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妖游戏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一种通用型复合间隙磁流变阻尼单元及磁流变阀[发明专利]

一种通用型复合间隙磁流变阻尼单元及磁流变阀[发明专利]

来源:易妖游戏网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10)申请公布号 CN 104847830 A (43)申请公布日(43)申请公布日 2015.08.19

(21)申请号 201510140333.9(22)申请日 2015.03.27

(71)申请人浙江大学

地址310058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

866号(72)发明人朱笑丛 司晨 曹剑 唐建忠(74)专利代理机构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

司 33200

代理人邱启旺(51)Int.Cl.

F16F 9/53(2006.01)F16K 13/10(2006.01)F16K 31/06(2006.01)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6页 附图7页

(54)发明名称

一种通用型复合间隙磁流变阻尼单元及磁流变阀(57)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用型复合间隙磁流变阻尼单元。磁流变阻尼单元包括绕线套筒、阀芯、线圈、连接销等。本磁流变阻尼单元中,导磁圆环的设计增加了磁场与圆盘形液流通道的重合度,减少了被动阻尼,提高了系统响应速度。通过无量纲分析优化方法得到磁流变阻尼单元的优化结构尺寸,提高了阻尼单元进出口压降调节范围。同时采用高导磁材料和非导磁材料的配置,减少漏磁,提高了磁场利用率。该阻尼单元可应用于磁流变阀及磁流变阻尼减震器等领域中,应用范围广,结构紧凑,性能优良,实用性高。 C N 1 0 4 8 4 7 8 3 0 A CN 104847830 A

权 利 要 求 书

1/1页

1.一种通用型复合间隙磁流变阻尼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单元包括绕线套筒(1)、阀芯(2)、线圈(3)、连接销(4)、非导磁垫片(5)、上导磁圆环(6a)、下导磁圆环(6b)、上导磁圆盘(7a)、下导磁圆盘(7b)、缸体(11)等;阀芯(2)、绕线套筒(1)、线圈(3)、缸体(11)由内向外依次同轴安装;绕线套筒(1)同轴安装在阀芯(2)外部。上导磁圆盘(7a)、下导磁圆盘(7b)分别通过连接销(4)安装在阀芯(2)的两端,上导磁圆盘(7a)与阀芯(2)之间、下导磁圆盘(7b)与阀芯(2)之间均垫有非导磁垫片(5),形成圆盘形液流通道(9);上导磁圆环(6a)同轴安装在上导磁圆盘(7a)外部、下导磁圆环(6b)同轴安装在下导磁圆盘(7b)外部,上导磁圆环(6a)与上导磁圆盘(7a)之间、下导磁圆环(6b)与下导磁圆盘(7b)之间分别形成圆环形液流通道(8)。线圈(3)绕在绕线套筒(1)上;上导磁圆盘(7a)末端和下导磁圆盘(7b)末端均设置有螺纹;所述阀芯(2)中心设置有圆筒形液流通道(10),圆环形液流通道(8)、圆盘形液流通道(9)、圆筒形液流通道(10)依次连通,形成完整的圆环-圆盘-圆筒形复合阻尼间隙。缸体(11)的一侧开有引线孔,线圈(3)的导线从所述引线孔引出;缸体(11)内部设置阶梯孔,阶梯孔与上导磁圆环(6a)形成台阶配合;圆环形液流通道的宽度ta与缸体(11)外表面半径R之比的范围约为0.02~0.15;圆盘形液流通道的宽度tr与缸体(11)外表面半径R之比的范围约为0.02~0.15;阀芯厚度RC与缸体(11)外表面半径R之比的范围约为0.25~0.7;导磁圆盘厚度La与上导磁圆环(6a)上表面与下导磁圆环(6b)下表面之间的距离L之比的范围约为0.1~0.4;缸体厚度th与缸体(11)外表面半径R之比的范围约为0.1~0.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磁圆盘(7a)、下导磁圆盘(7b)在圆环形液流通道(8)入口处均设有倒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套筒(1),连接销(4)、非导磁垫片(5)采用非导磁材料,上导磁圆环(6a)、下导磁圆环(6b)、上导磁圆盘(7a)、下导磁圆盘(7b)、缸体(11)均采用导磁材料。

