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妖游戏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传统纹样在当代社会中的艺术价值

中国传统纹样在当代社会中的艺术价值

来源:易妖游戏网
爱如秀£1i研充 中国传统纹样在当代社会中的艺术价值 口刘文婷丁静静 摘要:中国传统纹样在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中,凝聚了鲜明的民族特 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凭借其独特的艺术装饰效果为世人所喜爱。随 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纹样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融合了时尚元 素的中国传统纹样更具时代性,而现代材料及表现技法的多样性也不断为 其注入新的活力。中国传统纹样以新的姿态出现在现代设计的各个领域 之中,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向世人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关键词:传统纹样民族文化现代设计 引言 中国传统纹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从新石器时 期出现的几何纹、鱼纹,到商周时期的饕餮纹、龙纹、凤鸟纹,再 到汉代的瓦当纹、唐代的卷草纹……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日 新月异,新兴的制作材料逐渐增多,制作工艺也日益精良,纹样 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技巧也随之不断改进。如今,对于传统纹样 的艺术处理比过去更加精致、细腻,并且融入了时代特征,使纹 样以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成为中国当代设计中被广泛使 用的设计元素。传统纹样为何能够历经几千年的风雨变化依然 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之中,为现代人所接受并喜爱?它具有什么 样的艺术价值,对于现代设计又有何重要意义?对这些问题的 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中国传统纹样的认识和理解,进而利用现 代设计手法将其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下去,同时创造出富有中国 本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设计作品。 一、中国传统纹样的艺术表达 纹样不同于图案,它表现为单独图案、适合图案、二方连续、 四方连续等,可以说是整个装饰图案的构成元素或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纹样题材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在设计时往往取材于自 然生活和神话故事两个方面。在创作时,纹样并不受客观规律 的。对于事物的描绘,设计者大多依据对物象的主观体验, 将自身情感融入时代需要。通过作者提炼、演化后的纹样极具 表现力,体现出独特的寓意和审美价值。中国传统纹样的艺术 表达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抽象化 传统纹样并不注重对事物的写实,而是根据需要对自然物 象的原来面貌进行改变,强调入的主观感受。为了达到预期的 装饰效果,创作者在设计时根据创作需要对原有的事物形象采 取必要的夸张变形,进行大胆的创意想象,突出所描绘事物的主 要特征,简化细节,使图形简单抽象,达到典型化和抽象化的艺 术效果。 2.概括化 中国传统纹样在表现形式上具有较高的概括性。无论是对 纹样造型的处理,还是对纹样色彩的把握,其设计都强调从大处 着眼,以宏观的角度研究所要表现的事物,取其所需并加以提炼 和概括,注重对图形轮廓、造型的塑造,以获得图形的整体表现 效果。 176 3.平面化 对于图形透视关系的处理,传统纹样的表现技法不同于素 描、色彩写生等艺术创作中所使用的焦点透视法,而是使用我们 现在所说的多点透视法描绘事物。这种透视方法淡化了远近关 系,使造型更加完整、特征更加突出。同时,传统纹样不追求色 彩上的冷暖变化和虚实关系。设计者采用统一归纳的色调,对 构成图形的各部分造型进行着色,使整个纹样以平面概括的形 式表现出来。 4.秩序化 传统纹样的设计往往追求形的协调与对称,并且常常通过 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方式对简单图案加以排列组合,产生富 有规律性和秩序性的美感。即使是单独图案,也往往运用点、 线、面等简单元素进 行规整的排列构图, 进而产生一种匀称、 完美的表达效果,十 分符合中国人传统 的审美观(图1)。 5.精神化 从许多纹样中 我们可以发现一些 并不符合自然规律 的景象,创作者将自 然中的美好物象进 行人为的变形与重 组,使用艺术手法加以描绘,使其变身为超现实、理想化、精神化 的纹样呈现在人们面前。这就如同人们将龙、凤等本来不存于 现实生活中的事物通过想象幻化出来,并赋予其特殊涵义,体现 了人们的精神寄托与精神需求。 二、中国传统纹样的民族特征及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纹样不是单纯地追求图形的装饰性功能,它在追 求形式美的同时,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每一种纹样的产生 和发展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风 土人情、风俗习惯。 1.传统纹样的寓意性 不同的纹样有着不同的寓意,有的纹样具有浓厚的宗教色 彩,有的则是皇家的代言,还有一些起源于民间并最终在历史的 发展中形成一系列独特的民间文化。人们非常注重纹样的寓 意,其内容涉及纳吉、祝福、除恶、警戒等。在民间,人们常常选 择具有吉祥寓意的事物作为纹样设计的题材元素,如神话传说 中的龙、凤,植物中的牡丹、荷花、松柏,动物中的龟、鹤,等等。 许多寓意吉祥的民间传统纹样被沿用至今,以其吉祥的寓意和 独特的装饰性功能为人们所钟爱。例如,“鱼”因其音与“余”相 同而寓意“年年有余”;“石榴”因多籽而寓意着“多子多孙”;“荷 硕博论坛 花”出淤泥而不染象征着“清正廉洁”。人们通过赋予这些普通 事物美的涵义,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2.