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妖游戏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备课(含学案)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备课(含学案)

来源:易妖游戏网
二 认识钟表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主要分为认识整时、认识大约几时、认识半时、生活中的钟表。通过这些知识初步了解时间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遵守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现实社会中,钟表已经是随处可见的生活用品。学生在以前的生活和学习中,对钟表和整时半时都有一定的了解。如,短针是时针,长针是分针,《新闻联播》每天晚上7点开始,《春节联欢晚会》每年除夕晚上8点开始等等。但是,对于钟面上的数字,分针、时针在钟面上的位置与时间的关系,大多数学生不曾关注。另外,日常生活中常说的8点、9点通常叫做8时、9时,对于学生来讲,也不熟悉。

本单元教材的编写,呈现以下特点:

1、注重选择学生熟悉的典型事例,重视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升对钟表的认识。

2、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水平,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3、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

本单元教学的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能发现和认识数学知识,习得的概念和方法能应用于描述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钟表,会看整时、半时。

2、结合具体事例,了解整时刚过一点或差一点到整时叫大约几时。

3、初步了解时间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遵守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知道钟表在生活中的作用,初步认识钟表,会看整时、半时。认识钟表上表示的“几时刚过”“快几时啦”和“大约是几时”等。

教学难点

会看整时、半时,认识钟表上表示的“几时刚过”“快几时了”和“大约是几时”等。

教学建议:

本单元内容是一年级学生初次接触钟表的整时、半时、大约几时,并能认识整时、半时和大约几时,将钟表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初步的时间概念。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注意选择学生熟悉的典型事例,重视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升对钟表的认识。

2、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水平,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如:先认识整时,再认识大约几时,最后认识半时。

3、重视联系实际,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时安排: 4课时

本单元用4课时完成教学。

课题 认识整时 认识大约几时 认识半时 生活中的钟表 总计 课时 1 1 1 1 4 1 认识整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7~8页,认识整时,感受时间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熟悉的事例,经历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识整时的过程。

2、会看整时,知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3、积极参加交流活动,感受时间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钟面上表示的整时。 难点

认识钟面上表示的整时。 教学准备:

课件、教具钟表、学具钟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猜谜)

谜语: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不停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猜猜是什么? (钟)

师:说说钟表有什么用?(指名说)

师:钟表可以告诉我们具体的时间,提醒我们珍惜时间。钟表的种类很多,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

(课件展示各种不同形状的钟表:石英钟、闹钟、手表、电子表等)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孩子喜欢猜谜语,所有用谜语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钟表

师:首先,老师要带你们去钟表店看看,出示课件欣赏 师:同学们看到钟表的样式多不多呀?

生:多。

师:我们可以看到它们的形状和样子各不相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它们的钟面,看看它们的钟面上有哪些相同的地方,钟面上都有些什么?(板书:钟面)

师:同学们说钟表上一共有几个数字? 生:12个数字。 师:钟面上还有什么?

生:指针。 出示课件。

师:那你们知道钟表上这个又短又粗的针叫什么名字吗?(时针领读)那你们知道这个又细又长的针叫什么名字吗?(分针领读)还有吗?(有些细心的同学还会发现生活中很多钟表上还有一根更细更长针,它的名字叫秒针(秒针领读)。

师总结:钟面上有12大格,有时针、分针、和秒针三个指针。现在钟面同学们都认识钟面了,接下来,我们我们去认识时间。

设计意图:用各种各样的表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上课的热情,同时为后面对整时的了解做铺垫。

2、认识整时。

师:你们看过春节联欢晚会吗?(生答)老师想考考你们,你们谁知道春节联欢晚会的时间是几点?(我们可以说8点,也可以说8时。板书:7点)那你们怎么知道是8时呢?

师:下面我们再来观察几幅钟表图画,同学们看看这几个钟表的分针它的指向有什么特点?(观察钟面上的指针,时针指向8,分针指向12,是8时。)

师:通过观察上面几幅图同学们知道了什么? 师生总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春节联欢晚会来引出对整时的了解,激发学生兴趣,有助于学生理解整时。

3、认识整时的电子表写法

(1)昨天红红上学迟到了,今天我们再去看看。说说是几时?(7时)

师:那你知道除了看墙上的钟表外,还可以看那里?(电子表) 观察写法:圆点后面是2个“0”,圆点前面是7。(板书)7∶00 师:你会写吗?大家伸出手指写一写。学它的样子你会表示出8时、3时、6时吗?赶快动手试试看。(指名黑板上写 8:00 3:00 6:00)

(2)小结:圆点后面2个0,前面是几就是几时。 4、观察情境图(打电话) 谁和谁在通电话?

