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单簧管的气息运用与节奏
管乐器中,单簧管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它美妙音色的优势极少有乐器能同它媲美。它既能展现风吹水响、鸟啼虫鸣的大自然景色,又能表达凄切哀怨、痛苦和悲伤的感情,既能表现谐谑诙谐的情趣,又能表现尖刻辛辣的个性。音乐大师柏辽兹曾称它“能具有造成缥缈深远、空谷回响、余音缭绕、薄暮昏膜等效果的可贵性。”单簧管的音域从低音至高音构成四个音区,有三个半八度。由于音域宽广,因此对演奏者在发音、运指吐音、舌指结合、强弱控制等方面要求较高,属于比较难掌握的乐器之一。笔者在教学的实践中认为,对气息控制和音乐节奏的掌握是单簧管学习者的难点也是重点,因此,就这两个问题谈谈个人的体会。
很多演奏者都知道吹奏单簧管时,气息下沉是呼吸方法的重点,可真正理解运用不是件容易的事。呼吸是演奏单簧管的前提,而把气息控制好则是根本。控制好气息的要点是,在吹奏乐曲时,利用口腔内的上下唇肌及咬肌的力量,腹腔、胸腔横隔肌的作用力以及手指与舌的协调配合,控制气息的流动,展现音色的共鸣。同时,喉头、喉结、上顺、口腔整体的控制感觉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当中,我发现有的学生气沉下去、符合胸腹混合呼吸法,但由于口腔内部控制不当,上额及喉头没有压住,喉腔发出的声音咕噜咕噜的,导致演奏不能持续。尤其对中等练习曲(罗斯 32 首)中的每一课都很难演奏下来。
其次是看似吸呼正确,但发出的声音较单薄的问题,声音出来没有共鸣度,是由于气没有往前走,即在(风口黄片振动处),通常讲底气没撑住,气压不够。
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我的体会是,首先找控制方法,第一种是由于口型过于紧,拉力大,造成嘴上负担重,加上有一定的心理压力,大脑处于紧张状态。这样的情况解决起来十分不容易,应当耐心、不厌其烦因势利导,反复去做,更重要地是教师应多做示范,并且有耐心的引导学生反复练习,选择一些着重练习慢板的教材,让学生来找控制的感觉。
第二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咬笛头和簧片的接触点过于少,没有足够的气量灌人风口,气灌不进去就阻碍了声音振动,解决的办法应是使笛头往口腔里略含一点,这样咬合的面积增大,同时在上下唇肌间加力,增大气流,音色就能厚一些、振动幅度才能比原先大。一定要注意慢练人手,以足够的长音量练习为基础,使喉结和上领适当加力但要控制好力度。
那么除了呼吸方法和嘴型的运用,还有一个能演奏好单簧管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节奏的准确度。节奏也称节拍,它在音乐的范畴里似一个人的骨骼支架,乐曲进行没有节奏的支撑,就不称为音乐。对于节拍的感觉,我认为,是有一定的遗传因素,父母的音乐感觉、音准、节奏、歌唱能使孩子在音乐的感觉方面有很大的帮助,这样的孩子在学习起音乐来是不费劲的。而对节奏感觉较差的人来讲,学习音乐是十分困难的,一是节奏不准确,即使是老师把节拍给分析明白(理论上),他也清楚,而演奏起来时,感觉上还是“拙”,这种不进人音乐的感觉,演奏起乐器来是十分困难的。节奏感的培养不是一毗而就的,所以需要长期的有意识的去磨练,通过心灵感受能获得的。但对大部分人来讲,在音乐理论上多分析拍子的构成,拍子时间的感觉,在固定的时间里多做四分音符、/又分音符、四连音、八分符点和四分符点及各种节奏型的分解练习,是能够解决的。但这个时间是非常漫长的,相比之下,前者比后者要快的多,进步的幅度不能等同而论。
节奏应是音乐的精髓,是音乐进行中具有人之本能的一种素养,专业人士认为,凡是有名的音乐家、都具有天生的节奏感,这是对的。但名家终是少数,要使更多的喜欢音乐的人去热爱音乐,掌握音乐的精髓。要从小抓起,从娃娃抓起,要有更多的音乐教育者的奉献。我在学生中间了解到,在小学二三年级有音乐课,四五六年级就没有了,这样断档的学习到初中再学习音乐,音乐上的皮毛也学不到,所以,就不要去说维也纳人具有天生的节奏感了。
1、 口型:
基本概念是:口型的作用是支撑哨片的最佳震动点。因此口型松紧度的适当直接 影响单簧管发音的正确性与音准和音色的统一。 注:要特别记住不是用嘴吹管,而是用气吹管。
2、 最佳震动点怎样找?
