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压器的设计计算方法
1.电压计算公式 (1).Y Yo型
U相=U线 / √ 3 I相=I线 (2).△型
U相=U线 I相=I线 / √ 3 2.铁心直径的估算 D=K4P
K------经验系数(一般取52~57) P------每柱容量(P=Se/3) 通过查表:得AC铁心的截面面积 3.低压线圈匝数计算
(1).初算每匝的电压Et′
Et′=B×At/450
B-----磁通密度(通常为17.1~17.5) (2).初算低压线圈匝数Wd′ Wd′=U相/Et′
U相-----低压线圈相电压
按照公式计算低压线圈匝数Wd′不一定是整数,若舍去小数位时,磁通密度B将比初算Et′时大,若进位为整数匝时,磁通密度B将比初算Et′时小。 (3).确定每匝的电压Et
Et=U相 / Wd
式中:Et值算至小数点后三位 (4).磁通密度的计算
B=450Et / At=Et×105 / 222×At 式中:B的单位为千高斯 (5).磁通的计算
∮m=450Et
式中:∮m的单位为千线 4.高压线圈匝数计算
(1).首选计算最大和最小分接相电压 =U相×(1±5%) (2).根据分接电压计算分接匝数
WG1=U相/Et U相----高压额定相电压 W′G1=U相/Et U相----高压最大分接相电压 W′G2=U相/Et U相----高压最小分接相电压 (WG1、W′G1、W′G2都取整数匝) (3).电压校核
根据匝数WG1计算计算电压U相′
1
U相U相≤0.25%
U相#最大或最小分接电压的计算公式同上
5.低压层式线圈的导线选择
(1).选用导线时应注意宽厚比:层式为1.5~3 (2).导线截面积的计算 A=I相 / J
I相---低压相位电流 A-----导线截面积
J-------电流密度 (电流密度一般取2.3~2.5) #由导线截面积A查得导线宽度和厚度 (指带绝缘的) (3).一般来说容量在630KVA以下线圈形式用双层式。
一般来说容量在2000KVA~630KVA线圈形式用单层式。 (4).每层匝数的确定
Wx=总匝数 / 2 / 并联的根数 Wx-----每层匝数
H--------线圈高度 (H=总匝数/2×导线的宽度) (5).低压线圈高度的计算
H=b(绝缘导线宽度)×n(导线沿线圈高度方向并绕根数)×n1(层的
匝数)+b(沿辐向有两根导线并绕时,则加”b”)+£(绕制裕度)
#线圈高度取0或5为尾数 (6).低压线圈辐向尺寸的计算
B=a(绝缘导线厚度)×n(导线沿辐向并绕根数)×n′1(层数)+£1
(层间的绝缘厚度)+£2(辐向裕度)
#线圈辐向厚取整数或0.5为尾数 层式线圈 名称 10kV级 漆包圆线 辐向裕度(%) 轴向裕度(%) 7~8 纸包圆线 8~10 35kV级 漆包圆线 12~15 0~0.5 纸包扁线 纸包圆线 单根 并绕 15~18 3~6 4~7 0.8~1.2 6.铁心窗高的计算 H0=H1(导线总高)+B2(主绝缘距离)
B2(主绝缘距离)------根据表7—5选择 #窗口高尾数取5或0 7.高压线圈的导线导线选择 (1).导线截面积的计算 A=I相/J
I相----高压相位电流
2
A-------导线截面积
J--------电流密度 (电流密度一般取2.3~2.5) #由导线截面积A查得导线直径D (指带绝缘的) (2).高压每层匝数的确定 Wx=H/D
Wx------每层匝数
H--------线圈高度(低压电抗高度) (3).高压层式线圈的层数的确定 n=W/Wx
W-----线圈总匝数
(4).多层层式线圈应有一层不满匝,不满匝层不得放在最外层,不满匝层的匝数通常不小于正常层匝的70% (5).高压线圈的轴向尺寸
高度尺寸与低压高度尺寸基本相同 (6).高压线圈的辐向尺寸
B=a(绝缘导线直径)×n′(导线沿辐向并绕根数)×n′1(层数)+£1
(层间的绝缘总厚)+£2(辐向裕度)+(油道的厚度)