4.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单元的应用,其特征在于,该应用为:将所述阻尼单元应用于液压阀和液压阻尼减震器。

5.一种应用通用型复合间隙磁流变阻尼单元的磁流变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流变阀包括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单元、上连接环(12a)、下连接环(12b)、上端盖(13a)、下端盖(13b)、缸体密封圈(14)、导磁圆环密封圈(15)、端 盖密封圈(16);

上端盖(13a)、下端盖(13b)安装在缸体(11)的两端,上端盖(13a)与缸体(11)、下端盖(13b)与缸体(11)之间设置有端盖密封圈(16),上连接环(12a)和下连接环(12b)分别安装在所述阻尼单元的两端;上导磁圆盘(7a)与上连接环(12a)、下导磁圆盘(7b)与下连接环(12b)均通过螺纹连接,上连接环(12a)与上导磁圆环(6a)之间、下连接环(12b)与下导磁圆环(6b)之间均设置有导磁圆环密封圈(15);缸体(11)与上连接环(12a)和下连接环(12b)过渡配合,缸体(11)与上连接环(12a)之间、缸体(11)与下连接环(12b)之间均配有缸体密封圈(14);

上连接环(12a)、下连接环(12b)上设置有均匀分布的至少1个导流孔,导流孔与圆环形液流通道(8)相通;上端盖(13a)、下端盖(13b)中心均设置有通孔,通孔内壁设置有内螺纹,液压管道与通孔通过螺纹连接,上连接环(12a)、下连接环(12b)、上端盖(13a)、下端盖(13b)均为非导磁材料。

2

CN 104847830 A

说 明 书

一种通用型复合间隙磁流变阻尼单元及磁流变阀

1/6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磁流变液体和液压控制以及磁流变阻尼通道优化设计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通用性高、具有复合阻尼间隙,阻尼性能最优化的磁流变液压控制单元,该阻尼控制单元可用于机械、车辆、建筑、航空航天等领域中的压降和流量控制。

[0001]

背景技术

磁流变液是一种新型智能材料。磁流变液在磁场作用下,可以瞬间从流动良好的牛顿流体转变为Bingham半固体状态,而且这种变化连续、可控、可逆。基于磁流变液的优良特性,国内外对其应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多集中于磁流变阻尼器和磁流变阀,而其中的关键部件,就是一种阻尼控制元件,可将其归类为磁流变阻尼控制单元。利用磁流变液效应设计的磁流变阀,可通过改变励磁线圈的电流来控制加载于磁流变液中的磁场,以改变流体的流动特性,形成压差,从而改变流量或提供阻尼力。相比传统液压阀,磁流变阀具有响应速度快,易于控制,具有更宽的压降和阻尼调节范围宽等优点。此外,由于磁流变液阀中无移动的机械部件,因此结构简单,噪声低,能耗小,耐磨损,工作稳定可靠。磁流变阀现已被广泛应用。

