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民间故事是从古⾄今⼀直流传下来的故事传说,从中我们可读到中国古代流传于民间那些⼈和事。下⾯是⽆忧考分享的古代经典民间传说故事三篇。欢迎阅读参考!
古代经典民间传说故事【篇⼀】
很久以前,九曲溪畔有⼀位⽼农夫,他酿造的⽶酒醇美⽢冽,只要酒坛⼀开,武夷⼭就三天三夜都飘逸着浓浓的酒⾹。种⽥的乡亲喝了⽼农夫酿造的⽶酒,⼲三百六⼗五天活都不劳累;赶路的喝了⽼农夫酿造的⽶酒,⾛九千九百⾥都不觉得⾟苦。
⼈们对⽼农夫,从⼼底⾥喜欢,尊敬地称他为“⽥⽗”。⽥⽗的名字,随着他的酒⾹飘荡,传遍了四⾯⼋⽅。
那时节,下⼋洞的⼋仙,各显神透过了东海,游玩了不少名⼭⼤川。这⼀天,闻到武夷⼭的酒⾹,暗暗称奇。铁拐李忍不住垂涎欲滴,对同伴嚷道:“错过这等好酒不喝,真枉为⼀世神仙,我⽼拐可要到武夷⼭⾛⼀遭了。”其它仙⼈⼀听正合⼼意,于是,有的打扮成贩茶商客,有的打扮成云游道⼠,⼀齐寻到九曲溪畔⽥⽗家⾥来喝酒。
⽥⽗象往常⼀样,舀出⾃⼰的美酒,热情款待这些客⼈。⼋仙喝了⽥⽗的美酒,连声称好,赞不绝⼝。他们虽然尝过仙家⽟液,也尝过⼈间佳酿,却从来没有喝过武夷⼭农家如此⾹浓味美的⽶酒,真是上品。
打这以后,⼋仙就不愿到别的地⽅游⼭玩⽔了。尤其是铁拐李,⾃喝过⽥⽗的⽶酒以后,可算找到“亲家”了,天天柱着拐杖,⼀瘸⼀瘸,到⽥⽗家买酒喝,喝完还要装⼀葫带⾛。⽇⼦久了,倒和⽥⽗交上了朋友。
那天,铁拐李在⽥⽗家喝酒,三杯落肚,⾯泛红光,晃着脑袋问⽥⽗:“你怎样能酿造出如此奇妙的上等美酒呢?”
⽥⽗指着远处的丹⼭回答:“这酒是武夷⼭下良⽥⾥长出的稻⽶酿造的。”
铁拐李点点头:“还有呢?”
⽥⽗指着门前的碧⽔回答:“这酒是取九曲溪⾥的甜美溪⽔酿造的。”
铁拐李⼜点点头:“还有呢?”
⽥⽗指着桌旁酒坛回答:“这酒是⽤遇林窑烧制的瓷坛酿造的。”
铁拐李眼睛亮了,兴奋地叫起来:“好啊!这三件都是武夷⼭的奇珍,难怪你能酿出这么绝好的美酒!”他连连夸赞⽥⽗,⾼兴地⼿舞⾜蹈,竟忘记了还要和其它七仙⼀道去赴瑶池的蟠桃宴会呢!
等七仙找到⽥⽗家中,拉⾛铁拐李,赶到瑶池的时候,蟠桃宴会已经开始了。只见⼀排排桌⾯上,摆着⽼⼤⽼⼤的仙桃,⼀位位客⼈⾯前,斟满了喷⾹喷⾹的仙酒。众仙云集,杯觥交错,好⼀派热闹景象。那铁拐李赶忙坐⼊席中,举杯便喝,酒刚⼊⼝,却“哇”⼀声吐出来,筵席上的众仙都看懵了。
王母见了觉得奇怪,便问⼋仙。铁拐李是个直性⼦的⼈,抢先答道:“你这瑶池琼酿算什么酒,还不如武夷⼭⽥⽗家的⽶酒好喝!”
