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记忆引导下的交互界面设计研究RESEARCH ON INTERACTIVE INTERFACE DESIGN THAT GUIDED BY IMPLICIT MEMORY华东理工大学 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 王晶瑜 徐 力
摘要:日益繁多的互联网产品层出不穷,用户所面临的任务内容及其复杂度也随之增长,准确把握用户与界面之间的交互变得尤为重要。文章分析了内隐记忆的特征与用户所拥有的内隐记忆,总结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用户在受到来自界面元素或使用情境等因素的刺激后,能够无意识地、自发地提取已经内化了的内隐记忆,从而节约用户对于界面的学习成本,使设计更加贴近用户预期。研究内隐记忆与交互界面之间的关系,将对交互界面设计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关键词:内隐记忆 交互界面设计 一致性 隐喻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18)11-0136-02
Abstract:
content and complexity of the tasks users faced are also increasing. It is especially Increasingly,a wide variety of Internet products are emerging,and the important to accurately underst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s and interfaces.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mplicit memory and the implicit memory owned by users and summari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After being stimulated by factors such as interface elements or usage scenariosimplicit memory unconsciously and spontaneously. In result,users will extract the learning costs and the design will be closer to the user's expectation. To exploring the ,the users will sav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plicit memory and interactive interfacea new idea for interactive interface design.
,this paper will provide Keywords:
Implicit memory Interactive interface design Consistency Metaphor引言
当前,交互界面设计作为一种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重点关注用户与界面的交互行为,以提高用户体验、降低用户学习成为为目的。内隐记忆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对用户的行为产生影响,同时也间接反映了人与行为之间的微妙关系,因此,对内隐记忆的研究可以促使设计更符合用户心理预期,亦或是利用用户的内隐记忆对其行为进行适度引导。一、什么是内隐记忆
(一)内隐记忆理论概述
内隐记忆也叫隐性记忆,它反映了一种自动的、不需有意识参与的记忆。人们并不会明确意识到它的存在,但是它能够在特定的场景下,无意识地被表现出来。
内隐记忆的特征可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内隐记忆具有强烈的个人属性,个人经历、认知的不同会导致每个人的内隐记忆都具有差异性;②内隐记忆的保持时间长,并且不会在受到外界刺激后就发生遗忘;③记忆负荷,内隐记忆的记忆数量和准确性不会因为记忆项目的增多
136学研探索交互
而下降;④加工深度不会对内隐记忆造成很大的影响;⑤内隐记忆会