[0003] 目前磁流变阀的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提高进出口压差的可调范围。而此范围与两方面的因素有关。第一,阻尼间隙内的磁感应强度;第二,磁流变液在磁流变阀内部的液流通道的长度。因此,在磁流变结构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是磁流变液在磁流变阀阻尼间隙内的流动方向必须与磁场方向垂直;其次是尽可能增大磁流变液在磁流变阀内部的液流通道。一般情况下,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来提高磁流变阀进出口压力差的可调范围。一是提高阻尼间隙内的磁感应强度,常用的方法是减小磁流变阀的阻尼间隙宽度。但这种方法有其本身的条件:当磁流变液久置未用,再次启用时,容易出现颗粒沉淀从而堵塞阻尼间隙,导致磁流变阀失效。另一方面提高阻尼间隙的长度,但这种方法会受安装空间以及阀本身的结构尺寸等条件而很难实现。因此,设计一种性能稳定且结构相对紧凑的磁流变阀,使磁流变阀的进出口压差更大、压力控制范围更宽,是本行业亟需解决的问题。[0004] 近年来,磁流变阀的设计和应用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如中国专利200810065763.9(一种非直线液流通道的磁流变阀)与中国专利200810065316.3(一种螺旋液流通道的磁流变阀)通过在磁流变阀定位盘和导磁盘的对应端面上设置非直线形液流通道或螺旋液流通道来增加磁流变液流动路径的长度。但却忽略磁场强度和磁感线分布对磁流变效应的影响,其有效阻尼间隙在励磁线圈的两侧,没有很好的利用磁力线的分布及走向,实际上无法有效地提高阀进出口压差的可调范围,另外阻尼间隙部分离励磁线圈较远,会降低磁感应强度造成响应时间变慢,性能不稳定等不良影响。中国专利200410022657.4(具有两种液流阻力通道的磁流变液控制阀)同时采用圆环形和圆盘形液流阻力通道。增加了液流阻力通道的剪切面积,在小的激励电流的作用下液流阻力就开始变化,对磁流变液流量的控制范围扩大,但是这种阀结构中的圆环形液流通道并没有充分利用线圈磁场,降低了压差调节范围,圆盘形液流通道与磁感线的重合度较小,增加了液流

[0002]

3

CN 104847830 A

说 明 书

2/6页

通道的被动阻尼,延长了系统响应时间,大大降低了阻尼单元应发挥的效果。发明内容

本发明专利提供了一种具有复合阻尼间隙的磁流变流体控制的基本单元以及参数最优化设计方法,依据所提供的参数最优化方法设计的复合间隙磁流变液阻尼单元可广泛应用在磁流变控制阀与磁流变阻尼减震器等领域,实现对磁流变液的压降和流量的高响应、轻噪声、稳定可靠的控制。

[0006]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通用型复合间隙磁流变阻尼单元,所述阻尼单元包括绕线套筒、阀芯、线圈、连接销、非导磁垫片、上导磁圆环、下导磁圆环、上导磁圆盘、下导磁圆盘、缸体;阀芯、绕线套筒、线圈、缸体由内向外依次同轴安装;绕线套筒同轴安装在阀芯外部,上导磁圆盘、下导磁圆盘分别通过连接销安装在阀芯的两端,上导磁圆盘与阀芯之间、下导磁圆盘与阀芯之间均垫有非导磁垫片,形成圆盘形液流通道;上导磁圆环同轴安装在上导磁圆盘外部、下导磁圆环同轴安装在下导磁圆盘外部,上导磁圆环与上导磁圆盘之间、下导磁圆环与下导磁圆盘之间分别形成圆环形液流通道;线圈绕在绕线套筒上;上导磁圆盘末端和下导磁圆盘末端均设置有螺纹;所述阀芯中心设置有圆筒形液流通道,圆环形液流通道、圆盘形液流通道、圆筒形液流通道依次连通,形成完整的圆环‐圆盘‐圆筒形复合阻尼间隙;缸体的一侧开有引线孔,线圈的导线从所述引线孔引出;缸体内部设置阶梯孔,阶梯孔与上导磁圆环形成台阶配合;圆环形液流通道的宽度ta与缸体外表面半径R之比的范围为0.02~0.15;圆盘形液流通道的宽度tr与缸体外表面半径R之比的范围为0.02~0.15;阀芯厚度RC与缸体外表面半径R之比的范围为0.25~0.7;导磁圆盘厚度La与上导磁圆环上表面与下导磁圆环下表面之间的距离L之比的范围为0.1~0.4;缸体厚度th与缸体外表面半径R之比的范围为0.1~0.4。[0007] 进一步地,所述上导磁圆盘、下导磁圆盘在圆环形液流通道入口处均设有倒角。[0008] 进一步地,所述绕线套筒,连接销、非导磁垫片采用非导磁材料,上导磁圆环、下导磁圆环、上导磁圆盘、下导磁圆盘、缸体均采用具有高导磁率、高饱和磁感应强度特性的导磁材料。

