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妖游戏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第七讲产业关联:投入产出分析

第七讲产业关联:投入产出分析

来源:易妖游戏网
第七讲 产业关联:投入产出分析

第七讲 产业关联:投入产出分析

里昂惕夫对产业关联理论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创立的投入产出法(1936)有效地揭示了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的量的比例关系。因此,人们也将产业关联理论也称为投入产出理论。投入产出法是产业关联分析的基本工具。

投入产出分析是一种研究国民经济体系或区域经济体系中各个产业部门间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数量分析方法。任何一个产业部门从事生产就必须消耗一些物质和劳务,投入产出中的“投入”就是指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固定资产折旧和劳动力。所有这些消耗统称为“投入”。各个产业部门生产出产品以后,要分配出去:一是作为其他产业部门的投入,即用于生产性消费;二是作为最终使用,即用于生活性消费和积累。投入产出中的“产出”就是指产品生产出来后所分配的趋向、流向,即使用的方向和数量,又称流量,即用于以及多少用于生产性消费、生活性消费和积累。因此,每个产业部门,既是消耗产品(即投入)的单位,又是生产产品(即产出)的单位 。

投入产出法应用于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产业关联分析,就是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即把国民经济中所有部门的投入来源和产出去向排列成一张纵横交错的棋盘式表格)和建立相应的线性代数方程体系,构建一个模拟现实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产品间的相互“流入”“流出”的经济数学模型,来分析各产业间的各种重要

比例关系。

一、投入产出表

运用投入产出法,是通过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模型来对产业间“投入”与“产出”的数量比例关系进行分析。因此,投入产出表和投入产出模型是产业关联分析的基本工具。投入产出表包括实物型和价值型两种类型,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是价值型分析工具。

⒈实物型投入产出表

实物型投入产出表是以产品的标准单位或自然单位计量的。它显示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主要产品的投入-产出关系,即这些主要产品的生产、使用情况,以及它们之间在生产消耗上的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

⑴实物型投入产出表的一般形式

简化的一般实物型投入产出表

产出

投入 单位 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 总产品

产 产 产

品 品 „ 品 „

1 2 产品1

„ „ 产 合 计 品

产品2

„ „

„ „ „ „ „ „ „„ „

产品

„ „

„ „ „ „ „ „ „ „ „

产品

„ „

劳动力

„ „ -

表中是指a3>.第种产品生产时所消耗的第种产品的数量,或者 b.第种产品提供给种产品生产时的需要量。

表中,是指第种产品作最终使用的数量;

是指第种产品的生产总量;

是指产品生产所需的劳动力数量;

是指各种产品生产所需劳动力之和。

表的横行反映了各类产品和劳动力的分配使用情况,其中包括作为中间产品的分配使用和作为最终产品的分配使用。即,按经济用途分,各产业部门的产品可以分为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两大类。中间产品是指本期内,在生产领域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工的产品,如生铁、棉纱等,属生产性消费。最终产品是指本期内,在生产领域中已加工完毕,可供社会消费使用的产品,包括各种消费品,作为固定资产使用的产品(如机床、厂房等),以及增加的库存和净出口(出口-进口)的产品等。

表的纵列反映了各类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产品数量和劳动力数量,反映了整个社会主要最终产品的构成和各种产品的总量。由于采用实物单位计量,表的纵列各项元素不能相加,也就不能反映产品的价值运动。

⑵实物型投入产出表中的平衡关系

主要有两个,即:

①总产品=中间产品+最终产品

()

②劳动力总量=各产品生产所需劳动力数量之和

两个平衡式构成一个方程组(略)。

⒉价值型投入产出表

价值型投入产出表通常是用统一的货币单位计量的。表的纵列反映了各部门产品的价值构成,主要分物质消耗和新创造价值两大部分。物质消耗即总产值中的转移价值,是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包括原材料、燃料、电力、种子、饲料等,以及生产过程中支付的生产性的服务报酬,如运输费、邮电费、委托加工等,还有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新创造价值即国民收入,包括劳动报酬和社会纯收入。

⑴价值型投入产出表的一般形式

各元素的经济含义是:

表示第产业部门生产中所消耗的第部门产品数量的价值;

表示第产业部门的年产品价值总量;

表示第产业部门所提供的年最终产品的价值;

表示第产业部门全年提取的折旧基金;

表示第产业部门全年生产中的价值转移总量

表示第产业部门一年内所创造的国民收入;

表示第产业部门劳动者一年内的劳动报酬;

表示第产业部门劳动者在一年内创造的纯收入。

价值型投入产出表 部门 供给

需求

部门 产 值

部门1 部门2 „ 部门n 小计 固定资

中间使用(中间需求) 最终产品(最终需求) 总

产更新 与大修

积累 消费 合计

生产性积累 非生产性积累 小计 个人消费 社会消费 小计

消 耗

部门1 „

部门2 „

„ „ „ „ „

„ „ „ „ „ „ „ „ „ „

部门n „

小计 „ „ „ „ „ „ „ „ „ „

造 价值

新创

物资消耗合计 „

固定资产折旧 „

劳动报酬 „

社会纯收入 „

合计 „

总产值(总收入) „

在上表中,从水平方向看,各行数字说明各产业部门产品按经济用途的分配使用情况。各产业部门产品按经济用途可分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两大部分。从垂直方向看,各列数字说明各部门产品的价值构成。产品价值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它是由所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构成的,包括劳动对象的消耗(如原材料、辅助材料和动力消耗等的价值)和固定资产折旧;另一部分是新创造价值,包括该部门的劳动报酬和社会纯收入。生产资料转移价值与新创造价值的合计等于总产品的价值 。

价值型投入产出表纵横交错,构成了相互联系的三大部分。这三部分的经济含义是:

投入产出表构成示意简图

第一象限即中间需求部分,是投入产出表的核心部分。它反映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一个国家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相互提供劳动对象以供生产过程消耗的情况。因此,这一部分,横向各产业部门与纵向各产业部门的排列是相互对应的。横行数据表示某一产业(第产业部门)向包括本产业在内的所有产业提供其产出的中间产品的情况,或者所有产业生产中所需该产业(第产业部门)产品的情况,即中间需求(中间使用)情况;纵向数据表示某一产业(第产业部门)生产中向包括本产业在内的各产业购进中间产品的情况(中间消耗),或者所有产业向该产业(第产业部门)的中间投入情况。第一象限主要反映产业部门之间的投入与产出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是由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所决定的。

第二象限即最终需求部分,反映各产业部门的年总产品中,可供社会最终消费或使用的产品部分(的去向)。它主要体现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及其构成,体现国民收入的实物构成,这一象限所反映的联系是各产业部门的社会经济联系。最终产品的去向(即最终需求),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⑴消费部分,具体包括个人消费与社会消费两部分。

前者是指家庭消费的总和,后者是指公共福利、社会保障、等行政性支出的各种社会性消费;

⑵投资部分,包括固定资产更新(用于补偿劳动手段)与新增固定资产(用

于扩大再生产)两部分。其中,新增固定资产包括生产性固定资产与非生产性固定资产;

⑶出口部分(表中未列出,必要时可增设)。

出 投 入 口 产 出

总 中间使用 最终使用 进 产

一 产 业 二 产 业 三 产 业 间 使 用

合计 口

最 最终消费 资本形成总额 出

终 使 用 合 计 府 消 费 计 资

固 合

居民消费 政

形 成 货 增 加 计 村 居 民

农 合 存

镇 居 民

小计

中间投入 第一产业 第I象限

第II象限

增加值 固定资产折旧 第III象限

中间投入合计

第三产业

第二产业

总投入

增加值合计

营业盈余

生产税净额

劳动者报酬

三次产业分类的投入产出表

所有产业部门最终产品之和即社会总产值或国民生产总值 。

第三象限为毛附加值(最初投入,增加值)部分,即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增加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包括⑴各产业部门提留的折旧;⑵各产业部门在一定时期内实现的净产值(附加价值)。净产值包括劳动者报酬和社会纯收入(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两部分。所以,毛附加值部分反映了各产业部门提取折旧基金的价值及其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价值构成,以及国民收入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分布比例。这一象限除反映折旧补偿外,主要反映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关系 。

