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渊源、形式与结构
主要内容
一、渊源和形式
三、结构
第一节、渊源和形式
渊源是指的来源,或产生的原因和途径。
渊源即的表现形式,是指各国受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法律传统、政治力量对
比关系以及政治需要等原因影响,所采取的适合于本国的表现形式。
的渊源 世界各国 制宪和修宪活动 国家机关的决策、决定或阐释 国家和有关社会组织的 政治惯例 政治学说与学说 国际法和外国 我国 全国及其常委会的制宪、修宪、释宪和违宪审查 其他国家机关的决定 执政党的大政方针 政治惯例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以及学说 国际法和外国 违宪审查机关的判决和解释 道德规范、正义观念、宗教观念 道德规范、正义观念 的形式 世界各国 成文典 性法律 惯例 判例 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 解释 权威性著作
成文典 性法律 惯例 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 解释 我国 惯例
1.惯例的概念
惯例是指条文无明确规定,但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存在,为国家机关、政党及人民所普遍遵循而与实际上具有同等效力的习惯或传统。
2. 惯例的特征:
一是它的内容涉及国家的根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二是它没有具体的法律形式,它的内容并不明确规定在典或性法律中;
1
三是它主要依靠公众而不是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其实施。
附:中国的惯例
在实现中国党对国家的领导方面,由就国家重大问题向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提出建议案。
有关国家重大问题的决策,形成了先由政协及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讨论协商,再由
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依法决定的惯例。
从1954年开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同时召开,
政协的全体会议在会议之前先行召开,并且全国政协委员全体列席全国有关会议的惯例。
我国的修改都是采取修正案的形式。 在的公布问题上,形成了由全国第一次会议团公布的惯例。我国的宪
法对由谁公布没有规定。但自从1954年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团公布以后,至今我国一直沿用这种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事委员会,习惯上由中国党军事委员会作为候
选人、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担任的惯例。
由中国党总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的候选人,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选举担任的惯例。
由中国党的总兼任党的,并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担任国家主
席和国家的四位一体的执政模式。
第九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事委员会领导全国武装力量”,惯例是中
国党对中国人民实行绝对领导和直接领导,“党管”这一惯例是中国党建设理论的主要原则,并被誉为“不变的军魂”。
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示威的
自由”,我国惯例是对异议言论、非官方出版、性集会、政治性结社、非官方和示威依法进行严格的管制。
省市县乡镇各级经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担任各级常委会主任,成为我国
新的惯例。
第二节、成文结构
(一)结构的概念
结构是指一国典各组成部分的外部排列和内部组合,包括形式结构和内容结构两个方面。
(二)典的形式结构
典的体例是指构筑典的全部条文,划分为大小不同、层次各异的部分,分别由相应的文字符号排列而成的形式结构。文字符号一般有篇、章、节、条、款、项、目等。 (三) 典内容结构
典的内容结构是指典的整体内容。具体是指由名称、目录、序言、正文(总则、分则、附则)、附件以及制定机构、制定时间和公布令等所组成的结构。
我国的形式与结构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2
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 国家机构
第一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三节
第四节 军事委员会
第五节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 第六节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第七节 人民和人民 第四章 国旗、国歌、国徽、首都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