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心理危机干预刻不容缓
来源:易妖游戏网
博士硕士论坛 oshishuoshiluntan 构建心理危机干预刻不容缓 赵鹏霞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摘 要】 汶川大地震给灾区群众心理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创伤,对灾区人民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成了举国上下重视的一 个艰巨任务,然而,在救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心理干预工作不能顺利有效的开展。因此,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和对心理危机干 预的研究进展.有必要建立心理危机干预。 【关键字】地震心理危机干预 感;愤怒,常觉得上天为什么对自己如此不公平,抱怨救灾得 动作怎么那么慢.谁都不会理解自己的需要和痛苦.甚至对 前来对他提供帮助的志愿者发脾气;悲伤,为死去的亲人感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与灾难相抗争的血泪史,灾难早就 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对于灾难可能会发生这件事而言,眼 见为实这种说法并不够,我们必须在眼见之前就得相信它的 存在fl1。时间定格在了20o8年5月12号14点28分,突如其 到悲伤、痛心。在行为上呈现出发呆,自言自语,强迫动作等 等。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人们还有可能表现出极端反应, 即过于平静和理智。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机体对一定的内外 来的灾难又一次降临在了人们身上。面对这次破坏性最强, 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特级汶川大地震,人们措手 不及.毫无防备.只能死里逃生。强烈的地震和无数的余震、 房屋的倒塌、财产的损失、家园的破坏、亲人的离失,一幅幅 强烈的画面时不时冲击着灾区人民。这让灾区人民遭受了严 刺激必定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的应付 局面,但是如果长期处于一种应激状态时,心理危机得不到 及时的疏导、矫正,持续的时间过长,轻者将导致身心功能的 失调或部分丧失,不能正常的学习、生活与工作,重则可能导 重的生理和心理的摧残和打击。然而,灾难过后,房子可以重 建,生活用品等物质必需品可以得到全国人民迅速的援助而 予以解决。受伤的身体也可以得到及时的医疗救治。但是人 们受伤的心灵却难以及时平复下来,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恢复 到灾前的心理平衡状态,而且甚至会发生一些心理障碍,影 致精神疾病,产生一种严重的心理反应一创伤后应激心理障 碍(PTSD).不仅仅是受灾人员需要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对于 救援人员包括医护人员、官兵、人民、现场记者、 领导干部,他们不知疲惫的奋战在抢险救灾的第一线,每天 超负荷的抢救人员,亲眼目睹了大量惨痛的场面,很容易造 响人们以后正常的生活与工作。所以对灾区人民及其相关人 员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成了一项艰巨而又重大的神圣使命。然 而.这项神圣使命却需要在更加夯实的基础上才可以有 成PTSD,所以同样必须进行需要及时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 二、认识心理危机干预 序有效地顺利进行。 一心理危机干预又称为心理救援,起源于美国精神疾病学 家Erich Lindemann对1944年的一场大火后受难者家属的 追踪研究。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心理医生借助心理健康教育和 心理治疗的技术,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动用各种社会 、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必不可少 面对这样突然的应急事件.人们原有的心理平衡状态遭 受了巨大的重创,会产生思维不清,意志失控,情感紊乱等心 理危机,具体表现有:在认知上,会出现自知力下降、感觉过 资源,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或群体进行疏导、支持,让 被干预者把经历的灾难事件、内心感受和体验倾诉出来。把 情绪发泄出来,淡化、缓解乃至稳定灾难引发的强烈的恐惧、 敏或歪曲、非理性思维等。人们在经过多次余震之后会总觉 得周围的物体在摇晃,对与地震有关的声音、图像、气味等过 去敏感,担心地震再次发生、恐惧,难以人睡,失眠,夜惊,原 有得基本信念受到冲击,会觉得生活得世界没有秩序,不安 全,灾难随时都会发生,而且会出现一些不符合正常逻辑事 实的想法,如一是过分概括化,“我太没用了,连家人都没救 出来…一切都是我的错”“救灾一点也没做好”等等,二是糟 糕透顶,“什么都毁坏了,没有前途了”“再也活不下去了”等。 震惊、焦虑、自责或悲伤的多种消极情绪和负面反应,使之获 得生理心理上的安全感,最终战胜危机,尽快恢复心理的平 衡状态,增进心理健康,恢复正常的生活。这是一个短期的心 理帮助过程。干预的目的就在避免人们自伤或伤害他人和恢 复心理的平衡状态。 三、灾后心理危机干预需加完善 在情绪上,人们会出现众多负面的情绪情感,如无助感,觉得 心理危机干预从一开始就应当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应 自己不堪一击,不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该怎么做,不敢期望 有恢复的时候.对自己产生绝望:内疚感,觉得亲人的离去是 因为自己没有把他们救出来.因为比别人幸运而产生罪恶 该配合采取行动,形成一套比较系统和详实的危机干预 方案,分阶段逐步推进,而不能盲目进行P-I。地震发生后,对灾 区人民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我国有史 以来规模最大的灾后心理援助行动在灾后第一时间拉开了 序幕,来自医疗卫生、心理学会、慈善会、共青团、红十字会、 民间心理机构以及海外团体的各种社会心理学工作者迅速 汇集灾区.不辞劳苦、不畏艰难的开始了心理救援工作。然而 由于我国开始对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的起步晚,相关的还 不完善,再加上这次灾难的发生很突然,涉及的地区之广,人 口之多.