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四个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共4分)同志有浓郁的英雄情结,但他推崇bèi至的英雄却是全中国人民。1949年6月15日,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中,他豪迈地预言:“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中国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fù其实的人民共和国。”(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zhuóchuàng推崇bèi()至B.zhúchuāng名fù()其实)(2分))(2分)D.zhúchuāngC.zhúchuàng(2)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2分)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父母可用“家君”“家母”。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左迁”“谪”都指“官吏降职或远调”。C.“金樽清酒斗十千”“觥筹交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樽”“觥筹”“白”都是“酒杯”的意思。D.清明节是我国“节气”中比较特殊的一个,它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还是其中唯一的“传统节日”。3.古诗文默写。(8分)秋,是一个有温度的汉字;秋天,是一个令人喜悦也让人伤感动情的季节。“②”(《饮酒》),秋曾在陶渊明的篱下花间散发芬芳;“③,④⑤,⑦⑥破歌》),秋也在杜少陵的风中茅屋露出狰狞;“①,”(《茅屋为秋风所A.古人称谓有尊称和谦称的区别,如称对方父母需尊称为“令尊”“令堂”,谦称自己的”(《夜雨寄北》),秋还在李商隐的荒山冷雨里飘洒离别的无奈、相思的哀伤;“又在苏东坡的清风明月里传递亲切的安慰、美好的祝福。,⑧”(《水调歌头》),秋4.名著阅读。(4分)火是物体燃烧时产生的光焰,“火”的身影在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阅读下面三个名著片段,任选其一,指出其出处,简述小说中与“火”相关的情节或简析诗歌中“火”的意象。①……吓得一言不吐,单叫:“备马!备马!“说言未了,只见翠云楼上烈焰冲天,火光夺目,十分浩大。②客厅显得很阴暗。一小堆乏人照看的火在炉中微微燃着。房间里的瞎眼主人,头靠高高的老式壁炉架,俯身向着火炉。③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死?不,不,我还活着——/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许慎的《说文》中讲:“亭,停也,人所停集也,凡驿亭、邮亭、园亭,并取此义为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是到秦汉时,亭已经十分普遍了,是一种有着多种用途、实用性很强的建筑。①甲骨文、金文中均未见有亭字②因此,在秦以前,亭的基本形制或许并不是十分成熟③但是亭字的出现,却相对较晚,大致始于春秋战国前后④亭的历史十分悠久,一直可以上溯到商周以前⑤现在发现的最早的亭字,是先秦时期的古陶文和古玺文A.④③①⑤②B.⑤①②③④C.③④⑤①②D.①②⑤④③6.2022年9月23日是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班级围绕此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请你阅读下面材料并完成任务。(共7分)【材料一】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9月30日电记者今天从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了解到,今年丰收节期间,组委会层面举办了“1个主场+70项系列活动”,各省组织了“1个主场+N个系列活动”。截至目前,全国县乡村举办节庆活动已超3000场次。9月23日,我国迎来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大国粮仓赋》在北京昌平、四川成都主场活动现场诵响;各地各民族农民向党报丰收;千余个少数民族村寨“收、迎盛会”;由农办举办的“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线上主题展和农业农村部筹办的“三农这十年——党的以来农业农村发展成就展”火热开启。【材料二】中国农民丰收节,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于2018年设立,节日时间为每年“秋分”。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将极大调动起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既致敬了农业劳动者,又可以展示农村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同时也展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为本的传统。