观察第一幅图:时针指向5,分针指向12,所以是5时,第四幅图是5:00,(师教授整时的书写方法)。所以红红在和亮亮通话。丫丫在10:00通话,聪聪也在10时通话,所以丫丫和聪聪在通话。

设计意图:首先根据图中的钟面判断时间,联系对时间的认识;其次,了解时间的书写方法。通过情境图的判断,让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更加深刻。

3、师生总结整时的特点。(分针永远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加深对整时的理解,做到真正掌握整时。 (三)巩固新知

1、教材第8页练一练第1题,看图说话。观察钟面时间,小组

交流讨论后找代表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有助于学生组内表达自己想法,同学间互帮互助,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图意。

2、练一练第2题,连线,让学生说一说图中钟面的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判断时间后连线。

设计意图:在观察、讨论过程中,将现实生活中的钟表移到图画情境中。

3、画时针。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后动手操作,同时在操作中巩固本课新知识。

(四)达标反馈

习题:1、写出钟面上的时间。

2、连线

答案:1、10时(10:00) 7时(7:00) 3时(3:00)

2、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学会了什么是整时及如何画指针。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体现了一种“反思”思想,使学生学会总结知识,深化知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讲出还不懂的问题,可以发现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之处,为今后改进学习方法找到依据。

(六)作业 1、

2、写出钟表上的时间

3、试着讲述明明的一天。

答案:1、4时、10时、12时。 2、8时、1时、3时。

3、明明早上7时刷牙,8时读书,10区户外锻炼身体,12时吃午餐,下午6时看动画片,晚上9时睡觉。

板书设计:

二 认识钟表 认识整时

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教学资料包 一、教学精彩片段

首先通过猜谜语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走进钟表店,让学生认识、观看不同种类的钟表,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成功完成预期教学目标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资源

1、写出下面钟表的时间。

2、用两种形式表示钟面的时间。

3、给下面的钟表上画上时针。

答案:

1、3时、10时。

2、12时(12:00)、8时(8:00)、6时(6:00) 3、

三、资料链接

钟和表的统称。钟和表都是计量和指示时间的精密仪器。 钟和表通常是以内机的大小来区别的。按国际惯例,机心直径超过50毫米、厚度超过12毫米的为钟;直径37~50毫米、厚度4~6毫米者,称为怀表;直径37毫米以下为手表;直径不大于20毫米或机心面积不大于314平方毫米的,称为女表。手表是人类所发明的最小最精密的机械之一。现代钟表的原动力有机械力和电力两种。机械钟表是一种用重锤或弹簧的释放能量为动力,推动一系列齿轮运转,借擒纵调速器调节轮系转速,以指针指示时刻和计量时间的计时器。

1 认 识 整 时 项目 1. 你知道哪些关于钟表的知识? 内 容 2.钟面上,又细又长的针叫( )针,又短又粗的针叫( )针。 3.我们平时所说的几点就是几时,确定是几时,要看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右面这个钟面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3,是( )时,也是我们平时所说的3点。 当分针指向( ),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4.钟面上,又细又长的针叫( )针,又短又粗的针叫( )针。确定是几时,要看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整时时分针指向( ),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5.时针走一圈是( )小时,分针走一圈是1小时,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 6.看一看,写出是几时。 7.填空题。 早上( )时上学。 中午( )时吃饭。 温馨 提示 学具准备:钟面图。 答案:

1.略 2.分 时 3.3 12 4.分 时 12 5.12 6.8 6 1 7.7 12

2、认识大约几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9~10,认识大约几时,感受时间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熟悉的情境,经历认识大约几时的过程。 2、知道“大约几时”的含义,能根据钟面上分针的位置判断并描述大约几时。

3、感受时间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升生活经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钟面上表示的大约是几时 难点

认识钟面上表示的“几时刚过”、“快几时了”和“大约是几时”

等。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实物挂钟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时导入

请同学回想整时,并指名回答如何判断整时。

设计意图:复习整时首先可以巩固前面知识,其次整时和大约几时的对比比较鲜明,可以为后面学习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 1、观察情景图

师:首先,老师要带你们去火车站看看,观看情景图。(生观看情景图)

师:里面说的是什么?(快3时了)

引导学生观察车站大楼上的钟面,说一说发现了什么?(分针没有指着12,差一点到3时。)