所以在救援过程中暴露出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并 且,灾区流行着的两句话“防火防盗防心理医生~一怕余震、 二怕堰塞湖、三怕心理医生”也从另一个侧面形象的反映了 干预工作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心理危机干预需要科学管理 我国目前的心理危机干预机构比较分散,在灾区进行心 理危机干预的队伍来自不同的组织部门,既有来自的, 也有来自地方的:既有来自地方构建的心理危机干预机 构的,又有来自非组织的;既有来自医院的,又有来自高 校心理辅导机构或科研院校的;既有来自志愿者组织的,又 有以个人名义参加的。这些不同的组织分散到灾区各个区 域,不同的团体之间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更谈不上资源整 合,大多行动,各自为阵,心理干预力量的协调力度受到 。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导致某些灾区区域出现多个救 援队伍,而有些地方却被遗忘;或者导致某些灾民受到多次 的心理危机干预.而有的灾民却没有机会接受干预。这种现 象不仅会浪费资源,还会干扰和伤害灾区人民,造成了受灾 地区和人民接受心理危机干预不均衡的混乱现象,心理危机 干预工作难以得到灾民的认可而收到阻碍。因此灾后心理危 机干预,需要热情.更需要重视和科学理性的管理。 (--)心理危机干预人才队伍急需扩展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危机干预中心王文忠曾经指出:“心 理所干预中心发现,灾区的心理援助需求量非常巨大,但面 临能够提供心理干预的专业人员相对匮乏、心理援助者缺乏 专业培训、心理援助队伍缺少统一管理、心理干预技术大多 直接引自国外、缺乏自主形成的心理危机评估和干预技术等 问题”I3】。就目前来看,全国范围内真正能够进行心理创伤治 疗的专业人员极其有限,真正能够从事心理危机干预的临床 心理工作者也非常有限,远远不能满足震后的需要,心理援 助队伍的发展严重滞后。据统计,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动用 了100o个心理干预专家团,而汶JiI地震后到灾区的心理援 助队伍不到100人。其中成员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f41。另外, 心理危机干预人员需要在专业、道德、心理、身体等方面都具 有较高的素质.并且需要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这样才能 够避免对灾区群众造成二次创伤记忆对自己产生不良的影 响。 (三)对救援者及志愿者的心理危机干预培训需要高度 重视 志愿者怀着一颗热诚的心加入到了抗震救灾的工作中. 但是很多都是没有经过培训的大学生或其他非人员,他 们能不能够面对灾难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是他们进行干预 活动的首要因素。所以为了避免他们自身受到一些负面影 B 响,需要在提供心理危机干预之前对其进行专业的心理督 导.使他们能够顺利对其他人进行心理干预。 (四)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需要长期规划 灾难过后.受伤的心理得以重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而需要长期的干预。由于大部分救援人员都是外援人员,不 可能一直在灾区工作,所以一旦他们离开,后续的干预工作 无法正常进行。导致心理救援得以中断,这样会遗留更多的 潜在影响。 四、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刻不容缓 以上这些实际的问题引发了我们对以后的心理危机干 预工作的思考。“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灾难是无法 预测也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却可以对以后可能发生的灾难 予以准备.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理念和机制却是可以而且应 该建立的.这样一旦灾难发生,我们就可以及时、有效并安全 的组织专业的救援队伍对灾区进行干预。比如。今年2月22 日发生的山西屯兰矿难事故中,76人不幸遇难。有好多是很 年轻的大学实习生。那么面对这次灾难,幸存人员和遇难家 属该怎么样走出心理阴影?虽然这次事故不能和四川大地震 相比较,但是灾难对人们造成的心理伤害却同样程度的困扰 着人们。如果我们已经有一套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那 么就可以在灾后第一时间感到现场对一些人员进行必要的 心理援助。 建立心理危机干预的机制.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规划和 管理,不能各走各的道,各唱各的调,制定出各种突发灾难心 理危机干预方案和中长期干预方案,并在法规上予以保 障支持,该体系要覆盖到全国各省市县镇,配备精神卫生、心 理干预等相关专业人员,联合当地医疗机构、红十字会和志 愿者组织有计划的为各地心理卫生工作提供技术指导与人 员培训。并且在培训的同时要进行模拟训练。由于心理干预 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外来的资源不能够持续很长一段时 间.因此应该对当地的资源予以高度重视。在各级精神卫生 专科医院。市、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及后设 置心理卫生专职人员.构建社区心理干预网络体系圈。另外 要规范心理危机干预人员的考核标准和管理办法,并且建立 心理危机干预人员数据库,以便在需要时能够随时抽调。 总之.心理危机干预的建立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 要我们国家的高度重视,也需要相关人员的积极努力。 在经济物质文明日益发展的同时,希望我们对心灵的关注, 对灵魂的拯救也能拥有强大的做保障.让我们的精神文 明建设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马奔。应急管理中的心理危机干预与重建:以汶川大地震 为例.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f2】粱秋野,史学,李淑珍.灾害事件后应建立心理援助记录卡. 西南国防医药.2008.6.946--947. 『31文荣康.我国突发事件应激心理危机干预的探讨.现代预防 医学.2008.35(23).4628--4630. 