[0009] 进一步地,该应用为:将所述阻尼单元应用于液压阀和液压阻尼减震器。[0010] 一种应用通用型复合间隙磁流变阻尼单元的磁流变阀,所述磁流变阀包括上述阻尼单元、上连接环、下连接环、上端盖、下端盖、缸体密封圈、导磁圆环密封圈、端盖密封圈;[0011] 上端盖、下端盖安装在缸体的两端,上端盖与缸体、下端盖与缸体之间设置有端盖密封圈,上连接环和下连接环分别安装在所述阻尼单元的两端;上导磁圆盘与上连接环、下导磁圆盘与下连接环均通过螺纹连接,上连接环与上导磁圆环之间、下连接环与下导磁圆环之间均设置有导磁圆环密封圈;缸体与上连接环和下连接环过渡配合,缸体与上连接环之间、缸体与下连接环之间均配有缸体密封圈;[0012] 上连接环、下连接环上设置均匀分布的至少1个导流孔,导流孔与圆环形液流通道相通;上端盖、下端盖中心均设置有通孔,通孔内壁设置有内螺纹,液压管道与通孔通过螺纹连接,上连接环、下连接环、上端盖、下端盖均为非导磁材料。

[0005]

本发明与技术背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有:[0014] 1.本发明采用参数最优化后的圆环‐圆盘‐圆筒形复合液流通道。在现有技术的

[0013]

4

CN 104847830 A

说 明 书

3/6页

基础上,通过数学建模、有限元仿真分析及优化函数优化,确定了合适的无量纲设计参数,使磁流变液控制阀或阻尼减震器对磁流变液的压降或流量的控制范围更宽。[0015] 2.本发明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增加了导磁圆环,一方面使得阻尼单元结构形式更加紧凑,减少了被动阻尼流道部分,使系统响应时间更短,有利于提高阻尼单元的调节性能,另一方面根据具体需求可便捷地通过改变导磁圆盘和导磁圆环的尺寸以改变液流通道的位置和尺寸,从而达到最优效果。

[0016] 3.本发明的缸体采用阶梯孔结构,保证了定位方便精密,起轴向定位作用,便于装配。

[0017] 4.本发明可广泛应用于液压阀和液压阻尼减震器中,提高了磁流变液阻尼单元的通用性。通过磁流变阻尼单元模块化设计,在液压阀和阻尼减震器领域,无需重新设计,可与外部液压阀模块或阻尼减震器模块按要求装配,提高了生产工作效率。[0018] 5.本发明采用导磁材料与非导磁材料的配合以进一步聚磁,如连接环,绕线套筒,连接销、垫片采用非导磁材料,导磁圆盘、导磁圆环、缸体、阀芯采用导磁材料,保证了磁场尽可能地分布在液流通道中,提高了磁场利用率,使得磁流变阻尼单元工作效果更加显著。[0019] 6.本发明可根据需求增加绕磁套筒和励磁线圈组数。每增加一组,将增加1段圆环形阻尼间隙和2段圆盘形阻尼间隙,形成多级压差可控,增加了进出口压差调节范围,使本发明的应用范围更加广阔。附图说明

图1是复合阻尼间隙阻尼单元结构示意图;

[0021] 图2是复合阻尼间隙单元的磁路发生示意图;[0022] 图3是有限元分析得到的磁感线分布示意图;