因为呈现形式的多样性而遭到干扰,也就是说一个项目同时用听觉和视觉的形式呈现,内隐记忆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二)用户所拥有的内隐记忆内隐记忆对于一个人来说,可能在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就已经拥有。从作为一个刚学会在客厅里到处爬的小婴儿开始,就已经吸收了大量关于环境的直观信息。其中一些是通过疼痛感来获得的——桌椅的尖角会让人疼痛;而又有一些则是在愉悦中就能获得的——柔软的毛衣会带来温暖的触感,所有的这一切信息都是有用的。
也就是说,从作为一个孩子,通过那些不确定的行为、行动开始,仅仅是为了“生存”,就已经直观地掌握了许多物理学基本规律。想一想,当一支铅笔滚落书桌边缘时,会听到它碰撞地面的声音;反之如果没有听到,就会感到惊讶,然后恍然大悟,原来是因为铺了地毯;如果它是一个橡胶球,那么可以肯定的是,它还会弹跳起来。父母不会教他们的孩子这些东西,但这又是在许多人接触到弹性/非弹性碰撞、能量转移等物理知识之前,就拥有的知识。这些知识正是通过内隐记忆的内化形成——通过以前的经验帮助执行现有任务,同时没有意识到这些以前的经验的一种记忆。
由此可见,几乎所有用户都拥有大量的内隐记忆——通过数以百万计的微小尝试和错误、决定与行为,从而积累了无数的信息碎片。而这些信息碎片一旦被内化成为了内隐记忆,这一潜意识范围内的大脑编程就能使复杂的处境简单化,使它们不再那么具有压倒性。举例来说,当用户感到安全,并且知道他们现在所处的位置以及下一步可能发生的行为时,他们便可以把所有的努力都集中于感知和处理更重要的目标信息上。反之,如果用户在操作中需要处理每一个微不足道的感官输入,那么即使身处最安静平稳的环境,也会迅速超出他们的感官负荷。内隐记忆在用户进行日常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因此显而易见。
二、基于内隐记忆的交互界面设计
(一)内隐记忆与交互界面设计的关系
产品是信息的载体,能够表达出功能、审美等多方面的信息。而记忆就像是信息处理器,在接收到外界的刺激时,收集并处理信息,甚至在必要的时候调取信息,从而让用户做出相应的反应,可以说记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用户的每一步行动和每一次决策。
对于交互界面来说,它的易用性与可操作性,一方面需要依靠成熟的技术,另一方面也需要设计师了解用户的心理诉求、思维方式、使用习惯与情境等方面,即深入研究目标用户内隐记忆的相关内容。因此对于设计师来说,在创建交互流程时,一定要将用户记忆这一因素考虑进去。根据用户这一信息体的需求,对产品中的信息进行合理的编码。而内隐记忆作为一种无意识的记忆效果,意味着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可以更加便捷高效,产生更良好的用户体验。
这种对于目标用户面对某一特定交互界面时下意识的“本能反应”的掌握,需要设计师通过研究内隐记忆与交互界面设计之间的相互关系,提炼出设计原则,系统地分析目标用户的普遍先前经验,从而获得更懂用户的产品。
(二)内隐记忆对于交互界面设计的价值当内隐记忆被应用于交互任务时,应该被更精确地称为“程序性记忆” 。就像肌肉记忆可以让运动员无意识地进行复杂的操作,当用户开始进行重复性任务时,如系鞋带、用钥匙开门,或与产品进行交互时,程序性记忆就会发挥作用,让任务能够轻松完成。
记忆的这种特质使得使用计算机的用户变得非常舒适和富有成效。在人工环境的界面中进行交互,应该感觉像是在自己家中吃饭睡觉一样自然。当提前存储好的内隐记忆,与要进行的任务相符合时,用户便可以无比自然、顺利地完成任何他们想要进行的任务,获取相应的信息。
相反,如果一款产品的交互界面是不规律的,或是打破了用户原先所依赖的不言而喻的规则的时候,结果可能是让人失望的——它会强迫用户更加有意识地思考,这对用户体验可能是灾难性的,就像是忘记如何走路会带来怎样的糟糕体验,一旦用户的信心被破坏了,所作出的每一个决定就都必须是有意识的,这无疑加重了用户的负担,与用户的疏远也正是从这里开始。三、交互界面设计中内隐记忆的利用
由于内隐记忆反映的是一种自动的、不需有意识参与记忆的形式,但是它却会在特定的操作中表现出来。所以在交互界面设计中,设计师应该思索如何利用用户的内隐记忆来获得更优质的体验,以最小的认知成本提高用户的学习效率。
在交互界面设计中,以内隐记忆为媒介,通过利用共享的用户体验,为用户提供新的或独特的体验。当用户第一次体验界面时,他们就像幼稚园的孩子一样:无所畏惧但又不确定,好奇而又准备开始行动。如果设计师希望新用户从幼稚到能够快速准确地操作,就必须让他们快速学习,并与原有经验保持一致的体验,让学习内容更易被接受并使用。
(一)保持一致性不难看出,时至今日的用户并不是空白的,他们已经积累了许多必要的内隐记忆。对于大部分用户来说,已经有着丰富的操作经验,并对标准的UI控件(如按钮、滑块和状态栏等)建立了一定的适应性。因此,利用现有的UI标准与一些简单的约定俗成的经验法则,可以充分调动用户已有的内隐记忆,消除用户的陌生感,自然地完成任务。例如在页面布局规范(如图1)上,左上角常用返回,右上角常用操作。那些让用户感到熟悉的返回按钮、搜索框等,都可以达到让用户不假思索地进行操作的目的。
