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妖游戏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 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 古诗三首》(教案)

来源:易妖游戏网
第二单元 金秋时节

本单元的内容无论是课文,还是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都是紧紧围绕秋天这个专题编排设计的,有描写秋景的,有描写秋天的声音的,有描写秋雨的,这些内容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都表达了对秋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既是对借助图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等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的回顾,也是在此基础上的延展和提升,旨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选择合适的方法,并逐步做到迁移运用。习作要求是“学习写日记”,旨在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初步学习积累习作的素材,并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教学时,教师要注意,一是要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体会课文优美的语言,在理解、朗读、背诵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语言感受力,并指导学生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二是有意识地提前布置学生观察秋天的景象,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并且在仿写练习时有内容可写,有情感可发。

分类 具体内容 内容简说 本文以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音韵,通过古古诗三首 借助图片和关2课时 诗的形式向学生展示键词体会诗歌意境,秋天的不同美景,表达体会诗人对秋天的了诗人对秋天的热爱赞美之情。 课 文 和赞美。 本文描写了“我”运用多种方法2课时 教学要点 课时安排 铺满金色巴 在上学路上看到的风理解难懂的词语;理掌的水泥道 景,展现了一幅秋天落解课文内容,体会秋叶美景图。 天水泥道的美。 本文用优美的语言,将秋天众多的景物通过秋雨巧妙地串起秋天的雨 来,勾勒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抒发了喜秋、赞秋的情感。 本文以诗歌的形式描写了秋天大自然听听,秋的 声音 弄清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秋天的雨;感受语言文字之美,学会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的方法。 2课时 从朗读中展开1课时 里一些特有的声音,启想象,感受美好的秋发学生从秋天的声响声与浓浓的秋情;读中想象秋天景色的美写结合,尝试写几句好,充分感受秋天的生小诗。 机和活力。 以一篇日记为例,了解日记的格式、内容及写日记的好处;培养观察、思考并及时记录的习惯。 2课时 习 作 写日记 引导学生发现写日记的方法和好处,学写日记。 讨论、总结并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 交流平台 重点积累描写丰富积累词汇,运语 文 词句段运用 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园 语。 地 学写钢笔字,注意书写提示 横竖笔画。 日积月累 积累关于秋天的四字词语。 4 古诗三首

教13个生字。 学目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首古诗,默写《山行》。(重点) 标 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能从古诗中描绘的景象知道古诗1.认识“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秋天的好词;学会运用理解词语的不同方法;掌握钢笔书写的要领,提高书写能力。 2课时 描写的季节。(难点)

山行

1.认识“径、斜”2个生字,会写“寒、径、斜、霜”4个生字。

2.通过观察图片,看注释,查字典,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等方法,推测、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句中“远上”“斜”“生处”“坐”“爱”“于”的意思,进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秋天的图片,明确单元主题,引导学生形成单元整体印象,从单元整体学习目标过渡到课文学习。

导语:同学们,说到秋天,你们的脑海里会浮现怎样的画面?我们每个人对秋都有不同的发现和感受,秋天真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今天我们就要踏上一个新的单元学习之旅,主题就是“金秋时节”。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吟诵秋天的诗歌,描绘秋天的画卷,感知秋天的气息,聆听秋天的声音,从而感受到秋天的美好。与此同时,我们还将学会一项新的语文阅读技能,那就是了解并运用多种方法去理解难懂的词语。现在,就让我们穿越回古代,一起去看看古人眼里的秋天吧!

2.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三首古诗,观赏插图,进入古诗情境。 3.课件出示《山行》。齐读诗歌,理解诗题。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指名学生介绍作者。

杜牧(803—852) 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有诗文集《樊川文集》传世。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练、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

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他为“小杜”,与李商隐并提,合称为“小李杜”。

2.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课件出示阅读交流的要求。 (1)读准字音,识记生字。 (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小组交流。 3.检查交流情况,重点解决生字识记、书写。

识字方法:注意读准翘舌音“霜”,前鼻音“寒”,后鼻音“行、径”。“行”是多音字,进行组词造句练习。“寒、径、霜”可以运用形近字辨析的方法进行识记。“斜”可以运用生字加减法进行记忆。

4.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尝试划分节奏,吟诵诗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诗文配图,引导探究。

(1)仔细观察图画,在诗中可以找到哪些景物?

(2)你知道作者在山中行走时是什么季节吗?画面和诗句中哪些地方告诉了我们季节呢?

(3)这么多的景物中,最吸引作者的是什么?这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4)美丽的枫林晚景使得诗人难以抑制自己的惊喜,哪个字直抒胸臆?诗人的什么动作表现出了这份惊喜?