每个人的嘴型、嘴唇的厚薄、舌头的长短和口腔的形状与大小都不一样,所以含多少笛头和最佳震动点也 不一样。因此出现了不用型号的笛头和哨片。怎样才能找到最佳的震动点呢?可以这样去做:把笛头含少
开始吹,并一点一点含多地吹,到了控制不了的点后(也就是发出叫音时),再向反方向走。在这些点中,
你可以找到你最满意的音色的点,那这个点就是你的最佳震动点。之后再找口型的松紧点。开始用很松的口
型来吹,然后一点点用越来越紧的口型去吹,到了吹不出声音的点后,再向反方向走。在这些点中找出声音
最松弛的点。一般来讲,下嘴唇含得多,这对音色的柔和和厚度有所帮助。 四、 单簧管的用气概念
要得到宽厚而松弛、饱满而柔和、圆润而清晰的这种正确的音色,用气非常重要。 1、 在演奏中一定要用腹部呼吸,不能用胸部呼吸。
原因一:腹腔的空间比胸腔的空间大,吸气量也比胸部呼吸的吸气量多。
原因二:吸进气至腹腔后,可利用腹部一周的肌肉来控制气息的流速,而胸部呼吸却无法利用肌肉来控制流 速。
2、 演奏中要保持好松弛而不变的口型。然后用气吹满管子,保持不断的气流和气压(保持圆柱形音色感觉,
而不是像塔形的音色感觉),弱奏时,更要保持口型松弛,用腹部压力保持平稳的气流和气压。吹奏高音时,
要有吹次中音区的感觉;吹奏中音区时,则要有吹低音区的感觉。 3、 总之,不管弱或强,都要有充分的气压
的演奏是这样,第一点:高音要很注重口腔的打开,可以用说“啊”这个字的感觉来帮助你打开口腔。
第2点:注意嘴型的合理控制。不要太紧和咬哨片,要比较松弛,当然也不能太松。 特别是嘴角两边不要往后拉,应该像吹口哨一样朝自然朝前,上唇用力稍比下唇大一些,这样后加以气
息的的压力(这个很重要,除了腰腹一周的压力外,还应该想象气流像一只很粗壮的箭一样
有力的射向
尽可能想到的远的地方,这会加强气压力,很管用,不如试试呢。
因为我认为你说得稍微片面了些,也许你自己追求这样的高音的效果吧,这也许是你风格。但是呢我个
人认为有些概念和方法上的问题和你探讨一下。
首先,我认为笛头含多或少是因人而异的。根据每个人的嘴唇牙床情况和脸部肌肉能力的不同来选择的
。其次,从发音原理上说含笛头少的话哨片的振动位置靠上,这样就会影响哨片的振动弧度,演奏出来
的声音就会比较纤细,声音虽然比较干净但厚度、宽度、共鸣效果也会略差些、音量弧度变化和音准都
会比较难控制。特别是音准的控制嘴受到比较大的音准相对会偏高,就算嘴比较松弛也难获得较好
的音准和音色。第三,嘴角朝两边拉带微笑的感觉这种方法早在10年前我就是这样演奏的,所以我知道
得到的高音效果必然是比较纤细缺乏共鸣的,那就更谈不上现代单簧管要求的高音音色的宽厚柔和的效
果了。这个方法是俄罗斯较早的演奏方法了应该说是过时了的。因为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在俄罗斯学习单
簧管我和他也谈到过这事情,我的这个朋友说俄罗斯的演奏家们已经改了不是这样演奏的了,很接近美
式单簧管的音色高音也比较柔和宽厚,不象以前的那么纤细了。
另外,法国巴黎院的米歇尔-莱斯奇教授在97年给我说过一种高音和超高音区的 演奏方法,和高音演奏理念使我获宜很大,基本解决了我的高音演奏,至今我很 自信我的高音是几乎没有什么负担的,很轻松的超吹甚至可以演奏到很弱的效果 还能保持一定的共鸣和穿透力。时间关系不能具体告诉你。如果你想尝试学习这 个方法我很乐意告诉你和大家,当然是你愿意的情况下。我回在明后天发贴子告
诉你和大家共同学习和参考希望能对单簧管的爱好者有一点点帮助我就很高
我也补充下。发“叫”音的现象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初学者回发,包括专业演奏者,甚至是世界级的
大师也不能完全的避免。因此,我们演奏单簧管最重要的是去尽力去避免这些不好的现象。
归纳一下大 致有这几个方面会出“叫”音:
1:嘴型,在这里我说的嘴型是指你还没有找到你最适合你自己演奏的嘴型和控制方法,嘴型是没
有什么固定的标准的,关键是要找到合适自己口腔结构和嘴唇特点以及牙床形状来找到合适自己的演奏
嘴型。具体的怎么去找自己合适的嘴型感觉还要多动脑筋,还要找个好的老师帮助你找到。 2:手型,除了演奏长音时候的基本手型的正确外,还应注意演奏中换指动作中有没有出现动某个 手指的时候,扯动到另外的手指稍微离开音孔,造成一点点漏器现象这样,这一样会产生“叫”音。
3:嘴对哨片咬得过紧或过松也都会出现怪音现象。一般说过紧出现频率很高刺儿的叫音,过松出
,包括气息与嘴型的配合,与良好演奏姿势的配合都有一定的影响。
总之,叫音是难免的。但是可以尽量少的出现和极其少见的出现是可以通过多动脑筋的练习是可以做到的
。另外说一句,长音如果时间多就应该多练。我有时间的时候长音是在2个小时左右。最起码要保证30分
钟。长音是管乐之本!