正在这时,从武夷⼭飘来⼀阵酒⾹,萦绕在瑶池之上,宴会上众仙闻到,馋涎欲滴,那王母也禁不住直咂嘴巴,责备酿酒⼤仙,竟不如⼈间的⼀个农夫。酿酒⼤仙羞红了脸,半天说不出话来。
铁拐李眼睛眨眨,对王母说:他愿与酿酒⼤仙⼀同去向⽥⽗买回⼀坛⽶酒,让众仙也尝尝⼈间佳酿,享享⼝福。王母这才转怒为喜,吩咐⼆⼈快去快回。
⼆仙⼈飘然来到⽥⽗家中,铁拐李⼀五⼀⼗说明来意。⽥⽗听说仙⼈要喝凡酒,⼼⾥也乐了。
⽥⽗说:“⾏,我送你⼀坛⽶酒就是了。”
⼆仙⼤喜,铁拐李连声称谢,酿酒⼤仙抱起⽥⽗送的⼀坛美酒,辞别⽥⽗,急着赶回瑶池。
那铁拐李腿脚不⽅便,⼜这样来回奔波,累得够呛。半路上,他只好叫酿酒⼤仙把酒先送回去,⾃⼰慢慢地⾛,但他再三交代:“这酒好,你千万要给我留⼏碗!”酿酒⼤仙⼀⼝答应,抱着酒坛先⾛了。
王母见了武夷⼭⽥⽗的⽶酒,⼀尝果然美极了,真是名不虚传,⼗分⾼兴,命酿酒⼤仙斟给席上的众仙品尝。酿酒⼤仙只顾给⼤家斟酒,忘记了铁拐李的交代,等铁拐李到了,酒坛⾥的酒已经不多了。
铁拐李回来,累得⽓喘吁吁,早想喝上⼏碗⽶酒解乏,⼀看他的酒碗空空的,再看酿酒⼤仙抱着酒坛给众仙斟酒的样貌,明⽩坛⾥没剩多少酒了,顿时怒从⼼起,⽕冒三丈,举起拐杖就打酿酒⼤仙。酿酒⼤仙慌忙躲闪,只听“当啷”⼀声,⼈没打到,倒打中了⽥⽗的酒坛。酿酒⼤仙抱不住,⼿⼀松,酒坛⾻碌碌滚出瑶池,落到⼈间。
真是巧,那酒坛不偏不倚,竟落到武夷⼭五曲南岸的⼭中。只是被铁拐李打裂了⼀道⼝⼦,剩下的⽶酒从裂缝涓涓流⼊九曲溪。
之后这只酒坛化成了武夷⼭的⼀座奇峰,象根擎天柱,也象个⽯坛⼦,壮观极了。⼈们便叫它天柱峰,明⽩它的来历的⼈,都称它为酒坛峰。
⼈们说,那酒坛⾥剩下的⽶酒,⾄今还⽇夜向九曲溪流淌,那酒⾹便也飘逸不尽。因此,⽤九曲溪⽔造的佳酿,美味芬芳,⼤家给它取了⼀个很美的名字“武夷流⾹”。
古代经典民间传说故事【篇⼆】
在北京钟楼顶上,悬挂着⼀⼝巨⼤的铜钟。钟声浑厚有⼒,宏亮绵长,⽅圆数⾥都能听到,堪称“古钟”。如此巨⼤的铜钟是如何铸造的呢传说钟楼原有⼀⼝铁钟,但声⾳不够宏亮,于是皇帝下令召集天下⼯匠来铸钟。但是三年过去,铜钟仍然没能铸好。皇帝发怒了,斩了监铸太监,并限令⼋⼗天内铸好⼤钟,否则就把全体⼯匠处斩。
负责铸钟的师傅姓华名严,是当时有名的铜匠。为铸这钟他茶饭不思、夜不能寐,耗尽了⼼⾎。这天回到家⾥,他嘴⾥仍然念叨着:“什么原因铸不了钟呢怕是缺什么东西吧!”这时,⼥⼉华仙过来了。提起华仙那可真是个好姑娘,她⾃幼聪明伶俐,跟⽗亲学会了不少铜匠活⼉。由于母亲早丧,她⼗四岁就挑起了家担。如今她⼗六岁了,出落得如仙⼥⼀般,谁都夸⽼铜匠养了个好闺⼥。
为铸钟的事,她也琢磨好多⽇⼦了。见状,忙上前说:“爹,是不是因为⽕候不到”⽼铜匠⼀拍⼤腿:“有道理!”转念⼀
想:“但是,如何提⾼炉温呢”“我有办法。”华仙胸有成⽵地说,“铸钟那天您带我去吧。铸钟这天到了,朝廷命官、⼤⼩⼯匠也都到齐了,可炉温仍然上不去。
眼见这最后⼀炉铜⽔⼜要失败,华严急得眼睛都红了。就在这时,⼀个姑娘突然从⼈群⾥飞奔出来,正是美丽的华仙。她穿⼀⾝红袄红裤,着⼀双绣花⼩红鞋。只见她冲到炉边,纵⾝跳进炉去。华严⼀把没抓住,只抓住⼀只绣花⼩鞋。刹时间,炉⽕升腾,铜⽔翻滚。⽼铜匠忍痛下令:“铸钟!”⼯匠们⼀齐努⼒,铜钟最后铸成了。
