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新;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2-02
一、网络与新媒体内涵
网络与新媒体就是借助Internet实现以多媒体为表现形式、以数字媒体为传输特征、以交互为传递方式的媒体传播。新媒体是Internet在实现了媒体采集、加工、处理、存储、传播等数字化过程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在创新性、实用性、低成本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优势。新媒体让信息传播不再是记者的专利,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
虽然新媒体有它自身的特殊性,但因其进入传播领域时间不长,新媒体教育、工作的从业人员大多来自新闻、广播、电视等传统领域,而经过专业培训的新媒体从业人员社会缺口巨大,这为本研究建立了基础和环境。
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现状分析
根据IT业界数据统计显示,中国移动电视、互联网、手机用户、网民数量位居全球第一,新媒体上市公司是传统媒体的2-3倍,2010年我国新媒体的发展呈现整体上升势头。。
。“现在分析能力往往还不被提及,但我认为以后它会受到重视。将来现场采访已经不够了,用新媒体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包括数据库的使用将会变得很重要。”
。而英美等热门留学国家院校的新媒体相关专业,也为希望从事这一行业的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2012年被教育部列为新增特色专业,2013年28所高等学校经教育部获批办学,吉林动画学院成为首批高等学校之一,同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秉持吉林动画学院现代化教育理念,坚持开放式办学,走学、研、产一体化道路,培养创新能力强、综合艺术修养高和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专业化人才,旨在建立一套相对健全完整、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吉林动画学院人才培养特色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注重新媒体产品项目的研发,侧重网络与新媒体项目规划、设计与管理,全媒体产品的策划、采编和传播,网络舆情、网络产品市场调查与数据分析。建立紧扣专业特色的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和综合实训,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专业建设上紧紧围绕教育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建设专业特色突显的师资队伍,着力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力图产生较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完成“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建设目标,突显“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专业建设特征。
三、吉林动画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突出特色
(一)课程体系的设计与评价
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突显以“瞄准前沿、紧跟发展、强化基础、文理兼备”的培养思路,实现“懂管理、会实践、能研究”的人才培养目标。;后者侧重新媒体产品运营与推广,掌握新媒体内容营销、大数据分析与应用、互联网用户体验、内容管理系统应用等相关知识,规划社会化媒体市场策略,策划并执行推广活动;社会化媒体的运营维护,包括内容输出、活动发起、用户维系等工作流程的设计。分析公司各媒体平台运营数据,并根据运营数据及时调整运营策略、方案;建立有效运营手段提升用户活跃度,熟练掌握主要的社交媒体运营的管理工具与平台。根据两个专业方向设置相应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建立紧扣课程内容的具有专业特点的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和综合实训,构建理论加实践培养模式,提升学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校期间完成完整的产学训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对新媒体专业人才需求。
课程体系的评价主要依赖考评学生综合处理事务的能力,依托综合训练成绩、参加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各种竞赛等级、作品的评价等方面进行。本研究以此对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评价与思考,进一步优化和成熟实施方案。
(二)核心课程的确定与思考
目前设置的核心课程有网络技术基础、全媒体新闻采访与写作、媒体融合与创新等,并已完成对核心课程的设计进行评估、课程内容确定、教材选择等基础性工作,由于课程内容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本研究内容主要是在核心课程中选择增加一定比例的当前问题和前沿问题的教学内容,并根据现实情况进行适度动态调整。
(三)主要实践教学环节的构建与评价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物理环境建设和实践教学环节设置。
。
。。。
实验室的建立,进一步实现数据共享,完成网络与新媒体实验实训中心建设,实现课内实验和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训、实习全过程覆盖。。下一步的研究主要立足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和综合性上,对其设置的合理性和学生能力的生成程度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价。
(四)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构成
。师资队伍的建设突显专兼职结合和双师型教师占比,设置合理的年龄层次、职称层次、学历层次和学缘结构。
。
参考文献:
[1]黄河,刘琳琳,王芳菲.新媒体管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36-40.
