家同样的疑问,借箭回来后,鲁肃由衷的作揖佩服诸葛亮说“先生,真神人也”,然后诸葛亮把他的神机妙算的心法传授给了鲁肃,你们想知道吗?真的?那么想知道请大家阅读《诸葛亮全转》、《三国演义》的46回等相关章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