师:差一点到3时还可以叫什么?(快3时了) 师:快3时了又叫大约3时。

师拨动指针,展示不同的时刻,师生总结出分针快指向12,时针差一点到几时,就是快几时了,也叫大约几时。

设计意图: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车站为载体,向学生展示了快几时的情景,让学生将时间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初步理解快几时了也叫大约几时。

2、看图说话

师:观察情景图,观察第一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钟面上分针刚刚超过12,时针刚过7时一点点,玲玲去上学。

师:钟面上的时间是7时刚过,7时刚过也叫大约7

师:观察第二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钟面上分针刚刚超过12,时针刚过8时一点点,玲玲在上课。

师:玲玲几点放学? 生:快12点时(大约12时)。

师生总结:快几时了和几时刚过,都叫大约几时。

设计意图:通过与学生上学时间相关的情景,让学生了解“快几时了”和“几时刚过”都是“大约几时”,知道“大约几时”的含义,感受时间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巩固新知

1、教材第10页练一练第1题,说一说大约是几时。观察钟面时间,小组交流讨论后找代表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有助于学生组内表达自己想法,同学间互帮互助,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图意。

2、练一练第2题,连线,让学生说一说图中钟面的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判断时间后连线。

设计意图:在观察、讨论过程中,将现实生活中的钟表移到图画情境中。根据指针位置判断时间,达到巩固新知识的效果。

3、看图说话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情景图和钟表时间观察图中孩子在干什么,将时间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同时说话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达标反馈

习题:1、写出钟面上的时间。

2、请画出大约7时。

答案:1、大约12时、大约8时、大约7时。 2、

(六)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学会了什么叫“大约几时”,即“快几时了”和“几时刚过”就叫“大约几时”。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体现了一种“反思”思想,使学生学会总结知识,深化知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讲出还不懂的问题,可以发现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之处,为今后改进学习方法找到依据。

(七)作业

1、写出种面上所指的时刻

2、说一说钟面上的时间。

答案:1、

2时、大约7时、大约9时30分、大约5时、大约11时、大约8时、大约9时30分、大约9时、大约1时、大约1时。

2、大约8时、大约5时、大约9时。 板书设计:

二 认识钟表 认识“大约几时”

“快几时了”和“几时刚过”叫“大约几时”

教学资料包: 一、教学精彩片段

本课通过让学生观察情景图,体会不是整时的时间,分别展示

“快几时了”和“几时刚过”的情景,让学生对不是整时有个初步的认识。最后根据看到的情景图总结出“快几时了”和“几时刚过”叫“大约几时”。让学生自己感受大约几时的情况,便于理解和记忆。

二、教学资源

1、写出钟面上的时间。

2、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试着拨一拨。

3、看图讲故事,并说一说你喜欢谁?为什么?

答案:1、快7时了,7时刚过。 2、快8时了、9时刚过、5时刚过。 3、合理即可。 三、资料链接 钟表的发展

公元1300年以前,人类主要是利用天文现象和流动物质的连续运动来计时。例如,日晷是利用日影的方位计时;漏壶和沙漏是利用水流和沙流的流量计时。

东汉张衡制造漏水转浑天仪,用齿轮系统把浑象和计时漏壶联结起来,漏壶滴水推动浑象均匀地旋转,一天刚好转一周,这是最早出现的机械钟。北宋元祜三年(1088)苏颂和韩公廉等创制水运仪象

台,已运用了擒纵机构。

1350年,意大利的丹蒂制造出第一台结构简单的机械打点塔钟,日差为15~30分钟,指示机构只有时针;1500~1510年,德国的亨莱思首先用钢发条代替重锤,创造了用冕状轮擒纵机构的小型机械钟;1582年前后,意大利的伽利略发明了重力摆;1657年,荷兰的惠更斯把重力摆引入机械钟,创立了摆钟。

1660年英国的胡克发明游丝,并用后退式擒纵机构代替了冕状轮擒纵机构;1673年,惠更斯又将摆轮游丝组成的调速器应用在可携带的钟表上;1675年,英国的克莱门特用叉瓦装置制成最简单的锚式擒纵机构,这种机构一直沿用在简便摆锤式挂钟中。

1695年,英国的汤姆平发明工字轮擒纵机构;1715年,英国的格雷厄姆又发明了静止式擒纵机构,弥补了后退式擒纵机构的不足,为发展精密机械钟表打下了基础;1765年,英国的马奇发明自由锚式擒纵机构,即现代叉瓦式擒纵机构的前身;1728~1759年,英国的哈里森制造出高精度的标准航海钟;1775~1780年,英国的阿诺德创造出精密表用擒纵机构。