2.看图想象,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说说图画上的内容。

示例:走进深秋的山林,远望,一条山路弯弯曲曲向山顶延伸,山腰上云雾袅绕,隐约还有几户山居人家;近处,夕阳晚照,枫林似火,动人心魄。这真是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教师“扶”学“远上寒山石径斜”。

1.理解“远上寒山”的意思。诗人为何称这山为“寒山”?(深秋时节,山

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这石头小路有什么特点?(曲折不直。)它伸向哪儿?(山顶。)

2.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串讲句意。教师相机点拨总结。 示例:深秋时节,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

方法拓展: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练,跟现代文的表达不同。我们在说诗句意思的时候,可以先想象诗句描述的画面,再结合诗句中重要字词的意思,把句意说完整、说清楚。如果运用直译法,也并非逐字逐句进行翻译,还要调整表述顺序,使句意更加流畅才行。

(二)半“扶”半“放”学“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

1.引导学生想象描述画面。行走在山间小路上,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所见:山高之处,云雾缭绕,炊烟袅袅。 所闻:风吟,鸟啼,鸡鸣,犬吠。

所感:寂静的深山仍让人感到乡野生活的恬淡闲适,充满生气。 2.比较“生处”“深处”“升处”的差异,突破“生处”难点、易错点。

3.串讲前两句诗意。朗读回顾,读出画面感。

(三)“放手”合作学习“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自由读第3、4句,想象画面。

2.结合图片,交流“坐”“晚”“霜叶”“红于”的意思。

3.学生用“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说说这两句诗描绘的画面,串讲诗意。

4.朗读回顾,读出喜爱之情。

小结:火红的枫林,火红的枫叶,是那么生机勃勃,丝毫看不出要走进冬天、走向衰败的痕迹。这怎能不叫人心生赞叹啊!同学们,让我听听你们满怀热情的朗诵,听听你们内心和诗人一样的喜爱之情。

五、朗读悟情,背诵积累

1.个性朗读比赛。学生朗读展示,教师评价,齐读。

2.想象诗歌描述的画面,学生试背

3.课堂回顾,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

4.延伸拓展,作业设计。

(1)画:画一幅秋天的美景,在图画中表达自己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2)写:默写古诗《山行》,完成一幅书法作品。

(3)找:另找一些描写秋天的古诗,试着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收集杜牧的故事和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体会诗人的情感。

《赠刘景文》《夜书所见》

1.认识“犹、傲、橘”等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挑”,会写“赠、刘、盖、送、挑”等9个生字。

2.借助图片和关键词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意境,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抽查背诵《山行》,齐背。

2.再次归纳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入新课。

过渡: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学习这首《山行》的吗?(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今天,我们将运用相同的方法来学习《赠刘景文》《夜书所见》这两首诗。先来看这首《赠刘景文》。

二、学习《赠刘景文》,掌握方法

(一)理解诗题《赠刘景文》,故事激趣。

1.运用形声字构字法、编字谜等方法识记生字“赠”“刘”。 2.理解诗题,介绍作者和背景。

背景故事:苏轼是北宋著名的大诗人,别人又叫他苏东坡。他是宋代重要的

文学家,“唐宋家”之一。这首诗是苏轼赠给刘景文的。刘景文是北宋大将刘平之后,才华出众,深有抱负。他是一个美髯公,长着一副漂亮的长胡子,这点和苏东坡很像。刘景文喜欢藏书,任职所得的薪俸基本上都用来买书,简直是个书痴,这点又与苏东坡趣味相投。最难得的是,刘景文是将门虎子,为人粗犷豪放,襟怀开阔,甚合苏东坡脾气,被苏东坡称为“慷慨奇士”。两个人特别要好。但可惜的是,刘景文因为父亲刘平在对西夏的战争中曾经被俘,所以一直未被重用,心中难免郁闷惆怅。公元1090年,也就是苏轼任杭州知州的第二年,刘景文这时候也在杭州做两浙兵马都监。有一天,苏轼看到荷塘残败、菊花凋零而橙黄橘绿的秋末景象,想起刘景文已58岁,仍没有得到重用,而自己也经过数次起落,即将步入人生的深秋,感慨良多,便写下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

(二)初读古诗,疏通朗读。

1.学生借助拼音认读生难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争取读出古诗的旋律。 2.教师检查朗读情况,教学生字。(盖、菊、残、君、橙。) 3.学生边听朗读边划分节奏,模仿读,读出停顿、节奏、韵律。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三)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1.小组自由学习,合作探究。

(1)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 (2)小组内讨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把疑难问题记下来。

(3)观察课文插图,你印象最深的景物是什么?它给了你怎样的印象? 2.欣赏图片,理解诗句。 (1)理解“荷尽已无擎雨盖”。

①出示夏季的荷花荷叶图,用一个四字词语形容此时的荷塘。(生机勃勃。) ②出示秋季的荷叶干枯图,再用一个四字词语形容此时的荷塘。(了无生机。)

③诗中哪个字直接点明荷花已经凋谢呢?(尽,凋谢之意。)“擎雨盖”是什么意思?(“雨盖”是雨伞的意思,擎雨盖就是撑起的雨伞,而句中指的是像撑起的一把伞的荷叶。)

