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预测)阅读《〈列子〉一则》一文,完成1~4题。(15分)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志.在高山 (意念,心意) (2)乃援.琴而鼓之(拿,拿过来) (3)更造.崩山之音(创作) (4)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放下) 2.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心中所想的,钟子期一定能够领会得到。 (2)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每奏一支乐曲,钟子期总能悟透其中的旨趣。
3. 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
A.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可看出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意相通的人。 B.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可以看出钟子期具有极高的音乐鉴赏能力。
C. “吾于何逃声哉?”说明了钟子期对伯牙看破他的想法,内心很痛苦,但又无处可逃的无奈。
D. “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是因“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之情而流传下来的。 【解析】C项“吾于何逃声哉?”是伯牙对于钟子期总是能想自己所想的一种感慨,一种赞叹,并非说他想逃避。故选C项。
4.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他不但欣赏对方,而且从不吝惜表达自己的强烈赞美之情,请结合具体语句,从句式角度进行分析。(4分)
示例一:从语气上看,钟子期的评价都用感叹句,如“善哉,峨峨兮若泰 山!”,就把对伯牙琴技高超的赞美表达得强烈真诚。
示例二:从结构上看,钟子期的评价都用倒装句,先用“善哉”表达强烈 的赞美,然后再以“洋洋兮若江河”具体描写伯牙琴技的高超。 【解析】本文描写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心意相通、惺惺相惜的深厚情感,阐述了知音难觅的道理。结合题干可从句式角度分析,如语气、句型等。语气方面,文章中多次出现感叹句式,如“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这几个感叹句的运用使文章中人物的感情凸显得更加强烈,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从句式上看,每次钟子期评价都用倒装句,如“善哉,峨峨兮若泰山”,然后再赞美伯牙炉火纯青的琴技,从而具体地描写了伯牙琴技的高超。
《马说》
1、注音及断句。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cáo lì)之间,不以/千里称(chēng)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2、课文翻译。
3、常识填空。 ①韩愈,字__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__________家,他的著作收《___________》里。他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起称为“唐宋家”。 ②“说”是一种__________文体,可以_____也可以_______ 但都是为了
1
________ 。
③韩愈借论马来表达对人才的看法,韩愈先从______提出问题,然后从 ____ 展开议论。 4、“也”字判断。
本文中有五个“也”字,请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作出解说。 ①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 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_________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 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__ ⑤不以千里称也____________________
答:①表示肯定语气,肯定“食马者”的无知。②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带来的严重危害。③表示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愤慨之情。④表示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⑤表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 5、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①才美不外见 _____通__________ 含义:________________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通___含义:_____通____ 含义:_____ ③其真无马邪 _____通_____ 含义:________ 答:①见 现 显露(或表现) ②材 才 才能 食 饲 喂 ③邪耶 吗,表疑问
6、归纳文章第2段文字的主要意思。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流露出什么感情? 答: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作论证的反面论据。
为“千里马”的被埋没鸣不平。(或: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 7、第3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起什么作用?
答:排比、引用、设问, 将“食马者”的愚妄写得淋漓尽致,点明全文主旨:其真不知马也。
8、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其真不知马也。
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猛烈地抨击,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 9、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答: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10、本文采用的写法是,文中的喻指各是? 答:托物寓意
“千里马” ——人才,伯乐——识别人才、任用人才的人(统治者) ,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摧残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11、故事解读。
请你展开想像,写出老马临死前想对相马人说的话。
答:从诉说自己的怀才不遇,谴责赶车人的愚昧粗暴,感激相马人的知遇之情等角度展 12、《马说》的中心论点是?作用是? 答: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领起全文作用,表明千里马和伯乐之间的关系,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13、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衹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4、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5、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 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6、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7、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8、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对统治者抱以讽刺的句子是: 答: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9、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有异于常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0、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作用是? 答: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
总结全文,表现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埋没、摧残人才行为的不满和愤慨。 21、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答: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22、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答: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当时社会埋没、摧残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23、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答:寄予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对在位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行为的强烈谴责。
24、“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25如果你是“千里马”,没有伯乐,你怎么办?
答: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示例三:不能气馁,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27、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伯乐更重要,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28、本文揭示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 答:揭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29、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要有乐观向上的态度,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要拥有坚强的意志并愿意在这里工作。
30、对于人才,有人主张“待遇留人”假如你是一个部门的领导者,你将采取什么办法把人才留住?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尊重人才,给他们施展的空间,让他们爱这里并愿意留在这里工作和发展。 31、古往今来,曾有多少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封建统治者埋没甚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言的感慨。试举两例。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2、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为什么?
不一样。马说是让伯乐发现人才,龚自珍是上层领导到下层去选拔人才
岳阳楼记 课文理解题
1.分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警句的含义。
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回答,进一步揭示了古仁人和迁客骚人思想感情之异。这一传诵千古的警句,概括了古仁人的宏伟抱负,也表达了作者高远的志向。 2.选文中的“其喜洋洋者矣”是不是一种“乐”,“ 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一种“乐”,说说这两种“乐”有什么不同?