⑵均衡关系

①从横向看:中间使用+最终使用=总产出

或,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总产品

即: ()

: 产业部门供中间使用的产品总量(价值);

:产业部门供最终使用的产品;

:产业部门总产出。

②从纵向看:中间投入+最初投入=总投入

或,生产资料转移价值+新创造价值=总产值

即: ()

:产业部门所消耗的各种中间产品投入总量;

:产业部门的最初投入;

:产业部门的总投入。

③部门总产出=部门总投入 (=)

最终产品总量=国民收入总量+固定资产折旧,即,最终需求=毛附加值

投入产出模型

⑴各类系数的计算与确定

建立投入产出模型的第一步是依据投入产出表计算各类系数。

①直接消耗系数()。又称投入系数,其经济含义是第产业生产1单位产品(单位总产出)所直接消耗的第产业产品或服务的价值量。计算方法是依据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将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品去除它所消耗的各种投入要素分量,即:

()

其中,:第产业对第产业产品的消耗量;

:第产业总产出(总投入)。

用矩阵形式表示则为: 其中:

;;

矩阵就是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它反映了各产业部门之间直接的技术经济联系和产品之间的直接生产技术联系(实物型表的直接消耗系数就是产品的生产消耗定额,价值型表的直接消耗系数就是以价值表现的部门平均消耗定额)。直接消耗系数是建立模型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系数。

1997年三次产业直接消耗系数表

第二产业 0.188 0.54000 0.226 第一产业 0.16036 0.06552 0.01769 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直接消耗系数的取值介于0至1之间。取值越大,说明第产业部门对第产业部门的直接依赖性越强。上表数据表明,第三产业生产1万元的服务产品,需要直接消耗第一、二、三产业产品数量分别为177元、23元、19元。可见,第三产业产品的生产对第二产业的依赖程度最高,对第一产业的依赖程度最低。

直接消耗系数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 :

——部门的生产活动的工艺技术水平。工艺技术水平越高,相对的单位消耗越低,即直接消耗系数越小;

——部门的生产活动的产出结构。即使属于同一产品部门的货物或服务,由于它们的投入结构存在着一定差异,产出结构的变化必然影响投入结构的变化,也就影响直接消耗系数的大小;

第三产业 0.05309 0.09603 0.1

——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货物和服务的价格水平。即使前两个因素不发生变化,只要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相对价格发生变化,都会影响直接消耗系数的变化。

[例题]部门价值投入产出表 投入 产

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 总 产出

工业 农业 货运 商业 小计

消耗部门

固定资产更新改造 生产性积累 非生产性积累 消费 小计

产 部 门

生产资料转移价值 生

工业 900 80 35 190 1205 70 115 80 810 1075 2280

货运 70 5 0 农业 280 120 0 5 405 0 10 5 140 155 560

20 95 0 20 0 50 70 165

商业 100 5 0 10 115 120 130 90 160 500

615

小计 1350 210 35 225 1820 190 275 175 1160 1800 3620

固定资产

折旧

100

40 20 25 185

物资消耗

合计

新创价值 劳动报酬 310 210 55 1450 250 55 250 2005

165 740

社会纯收入 520 100 55 200 875

小计 830 310 110 365 1615

总产品 2280 560 165 615 3620

直接消耗系数表

工业 0.3947 0.1429 0.2121 部门 工业 农业 货运 商业

0.30

农业 0.1228 0.2143 0 0.0081

货运 0.0307 0.00 0 0.0325

商业 0.0439 0.00 0 0.0163

其中,; ;

;。

如:0.1228的含义是:工业部门每年总产品价值为2280亿元,而工业部门每年消耗农业部门280亿元的产品,即工业部门每生产1个价值单位的产品,直接消耗农业部门0.1228个价值单位的产品。

