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文化期末论文
题 目: 我眼中的中国山水文化 系 部 烹饪技术系 专业名称 烹饪工艺与营养 班 级 2011级06班 姓 名 成展兵 学 号 2011010605 指导教师 李智
2012年5月10日
摘要
喜欢游历名山大川的人们一定有一个深刻的印象,那便是这些名山大川都与宗教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或有座佛寺,或有个道观,或于石壁之上镌刻个佛像,或在大江之滨耸立座佛塔,更不用说那流传了千百年之久的无数个美丽而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神话传说。这种种与宗教有关的东西,与山水紧密结合,构成了一幅幅“天然图画”,无疑给这些名山大川增添了美的色彩、美的情趣,也给千百万游客带来了更多的游兴和美的享受。宗教是不是从一产生便与山水的美联系在一起的呢?不。这种联系是经历过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的。
佛道二教的互相排斥又互相吸收,才共同推进了山水美发现的进程。说它们共同推动了山水美发现的进程,是就它们都隐居山林、静心这一点而言的。道教的思想来源之一是道家思想,尤其是老、庄中的“少私寡欲”、“清静无为”思想以及“神人”、“真人”的特征描写对道教影响极大。
隐居林泉,于秀美山林中建造道观、佛寺的做法,大大推动了山水美的开发。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统治者对宗教的顶礼膜拜,帮助建立道观、寺院、佛塔,发起开凿石窟、制造佛像等做法,客观上也促进了山水美的发现和欣赏。
很自然,那些为修道崇佛所建的道观、寺院成为了山水美的组成部分,被人们作为游览观赏的对象。如北魏都城洛阳的佛寺多与自然山水及园林建筑融为一体,风和日丽之时,常有从以上的历史考察看,宗教与山水的结合是太紧密了。山水为宗教的立足与发展提供了自然条件,宗教徒栖居于山水又促进了山水美的发现与观赏。那么,在这种历史现象的背后,到正是魏晋时期这种儒、道、佛在理想人格方面上的互补的文化——心理结构,使得儒、道、佛三家对山水的看法也得到基本的统一。山水与宗教的联系日趋密切,并且日益进入中国的文化血脉,成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山水美学观。所以,在后代文人学士的眼中,山水不仅仅是作为审美对象来观赏,而且可以在其中寄托自己的感情和精神,或者把山水看作是人的某些精神品质的表现。表现山水的诗、画也往往被看作是作者精神品质的投射,是与人品不可分离的艺术品,从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诗品即人品”、”画品即人品”的传统文艺观。也正因为山水与宗教的密切关系,所以,后世的士大夫一旦仕途不得意,便皈依宗教,寄情山水,如白居易、柳宗元、苏东坡等等。这条文化传统的长河绵延不断,给中国美学的“大观园”增添了璀灿的色彩。
关键字:佛教 道教 寺院 宫观 山水文化
2
目录
引言··············································································· 4 一、宗教的形成与发展对山水文化的推动作用····· 4
(一)佛教的传播··························································· 4 (二)道教的发展··························································· 5
二、宗教建筑形成的富于宗教文化的山水人文景观 6
(一)佛教寺院······························································ 6 (二)佛塔石窟······························································ 6 (三)道教宫观······························································ 7
三、宗教的传播形成的宗教名山文化······················ 8 佛教四大名山
(一)五台山································································ 8 (二)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 8
道教名山
(一)龙虎山、三清山················································· 9 (二)青城山、武当山················································ 10
四、结语···································································· 10 五、参考文献···························································· 11
3
引言