[2]尹章池,等.文化产业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40-48.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 of Network and New Media
WEN Li-jun
(Television and New Media School,JilinAnimation Institute,Changchun Jilin 130012,China)
。”“广告订单不断增多,手工管理工作量非常大,自己研发广告监测系统,不但耗费大量的人力、时间和资金成本,而且不是第三方监控出来的数据很难让客户信服,客户对广告投放效果也会产生很大质疑。”
。
。与2008年相比新浪和网易的网络广告收入出现了负增长,新浪跌幅达9%,只有腾讯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在当前互联网“去中心化”特征日益显现,综合门户一统网络广告江湖的局面正被打破现状下,广告主对细分的垂直媒体认识、青睐、依附程度不断加深。垂直媒体通过差异化的用户群体、广告形式、效果评价等多方面深入发掘,其较之于综合门户趋于饱和的剩余空间而言,具有更大的开发价值。
关键词:网络传播;认知引导;主体性
一、网络传播中的认知引导
认识论和知识论都可以是关于知识的理论。传统认识论深入研究了主体对于客体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以及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然而,该种理论没有看到认识中的主体性,即认识并不仅仅是从客体向主体的单向转变,同时也存在着由主体向客体的转变。[1]20世纪30年代,著名哲学家张东荪教授通过对认知与知识的研究,提出人并不是西方认识论中抽象纯粹的人,而是社会环境中的群体成员。在以往西方哲学家们的视野中,抽象个体的认知过程是主要的研究对象。然而,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个体,外界的环境对人类认知的影响远远大于认知过程中个体认识要素的影响。同时,“由于在交往中个体并不完全进入群体规范,所以主体间性并不完全取代或等同于个体”。[2]这种取代二元分立的交往性思维方式,代表了新的认知途径。因此,除了传统认识论中由价值判断、事实推理产生的显性知识,在社会交往场景中基于个体能动性而产生的知识也是个体认知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当今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网络日益成为重要的社交场域,对公众认知的研究和引导变得愈发重要。
二、网络层面认知引导的传播路径
在群体中进行知识传播,首先需要了解个体对于实践活动的认知方式,从而促使群体共识的形成。心理学家Petty与Cacioppo提出信息详析可能性模型(ELM)建立了个体在认知形成之前的信息处理框架。该模型提出改变个体态度有两种途径:中心路径与路径。[3]以此来说明沟通及引导对个体信息的认知处理、态度改变的心理模式。当决策者具有较高动机和认知余力时,会对信息进行高度精细加工,这时遵循的信息处理方式是ELM模型中的深思加工过程,即中心路径方式。决策者在该过程中会对目标值进行思考,并搜寻尽可能多的与目标值相关的信息来评估决策结果的质量。与之相比,当决策者动机较低或认知资源不足时,由于难以对信息进行高精度的加工,往往简单地将原始信息作为线索进行启发式的判断。该过程遵循ELM模型中边缘路径的作用机制,是一个非深思的加工过程,即决策者在未对知识的一致性进行检验的情况下草率地进行判断。在低精细加工条件下,认知过程较少求助于先前知识,也未对原信息进行深入思考,而是依赖直接判断,因此无论先前的知识与接收信息是否一致,形成的知识都无显著差异。在上述信息处理框架基础上,本文将分别遵循中心路径和路径进行信息处理的网络主体划分为专业用户和业余用户,进一步展开对网络传播内容策划与传播路径的阐述。
三、网络传播的内容策划
(一)告知型内容的策划思路