④对着满塘残荷,你有什么感觉?(衰败,凄凉,悲伤……) (2)理解“菊残犹有傲霜枝”。

①出示菊花图,欣赏菊花的美,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争奇斗艳。) ②出示菊残图,理解“傲霜枝”。(迎风傲立。)

③秋风飒飒,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学生自由表达。)

④串讲前两句诗意。朗读回顾。

(3)教学“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①读这两句诗,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深秋时节,金黄的橙子和黄绿色的橘子高高地挂在枝头。)

②讨论:苏轼看到的秋天就只有这些景物吗?结合自己平时的观察,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秋天还有哪些美丽的颜色。(学生交流。)

③出示秋天丰收图。出示课件,引导说话:秋天真是一个 的季节! ④指名学生说诗意、悟诗情。

⑤质疑思考:诗人明明是写秋天的景物,为什么题目偏偏要用“赠刘景文”呢?

明确:苏轼写下这首诗,不仅仅是为了赞美秋天的景色。在欣赏秋天的橙黄橘绿、体会收获喜悦的同时,更通过对菊花的“傲霜”,揭示做人要有坚韧的品格,表达了对朋友刘景文的敬佩与勉励。

3.课堂延伸,文化积累:古诗中特定事物的意蕴和象征。 (四)朗读悟情,背诵积累。

1.整首诗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尝试背诵,并交流自己的背诵方法。齐背。

三、运用方法,自主学习《夜书所见》

1.过渡《夜书所见》。出示不同风格的“秋天之景”,引导学生谈感受。 过渡:秋天是美丽的,秋天也是萧条的,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景象,心中总会有不同的思绪。接下来,我们将要学习本课最后一首古诗《夜书所见》,看看诗人叶绍翁眼中的秋天又有什么不一样。

2.解诗题,明背景,介绍作者。

(1)“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夜”,夜晚;“书”,写;“所见”,所看到的。夜晚写下所看到的景象。)

(2)谁“夜书所见”?(介绍作者叶绍翁。)

(3)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3.初读诗歌,夯实基础。

(1)课件出示古诗,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教师适时正音,教学生字。

(2)引导学生读好诗句的停顿和节奏。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4.学生自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在不理解的地方画一个“?”。 5.教师检查自学情况,引导赏析古诗。

(1)一边读前两句,一边观察插图,想象画面,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2)理解“动客情”。“客”是谁?(诗人。)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这份“客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孤苦、忧愁之情。)此时此刻,他最想念的就是——(家。)这就叫——(思乡之情。)(板书:孤情)

(3)读后两句诗,你知道这是什么时间吗?(深夜。)想一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间的灯火,他真的能看见小孩子捉蟋蟀的情形吗?他怎么知道孩子们是在捉蟋蟀呢?(这是作者猜想出来的。引导学生分清想象之景和现实之景,理解“知”是料想的意思。)

(4)想象:孩子们还会玩些什么?诗人为什么不做别的想象,就那么肯定这“一灯明”就是“儿童挑促织”呢?(因为他小时候也在夜晚打着灯笼抓蛐蛐。他此时一定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想到了自己的朋友,想到了自己的家。)(板书:暖忆)

6.朗读背诵,感悟诗的韵律美、意境美。

四、对比阅读,整体回顾

1.引导学生比较异同:对比这三首古诗,你发现了什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这三首古诗写的都是秋天(哪个季节)的景色,从诗中“寒山”“霜叶”“菊残”“橙黄橘绿”“萧萧梧叶”“秋风”(哪些景物)可以看出来。

不同:诗人看到的景物不同,表达的感情不同。 2.拓展关于秋天的诗句,促进感悟。

过渡:是啊!同学们,从古至今,这多姿多彩的秋天总能勾起诗人们无限的情思,有“自古逢秋悲寂寥”,也有“我言秋日胜春朝”。你们还搜集到哪些关于秋天的诗句?(学生汇报。)这些诗句是喜悦的,还是悲伤的?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再带着感情诵一诵,好吗?(学生自由朗诵描写秋的诗句。)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三首古诗应该怎样教、教学如何分配,这其实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我们始终要抓住教学目标任务,抓住本年龄段孩子的认知特点去设计课程,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本次课程内容的安排,一是把握了单元及课文整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增强对比阅读的意识,这有利于在日后不断增加的阅读中及时做出评价与选择;二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先“扶”后“放”,不管是对三首古诗整体学习方法的考量,还是在一首古诗的学习过程中自学与讲学的穿插,都意在引导学生运用“学习——总结——运用”的方法进行学习;三是注重了古诗的朗诵以及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积累,在感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美的同时,也能培植学生的人文底蕴。值得注意的是,古诗的用词、呈现的意境,毕竟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距离,怎样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悟诗歌意境,就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善于引导,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发挥想象,从而真正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另外,三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弱,即便是在“放”手自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也一定要指导具体的学习方法,不能让学生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