东汉时期在我国出现的佛教和道教,在自然山水的开发和建设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山林幽深邃密的环境,为佛教徒提供了一个修身养性的极佳环境,佛教信徒对所居之地进行有目的的开发和建设,又使山水从世人不知而为名山胜水。遍布在祖国各地数以百计的佛教名山,不仅记录了佛教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历史,而且也成为历代文物荟萃的重要场所,各个时期的建筑家、雕塑家、绘画家、书法家及各种艺人和能工巧匠,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杰作。道教是产生于中国本土的宗教,它以崇尚自然、返璞归真为主旨,又承袭古代的巫术和神仙方术,宣扬修道成仙,追求超凡脱俗的“仙境”,把高山峻岭作为神仙的居所,于是上山采药、炼丹、修身养性,以求得道成仙。在他们看来,所谓“仙人”就是“或耸身入云,无翅而飞;或驾龙乘云,上造天阶;或化为鸟兽,游浮青云;或潜行江海,翱翔名山;或食元气;或茹芝草;或出人间而不识;或隐其神而莫之见。面生异骨,体有奇气,率好深僻,不交流俗”。除了的神仙,还有居于人间的“地仙”,他们居于十洲三岛,洞天福地。这些洞天福地自古以来就成了人间向往的天界仙都,道侣期荫仙凤栖息于此,游人也仰慕名胜寻迹至此,这样,道教也为山水文化的形成起了直接推动作用。
一、宗教的形成与发展对山水文化的推动作用
(一)佛教的传播
佛教是从东汉永平年间传入中国的,最开始依附于黄老之学,当时人们信奉佛教,是认为造祠奉祀可以祈福永年。魏晋时期,重老庄和清谈,佛教的般若学说,在思想上接近玄学,因之得到士大夫的欢迎和传播。玄学家一佛教般若学说来发挥玄学的理论,佛教学者用玄学来解释般若学说,佛玄交融贯通,两晋时期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般若学说——“六家七宗”。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生灵涂炭,佛教的因果报应和彼岸世界的教义,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普通百姓无疑有很大的吸引力,佛教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发展起来且得到广泛传播 的。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六七百年的初传、普及,逐渐融入华夏文化系统,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和自然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佛教典籍,《经籍》 云:“对于此中消息,最好是通过在深沼中与在浅沟中的水来了解了。小川的水
4
啊,激起声浪而流着;大河的水啊,则无声无臭的流着。”《高僧传·竺道潜传》称慧远住在秀丽的庐山,“洞尽山美,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仍石叠基,即松栽沟,清泉环阶,白云满石”。自然山水能让人悟道成佛,把佛教信徒修身的寺院建在环境清幽寂静的山林,更有利于众生超脱凡尘,潜心修持,达到涅槃境界。
佛教在传入中国后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不同宗派在发展过程中建造了自己的教派祖庭。唐代佛教相当发达,有著名的“域中四绝”——天台国清寺、江陵玉泉寺、南京栖霞寺、泰山灵岩寺。
在众多的佛教名山中,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和九华山被誉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这四大佛山的确立,成为世俗信徒拜谒瞻仰的佛陀圣地,吸引了历代多少人前来寻求各种精神寄托,在今天则是海内外游客了解中国佛教文化的一个最佳处所。
(二)道教的发展
道教从远古时代的神灵崇拜发展而来,人们相信有长生不老的神仙,他们住在西方昆仑山和东海蓬莱三岛,个个风姿绰约,活得逍遥自在,只有那些经过多年的方士,才能和这些神仙沟通话,能以符咒和灵药为人治病,帮助具备条件的人跨入仙界。连秦皇、汉武对这些说法都深信不疑。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道教逐渐形成、发展起来,它奉先秦道家老聃为教祖,以崇尚自然、返璞归真为主旨,认为高山是神仙之居,于是上山采药,炼丹,修身养性,得道升仙。道教的教义迎合了人们希望长生不老的心理需求,道教的方法满足了人们要求活得快活自在又高雅脱俗的生活愿望在我国古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普通百姓都普遍接受了道教的思想影响。
在东汉顺帝时,有沛国丰人张道陵入四川鸣鹤山,造作符书,创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这是道教创建的开始。传至开始在山中开辟教庭。东晋元年(公元317年),葛洪撰《抱朴子·内篇》,整理并阐述战国以来神仙方术理论,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南朝宋、齐之际出现了许多道教经典,庐山道士陆修静奉帝命广集道经,初步编成最早的《道藏》同时吸收佛教仪式,制定了新的道教斋戒仪式规范。北魏太武帝时,嵩山道士寇谦