搴, ■ n 论企业员工激励机制 刘龙龙 (商洛学院城乡发展与管理工程系) 【摘要】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使得企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在如何提高企业缋效的问题上,员工便成为关键之一,所以现在 的企业也越来越关注员工激励。如今最剧烈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而人才管理的关键就是激励,建立有 效的激励机刺,增强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文章从激励和激励机制的内涵论述了企业员工激励,根 据企业现行激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员工激励措施与对策。 【关键词】激励激励机制 企业对策 企业的竞争其核心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如果想在竞争激 效益,而且能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知识经济下,吸引和保 烈市场中立足,并且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吸引和留住 留住一支素质良好且有竞争力的员工队伍。 优秀的员工,吸引和留住优秀员工的关键就在于对他们施以 二、企业员工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卓越的管理 目前国内的企业基本都建立了员工激励机制,但是都存 者总能深刻洞察到员工之何不同的需求、不同的目标,从而 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其共性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采用恰当的激励手段和方法,促使每个员工自发地、最大限 (一1激励手段“一刀切” 度地发挥他们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经济效 对所有的员工应用相同的机制措施激励的目的是为了 益。 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影响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有:工 一、激励及激励机制的内涵 作性质、领导行为、个人发展、人际关系、报酬福利和工作环境, 激励,指的是通过有效的内外部刺激,激发员工的需要、 企业应该根据不同类型和特点制定激励制度。许多企业在实施 动机、欲望,形成某种特定目标,并在追求这一目标的过程中 激励措施时,并未对员工的个性需求进行认真的分析,“一刀 保持高昂的情绪和持续的积极状态,发挥潜力,达到预期目 切”地对所有人采用同样的激励手段,结果适得其反。 标。员工激励是企业一个永恒的话题,在一个组织中,员工的 (二)激励制度单一,忽视精神激励 积极性发挥得如何,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着一个组织活力的 物质激励要求企业支付给员工的工资、奖金、福利、津贴 大小和工作效率的高低。因此,要求我们在实际中注意发挥 等实质性东西。它需要企业在经济资源方面付出相应的成 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当今世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 本;而精神激励是人们从工作中获得的满足感,成就感、和谐 推进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决 的工作环境等,它一般无须企业支付经济资源。目前,许多企 定企业竞争地位的重要因素.而员工的素质与活力则成为企 业没能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本积累和利用的重要性。业主或企 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所以,能否给予员工有效的激励。对企业 业经营者对企业员工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没有在剩余权利上 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作出应有的安排。往往认为已经通过工资、奖金等形式给予 激励机制是指在国家宏观控制的允许范围之内.企 了回报。或者认为高工资一定可吸引并留住人才,没有意识 业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制定各种激励措施与规章制 到还要将这些员工的人力资本对企业的剩余要求在企业的 度。从而不断激发员工不断为企业作出贡献。激励机制的核 剩余索取权上做出安排。物质需要虽然是员工关心的重要方 心问题是:怎样根据员工的不同特征,以业绩为导向,科学、 面之一。但不是唯一。职位的晋升、荣誉称号授予、成果的评 合理地确定对企业整体和不同员工的激励机制,以提高企业 价及对人的信任尊重等,都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要而激发人 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激励机制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 的积极性。在激励时不分层次、不分形象、不分时期,都给予 心内容,不仅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而且与员工切身利益息 物质激励,造成激励的边际效应逐年递减,激励效果不尽如 息相关。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不但能有效激发员工工作的积 人意。因此,在激励时必须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进行有机 极性与主动性,促使员工努力实现组织的目标,提高组织的 的结合必须在形式上多样化,这样才能保证实现激励效应的 [4]陈华,杨兴鹏.对5.12汶川大地震后心里救援工作的思考 [6]王辞.地震后的心理应激与应对策略.继续教育研究.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9). 2008.11.168-169. 【5】卢建平.汶川地震灾后的儿童心理危机干预问题及建议.中 】罗曾让,张昕.地震后民众的心理反应及心理重建.宝鸡社 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8.34.521—522. 会科学.2008.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