针对网络中专业用户群体的告知型内容在事实层面包括核心主张、差异性要素和整合性要素。首先,核心主张即运用非歧义性语言对特定主题所涉及的关键知识进行的主旨描述。因此,提炼核心主张需要选择与主题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关联度去粗取精,筛选关键知识并总结其间关系,以保证在告知型内容中呈现的核心主张在相关知识体系中的重要性。其次,差异要素指的是着重陈述主题相关知识体系中用于解释关键知识的支持性异质知识,目的在于通过分析支持性知识之间的差别以阐明关键知识的含义。最后,整合性要素指的是关键及支持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其功能在于使告知型内容具备各类知识元素关联之后形成的系统含义。具体来说,知识序化是形成整合性要素的关键路径,通过对各类知识元素及其关系的从属性或层级性进行梳理,在厘清知识结构的同时寻求知识元素的最佳组合,以支撑核心主张中关键知识之间逻辑关系的完备性。此外,为了在专业用户群体中形成共识,告知型内容中需涵括共意、视野与尺度共三种价值层面要素,以契合该类用户的价值取向。首先,共意要素即共同意识,指的是凝聚群体成员的共有意识。由于共同意识的形成依赖于融合个体意识的公共话语,因此该类话语遵循着群体共有的话语修辞形式,从而构筑起一个心照不宣的意义空间,群体成员之间共同的价值取向得以确立。其次,视野要素即群体成员共享的价值取向聚焦于特定领域。。最后,尺度要素指的是群体成员共享价值判定标准的构成,即对价值有无、性质与大小等方面的判定。由于在个体间共享的价值标准必须将所有个体的标准考虑在内,因此群体中最终形成的标准总是从许多个体标准相互冲突中产生。换句话说,契合群体中所有成员的话语修辞必须遵循包涵整合性标准的价值尺度。
(二)叙事型内容的策划
告知型内容与针对网络业余用户的叙事型内容的区别在于,叙事型内容一般处于特定的语境中,即超社会身份的“叙事规约”。[4]所谓规约,指的是特定文类所具备的创作与阐释规则。叙事型内容在事实层面需遵循的规约要素包括公关新闻、制造事件与人际叙事。首先,人际叙事即叙事者基于个体体验讲述的特定事件,其基本结构包括六个部分,即点题、背景、进展、评议、结局和回应。。与一般新闻相比,公关新闻具备客观的形式、潜在的目的以及巧妙的策略等特征。最后,制造事件作为叙事型内容的基础,需要在其策划过程中为公关新闻、人际叙事等事实层面要素作铺垫,因而综合考虑公关框架和信息结构等叙事规约。概括出事件策划的三个步骤:第一,提炼事件主题;第二,进行信息布局;第三,策划事件形式。此外,为了在业余用户群体中形成共识,叙事型内容中需涵括全局观念、共同体意识与公共精神三种价值层面要素,以实现引领该类用户价值取向的目的。。具体实践中,该类话语表现为对冲突性议题的底线以及互动规则和秩序的陈述。其次,在倡导全局观念处理冲突时,也需要培育共同体意识,促使群体身份的形成。为了在群体成员间培育共同体意识,叙事型内容价值层面的话语应该以构建共同身份、达成价值认同为导向,形成共同身份及价值的象征性表达体系以弱化异质个体之间的差异。最后,公共精神统摄下的价值层面话语,旨在引领公共讨论和协商以达成普遍认识。具体实践中呈现出两种形态:第一,价值对话形态,即引发并参与围绕特定社会议题的对话,促成公共讨论逐渐贴近群体主流价值取向;第二,价值创造形态,即整合公共讨论中出现价值取向,主动输出符合公共利益的价值主张,引领群体内部的价值协商。
四、网络传播的路径规划
(一)专业用户群体的培育路径
。该群体具有“阐释共同体”的特征。所谓“阐释共同体”,指的是围绕特定媒体及其内容形成的共享性的群体认知与行为的共同体。具体包括:第一,基于特定媒介内容拥有共同兴趣;第二,群体成员之间共享阐释策略,即使用相似的语言评价或描述媒介内容;第三,群体成员传播行为遵循相似的模式,例如专业群体用户往往主动参与知识的生产与传播。相对于“阐释共同体”对于网络群体用户的语言和行为特征的描述,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1887年对“共同体”更为深刻地指出共同体成员间关系的本质。他指出“共同体”是基于情感、习惯、记忆等自然意识形态形成的一种社会有机体。[5]在该定义基础上,众多社会学家发展出共同体的多种分类方式,如马克斯•韦伯的阶级、身份群体和政党三种共同体,丹尼尔•贝尔的地理、记忆和心理三种共同体等。为了模拟专业用户群体的网络结构,本文基于强群体的定义进行构造。给定一个图G=(V,E),V表示图的节点集合,E表示图的边,图中节点i的度用ki表示,假设有图G的子图S,对于子图S中的节点i,在其连向的ki个节点中,有kiin(S)个节点属于子图S,kio(S)个节点不属于子图S。强社区[6]定义为在子图外部顶点连接的度都小于与子图内部顶点连接的度,即表达式表示为kiin(S)>kio(S)。该类群体在演化过程中,当新的节点n从弱群体外部选择其中的节点相连时,会选择强群体内节点t概率P(lkt)与节点t的群体外的度lkt成正比,即。也就是说,强群体中成员的群体间连接越广泛,越容易吸引弱群体中的新成员与之相连。。。然而,在群体内部传播的范围太过局限,不利于知识的扩散与节目宣传。因而,引入话题整合者,对专业群体中的知识与业余用户群体中的话题进行整合,再发送给各自群体中的话题整合者,一方面能扩大知识传播的范围,一方面能增强对业余粉丝群体中的话语导向力。
(二)业余用户群体的形成路径