之将儒家的礼法思想输入道教,创立以礼释炼丹为主要形式的新教义,得到了太武帝的支持。道教逐步从民间走向宫廷,加强了同统治阶级的关系,同时在
5
理论和组织形式上也趋于完备。隋、唐两代是道教的鼎盛时期。宋代道教在真宗和徽宗时期最为盛行,唐、宋以来,道教宗派众多,到元代后道教正式分为正一、全真两教派,明代以后,道教仍然广泛流传,到清代则呈式微之势。
道教的最高理想是得到升仙,追求一种超生死、超时空的神仙境界,居住在十洲三岛和无数洞天福地。道教徒通常要到山岳结草为庐,修道成仙,后来这些地方又相继建起修道、祭祀和举行宗教活动的道教宫观,幽静的自然山水与宏伟的道教宫观和谐组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道教名山。道教名山的形成,是因为山中有宫观,有的道士,他们对洞天福地的张扬,对山岳风景的建筑,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宗教建筑形成的富于宗教文化的山水人文景观
(一)佛教寺院
自古以来,寺院就是宗教信仰者拈香顶礼、诵经拜佛的梵宫宝地,也是旅游者访古探胜的绝妙佳境。当人们踏进寺门,但见云烟缭绕,香气袭人,金光耀眼,钟磬声声,置身其中,宛如进入西天佛国,境界自然不同凡俗。
随着佛教的发展,佛寺的规模也日益扩大,在寺院的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大门,供奉天王和如来佛的天王殿和大雄宝殿,诵经修行用的法堂和经楼,根据寺庙供奉菩萨的多少,还可以加观音殿、毗卢殿等。在这些主要殿堂的两旁和四周则布置居住、存物、待客和厨房、浴室等建筑,有的寺庙在天王殿前还建有悬挂钟、鼓的钟楼和鼓楼,分列在院落的左右。这种群落式建筑,一般由两三个四合院组成,有的多达四个或四个以上,寺庙的地位越高,规模越大,四合院的数目就越多。
(二)佛塔与石窟
佛塔原是佛教徒膜拜的对象,是保存或埋葬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舍利用的建筑物。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死后,弟子们将其遗体火化,结成了许多晶莹明亮、五光十色、击之不碎的珠子,称为“舍利子”。后来,又加以扩演,凡德行较高的僧人死后,烧剩的骨齿、遗骸,也称为“舍利”。在佛教中,舍利是一种至高
无上的神圣物品,为了表示对佛的虔诚和信仰,僧徒们都争着要舍利供奉,“塔”就是供奉舍利的特殊建筑物。中国的佛塔是在公元1世纪前后由印度传入中国的,受印度佛教寺庙布局的影响,我国早期的寺院建筑是以塔为中心的,前
6
有寺门,门内建塔,后边才建佛殿,塔为于的。在宋以后塔逐渐退居次要位置,建在佛殿之后。这样,从印度传来的佛教寺庙,已经全部“中国化”了,寺院成为中国式的殿堂了。
佛塔在我国通称“浮屠”,由地宫、基座、塔身、塔刹四部分组成,为实心或空心建筑物。塔刹部分又由刹座、刹身、刹顶三部分组成,刹顶是塔尖部分,四周用金属相轮匡匝。尖顶下安放宝瓶,有的储存舍利,瓶下台基做成莲花托盘,表示“出污泥而不染”的清凉界。塔的类型繁多。佛塔原来属于专门的佛教建筑,但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在与广大百姓的不断接触中,它的功能逐渐扩大了,由原来埋葬佛骨的场所,变成装点湖光山色的重要景点。
石窟是依山开凿的石洞,源于印度的石窟寺,大约在南北朝时传入我国。石窟虽然只是一种特殊的佛寺,但是它在建筑艺术和技术方面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石窟中保留下来的大量雕刻泥塑和壁画是我国早期绘画和雕塑中十分重要和宝贵的部分。从敦煌石窟壁画所描绘的各种佛教故事,佛、菩萨、供养人的画像以及大量的装饰图案中,在龙门、云冈和其他石窟雕刻中所表现的佛像、人物、动植物和各种花饰所组成的环境里,我们可以找到殿堂、楼、馆、亭、廊、店铺、民宅、桥梁等建筑式样,可以看到国外建筑与我国建筑融合的过程。
(三)道教宫观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它以神仙不死之说为中心,神化老子及其关于“道”的学说,吸收阴阳五行家、道家、墨家、儒家的有关思想,而形成的一种古代社会宗教信仰。道教宫观是道士修道、祭祀和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一般称为观、庵、寺、庙、院,经皇帝赐额封赠的才能称为“宫”。宋徽宗曾下诏于天下洞天福地修建宫观,因此,我国很多名山幽深静谧之地都建有道教宫观。1982年,曾公布泰山碧霞祠、崂山太清宫、茅山道院、杭州抱朴道院等21座道教宫观为全国道教重点宫观。这些古老的宫观经过的修葺保护,在今天又重新焕发出青春和魅力,成为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和人文景观的观赏点。
