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妖游戏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托物言志诗”鉴赏学案

“托物言志诗”鉴赏学案

来源:易妖游戏网
“咏物言志诗”鉴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在对比中寻找共性和个性,学会捕捉意象的特点。 3、在合作探究中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

2、在对比中寻找共性和个性,学习捕捉意象的特点;在合作探究中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教学难点】

1、在对比中寻找共性和个性,学习捕捉意象的特点。

2、在合作探究中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知识链接】

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的万事万物,大至日月山川,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心志——这就产生了咏物诗。仅《全唐诗》中就已存托物言志诗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 概念: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物: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自学探究】

一、探究:《锦瑟》能否算是咏物言志诗?为什么? 二、在浩如烟海的古诗中,意象所凝结的诗人的情感是否是唯一的?白居易的《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中的“月”是否有怀远思人的情感?

三、探究:对比分析同一个意象,如何把握它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蝉 虞世南

垂緌①饮清露②,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③秋风。

①垂緌:“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暗示显宦身份。②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③ 藉:凭借,借助。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①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不堪玄鬓③影,来对白头吟④。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⑤表予⑥心?

1

①西陆:指秋天。②南冠:楚冠,这里是囚徒的意思。用《左传·成公九年》,楚钟仪戴着南冠被囚于晋府事。深:一本作“侵”。 ③玄鬓:指蝉的黑色翅膀,这里比喻自己正当盛年。不堪:一本作“那堪”。 ④白头吟:乐府曲名,《乐府诗集》解题说是鲍照、张正见、虞世南诸作,皆自伤清直却遭诬谤。两句意谓,自己正当玄鬓之年,却来默诵《白头吟》那样哀怨的诗句。⑤谁为:为谁。宾语前置。 ⑥予:我。

1、两首诗歌中所描写的蝉各有什么特点?

2、两首诗的思想内容分别是什么?

3、两首诗分别用到了什么艺术手法?

4、通过对以上两首诗的对比分析,对于咏物言志诗的鉴赏,你总结出什么经验可以跟大家分享吗?

四、答题技巧探究

1、对骆诗我重新命题:(1)、请分析诗歌中的蝉的形象;(2)、分析诗歌中的表现手法。 那么,第一题,我们又该如何作答?

2、对骆诗我再重新命题:(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析诗歌中的表现手法。

第一问,我们又该如何作答?

3、设题方式不同,答题角度也会相应变化。在答题方面你又有什么经验可以与大家分享?

五、习题反馈,拓展延伸

画眉鸟 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2

1)诗中写了几种画眉鸟?具有什么特点?

2)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

六、课后作业(2008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①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②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任:听任。②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七、自我总结

3

2分)

“咏物言志诗”鉴赏教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在对比中寻找共性和个性,学会捕捉意象的特点。 3、在合作探究中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

2、在对比中寻找共性和个性,学习捕捉意象的特点;在合作探究中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教学难点】

1、在对比中寻找共性和个性,学习捕捉意象的特点。

2、在合作探究中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认识了潇洒的李白,了解了深沉的杜甫,走进了白居易郁悒的内心世界,更初涉了李商隐深婉晦涩的情感。诗歌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意境、强烈的表现力让我们喜爱不已、赞叹不已。但是,学习了《锦瑟》后,有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锦瑟的数根细弦喻指诗人五十年的岁月,这首诗能否理解为咏物言志诗呢?起初,我还以为只是个别人对咏物言志不理解,但是,前几天,我们做了一道题,让同学们围绕竹或月从褒贬两个角度来言志,我发现,大家做的答案并不理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上一堂探究课,了解一下咏物言志诗。

二、五环相扣,新课探究 【环一】提出问题,自主学习

课前预习平台中的导学案,完成导学案中的内容。把答案标好题号,上传到平台。用字体颜色区分组别。

【环二】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交流预习内容,解决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大组讨论。 1、探究:《锦瑟》能否算是咏物言志诗?为什么?