但是在对标准控件的样式选择上,同时必须确保可识别性,包括确保用户不会将UI元素类型与另一个UI元素类型混淆,例如错误地标记一个按钮的标签。这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如果用户必须暂停操作,去思考一个控件所代表的含义,那么这时就已经失去了利用与该控件相关的内隐记忆的优势。
这是因为许多实验证明,记忆中后继相似信息的存储可能干扰原先存储的信息,在记忆心理学中被称为“前摄抑制”。因此,在交互界面设计中,要确保这些控件按照惯例,以一种约定俗成的方式进行操作。如果想要打破惯例,就必须确保所设计的控件看起来与原先的完全不同。如果不这样做,那么在用户发现差异,与他们原有的内隐记忆相悖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困惑,从而会对整个界面产生疑问,交互界面中的体验感随之消失殆尽。
也就是说,当想要创造一个新的用户体验时,需要保证用户能够预测到下一步的操作,或者至少避免突如其来的不和谐的图标等符号让人产生疑惑。全新的用户体验代表了一定的自由创造空间,而不等同于对现有产品的异化。
(二)建立隐喻通过一致性,可以容易地引起用户对于交互界面的熟悉感,但是设
图1 用户所熟悉的页面布局规范与按钮
图2 IOS系统中打开
文件夹操作
计师除了创造全新的用户体验,也不能忽视用户内隐记忆的一大直观来源:现实世界。
纵然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正在并且已经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方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实世界与每个人的关联。通过挖掘用户自然隐含的记忆,可以将交互界面中人工体验感,转化为符合直觉的舒适与自然。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用户在现实世界中的体验进行模拟,以基于物理世界中的真实对象,形成相应的UI隐喻。
因此在交互设计中,设计师可以利用被用户所熟悉的经验,对其特征进行提取,再重构为新的设计。以非常简单的下拉刷新操作为例,用户下拉后,页面自动加载更新,松手后页面便回弹至原位置,巧妙地模仿了橡皮筋绷紧回弹的效果。
再以IOS系统中打开文件夹的交互操作为例,(如图2)所示其打开动画是以被点击的文件夹为中心,向四周放大的形式打开,并且采用了置于主屏之上的毛玻璃效果。这个打开文件夹的动画,更像是一个类似拉开抽屉的动作,在让用户更了解其层级关系的同时,也建立了一种为用户所熟悉的空间感。
iOS系统的操作简单易懂,其原因在于当用户点击目标后,它所展开的动画,以及最终呈现的视觉样式,其本身就已经告诉了用户应该怎样去操作,利用符合用户认知习惯的、普遍性的经验,唤起用户自身的内隐记忆,引导用户行为,用户会不由自主地就学会这些操作。结语
用户可以在交互界面中体验到丰富的、隐含着的程序性回忆,有些通过真实世界中的日常生活所获得,而另一些则通过交互界面中的标准件或是其他交互行为获得。设计师通过对用户内隐记忆的洞察,在交互界面的设计中激发或者唤起相应的内隐记忆,利用这种非常人性化的直觉与技能,甚至可以将大多数新手用户转变为直觉型的专家用户。
在交互界面设计领域深入研究内隐记忆的存在及原理,可以获得更为自然的交互指导准则。交互界面设计的研究应该走上这样一种趋势:回归原始,从人类自身出发,不断去探寻人类自身的思维以及认知机制,从而设计出更愉悦、更舒适、更自然的产品。
参考文献
[1] [2] 李世国[3] 杨治良,. 体验与挑战110.
周治金,孙连荣,杨文娇. 内隐知识、唐菁华[M] . . 江苏美术出版社,记忆心理学2008.内隐认知与科学创造[M]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J] .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2.(社会科学版),2007,21(2):106-[4] [5] 费钎[6] 段培. . 交互过程中的下意识行为研究及应用用户界面交互设计中的认知平衡[D] . [D] . 武汉理工大学,江南大学,2009.2012.[7] 徐静[8] 孔祥富.人机交互界面在设计方面的完善谢伟,辛向阳,谢胜楠. 基于无意识认知的交互设计研究.基于无意识行为在交互界面设计中的研究[J].设计,2016,29(3)[J] . 现代电子技术,[J].:-65. 设计,20162017,,3930((125))::70-71.22-25.
交互学研探索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