道教宫观从布局上同佛教寺院相差无几,只是有些殿堂在名称上有所不同而 已。著名的白云观的建筑根据八卦方位布局,以子午线为中轴,坐北朝南形成中路,东西两路相对称。中路主要建筑有灵官殿、玉皇殿、七真殿、丘祖殿、四御殿等。山门有三个门洞,象征着神祗、人、鬼“三界”。而后是灵官殿,殿中奉祀神王灵官。玉皇殿内奉祀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像,七真殿是观内道士的
7
主要宗教活动场所,也是历代律师受戒传戒的地方。丘祖殿是白云观的中心建筑,奉祀丘处机遗像。四御殿是双层建筑,上层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殿东有抱元洞府,殿西为会仙福地,殿后是云集园,这里清静幽雅,四面假山环绕,游廊迂回,以戒台和云集山房为主体建筑,有“小蓬莱”之称。白云观地处闹市而闹中取静,融合了道教和入世与出世思想。森森的殿堂,郁郁的树木,典雅清静的环境颇能荡涤人心中的凡心俗念。
三、宗教的传播出现的宗教名山文化 佛教四大名山
(一)五台山
五台山坐落在山西省五台县东北部,方圆五百里,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因这五座山峰峰顶平坦,上无林木,形似土台,故名五台山。五台山寺庙林立,佛塔高耸,清流潺潺,松柏相映,青山绿水,风景秀丽,是晋北区的“福山宝地”。
在我国佛教名山中,五台山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被奉为“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中国古称震那国,佛教徒认为中国在佛教中所说的南赡部州,五台山则在南赡部洲震那国的东北方,五台山的地理位置和地理形势,与《佛说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描述的文殊菩萨住处很相似,这是五台山被视为佛教圣地的重要原因之一。文殊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表示智慧、锐利和威猛。作为释迦牟尼“左胁侍”的文殊菩萨地位最尊,因而五台山在佛教名山的地位也最高。五台山中的气候环境十分洁净凉爽,夏仍飞雪,曾无炎暑,古称“清凉山”,被人们誉为“清凉圣境”五台山的古代称谓和气候特点与《华严经》中所叙述的文殊菩萨住处也颇相似,这是五台山被称为佛教圣地的原因之二。
五台山的发展和中国佛教的发展紧相联系,佛教的兴盛也是五台山的兴盛,佛教的衰落也是五台山的衰落。五台山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曾历几度兴盛衰败,至今仍然留有大量的寺庙建筑,五峰上下寺院星罗棋布,台内外殿宇遥遥相望, 不同时代、不同形制的塔、幢、殿、楼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古往今来,五台山香火旺盛,游人络绎,人们形容五台山是:“一部佛国史,百座艺术宫”。
(二)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
峨眉山在四川省峨眉县西南,脉出岷山,山势蜿蜒。峨眉山也是著名的佛教
8
名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自佛教传入我国以后,山上便相继建起了众多寺院,明、清时期是峨眉山佛教的鼎盛时期,寺院多达70余座,僧侣约1700多人,成为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
普陀山在浙江东北部普陀县,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岛上山峦起伏,林木葱郁;怪石嶙峋,千姿百态,银涛吞沙,沙滩宽坦;蓝天雾海,虚无缥缈,犹如瑶林仙境。东晋葛洪曾在此炼丹,留下了不少民间故事。唐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日本僧人慧锷在此建立了第一座寺院。北宋以后,寺院渐增,僧众云集。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将山上各宗统一于禅宗,嘉定七年(公元1214年)又规定该山以供奉观音为主,从此普陀山成为观音菩萨的道场。
九华山坐落在安徽省南部的青阳县境内,与黄山同出一脉。九华山是一座佛教名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
“九华一千寺,撒在云雾中”,九华山现存寺庙82座,有佛像一万余尊,僧侣600余人,九华山庙宇的建筑形式,以佛教殿堂与皖南民舍相结合而独树一帜。九华山收藏的佛教历史文物有二千余件,珍贵的如千年贝叶经、明代高僧血经以及明、清帝王圣谕和题额,百岁宫内供奉无暇禅师真身坐像和双溪寺供奉的大兴和尚肉身坐像尤为世人瞩目。
九华山的山水云壑和佛教圣迹吸引着历代的文人墨客和佛教信徒,每天都有前来朝觐观光的香客和游人。每逢地藏的农历七月十三日更是盛况空前,山上岭下,寺里庙外,香客游人不断。置身于九华山中,好似在九天之上,有一种飘飘欲仙之感,无怪前人诗句称“从此置身千仞上,不须别处觅蓬莱”了。
道教名山