不是。只是前几句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并非全诗都在咏物;本诗锦瑟五十弦的象征含义并非本诗主旨,即并非所言其志。 2、在浩如烟海的古诗中,意象所凝结的诗人的情感是否是唯一的?白居易的《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中的“月”是否有怀远思人的感情?

没有。九月初三的上弦月往往带有希望、新生的含义;露似珍珠月似弓,意象美好;可怜是可爱的意思。所以本诗没有伤感的思念意味。 【环三】大组讨论,解决疑难

讨论各小组提交的问题,形成解疑、质疑的氛围。教师点拨、总结,学生解决不了的由教师直接讲解。

探究:对比分析同一个意象如何把握它所具有的象征意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和虞世南的《蝉》。

虞世南

垂緌①饮清露②,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③秋风。

4

①垂緌:“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暗示显宦身份。②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③ 藉:凭借,借助。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①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不堪玄鬓③影,来对白头吟④。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⑤表予⑥心?

①西陆:指秋天。②南冠:楚冠,这里是囚徒的意思。用《左传·成公九年》,楚钟仪戴着南冠被囚于晋府事。深:一本作“侵”。 ③玄鬓:指蝉的黑色翅膀,这里比喻自己正当盛年。不堪:一本作“那堪”。 ④白头吟:乐府曲名,《乐府诗集》解题说是鲍照、张正见、虞世南诸作,皆自伤清直却遭诬谤。两句意谓,自己正当玄鬓之年,却来默诵《白头吟》那样哀怨的诗句。⑤谁为:为谁。宾语前置。 ⑥予:我。 1)两首诗歌中所描写蝉各有什么特点? 声:蝉声唱 响易沉

色:玄鬓影 志 骆诗中的蝉: 仕途多舛、心志难伸

态:飞难进

生存环境:露重 风多

骆诗中蝉生存环境恶劣,飞进困难,叫声沉闷受阻滞。

形:垂緌

志 虞诗中的蝉: 声:声自远 非藉秋风 品格高洁、自信、清高

习性:居高 饮清露

虞诗中蝉择高树而局,专饮清露,声自飘远方。 2)两首诗的思想内容分别是什么?

表达了自己身陷囹圄、仕途失意的处境和乞盼有司明察心愿。

表明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表现出高洁、傲岸、自信、清高的品格。

3)两首诗分别用到了什么艺术手法?

对比:自伤老大,功业无成。

典故,进一步比喻执政者辜负了诗人对国家一片忠有之忱。

双关:白头既指白发又喻执政者辜负了诗人对国家一片忠有之忱。

比喻:“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

拟人:蝉声唱 托物言志

【环四】个人总结,小组互查 个人总结鉴赏方法,小组互相交流

【环五】自评互评,互相欣赏

5

大组交流总结结果,形成结论 鉴赏方法归纳:

(1)、捕捉物象的特点(形、色、声、态等)。

(2)、由物到人,由形到神,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二、拓展延伸 答题技巧探究

(1)、对骆诗我重新命题:①请分析诗歌中的蝉的形象;②分析诗歌中的表现手法。 那么,第一题,我们又该如何作答?

通过在露重风大的深秋时节,飞进困难,叫声低沉的蝉,表达了自己身陷囹圄、仕途失意的处境和乞盼有司明察心愿。

(2)、对骆诗我再重新命题:①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②分析诗歌中的表现手法。

第一问,我们又该如何作答?

作者通过在露重风大的深秋时节,蝉飞进困难,叫声低沉的形象,表达了自己身陷囹圄的痛苦、鬓发斑白却功业无成的失意和渴望有司明察的期盼之情。 答题技巧总结:

⑴关注两道题提问角度,综合考虑答题角度。 ⑵关注题干问法,做到答切所问。 ⑶明确答题模式:

①形象特点:环境特点+自身特点

②分析所咏之物形象:环境特点+自身特点+所影射之人的形象

③所抒感情:通过什么样的意象,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 ④表现手法:三步走 点明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手法的运用情况+表达作用 。

三、布置作业

(2008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①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②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任:听任。②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参】

(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