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层级训练
【篇一:高中作文层次训练有招】
高中作文层次训练有招
在当下作文教学改革中,各种理念盛行,潮起潮涌,灿烂缤纷。普通高中语文老师,有许多技术性的东西需要得到明确。考虑到实际教学中可操作性与目的性统一的可能性,笔者认为,作文教学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一个有层次的训练,使学生的作文写得有格。这里所谓的“格”,就是比较合理的作文模式和框架;这个层次,我们把它归为“无格”——“入
格”——“升格”——“出格”。到了“出格”这个阶段,学生的作文也就到了一种理想的境界了。
高中阶段,学生写作的层次是有区别的。部分学生比较优秀,能熟练掌握写作的基本要求,并初步具备了自己的写作风格,而大部分学生还处在“格”外,等待“入格”。语文老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妥善地“入格”,之后再鼓励学生大胆“出格”,大胆创新,创造出有自己特色的作品。便于教学的可操作性,我们把对学生作文有层次的指导分为课外、课内、个性辅导三个阶段,使学生在“无格”中“入格”,在“入格”中“升格”,最终到达游刃有余,自由“出格”。 一、课外练笔,提倡“无格”
新编《大纲》对作文有这样的要求:“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也就是说,要努力使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把更大的自由让给学生。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放手让学生去写。这样就要求语文老师必须思想,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写作训练。具体来说,课外练笔可以进行一种没有评价的宽松练习,每天花上十来分钟的时间,写一段不拘一格的文字,实在写不出可以抄一段自己欣赏的文字,让学生在每天的练习中,形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成一种习惯,从而培养起学生的一种兴趣。只要学生进入写的状态,目的也就到达了。
学生的写,一定要追求实在的东西。一切身边发生的事都可以成为写作的对象:看一次电影或电视,读一本有趣的书,得到一份自己喜欢的礼物,买到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有趣的事、难忘的事、有感触的事;生活中的烦恼、思想上的困惑、父母的唠叨;留心自己身边人的举动、描摹他人的各自个性等等。一切的一切皆可入文。练笔要这样写实的东西,不可矫揉造作,恣意妄为。也就是说,课外练笔,要立足写,追求实。即着眼于现实,写身边的事,用真情,讲实话。这种训练,尽管学生所写的内容有限,只要持之以恒,就能使学生完成一个“敢写-有写-能写”的过程,同时也为完整的作文积累起丰富的材料。古人说的“无一物不可以入文”,“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这种课外练笔,收集到的浩如烟海的写作信息,使学生的作文更能充满生活气息,同时也为学生的作文“入格”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内训练,强化“入格”
不同文体有不同文体的格。议论文的基本格是起承转合;读后感的基本格是引议联结;记叙文的基本格是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说明文的基本格是抓特征,按次序。对于写作有困难的学生,给出一定的模式,比其盲目的探索和痛苦的煎熬,效果当然要好得多。虽然“文无定法”,但写作有一定的规律,我们可以根据这样的特点,给学生以基本的模式〔格〕指导。
1、把握好“入格”的基本步骤:“感知-析格-迁移”
感知,就是引导学生阅读典范的例文,让学生充分感知其结构,得到关于“格”的感性认识。越是经典的文章,越是大家手笔,文章的格就越明显。例如,是一个政论大家,其政论文往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号召力,其基本特点就可以概括为:提出论点,开门见山,干脆利落;分析问题,条分缕析,层层递进,透辟深刻;解决问题,方法具体,切实可行。感知的过程需要学生完成阅读“量”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的积累。只有到达了一定的“量”,学生的感知才更具体。所以引导学生作文入格,阅读的指导及例文的推荐就显得很重要了。
析格,即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佳作名篇的结构与行文,并分析出它们的基本规律,使学生从中学习并掌握其基本的作文方法。例如议论文的结构,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结构方法有两种:一是“正反比照式”,即在文中主要采用比照论证法,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证和说理;二是“层层递进式”,即“是什么”——“为什么”——“如果不”——“怎么办”。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格”,老师应结合典型的例文分阶段对不同文体进行针对性训练,使学生逐步把握各类文体的行文方法。
迁移,即引导学生模仿写作。这里,严格训练对某种模式的掌握,是打基础,不可含糊敷衍。根据一些著名教师的教改经验,迁移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要有效迁移,必须做到“分项训练,各个击破,循序渐进”。这里,是把优秀的东西加以内化,因此必须先有模仿,这种训练必须纳入整个教学计划中。在迁移训练中,特别要注意的首先是“神似”,即要强调学生对所模仿的对象深入理解,而不是停留在外表上,只是学了一个“形似”。其次,要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课内外阅读,确定自己模仿的对象,以收获更好的学习效果,从而提高写作兴趣。其三,注意分项评价,不可求全。训练的是什么,我们的评价就围绕它展开,成功的是什么,不足的在哪里,要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 2、抓住“入格”的基本点:拟题、章法、语体