(一)龙虎山、三清山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南20千米的贵溪县境内,为国家级风景区,山川绮丽,河流灵秀,犹如虎腾龙跃,素有“神仙都会”、“洞天福地”之誉。东汉中 叶,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在此炼丹传道,迄今已传至63代,龙虎山也名扬海外。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独具特色的丹山碧水,以及现今所知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多的崖墓群,构成了这里自然、人文、景观的“三绝”。龙虎山有著名的上清宫、天师府等景观。上清宫位于贵溪县丰清镇东面,相传为张道陵草堂旧址,汉末天师张盛自汉中迁回龙虎山,就在这里设台传道授箓。上 清宫是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的道教宫观之一。天师府位于贵溪县上清镇中街,
9
是历代天师的起居之所。整个建筑布局呈八卦形,飞檐斗壁,红墙绿瓦,各种雕刻千姿百态,形象逼真,是一座王府式建筑群,有“南国第一家”之称。
三清山位于江西东北部玉山和德兴交界处。三清山自古享有盛名,东晋升平年间(公元357~361年),炼丹术士、医学家葛洪率先上山修道,结庐炼丹,宣扬道家思想。自此以后,羽士墨客慕名而来,游人足迹与日俱增,三清山的开发便与道家的兴衰结下了不解之缘。唐代奉道教为国教,三清山被道教尊为“三清福地”,初步奠定了三清山在道教中的地位。
三清山的道教遗迹有晋代的丹井、炼丹炉、铸铁炉,宋时的老子宫观、葛仙观、福庆观,元朝的三清观,明代的玉零观,还有宋代的石塔,明代的三清宫、九天应元府、飞仙台、千步门、百步门、天门华表,清代的尊乐亭、龙泉桥、清福桥等古建筑。
(二)青城山、武当山
青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15千米处,背依岷山,面对川西平原。青城山是道教的发祥地之一,列为道教十大洞天中的第五洞天,称为“宝仙九室之洞天”东汉张道陵未来之前,青城山民间早就祭祀着从黄帝以来的五方神灵。青城山的名声广传天下,是因为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曾在这里和传道。张道陵在此传道,慕名而来寻仙访道者络绎不绝,这里的道教逐渐兴盛起来。青城山现存宫观10多座,道教文化遗迹30余处,主要有建福宫、天师洞、朝阳洞、祖师殿、上清宫、玉清宫等。
武当山为我国著名的道教仙山,位于湖北均县西南,背依神农架林区,面临丹江口水库,北通秦岭,南接巴山,绵延起伏。武当山古名太和山、参上山,据说道教所尊奉的真武大帝在此了42年,功成,故改名武当,意谓“非真武不足以当此山也”。巍巍武当山,纵横八百里。武当山在道教诞生的东汉年 间,即被尊为仙山、道山。武当山有著名的玉虚宫、复真观、紫霄宫、太和宫等
宫观建筑群。
四、结语
我国的佛教名山达二百多处,佛教寺院更是不计其数,它们通常修建在景色秀丽、古木苍郁、幽深静谧的环境中。幽静的自然环境为佛教徒提供了一个绝佳 的修身养性的处所,佛教寺院建在幽静的自然环境里又为自然山水增添了几分佛国气氛和文化内涵。如果说佛教的传入带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的话,那么佛教名
10
山的出现对中国山水文化的发展也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我国众多的名山,在道教的典籍里被列入为洞天福地,唐代道士杜光庭所著的《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七十福地》,在我国现存的山岳里大都找到对应的位置。因为道教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思想主旨和名山大岳的自然坏境相得益彰。所以在山岳中、建宫观,而这也对道教名山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宗教,比较著名并具有影响的是佛教、道教和教,其中以佛教的历史较长,传播也广,留下了丰富的建筑和艺术遗产,如殿阁、经幢、石窟、雕刻、壁画等。这些寺庙、宫观、佛雕大多安排在环境幽雅的深山大川,一方面有利于教徒们远离“尘世”,超脱凡俗;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吸引游客,收敛钱财,宣传宗教。这些宗教建筑记载着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宗教事业的盛衰荣枯,还使奇峰大山显得古雅、肃穆、清幽,富有神秘情趣。
11
五、参考文献
周绍良 《梵宫·中国佛教建筑艺术》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6 杨晓辉 《中国建筑艺术全集》 中国建筑出版社 2007 薛林平 《中国道教建筑之旅》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黄续 《宗教建筑》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9
余敦康 《中国宗教与中国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