知识从专业用户群体向业务用户群体的扩散,是实现网络用户认知引导的重要目标。由于业余群体用户之间有不同话语与行为方式,因此需要寻求适用于各类用户交流观点和解释内容的新路径。为了模拟业余用户群体的网络结构,本文基于弱群体的定义进行构造。通常,弱群体[7]定义为子图内所有顶点与子图外部顶点连接的度之和小于子图中所有顶点与子图内部顶点度之和,表示为ikiin(S)>ikio(S)。该类群体的在演化过程中,新的节点n从它所在的社区i内选择一个节点相连时,它选择社区i内节点j的概率P(Sij)与节点j的社区内的度Sij成正比,即=。。。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提出的社会认知理论,个体认知的形成与行为、个体及环境之间交互作用相关。其中,个体因素指行为主体的能力、动机等因素;行为因素指主体行为后的结果或者反馈;环境因素即行为主体的客观条件。个体与环境与行为之间的主要关系包括在主体与行为之间,一方面,个体的目标、态度等因素决定或影响着行为方式;另一方面,行为的结果和反馈会反作于主体的思想信念和情感因素等。环境与行为的交互影响表明,虽然环境状况作为行为的对象或者现实条件决定着行为的方向,但是行为也会改变客观环境以适应主体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郝丽.认识论研究要树立现代视野——对于现代自然科学和西方哲学提出的一些新问题的思考[J].理论学刊,2003(1):33-36.
[2]任平.广义认识论原理[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20.
[3]佩蒂•卡乔波.论证数量与质量的反馈涉入效应:中心与边缘说服路径[J].社会心理学刊,1984,46(1):69-81.
[4]申丹.叙事结构与认知过程——认知叙事学评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9):1-8.
[5]滕尼斯(德).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刷馆,1999:173.
[6]热迪弛F.,卡斯泰拉诺C.,切科尼F.网络社区的界定与识别[A].美国国家科学院论文集[C].2004:2658-2663.
摘要 开展员工思想动态调研是基于公司干部员工在网络新媒体背景下的思想动态,了解干部员工使用新媒体的习惯和方式,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优势及特点,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改进“企业――员工”的互动方式,提升新时期企业思想工作水平。
关键词 员工思想 动态调研 提升水平 企业思想工作等
随着人类跃入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传媒的理解又有了新的认识,我们所处的传媒已逐步进入了以数字媒体、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等表象的新媒体时代。为此,公司结合当前员工思想动态情况,组织专题调研,围绕员工对新媒体的认知和作用、对新媒体在企业管理作用中的建议、个人与组织的关系等,了解员工使用新媒体的方式和习惯,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优势和特点,创新方式和方法,探索与互联网时代相适应的开放式思想政治工作策略。组织在线网络新媒体背景下员工的认知观念和行为模式调查问卷活动。
一、干部员工对新媒体的认知状况和使用习惯
(一)对新媒体认知状况
1.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又称其为新兴媒体或新型媒体。
2.新媒体的特点。一是媒体个性化突出。由于技术的原因,以往所有的媒体几乎都是大众化的。而新媒体却可以做到面向更加细分的受众,可以面向个人。个人可以通过新媒体定制自己需要的新闻。也就是说,每个新媒体受众手中最终接受到的信息内容组合可以是一样的,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二是受众选择性增多。从技术层面上讲,人人都可以接受信息,人人也都可以充当信息者,用户可以一边看电视节目、一边播放音乐,同时还参与节目的投票,还可以对信息进行检索。由传统媒体的“主导受众型”转变为新媒体的“受众主导型”。三是表现形式多样。表现过程比较丰富,可融文字、音频、画面为一体,做到即时的、无限的扩展内容,从而使内容变成“活物”。只要满足计算机条件,一个新媒体即可满足全世界的信息存储需要。另外,还有“易检索性”的特点。四是信息实时。无时间,随时可以加工。与用强大的软件和网页呈现内容,可以轻松地实现24小时在线。交互性强,独特的网络介质使得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关系走向平等,受众不再轻易受媒体摆布,而是可以通过互动,发出更多的声音,影响信息传播者。
