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诗词五首
《饮酒》
1.诗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2.诗中表达诗人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思想情操的名句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诗中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是: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句是: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5.要避开喧嚣,不必归隐山林,精神超脱,也能进入幽僻旷远之境,就像陶渊明所说的: “问君何能色?心远地自偏。” 二、内容赏析
1.表现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关键在哪个词语?它表明了什么?(2分)
心远,它表明一切的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感受到的。 2 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诗的诗意?
这两句诗是全诗的总结,这当中,可以领悟到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不知道该怎么表达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3.诗中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写景色的句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突出了景物宁静,平和、闲适、恬淡的特点。
4.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这里的“车马喧”并非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发出的喧闹声,而是指上层人士之间交往发出的喧闹声。“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和荣誉之类的东西了。 5.“心远”“悠然”表现了诗人心境高远,自由闲适、恬淡惬意的心境。 6.“飞鸟相与还”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描写了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返回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得,恬淡闲适的心情。
7.“采菊尔篇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 答:“见”字写出了采菊时无意偶见南山,南山静穆超然的风景正好与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相融合。表现了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 (前人评述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因为“见”字生动地描绘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从而很好地表现了诗人悠闲恬静的心境。)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表达了诗人归隐田园后悠然自得的心境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
《春望》
一、理解填空。
1.《春望》中诗人移情于物,表达感时伤世之情的句子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春望》中表达了诗人对家人思念之情的句子是: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春望》中写战火连天,家书难觅的千古名句是: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春望》中刻画了忧国思家的苍老的诗人形象的诗句是: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
5.杜甫《春望》中写出望中之所见,表现长安春日的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诗句是: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6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一个“深”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7诗人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的语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8诗中运用拟人抒发伤感之情的语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二、内容赏析
1.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深\"字用得好。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荒无人迹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2.说说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写长安沦陷的破败景象,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恨别思家的思想感情。 3诗题是“春望”,诗人“望”到了哪些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草木花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
4首联写作者春望所见,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融情于景, 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国家山河依旧,可沦陷后的国 都残破不堪、乱草从生,这与昔日繁华形成巨大反差,痛彻地表执出 诗人忧国伤时的强烈感情。
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烽火”原指古代边境地区设置烽火台,发现敌情,常烧柴禾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战争;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 6古代诗人作诗十分讲究炼字。《春望》尾联中的“搔”字锤炼得好,好在哪里?
本诗中的“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 7.请赏析“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一名句的妙处。
在战火连绵不断的日子里,消息隔绝,作者用“连三月” 说明战祸之长,“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能激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8.你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
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①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②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雁门太守行》 ―、 理解填空。
1《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及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的诗句是: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雁门太守行》中表现激战中苍凉悲壮之气氛,奇异边塞风光的句子是: 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3《雁门太守行》中从声色两面勾画激烈战斗场面,渲染沉重紧张肃杀氛围的诗句是: 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4《雁门太守行》中描写官军出其不意袭击敌人的诗句是: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5《雁门太守行》中抒发了将士们誓死报国的诗句是: 报君黄金台上意 , 提携玉龙为君死。
二、内容赏析
1这首诗用浓重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勾勒出将士们以死报国的英雄形象。
2颔联分别从视觉、听觉两个方面,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其中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3.试分析诗人捕捉“半卷红旗临易水”这一意象入诗有何用意?
答“半卷红旗”是从侧面描写战况,诗人捕捉这一景象,一方面表现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把战事的紧张状态凸现出来。
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思想情感?
诗人借用典故,表达出将士们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视死如归、坚决杀敌的壮志豪情: 5.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两句中“压”和“开”的表达效果。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一个“开”字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的对比。 整句赏析:运用比喻、夸张、象征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赞美了守军将士的高昂士气,在色彩和形象上首句与次句形成鲜明的对比,相互映衬,渲染了紧张气氛。 6.作者是如何为诗句涂上新奇浓重的色彩的?
答:借助想象。这首诗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跟黑 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卷。
《赤壁》
一、理解填空。
1.《赤壁》中表达机遇可以造就英雄之意的诗句是: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赤壁》中,议论历史表达诗人有才华不得志,说明成功需要机遇的诗句是: 东风不与周郎,铜雀春深锁二乔 二、内容赏析
1.“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诗中写到的历史事件是赤壁之战。这首诗是一首咏史诗,抒发了诗人英雄无闲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2.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分)
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表达了自身感慨: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胸怀大志而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气。
3.杜牧《赤壁》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折戟沉沙铁末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两句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答:借物起兴。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来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从而与古代战争联系起来。这一前朝遗物又进一步引发诗人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铺垫。
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容: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感慨自己缺少像周瑜那样的好机遇,空有满腹才华,却只落得壮志难酬的命运。
6.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如果不是东凤给予了周郎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将会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精策,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7 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折戟小;赤壁之战大;国家的命运大)
《渔家傲》理解填空。
1.《渔家傲》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众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2.《渔家傲》中,活用《楚辞》诗句的是: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3.《渔家傲》中,用典表达词人超凡脱俗的句子是: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4.《渔家傲》中描绘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诗句是: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5.从第三句中的“梦”字可以看出这首词描写梦境。开头两句描绘拂晓海上乘船的情景,景象:海天相接;感觉: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气势:磅礴豪迈 6.李清照在《渔家傲》中,“我报路长嗟日暮”一句用路途遥远而时光易逝来比 喻理想难以实现,写出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 7.“学诗谩有惊人句”一句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8.“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达了词人决心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寻求幸福的愿望,也是本诗的主旨句。
9.描绘了一幅海天相接的辽阔图画的句子是: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10.第三句至第七句写诗人与天帝的问答。以此表现作者词人怀才不遇的感慨空,奋力挣扎的苦闷。 11.这首词最后三句回答天帝的问话,借此表现词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
12.“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比拟(拟人)。由写梦引出(过渡到)下阕词人抒情。 13.这首词中的“谩”有多层含义,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谩”,意思是空空、徒然。在这里是指词人慨叹自己有才无用、怀才不遇;表达对社会现实 的不满;含蓄交代自己向往“三山”的缘由。
14. 赏析“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 休 住 ,蓬舟吹取三 山去”。
比喻或用典,把自己比成大鹏,乘万里风高飞远举,叫风不要停止,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15.结合词作内容,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答:隐寓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如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天帝的问话;更寄托着作者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如“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