18~19世纪,钟表制造业已逐步实现工业化生产,并达到相当高的水平。20世纪,随着电子工业的迅速发展,电池驱动钟、交流电钟、电机械表、指针式石英电子钟表、数字式石英电子钟表相继问世,钟表的日差已小于0.5秒,钟表进入了微电子技术与精密机械相结合的石英化新时期。

2 认 识 半 时 项目 内 容 1.请你给下面的钟面画上时针或分针。 2. 现在是( )时( )分。 钟面上分针指向6,时针在5和6中间,这时是( )时30分,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5点半或5时半。 3.确定是几时,要看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整时时,分针指向( ),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半时时,分针指向( ),时针在两个数字之间。 4.看一看,写一写。 ( ) ( ) ( ) 5.连一连。 10:30 8时半 7:30 5时半 温馨 知识准备:认识整时。 提示 学具准备:钟面学具。 答案:

1.略 2.5 30 5 3.12 6 4.6:30 10:30 4:30

5.提示: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是8时半、10:30、5时半、7:30。

3、认识半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12,认识半时。 教学目标:

1、结合熟悉的事例,经历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识半时的过程。

2、会看半时,知道半时分针指着6.

3、体验时间在生活中的作用,学习有计划地、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钟面上表示的半时。 难点

认识钟面上表示的半时,知道半时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实物挂钟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大家知道《新闻联播》几点开始吗?(7时)几点结束

呢?(7点半也叫7时30分),什么叫做半时?今天我们来学习半时。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新闻联播》的开始和结束时间来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积极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探究新知 1、观察情景图

师:首先,观看情景图。(生观看情景图)

师:图中的钟面上的时间是什么时候?看看这块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都停放在什么位置?

生:时针指向7和8之间,分针指向6,是7点半。 师:7点半也叫7时30分。

师拨动时针,展示不同的时间。(均为半时) 师:说一说这些时间都是什么时间?有什么特点?

师:你们说得很好,在这些时间里,它们的共同点是分针指着6.

教师小结:像这样,当分针指着6,时针刚走过数字几,就是几时 半。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不同的钟面,不同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观察总结出半时的特点,有助于学生的深入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深入理解半时

师:老师知道你们很聪明,不少小朋友很会讲故事,老师带来

了聪聪星期天的几幅图片,请同学们先看图再比一比看谁的故事讲得好(出示课件)

学生观看情景图,先观察聪聪在做什么,在观察时间,将时间和聪聪的活动联系起来讲故事,讲一讲聪聪的星期天。重点让学生明白两个9时表示的是不同的时刻,说一说放风筝和睡觉的时间有什么不同。

结束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评价谁讲的故事好。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和讲述聪聪的星期天,可以让学校更加了解半时,会判断半时,同时让学生用讲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巩固新知

1、教材第12页练一练第1题,练一练。观察钟面时间,判断钟面时间再连线。

设计意图:学生先判断钟面时间再连线,通过简单的判断时间来巩固所学知识。

2、练一练第2题,画时针。

设计意图:在观察、讨论过程中,将现实生活中的钟表移到图画情境中。根据时间画出时针的位置,通过练习让加深对半时时时针的位置记忆,达到巩固新知识的效果。

(四)达标反馈

2、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答案:1、8时、6时、12时30分、1时、6时30分、11时30分。

2、6时、2时30分、9时、1时。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学会了半时的意义及半时时指针的位置。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体现了一种“反思”思想,使学生学会总结知识,深化知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讲出还不懂的问题,可以发现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之处,为今后改进学习方法找到依据。

(六)作业

1、看一看,想一想,填一填。

2、讲一讲红红的一天。

答案:1、7时30分、11时30分、6时、9时。

2、红红早上7时30分锻炼身体,9时30分看书、下午4时30分跑步、6时30分写作业。

板书设计:

二 认识钟表 认识半时

分针指向6,时针过几就是几时半,也叫几时30分。 教学资料包 一、教学资源 1、写出钟面上的时间。

2、连一连。

3、画出时针和分针

答案:

1、7时半、10时半、8时半、3时半、12时半、9时半。 2、

3、

二、资料链接 钟表的种类 :