答:前者因个人的“得”而乐,是一己之乐。后者是因天下百姓的“乐”而乐。 10.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
答:意在与“古仁人之心”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怀和
3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
3.“微斯人,吾谁与归?”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与朋友滕子京的志同道合;(2)希望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达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3)强烈而又含蓄的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4)对朋友的期望之情。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答: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 《岳阳楼记》复习导引 一、内容分析 (一)分析第一段
1、第一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滕子京的政绩是什么?)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2、这背景说明了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
“谪”写滕子京政治上的失意,“通”和“兴”又突出了滕子京政绩斐然 ,一方面对好友的政绩十分赞赏,一方面对“重修岳阳楼”的盛举表示支持。 启示:即使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也应该奋发有为而不能消沉下去。
3、岳阳楼重修时的盛况是什么?“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的作用是什么? 盛况:“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作用:写出岳阳楼重修后的文化氛围,诗情雅趣,为下文“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伏笔。 4、作者对好友政绩的赞赏,对“重修岳阳楼”盛举支持,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政治态度? 这反映了作者一种积极的政治态度:即使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也应该奋发有为而不能消沉下去。
(二)分析第二段
描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是什么?“衔”“吞”有何好处?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阳,气象万千”。
“衔”“吞”是拟人手法,使人产生生命之感把“远山” “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的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
作者如何描写“岳阳楼之大观”的?写“岳阳楼之大观”有何目的? 从时空角度来描写从岳阳楼上眺望洞庭湖的远景,空间上形容湖面上的广阔浩淼——①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②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时间上表现景象的千变万化(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目的:展现出岳阳楼的美景,说明其确实名不虚传,且印证上文“唐贤今人诗赋”之多,也为后面议论过渡铺垫。
3、写岳阳楼地理位置的句子是什么?有何作用?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作用:引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引发“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疑问和感慨。从而自然引出下文的“景”之异和“情”之异。 4、“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有何作用?
结构上:承上启下,引出下文迁客骚人两种览物之情。 内容上:统领三四段。 (三)分析三、四段
第三四段描绘的画面特点分别是什么?这两幅画面分别渲染了一种什么气氛?为什么有这种心情?这两段写景分别有什么作用?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法?
4
段落 景物特点 阴冷萧索 渲染气氛 阴沉恐怖 心情 原因 物暗己悲 第三段 悲 原文: 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 景明则喜 第四段 晴朗明丽 晴朗明丽 喜 原文: 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 写景作用 1、为下文写“感极而悲” 渲染气氛。 2、为第5段议论“不以 己悲” 伏笔。 1、为下文写“其喜洋洋” 渲染气氛。 2、为第5段议论“不以 物喜” 伏笔。 读时语调 速度缓慢,读出 压抑感、悲凉、 低沉 语速轻快,停顿 稍短,读出喜悦 感、喜悦、昂扬 作者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目的:这样写是为了将“迁客骚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景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主旨。
3、“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指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览物之情之异,其作用是引出古仁人之心内涵的解释说明。 4、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什么?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仕途进退原则: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微斯人,吾谁与归?”是反问句式,作用是:加强语气,强调自己决心与古仁人同道,志存高远,同时勉励好友腾子京。 6、作者为什么写古仁人的悲喜观?
答:古仁人的悲喜感情和外物没有关系,和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他们不论为官否,都是忧国忧民的。作者肯定了古仁人的悲喜观“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实际上否定了迁客骚人的“以物喜,以已悲”的悲喜观。这样既表达了对与他有相似遭遇的好友的劝勉之情,也表明自己不以个人得失为意的阔大胸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 8、文章末段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主旨的?
答:作者巧用设问方式层层推进,最后点出警句。
文章先用比较的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阐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出开阔的胸襟;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耶?”使文章推进一层,问句后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深刻。
9、《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三句文质兼美脍炙人口,请选一句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生活谈谈体会? 参考示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现了作者的博大胸怀,告诉我们在生活上、学习中,
5
不要因一点得失而沾沾自喜或灰心丧气,要拥有一颗平常心。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表现了滕子京政治失意时政绩斐然,告诉我们在生活上、学习中,即使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也应该奋发有为而不能消沉下去。 10、你如何看待范仲俺的思想观点和现实意义?
答:范仲俺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这是他远大政治抱负的表现。范仲淹的忧君思想虽然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他那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品德,在今天仍有借鉴和教育意义。 河中石兽 【课文理解】 1.文章分层:
第一层(1):交待石兽沉入河中的地点和两种寻找方法 第二层(2-3):另两种不同的寻找方法
第三层(4):由事而理,点明遇事不能 “据理臆断”,深化主题 2.四种寻找方法: 寻找经过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 人物 僧 僧 讲学家 老河兵 寻找的地点 原地水中 顺流而下 原地沙下 求之于上流 结果 不可得 无迹 失败 果得于数里外 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第三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四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3.中心思想:
⑴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臆断:主观判断】欤(yú)?
⑵主题概括: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否则会得不偿失。 4.认识不同的原因及性格分析:
寺僧:按一般的思维模式和惯例,认为水的流动会把石兽带到下游。(“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讲学家:自认为“究物理”,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的理论知识推断石兽在原地“渐沉渐深 ”了。(“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
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根据多年经验认为: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当求之于上流。(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细节描写
①如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
②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