先说拟题。我们常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那么透过这一“眼睛”,我们要能一眼就看到文章的体裁,这要做到因文设题。记叙文标题大多着眼于人物、事件、环境,用形象思维;议论文标题着眼于论题、论点、论据,用逻辑思维。只有这样,标题才会具有鲜明的文体特色,给人以鲜明的第一印象。同时还要让学生做到因文解题,根据文体要求去识题辨题,如记叙文重“记”,议论文重“议”,说明文重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说”。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辅以拟题训练和解题训练,从格的角度讲可收到短、平、快的效果。
其次是章法。章法是指文章的谋篇布局,就是组织安排结构层次的法则。不同的文体表达主题的方法不一样,它要求采用的章法自然也不一样。议论文要求以立论鲜明,论证严密的章法去突出中心;记叙文要求以构思新颖,剪裁精当的章法表现主题;而说明文则要求层次分明,条分缕析的章法说明事物。正因为文体决定章法,所以通过章法训练,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可提高学生因文变法的能力。
其三是语体。语体因文体而异。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要求用语鲜明精当,力透纸背;记叙文以表达为主,要求用语具体形象,生动感人;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求用语准确简明,语序分明。语体训练就是培养学生根据不同文体变换语体,使语言表达更切合文体要求。这种训练的重点是抓好两个环节:一是使遣词造句切合文体,适合环境,二是如何根据文体选用表达方式。“入格”训练中只要拟题,章法,语体三路并进,文体这一格的训练就会落实到实处。 3、构建“入格”的作文知识体系
通常的作文教学,包括以上所谈的一些做法,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文体本身的训练,总是把写作理论和教学方法看得很重,比方重视写作的训练体系,强化对各类文体写作的具体指导,构建作文教学的训练程序等等,但是我们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认识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不是仅仅靠教师讲授写作知识就能实现的,而写作主体的知识自主构建更为重要。
从新课改来看,我们的视线要由关注写作知识本身转向崇尚人文、强调写作主体。要研究写作主体如何在生活实践中通过各种方式积累、养气、修德、练才,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形成优化的文化心理和美好人品,从而逐步完成主体心灵背景的建构。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学生写作知识的自主构建,来源生活,来源于主体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以前我们往往把认识的顺序颠倒了,比方说不是引导学生从鲜活的感性材料出发,从中引出文章的观点,而更多的是从已经有的观点出发,找一些事例来证明它,这在作文教学特别是议论文教学中很是普遍。这种做法,无视生活,无视学生的感受,没有对生活进行分析,没有融入个人的情感,是写不好文章的。
学生作文知识体系的建立,同样是建立在 “量”的基础上。这个“量”,既有写的“量”,更有读的“量”,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关于作文认知的“量”的积累,这是一个高质量提升学生作文的过程,教师可对优秀学生做一些重点提示与关注。
三、个性辅导,促进“升格”,提倡“出格”
作文教学的目的绝不是使学生的写作千篇一律,与整个语文教育的终极追求一样,作文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不止是为了现实的功用,更是为了理想的滋润。学生写作 “入格”之后就要促进“升格”,引导“出格”,使学生跳出“格”的。当学生学会了最基本的写作方法,就应该鼓励他们站到一个更高的层面审视世界到达主旨“升华”,进而尝试着在某一方面“出格”,更鲜明地表现自我。而要使学生作文“出格”,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个性辅导。个性辅导的方法因人而异,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方法。笔者认为,个性辅导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 从关键词语突破,培养审题习惯
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渐次演变成百花齐放的局面,但在这百花园中,话题作文、命意作文、材料作文仍占据主导地位。抓好这类作文的审题立意,就必须培养学生从材料的关键词语突破,过滤、筛选、提炼有效信息,扣住设题要害,设置适合的情境,到达理想的效果。
例如: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你读完这则材料可能为之怦然心动,肃然起敬,并因之浮想联翩。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这则作文材料涉及很多信息,大地震、房屋倒塌、学生被埋、读书、坚强、营救等等,都可产生联想,也都能写出文章。但假设仅设想预报地震减少损失,用心虽好,却是审题立意的末档;追究学校房屋倒塌的原委,或许理直气壮,也与题意无关;悲悯我们的同类被埋,
