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卷的读音是:nán běi。
南北卷的拼音是:nán běi。 繁体是:南北卷。 简体是:南北卷。 结构是:南(上下结构)北(左右结构)卷(上下结构)。
关于南北卷的造句
1、胡康字仲始,曾为河南卷县令。1996年制造了松丝机,用于海南卷烟厂。辞条辑入《中国戏曲志?湖南卷》。江南卷柏,多年生常绿草本,高达40cm。【植物形态】江南卷柏,多年生草本。2003年5月,控股红塔海南卷烟有限责任公司。湖南卷》责任编辑。按规定,南卷取十分之六,北卷取十分之四。别名:越南粉卷,越南小卷粉,越南卷筒粉。熙元年设立南北卷制,南卷取60%,北卷取40%。
关于南北卷的词语
南鹞北鹰 南棹北辕 南橘北枳 南船北车 雪北香南 天南地北 北去南来 面北眉南 塞北江南 地北天南
南北卷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
南卷与北卷的合称。南北卷[nánběijuàn]⒈南卷与北卷的合称。
二、引证解释
⒈南卷与北卷的合称。明清科举,依考生之地域而分南卷、北卷两种(后又增中卷)。自明代宣德以后,会试取士定名额比例为南方占十分之六,北方占十分之四。参阅《明史·选举志二》、清顾炎武《日知录·北卷》。引明陆深《科场条贯》:“﹝成化﹞二二年尹阁老直主考序称:宣德丁未,大学士杨士奇议,会试取士分南北卷,北四南六。既而以百乘除,各退五为中数。”
三、网络解释
南北卷南北卷是指制度明代科举依考生地域分南北不同比例录取进士的制度。起因于洪武三十年(1397)。是年会试,考官刘三吾、白信蹈所取进士五十二名皆南士,朱元璋怒,认为所取有偏,亲自阅卷,定六十一名进士皆北士。史称“南北榜之争”,亦称“春夏榜之争”。仁宗洪熙元年(1425),以南北文化水平高低不同,规定南北取士分配比例为,南人十之六,北人十之四。宣德、正统年间,又分为南、北、中卷,以百人为率,南取五十五名,北取三十五名,中取十名。南卷含应天及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北卷含顺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中卷含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及凤阳、庐州二府,滁、徐、和三州。后南北卷地域、比例时有调整,但均坚持南北分卷取士。清代会试亦根据应试人数多寡确定南、北、中三地域不同中式名额。网友释义:南北卷是指明代科举依考生地域分南北不同比例录取进士的制度。起因于洪武三十年(1397)。仁宗洪熙元年(1425),以南北文化水平高低不同,规定南北取士分配比例为,南人十之六,北人十之四。宣德、正统年间,又分为南、北、中卷,以百人为率,南取五十五名,北取三十五名,中取十名。后南北卷地域、比例时有调整,但均坚持南北分卷取士。清代会试亦根据应试人数多寡确定南、北、中三地域不同中式名额。汉语大词典:南卷与北卷的合称。明清科举,依考生之地域而分南卷、北卷两种(后又增中卷)。自明代宣德以后,会试取士定名额比例为南方占十分之六,北方占十分之四。明陆深《科场条贯》:“﹝成化﹞二二年尹阁老直主考序称:宣德丁未,大学士杨士奇议,会试取士分南北卷,北四南六。既而以百乘除,各退五为中数。”参阅《明史·选举志二》、清顾炎武《日知录·北卷》。其他释义:1.南卷与北卷的合称。明清科举,依考生之地域而分南卷﹑北卷两种(后又增中卷)。自明代宣德以后,会试取士定名额比例为南方占十分之六,北方占十分之四。
关于南北卷的成语
南鹞北鹰 南橘北枳 塞北江南 雪北香南 南船北车 南棹北辕 地北天南 南贩北贾 南阮北阮 面北眉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