#层间的绝缘的选择 根据表7—1 501 1301 1801 2301 2801 3301 3801 4300 层间最大工作电压(V) ≤500 ~ ~ ~ ~ ~ ~ ~ ~ 1300 1800 2300 2800 3300 3800 4300 4800 采用0.08电缆纸的张数 采用0.12电缆纸的张数 3 2 4 3 6 4 7 5 9 6 10 7 12 8 13 9 14 10 注:①层间最大工作电压U=2n1×Et n1----每层匝数 Et----每匝电压 ②当层间电压较高,且层间绝缘较厚时,可以采用分级绝缘结构。 #油道的厚度
根据表7—2、7—3
#线圈辐向厚取整数或0.5为尾数 8.高低压线圈及绝缘半径的计算 (1).低压线圈内半径R2
R2=R1(铁心半径)+C
C-----查表7—5和7—6 低压线圈外半径R3
R3=R2+B(辐向尺寸) R23=(R2+R3)/2 (2).高压线圈内半径R4
R4=R3+A
A----查表7—5和7—6 高压线圈外半径R5
R5=R4+B(高压辐向) R45=(R4+R5)/2 9.低压线圈数据计算 (1).低压电流密度J
3
J=I相/A
A----导线总截面积
A=n×A1 A1----导线的单根截面积 n------导线并联根数 (2).平均匝长L1
L1=2π×R23×10-3 (3).导线总长L2
L2=L1(总匝数)+(导线出头长度)
导线出头长度一般为1~1.5m (4).75℃时低压线圈电阻R75度
R75度=&75×L2/A
&75----在75℃时的电阻系数为0.02135(铜线) (5).75℃时低压线圈负载损耗PK1
PK1=3×I相2×R75度 (6).低压线圈导线重量G
G=3×L2×A×g×10-3
g----导线比重,铜导线为8.9g/cm3 (7).绝缘导线重=G×系数 10.高压线圈数据计算
同上 11.铁心数据的计算 (1).铁心柱中心距M0
M0=D(高压线圈直径)+&(相间距离)
相间距离查表7—5或7—6 (2).铁心柱部分重量Gc的计算
G1=3g×H(窗高)*Ac*10-4 (3).铁轭部分重量Gy的计算
Gy=4g×M0×Ac×10-4 (4).铁心转角部分重量G0的计算
G0=2g×hy(最大一级的片宽)×Ac×10-4
(5).铁心硅钢片重量
G=Gc+Gy+G0 12.短路损耗的计算
Pk=(Pk1+Pk2)*k 13.阻抗电压计算 Uk=√(UR2+UX2)%
UX2=%=49.6×f×I×W×∑D×&×K/Et×H*106 W---主分接时总匝数 I---相电流
∑D=1/3(低压的平均半径×低压辐向厚度+高压的平均半
径×高压辐向厚度)+(高低压间的空隙厚度*高低压间的空隙平均半径)
K---根据表8—3选择 H---高低电抗平均高度
4
&=H/Q Q=外线圈半径-内线圈半径 #阻抗电压的允许偏差值为±10%,但由于制造时,影响阻抗因素较多,因此一般计算时误差控制在3~4%
电抗计算不符合,可作调整:
(1).调整匝数W及ET。当电抗值偏大时,可增加ET,ET增大,匝数必然会减少,从而达到降低电抗的目的。若ET改变需调整磁密和铁心直径,这种方法因变动较大,一般不用。
(2).调整∑D及高低压线圈平均有效电抗高度H。当电抗值偏大时。可增加高低压线圈平均高度,H增大,∑D必然随之缩小。调整导线的a*b尺寸及段数均可达到调整H及∑D之目的。
(3).调整高低压线圈间距离,在满足绝缘最小距离情况下,增减高低压线圈的距离,可使电抗值增大或减少。这种方法浪费材料,最好不用。 14.空载损耗P0的计算
P0=K×PW×G
K----系数取.1.1~1.3 PW---按磁通密度B查得 G----铁心硅钢片的总重 15.空载电流的计算
(1).空载电流的有用功 IOA=(PO/10SE)% (2).空载电流的无用功
IOR=(Gt+Gc+4G△)×qT+n√2At×qi/10Se
qT----单位重量的激磁容量,按心柱磁密Bt查得 qi-----单位面积的接缝激磁容量,按磁密Bt/√2查得 n------不断轭结构为6,断轭结构为7 (3).空载电流
IO%=√[(IOA%)2+(IOR%)2]