②完全消耗系数()。或,完全投入系数。各产业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除了与相关产业有直接联系外,还与有关产业存在着间接联系,因此,各产业的产品在生产中除了直接消耗外,还存在着间接消耗。完全消耗系数就是对这种直接消耗联系与间接消耗联系的全面反映。完全消耗系数能够深刻地反映一个产业部门的生产与本部门和其他部门发生的经济数量关系,因此它比直接消耗系数更本质、更全面地反映产业部门内部和产业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

完全消耗系数()的经济含义是第产业生产1单位最终产品对第产业产品的完全消耗的数量,即对第产业产品的直接消耗量和间接消耗量的总和 。

利用直接消耗系数矩阵计算完全消耗系数矩阵的公式为 :

其中,为的单位矩阵。

[接上例]

EMBED Equation.DSMT4 EMBED Equation.DSMT4

矩阵的第一列表明,工业部门每生产1亿元可供最终使用的最终产品价值,在生产过程中直接与间接消耗0.7808亿元工业产品,0.2792亿元农业产品,0.0598亿元货运产品,0.082亿元商业产品。而且,为了得到1亿元工业产品作为最终产品之用,工业部门应生产1.7808亿元产品;为了得到1亿元农业产品作为最终产品之用,农业部门应生产1.3253亿元产品。

③直接折旧系数。表示某产业部门生产单位产品所提取的直接折旧费用的数额。

()

其中,表示产业部门生产单位产品所提取的折旧费。

④国民收入系数(净产值系数)。表示某产业生产单位产品所创造的国民收入或净产值的数额。其计算公式为:

()

其中,表示产业部门生产单位产品所创造的国民收入数量。

⑤劳动报酬系数()。表示产业部门生产单位产品所要支付的劳动报酬额。 ()

⑥社会纯收入系数()。表示产业部门生产单位产品为社会创造的纯收入量。 ()

⑦直接劳动消耗系数()。表示产业部门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投入劳动力的数量。它是依据实物型投入产出表计算出来的。

()

⑵投入产出两个基本模型(略)

投入产出分析的主要内容

以整个国民经济社会再生产的均衡关系为基础建立的投入产出表及其模型,为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和产业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有力的定量分析工具。

⑴各产业部门的投入结构与销路结构

社会化大生产是各产业部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生产过程。任何一个产业部门的产品生产都不能离开其他部门的产品“投入”,同样,任何一个产业部门的产品又都不仅仅是自己消费,而是以中间产品或最终产品的形式销向其他产业部门。前者是“投入结构”问题,后者是“销路结构”问题。不同产业部门这两种结构是不同的。

①投入结构。投入结构即投入产出表的纵向的费用结构,它以中间产品投入的形式反映着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生产技术联系。这种生产技术上的联系是用“投入系数”,即“直接消耗系数”来衡量的。“直接消耗系数”有助于我们分析当某一特定产业实现某一增长速度时,其他各产业的中间产品相应增长到某一程度的“量化”数据。这一系数为现存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结构比例是否合理提供了判别准则,为这一结构比例的合理调整提供了依据。动态地看,某一产业的产品生产投入系数的变动也反映了产业间生产技术联系的变化,并在相应程度上反映了产业结构的变动。

②产品的销路结构。销路结构即各产业部门产品的分配去向,这是产业关联

的重要方面。它通过各产业部门产品的“分配系数”()来度量。

()

其中,表示产业部门的产品,分配使用在第产业部门生产用途上的比重;

表示第产业部门购入产业部门的产品总量。

通过分配系数,可以清晰地看出产业部门的产品流向及其比重,从而反映出某一产业部门的发展受其他产业发展的不同影响和制约程度。

⑵产业间比例关系

依据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可以测算以产值反映的产业间比例关系,并据此判断产业间比例关系是否协调、合理,并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⑶各产业部门的“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

“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是反映各产业部门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关系的两个指标 。

①中间需求率。某一产业的中间需求率,即各产业对这一产业中间需求之和,

与整个国民经济对该产业的总需求之比。

()

其中,:第产业部门的中间需求率;

:各产业对第产业部门产品的中间需求之和;

:第产业部门的产品总产出;

