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妖游戏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针灸在骨折病人中的应用

针灸在骨折病人中的应用

来源:易妖游戏网
 针灸在骨折病人中的应用

对骨折病人通过手法整复或手术复位固定之后,如果我们能尽早结合针灸治疗,对骨折的愈合、骨痂的生长有较大的作用。根据我们的经验,应遵循“有伤不治伤,治伤选远端”的原则,对各部位的骨折针灸选穴如下:

1.锁骨骨折的取穴:

⑴ 肩井(足少阳胆经)。

取穴法:肩上,当大椎穴(督脉)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取穴。

主治:肩背痹痛,手臂不举,颈项强痛等。

刺灸法:直刺0.5~0.8寸,不可深刺;温针灸。

⑵ 大杼(足太阳膀胱经),为八脉交会穴之骨会。

取穴法:坐位或俯卧位,在第一胸椎棘突下,督脉旁1.5寸处。

主治:肩胛酸痛,颈项强急等。

刺灸法:斜刺0.5~0.8寸;温针灸。

⑶ 肩髃(手阳明大肠经)。

取穴法:在肩峰前下方,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取穴。上臂平举时,出现两个凹陷,前方的凹陷就是肩髃穴。

主治:肩臂疼痛,手臂挛急,半身不遂等。

刺灸法:直刺0.5~0.8寸;温针灸。

⑷ 曲池(手阳明大肠经)。

取穴法:屈肘,在肘横纹桡侧端凹陷处取穴。

主治:手臂肿痛,上肢不遂,手肘无力等。

2.上臂骨折(肱骨外科颈骨折、肱骨干骨折、肱骨髁上骨折、肱骨外上髁骨折、肱骨内上髁骨折)的取穴:

⑴ 大杼。

⑵ 肩井。

⑶ 手三里(手阳明大肠经)。

取穴法:侧腕屈肘,在阳溪与曲池连线上,曲池下二寸处取穴。

主治:手臂麻痛,肘挛不伸,偏瘫等。

刺灸法:直刺0.5~0.8寸;温针灸。

⑷ 合谷(手阳明大肠经)。

取穴:在第一、第二掌骨之间,约当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取穴。

主治:指挛,臂痛,半身不遂等。

刺灸法:直刺0.5~0.8寸;温针灸。

3.前臂骨折(尺骨鹰嘴骨折、桡骨头骨折、尺骨上1/3骨折、桡尺骨干爽骨折、桡骨干骨折、桡骨下1/3骨折、桡骨远端骨折、腕舟骨骨折、掌指骨骨折)的取穴:

⑴ 肩髃。

⑵ 合谷。

⑶ 手五里(手阳明大肠经)。

取穴法:在曲池与肩髃的连线上,曲池穴上3寸处取穴。

主治:肘臂挛急、疼痛等。

刺灸法:直刺0.5~0.8寸;温针灸。

⑷ 臑会(手少阳三焦经)。

取穴法:在尺骨鹰嘴与肩髎穴的连线上,肩髎穴直下3寸,当三角肌后缘取穴。

主治:肩臂痛,肩胛肿痛等。

刺灸法:直刺0.5~1寸;温针灸。

4. 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取穴:

⑴ 肾俞(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法:俯卧位,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门穴(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主治:腰膝痠痛等。

刺灸法:直刺0.8~1寸;温针灸。

⑵ 环跳(足少阳胆经)。

取穴法:侧卧屈髋,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的连线外1/3与中1/3的交点取穴。

主治: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挫闭腰痛,膝踝肿痛,不能转侧。

刺灸法:直刺2~2.5寸;温针灸。

⑶ 居髎(足少阳胆经)。

取穴法:在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至最高点连线的中点处侧卧取穴。

主治:腰胯痛,腿痛足痿等。

刺灸法:直刺1.5~2寸;温针灸。

⑷ 足三里(足阳明胃经)。

取穴法:在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嵴外侧1横指当胫骨前肌上,屈膝或平卧取穴。

主治:膝胫痠痛等。

刺灸法:直刺0.5~1.5寸;温针灸。

⑸ 阳陵泉(足少阳胆经)。

取穴法:在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取穴。

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肿痛等。

刺灸法:直刺或斜向下刺1~1.5寸;温针灸。

5.股骨干骨折、股骨髁间骨折的取穴:

⑴ 环跳。

⑵ 承扶(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法:卧位,在臀横纹正中取穴。

主治:腰、骶、臀、股疼痛等。

刺灸法:直刺1.5~2寸;温针灸。

⑶ 阳陵泉。

⑷ 足三里。

6.髌骨骨折、胫骨髁间骨折、胫腓骨骨干骨折的取穴:

⑴ 伏兔(足阳明胃经)。

取穴法:腰胯疼痛,腿膝寒冷、麻痹等。

主治:在膝髌上缘上6寸,当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的连线上,仰卧取穴。

刺灸法:直刺0.6~1.2寸;温针灸。

⑵ 血海(足太阴脾经)。

取穴法:屈膝,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取穴。

主治:骨内侧痛,膝痛。

刺灸法:直刺0.8~1寸;温针灸。

⑶ 绝骨(足少阳胆经)。

取穴法:外踝尖上3寸,当腓骨后缘与腓骨长、短肌腱之间凹陷处取穴。

主治:半身不遂,膝腿痛等。

刺灸法:直刺0.5~0.8寸;温针灸。

⑷ 昆仑(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法:在跟腱与外踝之间凹陷处取穴。

主治:腰膝痛,足跟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温针灸。

7.踝部骨折、距骨骨折、跟骨骨折、跖骨骨折、趾骨骨折的取穴:

⑴ 阳陵泉。

⑵ 足三里。

⑶ 三阴交(足太阴脾经)。

取穴法:于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后缘取穴。

主治:足膝痛等。

刺灸法:直刺0.5~1寸;温针灸。

⑷ 昆仑。

⑸ 承山(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法:于腓肠肌肌肤下,伸小腿时,当肌肤下出现交角处取穴。

主治:腰背痛,腿痛等。

刺灸法:直刺0.7~1寸;温针灸。

8.脊柱骨折的取穴:

⑴ 距骨折处上下三椎的华佗夹脊穴,各选1~2组,如胸12椎体压缩性骨折,可选在胸8、9椎和腰3、4椎的华佗夹脊穴进行针刺。

⑵ 大椎(督脉)。

取穴法:俯卧或正坐低头,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

主治:肩背、腰背痛等。

刺灸法:斜刺0.5~1寸;温针灸。

⑶ 肾俞。

⑷ 大杼。

⑸ 阳陵泉。

⑹ 足三里。

⑺ 委中(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法:膝关节腘窝横纹正中取穴

主治:腰、背、尻、臀,下肢疼痛、痿软无力。

刺灸法:直刺1~1.5寸;温针灸。

9.肋骨骨折的取穴:

⑴ 内关(手厥阴心包经)。

取穴法:仰掌,于腕横位上2寸,两筋之间取穴。

主治:胸痛,肘臂挛痛等。

刺灸法:直刺0.5~1寸;温针灸。

⑵ 曲池。

⑶ 阳陵泉。

⑷ 足三里。

10.骨盆骨折的取穴:

⑴ 肾俞。

⑵ 承扶(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法:俯卧,在臀横纹正中取穴。

主治:腰、骶、臀、股部疼痛等。

刺灸法:直刺1.5~2.5寸;温针灸。

⑶ 阳陵泉。

⑷ 足三里。

⑸ 三阴交。

⑹ 委中。

骨折病人,均有不同程度患肢疼痛,这不但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而且影响治疗效果。应用药物止痛疗效不明显,而且副作用较大。如果采用耳穴压丸的止痛方法来处理,可以收到较满意的疗效。

主穴:交感、皮质下、神门。

交感:对耳轮下脚末端与耳轮交界处。

皮质下:对耳屏内侧。

神门:三角窝内,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稍下方。

配穴:根据受伤部位取相应穴位配合。

⑴ 上肢骨折配穴:肩、肘、腕等穴。

⑵ 下肢骨折配穴:膝、踝、髋等穴。

⑶ 脊柱骨折配穴:肾上腺、肝、肾、腰等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