[0023] 图4是本发明的应用实例——磁流变控制阀的结构示意图;[0024] 图5是本发明的应用实例——磁流变控制阀的结构扩展示意图;[0025] 图6是本发明的应用实例——磁流变阻尼减震器结构示意图;[0026] 图7是阻尼单元的各个部件的结构尺寸图;[0027] 绕线套筒1、阀芯2、线圈3、连接销4、非导磁垫片5、上导磁圆环6a、下导磁圆环6b、上导磁圆盘7a、下导磁圆盘7b、圆环形液流通道8、圆盘形液流通道9、圆筒形液流通道10、缸体11、上连接环12a、下连接环12b、上端盖13a、下端盖13b、缸体密封圈14、导磁圆环密封圈15、端盖密封圈16、活塞杆17、阻尼器缸体18、动密封圈20、连接端盖21、活塞杆密封圈22、阻尼器缸体密封圈23、轴承24和阻尼器端盖密封圈25。

[0020]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如图1所述,一种通用型复合间隙磁流变阻尼单元,所述阻尼单元包括绕线套筒1、阀芯2、线圈3、连接销4、非导磁垫片5、上导磁圆环6a、下导磁圆环6b、上导磁圆盘7a、下导磁圆盘7b、缸体11;阀芯2、绕线套筒1、线圈3、缸体11由内向外依次同轴安装;绕线套筒1通过过渡配合同轴安装在阀芯2外部,上导磁圆盘7a、下导磁圆盘7b分别通过连接销4安装在阀芯2的两端,上导磁圆盘7a与阀芯2之间、下导磁圆盘7b与阀芯2之间均垫有非导磁垫片5,形成圆盘形液流通道9,通过非导磁垫片5的尺寸保证圆盘形液流通道9的

5

CN 104847830 A

说 明 书

4/6页

尺寸;上导磁圆环6a同轴安装在上导磁圆盘7a外部、下导磁圆环6b同轴安装在下导磁圆盘7b外部,由流体力学可知,阻尼压降与流量方程基本公式如下:

[0029] [0030]

由上述公式可知,在外部尺寸相同的情况下,本发明由于增加导磁圆环,减少了的值,从而减少了圆盘形液流通道的被动压降ΔPr,η,即降低了系统的阻尼,在系

统工作初始阶段,或高频响应时,大大提高了系统响应速度。因此,本技术方案与以往专利相比,在圆环-圆盘复合阻尼间隙的基础上增加的导磁圆环,使得圆环形流道的位置和圆盘形流道的尺寸参数更加合理,在保证阻尼压降性能的同时,使结构更加紧凑,减少了圆盘形液流通道的被动压降部分,提高了系统响应速度。[0031] 上导磁圆环6a与上导磁圆盘7a之间、下导磁圆环6b与下导磁圆盘7b之间分别形成圆环形液流通道8,圆环形液流通道8与圆盘形液流通道9的宽度可相等也可不相等,与缸体11外表面半径R之比的范围均为0.02~0.15,上导磁圆环6a与上导磁圆盘7a、下导磁圆环6b与下导磁圆盘7b的配合确定了圆环形液流通道8的位置,提高了磁场利用率,增大了磁场对圆环形流道中磁流变液的剪切力,充分发挥了磁流变效应;线圈3绕在绕线套筒1上,当通入励磁电流时,在所述阻尼单元中产生磁场,形成导磁回路,使得流道中的磁流变液产生磁流变效应,产生压降达到阻尼效果;上导磁圆盘7a末端和下导磁圆盘7b末端均设置有外螺纹,可与外部液压阀单元或阻尼器单元直接通过螺纹固定连接,此外,上导磁圆盘7a、下导磁圆盘7b在圆环形液流通道8入口处均设有倒角,以防止流道内压降突变,避免紊流;所述阀芯2中心设置有圆筒形液流通道10,圆环形液流通道8、圆盘形液流通道9、圆筒形液流通道10依次连通,形成完整的圆环‐圆盘‐圆筒形复合阻尼间隙;缸体11的一侧开有引线孔,线圈3的导线从所述引线孔引出;缸体11内部设置阶梯孔,阶梯孔与上导磁圆环6a形成台阶配合,保证定位方便精密,起轴向定位作用,便于装配;所述单元的结构尺寸如图7所示,圆环形液流通道的宽度ta与缸体11外表面半径R之比的范围为0.02~0.15;圆盘形液流通道的宽度tr与缸体11外表面半径R之比的范围为0.02~0.15;阀芯厚度RC与缸体11外表面半径R之比的范围为0.25~0.7;导磁圆盘厚度La与上导磁圆环6a上表面与下导磁圆环6b下表面之间的距离L之比的范围为0.1~0.4;缸体厚度th与缸体11外表面半径R之比的范围为0.1~0.4。根据外部应用环境以及性能需求或约束的要求,在上述尺寸范围内进行受限性能和结构的优化设计,输出磁流变阻尼单元的优化设计参数以及优化后的性能指标,称为参数敏感度曲线,根据应用环境和性能需求在参数敏感度曲线上确定磁流变最优单元的各个结构尺寸具体值。因此,与以往专利相比,所述阻尼单元通过满足应用需求和环境应用下定量分析结构尺寸相对阻尼压降等性能的影响,优化了结构尺寸,达到了结构紧凑、可靠性高、响应快、阻尼性能最优化的实际效果。图2和图3,分别为本发明的磁路发生图和磁感线分布图。如附图2中所示的封闭虚线,经过阀芯2、圆盘形液流通道9、上导磁圆盘7a、下导磁圆盘7b、圆环形液流通道8、上导磁圆环6a、下导磁圆环6b和缸体11。其中,阀芯2、上导磁圆环6a、下导磁圆环6b、上导磁圆盘7a、下导磁圆盘7b、缸体11均采用导磁材料。而连接销4、垫片5、绕线套筒1采用非导磁材料进一步聚磁,确保磁力线方向与液流通道相互垂直,使复合间隙中的磁场强度