:第产业部门产品中的最终需求部分。

这个指标反映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品中有多少作为中间产品,即原材料为各产业所需求。某一产业的中间需求率越高,表明该产业越带有提供中间产品(生产资料)的性质。它实际上反映了各产业产品作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因为一个产业的产品不是作为中间产品,就是作为最终产品,即“中间需求率+最终需求率=1”。因此,一个产业如果中间需求率低,那么其最终需求率必高,这意味着这个产业越带有提供最终产品的性质——换言之,这个产业的产品更多地是提供最终需求,或居民消费,或投资消费,或出口。

一般地,如果某产业中间需求率大于50%,则该产业属于以提供生产服务为主的产业;如果中间需求率低于50%,则属于以提供生活服务为主的产业。

②中间投入率。某产业部门中间投入率即该产业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过程中的中间投入与总投入之比。

()

其中,:第产业部门的中间投入率;

:第产业部门的全部折旧费(通常为一年);

:第产业部门所创造的价值;

:表示第产业部门购入产业部门的产品总量。

中间投入率指标反映了各产业在自己的生产过程中,为生产单位产值的产品需从其他各产业购进的原材料(和服务)在其中所占的比重。由于某一特定产业

总投入=该产业的中间品投入+折旧+净产值(附加价值)=该产业的总产值(总产出)

因此,某产业的附加值率=附加值/总产值,且“附加值率+中间投入率=1” 。这意味着,某一产业的中间投入率越高,该产业的附加值率就越低。它也是该产

业对其上游产业的总体的、直接的带动能力的反映。

一般地,如果某产业中间投入率大于50%,则该产业属于低附加值、高带动能力的产业;如果低于50%,则属于高附加值、低带动能力的产业。

“旅游直接影响行业产品中间投入率与中间需求率”,《旅游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度研究》,张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P127,128。

⑷产业部门间的联系广度与深度

各产业部门间的关联程度,可以从两方面考察:一是产业间的联系广度,二是产业间的联系深度。

产业间联系的广度可用直接消耗系数来考察。当时,表明产业部门与产业部门没有直接联系;当,且涉及产业部门越多,则表明第产业部门与其他产业部门的联系越广。反之亦反之。当然,当时,尚不能断定与两个产业部门没有完全联系。这需要看完全消耗系数是否等于0。

产业间的联系深度是通过计算投入产出表各列中各自的流量(即产业间的直接消耗)在总的直接消耗中所占的比重的大小来度量的。

()

其中,:产业部门对产业部门的联系深度;

分母:产业部门生产过程中对各产业部门产品总的直接消耗量;

分子:产业部门生产过程中对产业部门产品的直接消耗量。

越大,表明产业部门生产过程中对产业部门产品的消耗量越大,产业部门与产业部门联系深度越深。因此,可以从联系深度的深浅来反映产业间的关联程度。

⑸产业波及效果分析

产业波及效果分析也是产业间关联程度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一种产业关联的动态分析,它描述了在特定产业联系状态下,某些产业的发展变化如何通过这种联系影响到其他产业。

①产业影响力和影响力系数。任何一个产业部门的生产活动通过产业间的联系方式,必然会影响到或受影响于其他产业的生产活动,这种相互影响就是波及。我们将一个产业影响其他产业的程度称为该产业的影响力,把受到其他产业影响的程度称为该产业的感应度。

产业影响力反映某一产业的最终产品变动对整个国民经济总产出变动的影响能力,即反映当国民经济某一产品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

各产品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及波及程度。这种影响表现为该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能力。如果某产业的影响力为3.6,则意味着该产业每增加1单位的最终产品(增加值),将会推动国民经济增加3.6个单位增加值的产出。

在里昂惕夫逆矩阵,即中,纵列第列的数值之和反映该产业影响其他产业的程度。

影响力系数则是某产业的影响力与国民经济各产业影响力的平均水平之比。 ()

该公式的文字表述为:

EMBED Equation.DSMT4

影响力系数是一个相对指标 。影响力系数反映某一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程度大小的相对水平。影响力系数大于1或小于1,说明该产业的影响力在全部产业中居于平均水平以上或以下。