钟表的应用范围很广,品种甚多,可按振动原理、结构和用途特点分类。按振动原理可分为利用频率较低的机械振动的钟表,如摆钟、摆轮钟等;利用频率较高的电磁振荡和石英振荡的钟表,如同步电钟、石英钟表等;按结构特点可分为机械式的,如机械闹钟、自动、日历、双历、打簧等机械手表;电机械式的,如电摆钟、电摆轮钟表等;电子式的,如摆轮电子钟表、音叉电子钟表、指针式和数字显示式石英电子钟表等。

机械钟表有多种结构形式,但其工作原理基本相同,都是由原动系、传动系、擒纵调速器、指针系和上条拨针系等部分组成。

机械钟表利用发条作为动力的原动系 ,经过一组齿轮组成的传动系来推动擒纵调速器工作;再由擒纵调速器反过来控制传动系的转速;传动系在推动擒纵调速器的同时还带动指针机构,传动系的转速受控于擒纵调速器,所以指针能按一定的规律在表盘上指示时刻 ;上条拨针系是上紧发条或拨动指针的机件。

3 认识大约几时 项目 内 容 1.分针指向12时,是( )时;指向6时是( )时。 2.下面的钟面大约( )时、大约( )时。 我们平时所说的几点就是几时,确定是几时,要看时针和分针的位置。第一个钟面的时针接近3,分针在12的左侧,这时我们就可以说快( )了。第二个钟面的时针接近4,分针在12右侧,这时我们说刚过( )。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都可以说是“大约几时”。 3.“大约几时”一般情况下分针在( )左右,时针接近几就是大约几时。 4.看一看,写出是几时。 ( )时刚过 快( )时了 5.填空题。 ( )时 ( )时 大约( )时 温馨 知识准备:能准确知道几时和半时。 提示 学具准备:钟面学具。

答案:

1.整 半 2.3 4 3时 4时 3.12 4.9 6 5.2 12 7

4 生活中的钟表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页,认识各种表,感受钟表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各样的钟表,丰富对于钟表的认识。 2、能认读数字不全或没有数字钟面上的整时、半时。 3、感受钟表与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各种各样的表。 难点

能认读数字不全或没有数字钟面上的整时、半时。 教学准备: 课件、教具钟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生活中,你见过什么样的钟表,有什么功能? 生讨论交流,指明回答。

师课前准备一些钟表,课上让学生观察交流。

提出兔博士的问题:你见过下面的钟表吗?(学生交流回答) 设计意图:谈话提问学生认识哪些钟表,由钟表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 说出钟面上的时刻 出示教材中的3个钟表。

师:这几个钟面和一般的钟面有什么不同?(生思考讨论) 生:上面的数字不全,中间的钟面没有数字。 师:你能判断出没有给出的数字是几吗?(生讨论)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 再认读钟面上的3个时刻,指明回答自己是如何判断的。 设计意图:认读钟面不全的钟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终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三)巩固新知

1、你认识这些钟表吗?试着介绍一下。

设计意图:在观察、介绍钟表的过程中,认识了更多的表。 答案:合理即可。 (四)达标反馈

写出钟面上的时间

答案:10时30分、6时、5时、3时30分。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生活中不同形式钟表,也学会了如何认识钟面数字不全或没有数字的钟面。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体现了一种“反思”思想,使学生学会总结知识,深化知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讲出还不懂的问题,可以发现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之处,为今后改进学习方法找到依据。

(六)作业

画出钟面没有数字的钟表来讲述自己一天中时间的安排。 答案:钟表画的无误,时间安合理即可。 板书设计:

四 生活中的各种表

教学资料包 (一)教学资源 1、写出表中的时间。

2、用两种方法表示下面的时间。

答案:1、5时、10时、8时。

2、9时30分(9:30)、6时(6:00)、5时(5:00)、3时30分(3:30)

(二)资料链接

时钟的用途有很多种,我们每一天的工作都是看时钟来安排的,吃饭睡觉,上班一天的日程安排都离不开时钟,看着时钟不起眼,但是我们的生活当中离不开时钟!时钟决定着你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你一天的日程安排,如果没有时钟的加入,你的生活将混乱没有秩序可言,所以,我们要掌握好时钟的用途及重要性,不要忽略时钟的存在。

在我们的生活常常会看见一些感觉不是那么重要的东西,然而这些不起眼的东西就支撑着未来,时钟就是这样的例子,我们经常会看到时钟,但有谁会刻意的去想时钟的用途呢?往往一些小的事

情就决定着一切。我们要经常的观察这些细节,时钟的用途及其广泛,我们不能忽略它的存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