3.新媒体的优势。一是网络电视。。也就是说,网络电视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多种技术于一体,用户使用的时候既可以通过加装IP机顶盒的电视机,也可以通过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二是手机电视。。三是移动电视。移动电视是可在移动状态中收看的电视,是全新概念的信息型移动户外数字电视传媒。四是数字电视。。
4.新媒体的劣势。
一是严谨性缺乏。新媒体的新闻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失之草率,重数量不重质量,导向的把握、事实的把握和文字的运用上错误连连,容易使人对其新闻的真实性、公信力产生怀疑。二是深刻性缺乏。。三是权威性缺乏。媒体的权威性衡量标准就是受众对的新闻、发表观点的采信和认同程度。。
(二)对新媒体使用的习惯
。
二、干部员工对新媒体在企业管理作用中的态度
。
(二)新媒体打破了以往层层上报、信息流通不畅的局面,企业可以与每位员工直接“零距离”沟通,听取员工的意见和要求,并及时反馈。能带给员工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提高员工满意度。
(三)新媒体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其数字化、实时性的特性,使新媒体消除了传统媒体在时间、速度上的,省去了许多信息传播的中间环节,可实现同步、实时传播。
(四)新媒体的交互性,使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信息者和接收者的身份不再明确,传播信息和接受信息几乎可以同时完成。这样的高效互动,可以更好地在传播受众中集思广益,增强员工的参与意识,加快企业民主化进程。
(五)与传统的面对面、口头和纸笔的沟通方式相比较,网络交流缺乏亲切感,容易造成员工之间情感逐渐淡漠,不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此外,新媒体存在的虚拟特性,对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向诚信价值观提出了挑战。
三、发挥新媒体优势及特点,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的意见和建议
(一)新媒体的影响不断扩大,在许多方面超越了传统媒体,对企业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管理人员应深入了解新媒体的性能和作用,深刻认识新媒体的现状、趋势和发展规律,把新媒体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延伸和补充,助推企业的发展。
(二)利用新媒体,将其打造成提高员工素质的平台,推动员工素质建设,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培育员工的志趣,尊重员工的价值和尊严,满足员工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使员工感觉到被尊重、受重视,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
1.从党建工作的思想内容来看
在这个信息化发展的社会,新媒体已经以重要媒介的角色登入大学生的生活和工作中。而这对于党建工作来说,是一项新的挑战。新媒体凭借它有优美的画面感,和动听的声音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大学生接触到的大量信息加剧了价值的多元化,使他们思想变的复杂,导致大学生对党的认识不深,丢失党性。。
2.从党建工作的方式角度来看
传统的纸质阅读能够为人们提供充分的思考空间,使读者在沉淀知识的同时将这些宝贵的积淀化为理性的经验与智慧。反之,以速度快,更新快的新媒体在传播信息过程中的快餐浏览现象,使得知识不再那么思维连续,知识的断裂导致人们的思想跳跃和肤浅。。。党建工作虽然注入了新的人员,但没有新的改革,新的措施。这样的党建工作时没有活力的,没有生机的。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即是信息的接受者,也会信息的传播者,我们要学会注意网络法律,不让其影响校园稳定,保证党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和改变