②产业感应度和感应度系数。

在里昂惕夫逆矩阵,即中,横行第行的数值之和反映该产业受其它产业影响的程度。如果某产业的感应度为3.6,则意味着国民经济各产业均增加1单位的

最终产品(增加值),将会拉动该产业增加3.6个单位增加值的总产出。

感应度系数是某产业的感应度与国民经济各产业感应度的平均水平之比 。

EMBED Equation.DSMT4 ()

感应度系数同样是一个相对指标。感应度(系数)越高的产业,国民经济发展对该产业的拉动作用越大。换言之,该部门的发展可以推动国民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秦皇岛市旅游直接影响行业最终产品带动力系数与齐带动力系数”,《旅游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度研究》,张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P128,129。

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邱培芍,李庆真,贾雨文.投入产出方法[M].河北省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编印,1982. 里昂惕夫,原是苏联人,1930年加入美国国籍,1931年开始从

事投入产出法研究,用于对美国经济结构的考察.最初他利用美国公开发表的国情普查资料编制了1919-1929年的“投入产出表”(分42个部门),分析美国经济结构中的数量关系,从客观上研究美国经济结构的均衡问题.1936年在美国“经济与统计评论”第八期上发表了第一篇论文,题为“美国经济制度中的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1941年著“美国的经济结构1919-1929”一书,较详细地阐明了投入产出法的内容.

“投入产出法”问题之后,最初并没有得到重视.二战爆发以后,美国要生产5万架飞机.由于当时只考虑了飞机的直接消耗铝而未考虑到生产飞机的间接消耗,即生产电解铝所需要的铜(输电之用),于是造成了铜的紧张,结果只得向国库借用存银来代替铜以作冶炼铝之用.从此,美国感到在经济管理上需要采取新的科学方法.因此,当1944年里昂惕夫编制的美国1939年投入产出表问世以后,就得到了美国的重视.战后,更是得到各方面的资助.1949年,美国开始编制了第一张官方的1947年“投入产出表”,分500个部门,于1952年完成.以后,美国劳工部,商务部,农业部,矿业部,预算局,经济顾问委员会等部门先后组织参加了美国1958,1963,1966年投入产出表的编制.1953年, 里昂惕夫与其他经济学家合作,出版了“美国经济结构研究”一书.1973年, 里昂惕夫因提出投入产出法而获得第五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20世纪50年代末六十年代初, 投入产出法由苏联传入中国.1962年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到山西考察试编投入产出表的可能性,并提出了考察报告,由于文化大此项工作被迫耽搁了下来.直到1975年,国家计委组织力量编制了我

国第一张61种产品实物型投入产出表.1979年国家决定在山西省试编投入产出表,从1980年开始编制山西省1979年投入产出表.

李悦,李平.产业经济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p134-137.

国民生产总值(GNP)即一定时期内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在美国,认为国民生产总值连续两个季度下降,就标志着一场经济衰退的到来。计算国民生产总值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最终产品法,即按本期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完全价值计算GNP。它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 = 1 \\* GB2 ⑴ 个人消费支出。即个人和为个人提供服务的事业单位,所购买的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个人消费支出,按照消费对象分为耐用品、非耐用品和劳务三个部分; = 2 \\* GB2 ⑵ 消费支出。包括购买的各种商品和劳务,以及对各级机构成员支付的工薪报酬。它通过国家法律制度以税款形式“卖”给本国公众作为公共消费; = 3 \\* GB2 ⑶ 国内私人总投资。包括投资与私人投资,有些国家将投资包括在购买的商品和劳务项下; = 4 \\* GB2 ⑷ 商品与劳务净出口。二是分配要素法。包括: = 1 \\* GB2 ⑴ 固定资产折旧; = 2 \\* GB2 ⑵ 劳动报酬; = 3 \\* GB2 ⑶ 利润、利息和租金; = 4 \\* GB2 ⑷ 生产税。

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样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不同的是,国内生产总值根据领土原则计算,只要是本国或本地区范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都要计算其产值,不考虑什么人生产以及归什么人