16.总损耗Pt
Pt=Po+(短路损耗)Py 17.总油中的计算
器身排油重Gyp=Gfe/7.8+Gcu/4.5 Ad---油箱断面积 桶型空油箱装油重 Gky=0.9H(油箱高度)Ad Ad----长*宽-0.8584R2
5
1.变压器的总重计算 (1).器身重量 Gqs=(Gfe+Ggu)K K------铜线1.15 (2).油箱重 箱盖重
Gg=7.85×Ag(箱盖面积)×b(箱盖厚度) 箱底重
Gd=7.85×Ag(箱盖面积)×b(箱底厚度) 箱壁重
Gb=7.85×L(油箱周长)×H(油箱高度)×b(厚度) 扁管重
Gw=gw(每米长重1.525)×Lw(偏管总长) 片式散热器重
Gp=Np(散热器组数)×gp(每组散热器体重) 固定式散热器重油箱重Gx=1.15(Gg+Gd+Gb+Gp) 可拆卸式散热器重油箱重Gx=1.2(Gg+Gd+Gb) 扁管式油箱重Gx=1.15(Gg+Gd+Gb+Gw) 2.附件重计算
可拆卸片式散热器重
Gp=Np(散热器组数)×gp(每组散热器计算) 套管重
Gtg=∑Gtg(每只套管重查表4.8)×Ntg(高压或低压套管的只数) 储油柜Gzg 查表4.7 净油器重Gi 查表4.6 小车重Gch 查表4.9
附件总重Gf=Gp+Gtg+Gzg+Gj+Gch 3.总油重计算 器身排油重
高压电压35KV及以下Gpy=Gfe/7.8+Geu/4.5 空油相装油重
Gky=0.9H(桶式油箱高度)×Ad(油箱断面积) Ad=LB-0.8584 R---圆角半径 长园形R---B/2 L、B---油箱长及宽 油箱内油重Gny=Gky-Gpy 冷却装置油重
扁管内油重Gey=gb(每米长扁管内油重0.538)×Lb(扁管总长度) Lb=∑1b(每根扁管长)×Nb(同一长度的扁管根数) 散热器Gey=Ne×Gey
6
总油重Gy=Gny+Gey 4.总重量计算G
G=G(总油)+G(油箱重)+G(附件重)+G(器身重) 5.油箱计算
油箱宽B=(高压线圈外径)D+△B
油箱长L=(高压线圈外径)D+2×Mo+△L
油箱高H=垫脚厚+垫脚厚绝缘(3毫米)+最大片宽×2+Ho+△h 6.散热片式油箱有效散热面积
散热片尺寸及数据 查表13—6 箱盖的几何面积A1=πR2+2RL
箱壁的几何面积A2=H(2π×R+2L)
散热片总的几何面积A3=m(散热片数)Ag(每片几何面积查表13—6) 被散热片遮盖部分面积A4=3/4C(两片中心距)×m×H1 油箱总的有效散热面积
A=0.75A1+(A2-A4)+0.45(A3+A4) 7.式油箱有效散热面积
箱盖的几何面积A1=πR2+2RL
箱壁的几何面积A2=H(2π×R+2L)
的几何面积 见表13—7、13—8 油箱总的有效散热面积
∑A=0.75A1+(A2+A3)K1K2
K1=(55C1+45DF)/70D 根据C1、n查表13—9 C1----箱壁上两排中心距 n------排数 8.油温升计算
油的平均温升(空气)
Qg=0.262[(Po+1.032Pk)/∑A]0.8
∑A---油箱总的有效散热面积 Po----空载 Pk----负载 油顶层温升计算
Qgm=1.2Qg+△tg ≤53℃
△tg根据Qg和h1/h2查表
h1/h2----铁心发热中心/散热中心
圆筒线圈温升计算Qj gjt=1.032Pk/Aj
tjt=0.065 gjt0.8+△tt+△tc
△tt ----层间绝缘校正温差(℃)当£cm≤0.不于校正
△tt =0.002(£cm-0.)(mc-ms)gjt
£cm---相邻的两层之间的绝缘总厚(层绝缘+匝绝缘) mc----线圈总层数
ms----线圈与油接触散热面数
△tc ---层数校正温差(℃)当£cm>0.按0.计算 △tc=0.002£cm(mc-2ms)gjt
7
Qj=Qg+ tjt ≤63℃
1.性能指标:
标准偏差值 设计偏差值
短路损耗Pk +15% ±2% 空载损耗Po +15% ±2% 总损耗P +10% ±4% 空载电流Io% +30% ±4% 阻抗电压Uk% ±10% ±2.5% θ线≤63℃ θ油≤53℃ 2.阻抗电压(上海)