1.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
将新媒体这种新的方式运用到党建工作中,使其成为党建工作新的堡垒,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加强对于大学生的党建工作。在新媒体形势下,做好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基础是提升媒体素质。。大学生要学会在不同的环境中利用新媒体认识问题,辨别问题。在开展党务活动的时候,要加强对于新媒体的运用,使得新媒体技术能够为我们所用,帮助我们加强校园的党建工作。新媒体的发展也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成果,是校园党建工作的创新。如今,校园新媒体在社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在不断地消除着社会媒体可能存在的不良影响,因此高校在发展党建工作的同时,也要积极改善发展所需的媒体条件,更新媒体设备。
2.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改变
新媒体环境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大众传媒发生变革,增加了内容虚拟,资源共享和传播时效等功能。。新媒体消息多元化确保了大学生能够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接受到来自不同地方的信息,同时新媒体带来的大量低俗信息会影响大学生党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情况导致部分大学生在风华正茂时处于迷茫的状态之下。日积月累,荒废了学业,甚至人生。。在校园内,传统媒体通常是通过广播,校刊,会议来单方面由党务工作人员发放党建工作信息。。。这种新的形式为大学生提供了自由畅谈的机会,极大的削弱了官方信息的权威性。
三、结语
青少年媒体应用习惯调查分析
1青少年媒体接触时间安排较为合理
青少年媒体素养的养成与媒体使用时间有直接关系。由于青少年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所以其接触媒体的时间受到了严格的。调查显示,60%以上的青少年学生每天阅读报纸和杂志的时间都在10分钟之内,接触广播所用时间更少,有65.25%的青少年学生表示其从来不收听广播。对于接触较多的电视和电脑来看,60.34%的青少年每日收看电视的时间都在30分钟之内,59.08%的青少年每日上网时间也在30分钟之内。时间安排较为合理。
2青少年媒体接触偏向新型媒体
媒体素养的形成是建立在媒体的接触和使用的基础上。媒体是媒体信息传播的载体,不同的媒体的特质也决定了其传播的内容和方式的不同。媒体可分为传统媒体,以报纸和杂志为代表;新媒体,包括电脑、手机、便携式数码播放器等[7]。本次调查结合广东省青少年的实际情况,主要对青少年接触报纸/杂志、电视、电脑、手机、收音机5种主要媒体的情况进行了解。根据调查结果,在青少年群体中,接触最为频繁的是电脑(38.35%),其次是电视(346%),再者是手机(19.37%)和报纸/杂志(8.46%),最后是收音机(1.36%)。现如今,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积攒了强烈的人气,在对青少年的媒体接触调查中,就证明了这一状况。
3青少年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新媒体
获取信息是使用媒体的目的之一。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个性化突出、受众选择性增多、表现形式多样、信息实时等新特点,具有交互性、全息性、数字化、网络化等优势[7][8]。电脑等新型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力愈渐强大。。其次是手机(11.%),随着手机的普及,手机的利用范围已不再局限于只是一种通讯工具,由于其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也将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再者就是报纸/杂志(9.17%),最后是收音机(0.93%)。新媒体铺天盖地地跑步而来,已逐渐显示出其巨大的潜能发展空间,但青少年由于对媒体资源的认识和利用还很有限,所以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比较倾向于新型媒体。
4青少年最信任的媒体是电视