所有;国民生产总值根据国民原则计算,只要是常住居民(本国公民和常住本国但未加入本国国籍的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都要列入本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至于在哪里生产,成果到哪里去,并不加以考虑。所以,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只差一个国外净要素收入(=本国常住居民在国外取得的劳务和财产收入-外国居民在本国取得的劳务和财产收入)。一般来说,发达国家资本输出、技术输入,大量利润从国外汇入国内,国民生产总值大于国内生产总值。因此,从经济发展看,国内生产总值更能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实际生产水平。

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相当于我国的国民收入(NI)概念。不同的是,国民生产净值是从生产角度计量的,国民收入是从要素收入角度计量的。在西方国家间接税不列入国民收入,因为它们最终要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不构成要素收入。钱伯海.国民经济学(增订版)[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p185-191.

钱伯海.国民经济学(增订版)[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p178-179.

总产值=生产要素最初投入的价值+对货物和服务的中间消耗的价值+生产税净额。其中:

生产要素最初投入主要包括土地、劳动、资本和管理。在市场经济过程中,它们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表现为它们从总产值中分得的收入(称为要素收入),包括地租、工资、利息和利润。

对货物和服务的中间消耗包括两部分,即 = 1 \\* GB2 ⑴ 对固定资产的消耗。固定资产再生产过程中可以多次反复使用,其价值逐次转移到产出中,其使用价值形态直到报废以前都不会改变; = 2 \\* GB2 ⑵ 对中间品的消耗(中间消耗)。中间消耗通常是一次投入到生产经营过程中,或者转变形态(如,小麦-面粉)或者一次完全使用掉(如,燃料,服务)。

生产税是指对营利性机构单位所征收的、与盈亏状况无关的税,是一种普遍实施的对生产、销售和消费环节所征收的税。主要包括营业税、、关税、特殊货物税。生产税的征收对象是企业,但

担负者却是消费者(过去又称间接税)。

净增加值=总产值-固定资产消耗-中间产品;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消耗。

增加值(毛附加值)是对中间产品进行加工制造后追加的价值,它是生产单位自身生产活动的成果,不包括中间消耗,因为中间消耗不是本单位的生产产品。

中间消耗是生产单位在核算期内为获得总产出而转换或消耗的非耐用货物和服务的价值。具体包括外购及自产自用的原料、材料、燃料、动力以及运输费、

仓储费、修理费、金融服务费、保险服务费、广告费、职工教育费等。

李冠霖.第三产业投入产出分析[M].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p156.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中国国民经济核算[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p61-62.

李悦,李平.产业经济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p141-145.

刘小瑜.中国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分析[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p28.

列昂惕夫逆系数又称完全需求系数,记为 EMBED Equation.DSMT4 ,它表明第 EMBED Equation.DSMT4 个产品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第 EMBED Equation.DSMT4 个产品部门的完全需求量。列昂惕夫逆系数矩阵 EMBED Equation.DSMT4 。刘小瑜.中国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分析[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p29.

部门关联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和间接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经济联系。一般来说,部门间的关联有两种形式,即向后关联和向前关联。部门 EMBED Equation.3 的中间投入占其总投入的比率,即中间投入率,称为向后关联。部门 EMBED Equation.3 的中间需求(或使用)占其总需求或总使用的比率,即中间需求率,称为向前关联。向后关

联和向前关联仅反映了部门间相互联系的一部分,确切地说,只反映了直接效应。如果考虑到间接效应,则部门 EMBED Equation.3 的向后关效应为列昂惕夫逆阵第 EMBED Equation.3 列元素之和;部门 EMBED Equation.3 向前关效应为 EMBED Equation.3 中第 EMBED Equation.3 行元素之和。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中国国民经济核算[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p170-171.

这里,将折旧也作为中间投入。干春晖.产业经济学:教程与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p276.

楼嘉军,邱扶东,王晓云.旅游业结构调整与和谐发展[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p211.

EMBED Equation.3 矩阵的同行元素求和在经济意义上比较勉强,应采用直接分配系数矩阵来计算向前关联(感应度)。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中国国民经济核算[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p171-172.

PAGE

PAGE 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