[0032]

6

CN 104847830 A

说 明 书

5/6页

达到最大,充分发挥磁流变效应。经有限元仿真分析,使用本发明方案的磁感线分布如图3所示,磁感线在圆环形液流通道处和盘形液流通道处均是与流道相互垂直的。[0033] 如图4所示,一种应用通用型复合间隙磁流变阻尼单元的磁流变阀,所述磁流变阀包括上述阻尼单元、上连接环12a、下连接环12b、上端盖13a、下端盖13b、缸体密封圈14、导磁圆环密封圈15、端盖密封圈16;上端盖13a、下端盖13b通过螺纹连接安装在缸体11的两端,并通过设置的台阶接触保证轴向定位精确,便于装配。上端盖13a与缸体11、下端盖13b与缸体11之间均设置有端盖密封圈16,上连接环12a和下连接环12b分别安装在所述阻尼单元的两端;上导磁圆盘7a与上连接环12a、下导磁圆盘7b与下连接环12b均通过螺纹连接,并与阀芯2通过连接销4连接。上连接环12a与上导磁圆环6a之间、下连接环12b与下导磁圆环6b之间均设置有导磁圆环密封圈15;缸体11与上连接环12a和下连接环12b过渡配合,缸体11与上连接环12a之间、缸体11与下连接环12b之间均设置缸体密封圈14;上连接环12a、下连接环12b各均匀设置有导流孔,导流孔与圆环形液流通道8相通,工作时,磁流变液从端盖入口处经导流孔流入阻尼通道内;上端盖13a、下端盖13b中心均设置有通孔,通孔内壁设置有内螺纹,与液压管道中的管接头通过螺纹连接,上连接环12a、下连接环12b、上端盖13a、下端盖13b、均为非导磁材料,与所述阻尼单元配合,进一步聚磁,使导磁回路产生在设定的路线中。缸体11的一侧开有引线孔,线圈3的导线从所述引线孔引出,并用密封胶密封。[0034] 使用时,磁流变液从A口进入磁流变阀,经下连接环上均匀分布的导流孔进入由导磁圆盘和导磁圆环形成的圆环形液流通道,再进入由导磁圆盘和阀芯形成的圆盘形液流通道,流入阀芯的中心孔,再由中心孔流入阀芯另一端相应的复合液流通道。该阀结构为非对称结构,但是有双向控制阀功能,可以改变流进和流出的方向,不影响工作效果。当阻尼单元线圈不加载电流时,磁流变液在其中的流动为层流,流体为牛顿流体,此时产生的压降为零场压降,也称为被动阻尼压降。当线圈加载电流时,圆环形与圆盘形阻尼间隙均受到磁场控制,阻尼流道内的磁流变液在极短时间内变为Bingham流体,产生压降,达到流量和压降控制。该阀提供的阻尼压降由被动阻尼和主动阻尼两部分组成。圆筒形液流通道基本不受磁场影响,主要提供被动阻尼。