【材料三】中国农民丰收节主题标识(右图)(说明:在试卷上显示为黑白色)(1)在制作黑板报时,小豫发现材料一缺少标题,请你帮她拟写一个。20字左右。(1分)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郑负责为黑板报提供一个宣传丰收节的标语(要求是对联形式),他已经根据材料二拟写了三组句子,但不知选哪一组最合适。你帮他选定的是______。(2分。只填序号).①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②举办农民丰收节致敬乡村劳动者展现中国以农为本的好传统③展示农村改革发展巨大成就提升农民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3)在黑板报上画“中国农民丰收节”的主题标识时,怎样设计颜色比较恰当?简要说明你的理由。(注意:文字部分不作要求)(4分)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7~10题。(共16分)乡村篾匠①“……纺织娘,没衣裳;泥瓦匠,住草房……”童谣道出生活的不易,泥瓦匠住不起瓦房,好歹也得有个自己的窝。要修草房,就离不开篾匠。②篾匠的手都厚实,骨指关节都肿大,手心手背都干燥皲裂,沟壑纵横。嫌戴手套笨拙麻烦,篾匠从不用手套。篾刀挥起来,片开的篾条有的尖似针,有的绕指柔。篾条也是锋利的刀和剑。人与刀切割一根根与世无争、浑圆中通的竹,也慢慢被竹和时光反击,切割、穿刺。哪一个篾匠的手,哪一把篾刀不是伤痕累累,百孔千疮?③劈篾是篾匠的基本功。嘣,嘣,嘣,一根根大青竹被篾刀伐倒。剔去竹丫,篾匠开始劈篾。篾刀将一筒青竹剖开,一剖二,二剖四,四剖八……哗,哗,哗,裂帛一样撕下去,破竹之声噼啪四起。备好料,有人蹿身上梁。上面的接,下面的抛,篾匠把一根根竹竿和一捆捆剖得粗细均匀的篾条都弄上了房顶。篾匠用整竹作房檩,以一指宽的粗篾为龙骨,把细如麻绳的篾丝当绳子。篾匠在新搭起的房架上一层层铺开早已用刀切齐的麦秸秆或稻草,然后层层捆扎,层层推进。最后,篾匠甩开膀子,提起梳板层层拍打房顶。打到房顶平滑得像两张斜贴在墙顶的亮黄厚纸,一座崭新的草房才算大功告成。④近日,我在网上看到成都杜甫草堂大规模翻新茅草屋的视频。视频中,那几位篾匠都已年近古稀,他们站在房顶,颤颤巍巍的,让人不由得替他们捏一把汗。记者采访那些老篾匠,问他们的徒弟怎么没来。他们自嘲:“现在哪里还有草房子?现在的年轻人,哪个还肯学这个手艺喔?”⑤我的父亲也曾是无数篾匠中的一员。我们举家搬离农村时,父亲虔诚地取下他的那把挂在墙壁上的篾刀,还执意到灶房外的土里起出那块他磨了几十年刀的石头,用报纸裹了,放进我车的后备箱。进城后,父亲的篾刀和父亲一样威风不再,沦落为只配砍骨头的家伙什。再后来,父亲终于找到钢筋水泥的一处软肋,那块磨刀石在小区花坛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立了起来,像它依然站在故乡的土里一样。我一直在想:父亲固执地将坚硬的磨刀石插入柔软的泥土,是否也算固执地留存了温柔的乡土记忆?⑥我和妹妹分别住在同一省城的不同郊县。在妹妹家生活一段时间后,父亲准会抽空往我这边跑。每次来,父亲进门的第一句话总是“我先把刀拿下去磨一下。”磨刀时,父亲来回推拉,额头沁出汗珠。自来水和着父亲的汗水,和着石与刀的汗和血,磨成了石浆。石浆从磨刀石上一股一股往下流,流成一条条灰褐色的“蚯蚓”。磨一阵,父亲直起佝偻着的腰,眯起一只眼,对着光看刀刃。刀终于磨好了,我仔细观察父亲的那把篾刀,刃正,不偏不卷。我的拇指在刀刃上横向轻轻滑过,有强烈而细密的颗粒感。至此,父亲的篾刀又一次火中凤凰一样涅槃,成为了全新而锃亮的自己。⑦进城十多年后,父亲的那把篾刀曾经一直直溜的刀脊变得坑坑洼洼,曾经略微外凸的刀刃往里凹了进去,还出现了两个豁口。用刀的父亲,曾经健硕的父亲,身体单薄到像他的那把被岁月磨小的篾刀。父亲和他的篾刀以及他的磨刀石,都成了永远挂在故乡夜空中的那片消瘦的月亮。7.按照时间顺序,简述“篾刀(或磨刀石)”随父亲进城后的经历。(4分)8.品读第②③段,从描写方法和词语运用两个角度,分析文章是如何表现篾匠形象的。(4分)9.请你谈谈对选文结尾处画线句的理解。(4分)10.如果你打算向校报推荐这篇文章,你会推荐给以下哪个专栏?请说明理由。(4分)栏目一:文化传承栏目二:故土记忆(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11~13题。(共11分)【文本一】①“新时代是追梦者的时代,也是广大青少年成就梦想的时代。希望你们心系祖国,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奋斗中创造精彩人生,为祖国和人民贡献青春和力量。”日前,*总给中国单板滑雪运动员苏翊鸣回信,向他和中国冰雪健儿在冬奥赛场取得的优异成绩表示祝贺,并对大家提出殷切期望。*总的回信,在中国冰雪健儿以及广大青年中引发热烈反响。②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是青年成长成才的正道。在树立远大理想的同时,只有脚踏实地、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奋斗,才能最终成就自己的梦想。③脚踏实地、成就梦想,首先需要打好基础、增长才干。“短绠难汲深井之水,浅水难负载重之舟。”任何人都不可能轻轻松松地成才,要想干成一番事业,必须积极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思想,练就过硬本领。当今时代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新时代青年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④脚踏实地、成就梦想,还要不惧困难、顽强拼搏。