媒体公信力是媒体影响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媒体知名度和美誉度吻合的产物。媒体公信力的高低决定其影响力的大小[9]。不同性质的媒体在青少年心目中有着不一样的地位。据调查,青少年对报纸/杂志、电视、电脑、手机、收音机的信任程度不同,其中认为最可信的媒体是电视(46、97%),远远大于其他媒体。其次是报纸/杂志(25.20%)和电脑(204%),虽然报纸/杂志的使用频率低于电脑,但是其代表的传统媒体的信任度却是高于电脑这类新型媒体的。其中,青少年对手机媒体的信任度最低,仅有78%的同学们表示信任手机媒体。由此可以看出,新媒体无论是在受欢迎程度还是使用度均高于传统媒体,但是在可信度上,传统媒体并不输于新型媒体。因此,传统媒体任重而道远,更应当正确促进推广青少年的媒体素养教育。
5青少年对媒体内容偏好以新闻和娱乐为主
不同的青少年有不同的媒体内容偏好,不同的媒体内容对青少年的思想、行为的影响也不同。本研究将青少年媒体接触的内容分为了9类,包括新闻、戏曲、综艺、文化、社科、动画/电视剧、体育、教育和其它。调查发现,青少年对媒体内容偏好以新闻(60.83%)、综艺(56.96%)和动画/电视剧(592%)为主。。媒体素养教育更是迫在眉睫,应当正确积极地保护青少年避免走向过度娱乐化[10][11]。
6青少年在媒体的选择和利用上目的性较强
对待不用种类的媒体,青少年有着不同的接触目的。在课业学习之外,青少年通过利用媒体来获得的效果也是多种多样。本次调查将青少年使用媒体的主要目的分为:娱乐消遣、学习各种知识、消费指导、消磨时间、排除各种压力以及其他。其中比例最高的是娱乐消遣(80.58%),其次是学习各种知识(61.97%)和排除苦闷压力(566%)。青少年在使用媒体的目的上较为明确,在心态方面也较为积极。
各地区青少年媒体素养水平比较分析
1各地区青少年对媒体认知水平的比较
(1)媒体认知方面。在发放问卷的11个地市中,揭阳市经济发展水平虽然不及广州和深圳等地,但是揭阳市青少年的媒体认知程度最高,平均得分为440795。深圳市经济发展水平虽处于全省前列,但是深圳市青少年媒体认知水平却是11个受试城市中的第十位。韶关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高,但是韶关青少年媒体认知程度却排在受试地区的第二位,平均得分为4013。湛江市青少年对于媒体的感知程度位列受试地区最后,平均得分仅为472513,见表1。
(2)媒体理解方面。在发放问卷的11个地市中,韶关青少年媒体理解能力较其他受试地区较强,平均得分为8611。揭阳市青少年的媒体理解方面的能力依然排在受试地区的前列。但是深圳地区青少年的媒体使用能力依然处于中下水平,平均得分为519784,见表1。
(3)媒体批判方面。在发放问卷的11个地市中,韶关青少年的媒体批判能力也是处于受试地区中的第一位,平均得分为799074。经济发达的深圳地区青少年媒体批判能力处于受试地区的第九位,平均得分为523981。阳江地区青少年媒体批判能力位列受试地区的最后一位,平均得分为455801,见表1。
(4)媒体应用方面。在发放问卷的11个地市中,韶关青少年媒体应用同样处于受试地区第一位,平均得分为969444。揭阳地区的青少年媒体应用方面也表现良好,在受试地区中第二位,如表1所示。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不同受试地区的青少年在媒体认知、媒体理解、媒体批判和媒体应用4个方面的能力水平均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不构成正比发展。由此可知,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是直接影响当地青少年的媒体素养水平。
2广东省青少年的媒体认知、媒体理解、媒体批判、媒体应用的相关性分析
(1)媒体认知能力与媒体使用能力的相关性分析。根据Pearson相关分析得出P值为0.007,见表2,即广东省青少年媒体认知能力和媒体使用能力呈正相关。也就是说广东省青少年媒体认知能力越高其媒体使用水平也越高,反之亦反。
(2)媒体批判能力与媒体认知能力的相关性分析。根据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知P值为0.000009823,见表2,即广东省青少年媒体批判能力与媒体认知能力呈正相关。也就是说广东省青少年媒体批判能力越高其媒体认知能力也越强,反之亦反。
(3)媒体批判能力与媒体使用能力的相关性分析。根据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知P值为0.001193,见表2,即广东省青少年媒体批判能力与媒体使用能力呈正相关。也就是说广东省青少年媒体批判能力越高其媒体使用能力也越强,反之亦反。