[0035] 图5示出了上述磁流变阀的一种两线圈结构扩展应用实例,该扩展的磁流变阀同时具有两个励磁线圈,构成三组9个有效磁流变阻尼间隙,形成两级调压,使得磁流变阀进出口压差调节范围更宽,控制更加灵活。该结构扩展的磁流变液压控制阀增加了1个导磁圆环、1个导磁圆盘、1个阀芯、1组绕磁套筒和励磁线圈。导磁圆盘7a与导磁圆环6a之间形成圆环形液流通道8a,导磁圆盘7a与阀芯2a之间形成圆盘形液流通道9a,导磁圆盘7a与阀芯2a之间通过不导磁垫片保证圆盘形液流通道9a的尺寸,阀芯2a中间形成圆筒形流道10a。相似地,可得到其余6段阻尼间隙。此外,可以根据使用需求,增加导磁圆盘、导磁圆环的个数。每增加一组,将增加1段圆环形阻尼间隙和2段圆盘形阻尼间隙。

[0036] 图6示出了本发明一种应用实例——磁流变阻尼减震器。除阻尼单元零件外,还包括活塞杆17,阻尼器缸体18,动密封圈20、连接端盖21、活塞杆密封圈22、阻尼器缸体密封圈23、轴承24和阻尼器端盖密封圈25。为了便于安装,缸体11下端设置内螺纹,并将外台阶结构改为内凹结构与动密封圈配合。连接端盖21、活塞杆17、阻尼器端盖密封圈25、活塞杆密封圈22、阻尼单元组成阻尼减震器活塞。连接端盖21安装在缸体11的下端,连接

7

CN 104847830 A

说 明 书

6/6页

端盖21与下导磁圆环6b之间设置有阻尼器端盖密封圈25;活塞杆17安装在缸体11的上端,活塞杆17与缸体11之间设置有活塞杆密封圈22;活塞杆17与阻尼单元中的上导磁圆盘7a通过螺纹连接,并具有同轴中心通孔。活塞杆17通过阻尼器缸体18上端的阻尼器缸体密封圈23和轴承24从缸体上端伸出,在阻尼器缸体18中充满了磁流变液。缸体11与连接端盖21通过螺纹连接,与活塞杆17通过精密过渡配合并用活塞杆密封圈22密封,缸体11外径小于阻尼器缸体18内径并留有一定间隙,通过动密封圈20滑动密封。[0037] 阻尼器缸体18,活塞杆17与连接端盖21由非导磁材料构成,以进一步聚磁,使得由线圈产生的磁路在设定的路径中通过。在阀芯轴向中间处设置一小孔与阀芯中心孔连通,导线从中心孔中引出,再采用密封胶将孔D密封,浸在磁流变液中的部分导线用绝缘材料包裹,通过导磁圆盘中心孔E与活塞杆中心孔F将导线引出,与外部控制设备连接。

8

CN 104847830 A

说 明 书 附 图

1/7页

图1

9

CN 104847830 A

说 明 书 附 图

2/7页

图2

10

CN 104847830 A

说 明 书 附 图

3/7页

图3

11

CN 104847830 A

说 明 书 附 图

4/7页

图4

12

CN 104847830 A

说 明 书 附 图

5/7页

图5

13

CN 104847830 A

说 明 书 附 图

6/7页

图6

14

CN 104847830 A

说 明 书 附 图

7/7页

图7

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