“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年轻人很容易因受到挫折而气馁,但绝不能因此一蹶不振、自暴自弃。在北京冬奥会上斩获2金1银的谷爱凌,曾经在训练中摔伤头部,造成脑震荡,“记不起任何东西”,还曾右手粉碎性骨折、大拇指韧带撕裂,但仍坚持带伤参加比赛;苏翊鸣年仅18岁,多次骨折,但一次次受伤从未动摇他继续训练的决心;28岁的短道速滑运动员武大靖因常年刻苦训练,脚上满是伤疤、老茧,骨头也变形了,他说“我有一双很丑的脚”,但网友却说他是中国最帅的奥运冠军……中国冰雪健儿们的事迹告诉我们,面对挫折困难,要始终坚守希望、不惧挫折、迎难而上、坚持到底,才能获得成功,笑到最后。⑤脚踏实地、成就梦想,还应久久为功、接续奋斗。行百里者半九十。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手胼足胝、焚膏继晷的艰苦奋斗。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以我国冰雪运动为例,从1980年第一次参加冬奥会无一人获得奖牌,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取得9枚金牌,这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冰雪人久久为功、接续奋斗的结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广大青年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地奋斗。⑥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历史际遇。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毫不畏惧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用青春和汗水创造精彩人生,书写新的奇迹!【文本二】①新时代中国青年,有了理想,奋斗才有目标,人生才有航向,青春才有持久向上的力量。②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才能有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1955年8月,第一支青年垦荒队奔赴北大荒,随后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来到白山黑水之间,以坚韧不拔、艰苦创业的精神铸就拓荒丰碑;2019年1月,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留下“中国印记”,人们发现这支团队的平均年龄是33岁,“80后”“90后”已经成为航天尖兵。一代代青年人,以朝气与志气,以使命和责任,以理想和信念,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注入了磅礴的青春力量。③对于个人而言,有没有远大理想,能不能志存高远,也决定着青春的成色与分量。有远大理想、有鸿鹄志向,才能向着这个目标去努力、去奋斗,在人生的航线上少走弯路、不走歧路。世界会为知道去哪里的人让路,而如果没有方向,任何风都可能是逆风。1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个文本都在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观点鲜明。B.文本一第④段举谷爱凌和武大靖的例子,证明脚踏实地、成就梦想,就要不惧困难、顽强拼搏。C.文本二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论证了理想信念的重要性。D.文本一使用了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相结合的方法,文本二主要使用举例论证的方法。12.请简要分析文本一第④段的论证思路。(4分)13.两个文本都围绕梦想理想展开论述,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两个文本的内容简要分析。(4分))(3分)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4~17题。(共11分)【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借人典籍,皆须爱护,先有缺坏,就为科治,此亦士大夫百行之一也。济阳江禄,读书未竟,虽有急速④,必待卷束整齐,然后得起,故无损败,人不厌其求假焉。或有狼藉几案,分散部帙,多为童幼婢妾之所点污,风雨虫鼠之所毁伤,实为累德。吾每读圣人之书,未尝不肃敬对之。其故纸有五经词义及贤达姓名,不敢秽用⑥也。(节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注释】①先有:之前就有。②科治:处理。③百行:指各种善行。④急速:指仓猝间发生的事。⑤累德:对德行有损。⑥秽:用于不洁的地方。1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无从致书以观.B.录毕,走送之.C.益慕圣贤之道.D.或遇其叱咄.宁静致远.双兔傍地走.有所广益.或有狼藉几案.)(2分)闲情逸致.不胫而走.精益求精.不可或缺.⑤
①
②
③