(4)媒体应用能力与媒体认知能力的相关性分析。根据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知P值为0.0098,见表2,即广东省青少年媒体应用和媒体认知呈正相关。也就是说广东省青少年掌握的媒体应用越强其媒体认知能力也越强,反之亦反。
(5)媒体应用能力与媒体批判能力的相关性分析。根据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知P值为0.002888,见表2,即广东省青少年媒体应用和媒体批判两者之间呈正相关。也就是说广东省青少年掌握的媒体应用越强其媒体批判能力也越高,反之亦反。
广东省青少年媒体素养水平总体状况
1青少年媒体认知程度现状分析
广东省青少年在媒体认知方面,总体平均得分为659833。从总体平均得分可以看出,广东省青少年在媒体认知方面,能够懂得媒体的基本知识、媒介组织、媒介作业流程的认识。尤其是广东省青少年媒体接触意识较强,对于新媒体有较强的好奇度,也很乐于使用新媒体与别人沟通。但是在利用媒体来表达自己观点方面表现的较差,而且在排除媒体对于自身判断的干扰方面还有所欠缺。由于青少年本身心智并未完全成熟,他们对于事物的判断能力较成人来讲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对于媒介信息对自身判断力的干扰也难以克服,加之家长、学校等各个方面对于青少年这方面的技能的培养较少,使得青少年容易受到媒介信息的干扰。各题目得分情况见表3。
2青少年媒体使用及伦理现状分析
广东省青少年在对媒体使用方面,总平均得分为70.54225。从总平均得分情况来看,广东省青少年对媒介使用的基础知识能够大致了解,对于媒体组织的性质的理解题目得分较高。但是对于媒体的商业利益的理解程度较低,同时对于媒体信息的判断能力较差,对一些具有媒体节目背后的内容并不能够完全理解,理解程度不高。之所以产生如此情况是由于青少年使用媒体的基本知识都是自己在接触媒体中慢慢知晓的,没有专人予以教导,那么他们对于媒体使用的知识也只能停留在表层,对媒体背后深层次的知识很难接触到。目前我国关于青少年媒体素养教育的内容还停留在媒体使用方法上,所以由于这方面教育的缺失也是造成以上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各题目得分情况见表4。
3广东省青少年媒体批判能力现状分析
广东省青少年在媒体批判能力方面,总平均得分为708733。从总体得分情况来看,广东省青少年具有一定程度的对媒介的反思能力,对于媒体基础知识和特性也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在对媒体信息性质的理解方面,得分较高。但是对于媒体信息的制作方面的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并不能够了解媒作信息的背景以及信息的原则。这与我国媒体素养教育欠缺有一定的原因。。在笔者与青少年接触中也了解到他们对于使用媒体的方式等方面的技能都大多是在自己摸索中得到的,并没有专人给予他们这方面的教导。各题目得分情况见表5。
4广东省青少年媒体应用能力现状分析
广东省青少年在媒体应用方面的总平均分数为75.48554。能够掌握一定的媒体特性知识,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或者其他方面的需求来选择合适的媒体。但是在运用媒体进行交流方面分数较低,这与其作息有很大关系。因为青少年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与同学之间的交流方式大部分是面对面的进行交流。根据调查显示,广东青少年使用媒体的主要动机也是娱乐消遣、排除苦闷和获取知识。那么从这点也对青少年运用媒体进行交流得分较低的原因可见一斑。各题目得分情况见表6。
研究结论与探讨
(1)媒体使用习惯方面。①青少年的媒体接触类别呈现多样化趋势,电脑和电视是青少年使用最频繁的媒体类别,所占比例分别是346%和38.35%;;②青少年最信任的媒体是电视,最受欢迎的媒体是电脑,但是对电脑的信任度却低于传统的纸质媒体;③媒体活动的内容多样化。青少年最感兴趣的信息集中在新闻、综艺和电视剧,他们对媒体娱乐功能的使用超过任何一种功能,信息渠道功能也只能位居其后;④青少年的媒体接触时间安排较为合理,60%以上的青少年学生每天阅读报纸和杂志的时间都在10分钟之内。平均一天看电视的时间和上网时间都集中在3060分钟以内。
(2)媒体认知方面。青少年能够意识到媒体的重要性,能够懂得媒体的基本知识、基本组织和作业流程,并且对媒体或者媒体信息有较为明确的需求。但是利用媒体表达自我观点的能力比较低,还不能够正确地排除信息带给自身的干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