Uk=Kx×3.95×I×W×L×(A+G+a1+b1)/(H+A+G./3)×et×105
H---高低压线圈电抗平均高度
A---(低压厚度-油道厚度)+(高压厚度-油道宽度) L---(高压平均匝长+低压平均匝长)/2
a1---油道宽度×[(额定总匝数-层匝×层数)/额定总匝数]2×(长) b1---同上
G---高低压之间的绝缘厚(半径) Kx
10~30 50~160 200~400 500 630
0.95 0.97 1 1.02 1.05
800~1600 1.15
3.排列
●同一排中,扁管中心距为35mm,散热片中心间距为40mm。因此,中心距与(散热片)组数m的乘积不应大于油箱周长2L+1.14D。 ●上下两排间中心距为75mm。
●最外层中心距与箱底最小距离为80mm。 ●全部的内半径为125mm,L不小于25mm。
●组数由温升计算最后确定,原则上在不超过标准最高温升的基础上使最省。
8
1.的计算
1.1扁油箱
1.1.1同一排中,扁管中心间距为35mm,因此,中心间距与组数的乘积不应大于油箱周长。
1.1.2上下两排间中心间距为75mm。
1.1.3最外层中心距箱底最小距离为80mm。
1.1.4全部的内曲率半径为R125mm,内排管水平臂(bg)长度限于工艺条件最好不小于25mm。
1.1.5箱沿吊攀位置下的可适当放短,以利吊箱。
1.1.6组数由温升计算后最后确定,原则一上在不超过标准最高温升的基础上使最省。 1.2长度的计算
1.2.1每组长度lg的计算
Lg=Hg+2bg+174Kz=0.81 1.2.2总长
Lg=m(组数)×lg×10-3 1.2.3散热面Sg Sg=0.1256Lg(m)2 2.1波纹油箱
2.1.1同一排中,扁管中心间距为42/45/50/55mm。因此,中心间距与组数的乘积不应大于周长。
2.1.2最外层中心距箱底最小距离为100mm。
2.1.3波纹片高度H为400~1200mm,以100mm向上进。 2.1.4波纹片深度B为<315mm。 2.1.5波纹片油隙e为6~8mm。 2.1.6波纹板厚度&为1.2~2mm。 2.1.7波纹片长度根据需要确定。 2.1.8波纹片余板根据需要确定。 2.1.9波纹片加强筋根据需要确定 2.2波纹片油箱的计算
2.2.1波纹片系数K (两则有波纹片,以两则算)
43
K=5.18519×10-11×(翅深)-6.1676×10-8×(翅深)+2.7407×10-5
×(翅深)2-5.6759×10-3×(翅深)+1.0444
2.2.2波纹片S(波翅)=K×2(总片数-波纹片面数)×(翅深)×(波纹
片高度)×10-6
2.2.3波纹片S(波壁)=K×35(总片数-波纹片面数)×(波纹片高度)×10-6
2.2.4波纹片S(波角)=(两则面为4,四则面为8)×(翅深)×(波纹片高度)×10-6
2.2.5波纹内油重Gb=(波纹油隙宽度)×(翅深)×(总片数)×(波
9
纹高度)×0.9
2.2.6波纹片G=2(总片数)×(翅深)×(波纹片高度)×(波纹片厚度)×7.85×10-6
2.片式散热器
3.1.1产品规格
片宽:310,480,520,535MM 中心距:500—3600MM 3.1.2结构形式
a.固定式:PG型,直接焊接在变压器油箱壁上。 b.可拆式:PC型,用法兰与油箱连接。 3.1.3冷却方式:
a.自冷式:散热器通过空气自然对流散热发热量。
b.风冷式:散热器通过风机吹风(底吹或侧吹)散发热量。
c.强油风冷式:散热器通过泵强迫油循环并利用风机吹风散发热量。 3.1.4安装使用: 1.散热器安装前请去除集流管口端盖;可拆式散热器安装时请按图二所示注意区分上下集流管。
2.散热器组间距请不要小于50mm,下集流管中心与地面应保持适当高度,以利于空气对流。 3.固定式散热器安装:根据集流管外径尺寸及中心距尺寸在变压器油箱侧壁上开孔,将散热器直接焊接在油箱外侧,应在油箱外侧施焊,切勿在内侧施焊,以防焊渣等异物进入散热器内部。 4.可拆式散热器安装:
(1)请按所选散热器中心距尺寸、散热器组间距尺寸及法兰尺寸,在变压器油箱上配接法兰接口,及选用适当橡胶密封垫、螺栓、螺母、垫圈,同样根据组间距,及散热器连接板φ14长孔配制拉板、螺母、螺栓、垫圈。
(2)安装时,通过吊钩吊起散热器,对好上下法兰,垫正密封垫,上好固定螺栓,并奖相邻散热器用拉板固定。
(3)注油时,应拧紧放油塞,将放气塞打开,待放气孔有油溢出时,再将放气塞拧紧。
(4)当采用底吹风冷时,下集流管有悬挂风机所用的支架(自冷式不带支架),每两组散热器挂一台风机,当同侧散热器组数为奇数时,请按图四方式布置尺寸。(风机支架可根据用户要求配制)
(5)当采用侧吹风冷时,请将风机安装固定在变压器油箱的适当位置,风机位置见图三所示。 3.1.5注意事项:
(1)运输、安装、冲洗时,应谨慎操作,不得将散热片的油道碰瘪、损坏。 (2)安装前如需进行密封性检验,其试验压力(内压)不得超过0.12MPa(即1.2个标准大气压) 3.2散热片的计算
技术数据参考
(常熟友邦散热器有限公司)
10
3.温升计算部分
3.1圆筒式线圈温升计算: 3.1.1单位热负荷计算 q=
1.032Pk (W/m2) (3.1) Aj式中:Pk—负载损耗(W) Aj—线圈总散热面(m)
注:①低压线圈内径为1.0纸伴筒,其散热面按一半计算;
①高压线圈内径为静电屏时,其散热面按1/3计算;
①与瓦楞纸板直接接触的散热面应乘以0.85,即考虑遮盖。 3.1.2线圈对油温差计算
Tjt=0.065 qjt +△Tσt+△Tc (℃) (3.2) 式中:△Tσt—层间绝缘校正温差(℃),当σcm≤0.时不予校正 △Tσt=0.002(σcm-0.)(mc-ms)qjt (℃) (3.3) 其中:σcm—相邻的两层间绝缘总厚(层绝缘+匝绝缘) (mm) mc—线圈总层数
ms—线圈与油接触的散热面数目 △Tc—层数校正温差(℃),当σcm>0.时,按0.mm计算
△Tc=0.002σcm(mc- ms)qjt (℃) (3.4)
3.1.3线圈温升计算
θj=θy+Tjt (℃) (3.5) 式中:θy—油平均温升 (℃) Tjt—线圈对油温升 (℃) 3.2饼式线圈温升计算 3.2.1单位热负荷计算 qj=
Kj*Ib*Wb*J*aKf%(1+) (W/m2) (3.6)
N*bdk100Ij(1)Ip式中:Kj—系数,铜导线:Kj=22.1 铝导线:Kj=36.8
InIN Ib—线饼中电流(A);双螺旋式Ib=;四螺旋式Ib=
24 Wb—线饼中匝数;螺旋式Wb=1;连续式Wb=每段匝数(分数匝进成整数)
J—线饼中电流密度(A/mm2)
aó aσ—匝绝缘校正系数aσ=≥1(小于1时取aσ=1)
1.75a 其中:aσ×a—绝缘导线及裸导线厚度(mm) Kf%—附加损耗系数(%),(涡流损耗系数+不完全换位损耗系数)
11
Ij—线饼周长(mm),连续式及螺旋式Ij=2(m× aσ+ bσ) 半连续式及半螺旋式Ij=m× aσ+2 bσ m—沿辐向导线总根数
aσ、bσ—绝缘导线的厚度及宽度(mm) N—沿圆周均匀分布的垫块数 bdk—垫块宽度(mm) Ia—线圈平均匝长(mm) 3.2.2饼式线圈温差计算
自冷式内线圈:Tj=0.41qj0.6+△Tσ+△Tn (℃) (3.7) 自冷式外线圈:Tj=0.358qj0.6+△Tσ+△Tn (℃) 风冷式内外线圈:Tj=0.159qj0.6+△Tσ+△Tn (℃) 式中:△Tσ—线圈绝缘校正温差(℃)
△Tσ=0.00305(σj-0.45)qj (℃) 其中:σj—线圈导线两匝间绝缘总厚(mm)
△Tn—线段油道高度校正温差(℃) △Tn=T*qj1550 (℃) △T—校正温差(℃) 查图3.1曲线 3.2.3 饼式线圈温升计算
θj=θy+Tj ≤63℃ (℃) 4.35KV线圈的散热
(与层式线圈相同) 4.油温升计算 参照设计单
(3.8) (3.9) (3.10) (3.11)
(3.12)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