15.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16.甲文段是怎样表现宋濂求师问学时的态度的?任选一个角度简要说明。(3分)17.甲文段中的宋濂和乙文段中的颜之推都能轻松借到别人的书,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原文语句简要分析。(4分)(二)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8~19题。(共4分)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18.词中的“谩”字含意丰富,值得品味,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2分)19.这首词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词人处境的困窘,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与命运抗争的不屈形象。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分析。(2分)四、作文(50分)
20.请从下面两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50分)....(1)大地是花儿的舞台,大海是鱼儿的舞台,天空是鸟儿的舞台。人,有着更多、更大的舞台,可谓人生大舞台,处处有精彩。你的舞台是什么?你在这个舞台上有怎样难忘的演绎?请以“这是我的舞台”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②60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2)在人生的舞台上,每个人都是主角。演绎角色的过程,是首先遵从自己的内心,还是更着意于“观众”的需求?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表达你的思考。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②60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语文参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1)D(2分)(解析:“浊”读作“zhuò”,不能像“烛”那样读作“zhú”;“创”是多音字,“创伤”中的“创”意为“伤口”,读作“chuāng“。故选D)(2)备副(每空1分,共2分)(解析:“备至”意思是“至极”的意思,不能写作“倍至”。作为成语,“名副(音fù)其实”是约定俗成的,不能写作“名符(音fú)其实”)(共4分)2.C(2分)(解析:“觥筹交错”中的“觥”是“酒杯”之意,而“筹”是“酒筹”之意。故选C)3.①采菊东篱下②悠然见南山③八月秋高风怒号④卷我屋上三重茅⑤君问归期未有期⑥巴山夜雨涨秋池⑦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每空1分,有错该空不得分。共8分。第三四空答“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也可)4.①示例:《水浒传》。为救卢俊义和石秀,吴用巧设里应外合之计:由时迁等人潜入大名府,在元宵灯会时火烧翠云楼,而吴用早引八路人马进驻城下。梁中书只好从南门夺路而走,城内柴进救出了卢俊义、石秀,捉了李固、贾氏。②示例:《简·爱》。因简·爱的离开而悲痛欲绝的罗切斯特,在一场大火中双目失明。他独守芬丁庄园,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他的生命之火,也渐渐熄灭,就像客厅的炉火只是“微微燃着”。后来,简·爱返回芬丁庄园,为他重新点亮了生命之灯。③示例:《煤的对话》。艾青诗中的煤,是饱受苦难的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不甘沉沦、奋起反抗日寇侵略的精神的象征。对火的呼唤,表达了对光明、自由的热烈追求,表现了不甘屈辱、自强不息、奋起抗争的自我牺牲精神。(出处1分,简述情节或简析意象3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5.A(3分)(解析:本语段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具体说明“亭”的定义和历史演变。作答时要注意说明顺序,按时间先后排序。第④句总说,排第一(说明历史悠久),③句转折之意很明显,应在④句之后。①⑤句间是时间先后顺序。②句与语境段中尾句转折关系。代入检验,确定语序应为④③①⑤②,故确定答案A)6.(1)今年丰收节我国县乡村举办节庆活动超3000场次(1分。意思对即可)(2)②(2分)(解析:对联讲究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内容相关,对应词语不能雷同。三组句子都做到了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表现农民丰收节的意义),但第①组两个句子中的第二个词都是“农民”,不合要求;第③组上句最后四字“巨大成就”与下句最后四字“的好传统”不对仗。只有第②组上下句对仗工整,符合要求。故选②)(3)示例:整个圆形图案的底色建议用红色,因为中国红最能体现“中国”元素;(2分)中间由麦穗变形而来的“丰”字适合用黄色,因为黄色既是“黄皮肤(中国农民)”“黄土地(中国大地)”的象征,也是“丰收”的象征。(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若答其他颜色,如绿色作底色代表春种、黄色填充“丰”字代表秋收等,言之成理即可酌情赋分)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