想补充一点。土音的练习也不是完全每个人的方法包括舌头的具体位置都是 相同的。当然大多数情况是我 们所知道的那些内容。但也有不少的例外,土音的好坏我认为大家还是更要重视在练习过程中的“听”!
这样用听觉来仔细判断是不是你自己想要的土音效果。因为由于每个人在达到一定的水平的时候有个人的
对声音的追求,有不同喜好的声音风格。所以也会影响对土音效果所喜欢的不同。因此,听很重要。其次
,严格说起来,土音还要根据不同时期的作品的风格采用不同的方式去演奏。比如,古典作品,我们一般情
况下就不能太把舌尖位置太靠上,那样发出的效果太有力度,颗粒性好,但典雅柔美不够,当然你要喜欢古
典用现代感觉来演奏,也没有人能拦住你,呵呵。而近现代的作品大多注重动感,力度的变化。所以舌尖靠
上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但是,比如在科普蓝这个作品中却是综合性的使用土音。因为这个作品是古典音乐
与近现代爵士音乐的完美结合的产物。所以要运用多种的舌尖接触的点灵活运用,把握好风格的土音效果。
才能演奏好这个作品。
因此,我想大家在练习土音的时候,除了按照一定的基本方法去训练完,要增加艺术修养,培养良好的
听觉习惯,认真的研究作品风格这才能真正演奏好单簧管。完成好作品的诠释。
小弟愚见,还望多指教。
土音快和舌头的先天条件有一定的因素。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你所想要的理想的速度。当然,通过正确的方
法来坚持联系是可以达到相对较快的速度的。这需要长期的琢磨和想好的老师和单簧管的同学求教。我想强
调一点就是:在你练习过程中不要“走火入魔”,只管速度快而不管最实质的东西。那就是土音的音色效果
。和土音的清晰,在演奏中的发音点和节奏的配合的精确程度。我经常告诉我的学生,你们在土音上一定要
最重视土音的质量,不要贪快,有了质量再上速度才是硬道理。
单簧管(Clarinet)为单簧气鸣乐器。广泛使用于世界各国的管弦乐队、军乐队、爵士乐队、轻音乐队的重要乐器。属木管乐器。中国称黑管。管体分管嘴、吹节座管、上节管、下节管、喇叭口5部分,用乌木、红木或塑料、硬质橡胶制成。木质管音质浑厚,塑料管音质明亮。乐队常用的标准单簧管为bB调,专业演奏者常配备bB调和A调两支,C调单簧管流行于德语国家,上述单簧管皆属高音单簧管
在管乐器中,单簧管演奏的灵活性大,快速乐句及强弱变化均可适应;自然音阶、半音音阶、十二度大跳及各种分解和弦等奏法都灵敏动听;悠长的华彩乐句的表现力超乎长笛之上。力度强弱变化幅度大,能奏各种颤音但在快速断奏技巧方面,因单簧对双吐及三吐反应不灵敏,远不及长笛。近代作品,尚有使用颤吟音,在轻音乐与爵士音乐中,还常用半音音阶滑音及一般滑音;甚至有吹奏双音的。
单簧管在超吹时所得为奇数号泛音,不是比基音高八度,而是高十二度,这一特点使它的基础音列不象其他木管乐器那样在一个八度内有12个半音,而是在十二度音程内有19个半音,因之获得基础音上方高音区的指法就复杂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