或许催人泪下,评分也只能为之叹息;没有读书的坚强,也会泛化得没有意义,内容项顶多三类;讴歌党和、等营救得力,全球华人慷慨解囊捐助,也离材料的主旨很远;只有被废墟中女生读书的行为所感动,抓住“读书”一词甚或“书”一字,才算进入了材料的核心,领会了要旨,如此立意行文,才有可能进入一二类。但假设脱离大灾害的背景,女孩的精神境界就失去了应有的依托,也会流于泛泛。
由此可见,对话题作文、命意作文、材料作文等类型的作文,一定要仔细推敲题目的情境材料,找准命意点和话题源,并据此铺排升华,方能进退自如,游刃有余。 2.使文章 “思想深刻”,富有“逻辑性”
高考作文要求“深刻”,旨在强调“四性”:哲理性、独创性、逻辑性、启发性。具有深入思考、见解深刻的文章,往往能给人以启迪,给人以较高层次的理性享受。我们不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文学家,但我们可以通过正确的引导,鼓励学生养成乐于思考的习惯、善于思考的品质,从而使他们的文章发散理性的灵光。因此要引导学生多做思想深度方面的练习。如让学生在广阔的领域里选择题材,深挖主题,使思想的表达深刻而独到;学习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着眼于有代表性的问题和倾向,以小见大,即所谓“所言者小,所见者大”;让学生在学习中善于质疑,鼓励学生在思考中多向归因,防止单向线性思维的片面,而培养多向发散思维的品质。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一篇富于逻辑性的文章,得益于作者思维的缜密,而辨证思维是极其重要的思维方法。要使学生在逻辑思辩上出彩,首先必须大力鼓励学生在问题分析时对多种可能性的全面分析和把握;其次,逻辑性强还表达在对必然性和或然性的准确分析上。经过全面的分析,把握了事物的规律,就可以明确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或然性,则在具体行文时就应该条分缕析地进行表述;其三,指导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关联词。事物与事物之间必然是以某种关系存在着,恰当地使用关联词,目的就是使这些关系更明确,使表达更富有逻辑性。 3。编织光环,让作文“富有文采”
与思想深刻得益于长期坚持的深入思考一样,文采的突出也主要得益于日常广博的阅读积累。厚积薄发,其先决条件是“厚积”。如论证时要能恰当地引经据典,要能对唐诗宋词信手拈来,要生动,要雄辩,均须“厚积”。因此,要鼓励学生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大力加强积累。而名言警句的背诵则是一条简捷的途径。在此基础上,合理恰当地引用,必然可以做到文采斐然。
让学生作文文采斐然,也有一个从“入格”到“出格”的过程。一般而言,开头结尾尽量完成“规定动作”,可让学生从最基础的修辞入门,排比、比喻、比照、反问、设问间杂使用,以一定的程式套路打开局面,并在段落安排上采取对称结构,披文入情,文以载道,先求稳妥养眼之效。在此基础上,中间部分则大胆设计“自选动作”,鼓励创新,张扬个性,反弹琵琶,翻新出彩。在这样严格的训练下,学生对文章的处理就会越来越老到,越来越自如。学生原有的表达习惯会逐渐形成新的轨迹,在和一般读者的欣赏兴趣接轨的同时刺激新的阅读元素产生,最终收到升格之效。
【篇二:“蔷薇三度开”层级式作文训练案例】
初中阶段文质兼美的课文,可以进行归类整合,总结一些作文教学的方法。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应分别设立假设干个写作训练点,由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浅入深,进行层级式训练。下面以《紫藤萝瀑布》为例,来谈谈借景抒情类文章的基本写作技巧。 层级训练一——蔷薇花开
初中阶段,重点训练记叙文的写作,而七年级的学生只会写一些简单的记叙文,大多数学生对景物或人物的描写还不够详细生动,要着重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写景方法。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春末夏初,校园的围墙上开满了蔷薇花儿,非常美丽。以《蔷薇花开》为题写一篇练笔,要求以《紫藤萝瀑布》中的写景片段为范例。
《紫藤萝瀑布》中的描写顺序:先写“一片辉煌的淡紫色”;然后写“每一穗花”;最后写“每一朵花”。
条理清晰,步步深入,犹如大摄影师的镜头,由远到近,最后到特写。
二.抓住景物的特征,从形、态、色、味等方面细致地描写 《紫藤萝瀑布》正是从以上几个方面来描写的。
《紫藤萝瀑布》在描写紫藤萝花时,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一些修辞手法,富有情趣。 学习了描写方法后,再去实地观察,做个有心人,多看多写身边的景物,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写景方法。 学生优秀例文片段:
那是一片粉红的世界,绿叶丛中,繁星点点,朵朵花儿仿佛在跳动。每一根枝上都有几朵可爱的小花儿亲昵地聚在一起,你看,她们在偷偷地笑呢。每一朵小花,有的像一个淘气的孩子,张开粉嫩的笑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脸在逗你;有的像害羞的小姑娘,含苞待放,惹人怜爱。 层级训练二——蔷薇花又开
八年级时,蔷薇花第二次开放了,又可以写《蔷薇花又开》了。如果单纯写景,内容会显得单薄,所以,可以着重训练学生如何把写景和简单的叙事或写人结合起来。 一.合理联想,由景及人或事
面对开得如此繁盛的紫藤萝花,作者自然地回忆了一些往事,不但充实了文章的内容,而且也为文末揭示主旨作了铺垫。
学生看到校园的蔷薇花开时,自然会联想到一些与之相关的人和事。生活中的场景都可以写入文中,只要心中有情,由景及人,自然感人。
二.详细写景,简略叙事
《紫藤萝瀑布》一文中,景物描写详细生动,而对于往事的回忆都是三言两语,因为紫藤萝是重点描写对象。
叙事时,不必详细交代“六要素”,概括记叙即可,或者只写一个生活画面。表达和描写是记叙文最基本的表达方法,在初中阶段必须要重点训练。
学生优秀例文片段:
那满墙的蔷薇花呀,慢慢开进了我的心里。一片粉红在我的眼前幻化成了一片金黄,在那片金黄的油菜花丛中,一个活泼顽皮的孩子在花间奔跑穿梭,后面跟着一个步履蹒跚的、胖胖的老奶奶,一脸幸福的微笑。那个孩子就是我,那位老人就是我亲爱的奶奶。现在我离开了奶奶,可是那片金黄的花儿却永远开在我的心里。层级训练三——蔷薇三度开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九年级学生要面临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中考,当看到蔷薇花三度绽放时,应该思绪万千吧,于是,我就以《蔷薇三度开》为题,让学生第三次写作。要求学生在写景叙事中
结合议论和抒情,写写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
一.感悟生活,写出真情实感
《紫藤萝瀑布》一文中,作者感受到了紫藤萝花旺盛的生命力,沉浸在紫藤萝瀑布所营造的生机盎然的境界中,这种“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足以感动读者,打动心灵。 九年级的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或多或少都有过梦想。满墙的蔷薇花儿,开得如此热烈灿烂,他们怎会无动于衷?那就把内心的思绪化作文字,尽情地释放一下吧,情到真处,不吐不快。
二.议论精炼,揭示文章主旨
在《紫藤萝瀑布》一文结尾部分,作者以精炼的议论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在前文写景叙事的基础上水到渠成,画龙点睛。
如果学生学会借景抒情,用精炼的议论卒章显志,那他的作文应该会提升一个层次。“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是景之魂,渗透主观情思的景物才拥有灵魂,否则文章就干巴无味。 从七年级到九年级,蔷薇三度开,学生三次写,这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作文升格训练的过程,这种层级式的写作训练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学生优秀例文片段:
每到开花时节,蔷薇如约绽开,哪怕花期短暂,不管风吹雨打,依旧尽情释放自己的美丽。蔷薇花用她的执着和信念告诉我,即使只有片刻的辉煌,生命仍旧值得歌唱。 王红,教师,现居江苏南京。
【篇三: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层级训练】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龙源期刊网
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层级训练 覃呈宝
[摘要]阅读训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引导学生从整体阅读的角度进入课文,进行自读、悟读、美读、延读的层级训练,使朗读、讨论、思考与交流等活动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流,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中学生阅读能力层级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019
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能力训练就是想方设法让学生从整体阅读的角度进入课文,这就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改变——学生的时间支配大大增加,阅读能力和学习习惯也会得到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朗读、讨论、思考与交流等活动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流,课堂教学过程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学生阅读能力的层级训练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逐步引入。 一、自读〔通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开放、生动、活泼、自由地读文章,最能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时机。在自由朗读课文学习活动的设计与策划中,可根据通读课文的教学要求,有效地选择如下朗读活动:1.快速阅读;2.精细阅读;3.略读浏览;4.概括提炼阅读;5.古诗文背读;6.句段品析;7.美点寻踪;8.语言积累;9.内容复述;10.忆读联系;11.表情朗读;12.角色演读;13.自读笔记;14.资料摘录;15.资料助读活动;16.比较辨析;17.质疑求解;18.小结规律;19.迁移扩展;20.欣赏;21.情感体验。比方《桃花源记》自读训练,可以从快速阅读、精细阅读、概括提炼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阅读等角度展开,让学生在自读中疏通课文内容,大致了解文章内涵,粗略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 二、悟读
悟读课文建立在自读的基础上,是对课文内容深层次理解的途径。悟读课文,仍然要讲究对课文内容理解的艺术性处理,我们可以试用如下的一些方法与角度。
1.艺术性地深化朗读训练的层次,在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训练中让学生品味文章的神韵、风格,对含义较深的词句、段落进行充分的感悟和品味。
2.注重语言训练,增加语言训练的时间与课堂容量,从语言训练、语言表达、语言积累、语言实践与运用等不同的层次深化教学内容,丰富学习成果。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