为纪念这位献⾝铸钟的美丽姑娘,⼈们尊称她为“铸钟娘娘”。每逢风⾬之⼣,钟声凄凉悲切。这时,昔⽇北京城的妈妈们就会对孩⼦说:“睡觉吧,钟楼打钟啦,铸钟娘娘要她那只绣花鞋啦…。”
古代经典民间传说故事【篇三】
马,原是⼀种野⽣动物,最早叫“⽕畜”。在5000年前的黄帝时代,⼈们过着迁徙不定的游牧⽣活。传说有⼀次,黄帝的部下捕获了⼀匹野马,每当⼈们接近它时,它就前蹄腾空,昂头嘶鸣,或把后腿崩起,但它并不伤害⼈和其它动物,只以草为⾷。当时⼈们都还不认识这种动物,便把黄帝请来辨认。黄帝观察很长时间,也未能认出是什么动物,只让⼤家不要杀掉,派驯养动物的能⼿王亥⽤⽊栏先把它圈起来。
过了⼀段时间,王亥发现栏杆外边⼜来了⼏匹这种红⾊的野马,它们对着栏杆内的那匹野马叫个不停,不肯离开。过了⼀天,王亥把⽊栏门打开,不料外边的好⼏匹野马⼀下⼦都冲进⽊栏,和圈在栏内的野马混在⼀齐,互相嘶叫了⼀阵,然后⼜都卧了下来。王亥把栏杆门关住,⽤割来的草喂它们。过了不长时间,其中⼀匹马突然⽣下了⼀只⼩马驹。王亥⾼兴极了。消息传开,⼈们也都纷纷前来观看。这些野马和⼈接触的时间⼀长,好像发现⼈类并不想伤害它们,所以在⼈⾯前也不惊慌,变得⼗分温顺。个性是⼩马驹,很喜欢和⼈在⼀齐玩耍。
有⼀天,王亥喂过马后,牵出⼀匹性格温顺的马,纵⾝跳上马背。马⼀受惊,猛地四蹄腾空飞奔起来,把毫⽆精神准备的王亥⼀下⼦抛下来跌了个仰⾯朝天。等王亥从地上爬起来,马已跑得很远了。王亥站起来望着越跑越远的马,⼼⾥⼗分着急,以为它再也不会回来了。正要往回⾛,不料,这跑得很远的马,⼜扭头跑回来了。王亥⾼兴极了,忙把马引进栏杆内圈好。之后他想出了⼀个办法,⽤桑树⽪拧成⼀条绳⼦,把马头绑好,慢慢牵出来。然后⼜跳上马背。马仍像头⼀次⼀样,四蹄腾空,飞奔起来。这回王亥吸取了上次教训,⼀只⼿紧紧抓住绑在马头上的绳⼦,另⼀只⼿⼜紧马鬃,任凭马怎样飞跑,王亥总是不松⼿。跑了⼀阵后,马的速度减慢下来,直到马不再跑时,王亥这才勒过马头,缓缓地骑着回去。
王亥骑马成功后,⼀下⼦轰动了许多⼈,风后、应龙、常先、⼤鸿等前来观看,很快黄帝也明⽩了。应龙是黄帝⾝边的⼀员⼤将,对骑马当然更感兴趣。他⽤⼼协助王亥驯马,练习骑马。就在这时,⼀件不幸的事发⽣了,⼀天清早,王亥、应龙起来练马,忘记把栏杆门关上,⼀只⽼虎乘⽆⼈时闯进圈⾥,把可爱的⼩马驹咬死,正张⼝要吃的时候,被⼈们发现了。⽼虎来不及吃掉⼩马驹,跳出栏杆逃⾛了。王亥和应龙⼀见⼩马驹被⽼虎咬死,⽓得快要发病,⽴刻带上⼸箭,骑上马向⽼虎逃去的⽅向追去。他们⼀⼝⽓奔跑了⼏⼗座⼭。最后找到了这只⽼虎。两⼈看准⽬标,连发⼏箭,把⽼虎射死在⼭⾕中。在回到路上,王亥、应龙⼜骑在⽴刻顺便射死了⼏只⿅。不料他们的⾏动,引起了风后的注意。风后⼀向智多谋⼴,他脑⼦⼀动,便对黄帝说:“既然骑在⽴刻能追⽼虎,能射杀野兽,那么,打仗时能不能也骑在⽴刻,追杀敌⼈”风后推荐黄帝下⼀道命令:“各部落所有打猎的⼈,今后出外打猎,⼀律不许射杀野马。凡能捉回野马者,给予奖励。”黄帝不仅仅同意这个推荐,⽽且⾃⼰也开始练习骑马。他命应龙、王亥对捉回来的200多匹野马要精⼼饲养,进⾏训练。应龙专门挑选200多名精⼲的⼩伙⼦,每⼀天从早到晚,既驯马,⼜练⼈。经过两年多的训练,中华民族最早的⼀⽀骑兵就这样诞⽣了。这⽀骑兵在之后的涿⿅⼤战中起
了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