传统纹样在民俗活动中的应用 接反映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能够折射出 浓重的民族传统色彩和文化气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几乎所有志愿者和工作人员的服装都是 以传统纹样为元素进行设计的,以此展现中国的民族特色。除 了特殊活动的服装设计,在一般的服装设计中也会有传统纹样 的形式,这些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服装不仅为国人所喜爱,也受 中国传统纹样之所以能被保留并沿用至今,与其在民间习 俗活动中的广泛应用是分不开的。例如,春节前夕,人们剪贴窗 花,迎神祭祖,贴门神驱妖避邪,以求人丁兴旺、五谷丰登,以及 元宵节点彩灯、清明节放风筝等。这些传统的民俗活动都给了 传统纹样展示、应用的机会。人们以不同的纹样为元素,根据不 同的节日气氛需要,创造、制作出相应的图案,借以烘托气氛。 在今天,许多纹样图案仍是人们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装饰。 三、传统纹样在现代设计领域中的应用 我们目前所处的是一个高度现代化、信息化的社会,新材 料、新技术、新观念以及各种艺术思潮的不断涌现,使得我们的 创作空间更加开阔。中国传统纹样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俱 进,其表现形式和表现技法更趋于多样性。改头换面的传统纹 样并没有丧失原有的文化神韵,而是以崭新的形态应用于现代 设计的各领域之中。 1.平面设计 传统纹样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不论是在广 告设计、书籍设计、装饰图形设计,还是在标志设计、企业形象设 计中,我们都能看到传统纹样的身影。以标志设计为例,近年 来,许多企业的标志设计都着眼于弘扬传统文化、体现民族特 征,在保留传统纹样的形似与神韵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设计元 素,以此赢得消费者对企业品牌的认同与信赖。例如,中国联通 的标志(图2)就是中国传统图形盘长纹样的现代演绎。盘长纹 样本意为源远流长、生生不息。该标志在借盘长传统寓意的同 时,其迂回往复的线 条又象征着信息时 代高度发达的通信 网络。整个标志洋 溢着浓厚的民族情 图2结,鲜明的传统文化 形象为联通公司带来了较高的知名度,对其业务的推广起到了 积极的作用。 2.室内设计 建筑大师贝聿铭曾经说过:“对建筑创作者来说,更为重要 的是找到正确的民族化道路,使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形式与风 格。”传统纹样作为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载体,成为营造一个 富有地域文化和民族特征的室内环境所必不可少的设计元素。 借助这一极具民族特色的素材,加之以现代的设计方式,设计师 们创造出了许多能够彰 显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 建筑与室内环境,同时 又满足了现代人对于室 内空间的审美与功能性 要求(图3)。 3.服装设计 服装艺术通常能直 到了国外消费者的青睐。 四、传统纹样对于中国当代设计的意义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身的文化与传统,“民族性”和 “地域性”问题已成为现代设计所关注和研究的焦点。中国传统 纹样作为中国几千年历史的人文精神的载体,对于中国当代设 计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传统纹样独特的艺术表 现力和富有民族特色的生动形象,成就了其独具特色的装饰效 果,为现代设计增加了民族韵味。其次,传统纹样的发展历经了 几十个朝代,凝聚着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 化的象征与代表。将这些富有人文历史精神的元素融入到现代 设计之中,是对我国本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同时,还能增进世 界人民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认识与了解,帮助中国树立全球品 牌。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 财富。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剧的今天,东西方文化不断碰撞,中 国传统文化经受着巨大的挑战。在这个崇尚简洁、高效的社会 文化背景之下,中国传统纹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在 应用到现代设计之中时,必须进行扬弃,在保留原有文化底蕴的 基础上,不断地赋予其新的时代特征,使之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 念。我们只有寻求到一个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确立有本国特 色的设计理念,才能在全球化的风暴中保持本土文化的传承与 发展,以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征服世界。 结语 传统纹样在几千年的历史洗礼中得以传承与发展,不仅依 靠其审美价值和装饰功能,更主要的是几千年的民族文化沉积 于这些传统纹样之中并得以显现,它们是中国人宝贵的文化遗 产。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旧的手工艺技术被今天的高科技 取代,传统纹样的应用也开始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作为中国 民族文化的载体,传统纹样永远不会消亡,而会随着时代的发展 不断变换形态,以新的姿态活跃在现代设计的各个领域之中,向 世界诉说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与文化。 参考文献: [1]赵茂生.装饰图案.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 [2]刘香宇.中国传统元素在当今室内设计中的运用.美术界,201 0(3). [3]刘春骅.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运用.科技资讯,2010 (1 6).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艺术设计系) 编辑王树凯 17"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