(一)(共16分)7.进城后,篾刀沦为砍骨头的家伙什;再后来,磨刀石被父亲立在小区花坛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每次父亲来“我”家,篾刀总被父亲磨得亮锋利;进城十多年后,篾刀的刀脊坑坑洼洼,刀刃往里凹,还出现两个豁口。(一点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8.“描写方法”示例:“篾匠的手都厚实,骨指关节都肿大,手心手背都干燥皲裂,沟壑纵横”等外貌描写,刻画了篾匠的外貌特征,突出了他们工作的艰辛。或:“蹿身上梁”“一层层铺开”“提起梳板层层拍打”等动作描写,形象地描写出篾匠劳动的情形,表现了篾匠动作的娴熟、工作的辛苦。“词语运用”示例:“伐倒”“剖开”“铺开”“捆扎”“拍打”等动词,表现了篾匠动作的娴熟、工作的辛苦。或:“嘣,嘣,嘣”“哗,哗,哗”等拟声词,形象地描摹出篾匠伐竹、剖竹时发出的声音,表现了篾匠动作的娴熟。(一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9.用“永远挂在故乡夜空中的那片消瘦的月亮”比喻“父亲和他的篾刀以及他的磨刀石”,表现“父亲”的“身体单薄”和“篾刀和磨刀石”的“(体型被)磨小”,表明父亲的技艺、篾刀和磨刀石随着岁月的流逝已无施展之处、施展之时;(2分)也表达出作者对篾匠这一传统手工艺人才能无处施展的惋惜,对竹篾这一传统手工艺渐渐没落的惋惜。(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10.示例一:推荐给“栏目一:文化传承”。篾匠作为传统的手工艺人,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已经逐渐没落,甚至被人遗忘。选文从“我”的角度介绍了“我”对篾匠的认识,表达了“我”对篾匠这一传统手工艺没落的惋惜,希望它能继续传承的期望,因此推荐给“文化传承”这一栏目比较合适。示例二:推荐给“栏目二:故土记忆”。篾匠这种手工艺多生活在农村,城市里很难见到,竹篾之于“我”,不仅是一门手工艺,它更是“我”和父亲对乡村、对故土的回忆,也是逐渐远离乡村的年轻一代对故土的回忆,因此推荐给“故土记忆”这一栏目比较合适。(4分。意思对即可)(二)(共11分)11.A(3分)(解析:文本一第一段首先引用习总的重要讲话,交代文章背景后,在第二段才提出“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是青年成长成才的正道”的论点。所以“两个文本都在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选A)12.首先提出脚踏实地、成就梦想,还要不惧困难、顽强拼搏的观点;然后引用“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论述遇到挫折,不能一蹶不振;再举谷爱凌、苏翊鸣、武大靖不惧伤痛刻苦练习取得优异成绩的例子,证明顽强拼搏的重要性;最后分析得出结论:面对困难迎难而上才能获得成功。(一层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13.文本一侧重论述青年人如何脚踏实地,成就梦想,从“打好基础、增长才干”“不惧困难、顽强拼搏”“久久为功、接续奋斗”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文本二侧重论述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文本一和文本二各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共11分)14.D(2分)(A项中三个“致”分别是“得到”“实现,达到”“情趣,兴致”的意思;B项中三个“走”都是“跑”的意思;C项中三个“益”分别是“更加”“益处”“更加”的意思;D项中三个“或”分别是“有人”“有时”“稍微”的意思。故选B)15.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2分)16.示例一: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来表现。如“立侍”“俯身倾耳”“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等动作、神态,形象地写出了宋濂的诚恳、执着、谦卑。示例二:通过对比手法来表现。宋濂面对先达诚、谦卑,而先达“未尝稍降辞色”还“叱咄”,这种对比突出表现了他求师问学时的恭敬、谦卑。(角度1分,分析2分,共3分。若有其他角度、分析言之有理亦可酌情赋分)17.宋濂:讲诚信。从“不敢稍逾约”可看出宋濂严守约定。(2分)颜之推:爱书、敬书。从“借人典籍,皆须爱护,先有缺坏,就为科治”和“其故纸有五经词义及贤达姓名,不敢秽用也”可看出颜之推对书的珍爱和敬畏。(2分)(共4分。言之有理即可)(二)(共4分)18.“谩”意为“空、徒然”,它准确地传达出词人心中的哀怨惆怅:一是空有诗情诗才,但因知音(丈夫)早逝而无人欣赏;二是空有诗情诗才,但因身逢乱世,面对困窘现实,自己空有一身才华却难以施展。(2分。意思对即可)19.“九万里风鹏正举”一句借大鹏的形象,喻指自己的腾飞之志,让我们感受到一个不甘沉沦、与命运抗争的不屈形象。或:“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两句,以强烈的呼告,表达了词人对现实的厌弃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让人感受到一个不甘沉沦、与命运抗争的不屈形象。(2分。意思对即可)四、作文(50分)
20.参考2022年河南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