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C技术
可编程控制器(PLC)是以处理器为核心,综合了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先进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工业控制器。专门用于工业现场的自动控制装置。 PLC 具有可靠性高、功能完善、组合灵活、编程简单以及功耗低、体积小、重量轻等优点。但它存储容量小,价格高。
本教材只为初学者提供 PLC 基础知识,重点是基本工作原理以及简单程序编制方法。
PLC 一般由主机、输入/输出接口、电源、编程器、扩展接口和外部设备接口等几个主要部分构成。 PLC 可看作一个系统,外部的各种开关信号或模拟信号均为输入量,它们经输入接口寄存到 PLC 内部的数据存储器中,而后按用户程序要求进行逻辑运算和数据处理,最后以输出变量的形式送到输出接口,从而控制输出设备。 主机
主机部分包括处理器(CPU)、系统程序存储器和用户程序及数据存储器。
CPU 是 PLC 的核心,主要用来运行用户程序,监控输入/输出接口状态。
PLC 内部存储器
系统程序存储器
用户程序及数据存储器
系统程序存储器,主要存放系统管理和监控程序及对用户程序作编译处理的程序。用户不得更改。
用户程序及数据存储器,主要存放用户编制的应用程序输入输出变量及各种暂存数据和中间结果。 输入/输出(I/O)接口
(I/O)接口是 PLC 与输入/输出设备连接的部件。一般采用光电耦合电路,以减少电磁干扰。 电源
PLC 电源是指为 CPU、存储器、I/O 接口等内部电子电路所配置的开关稳压电源。 编程器
编程器是 PLC 重要的外部设备,用于手持编程。 输入/输出扩展接口
输入/输出扩展接口用于将扩充外部输入/输出端子数的扩展单元与主机连接在一起。 外部设备接口
外部设备接口将外部设备与主机相连,以完成相应操作。
可编程控制器的工作方式
PLC 采用“顺序扫描、不断循环”的方式进行工作。其工作过程分为输入取样、程序执行和输出刷新 三个阶段,并
进行周期循环。
扫描周期的长短视用户程序的指令条数及执行一条指令所需时间而定,一般不超过 100 ms。
可编程控制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1.I/O点数
指 PLC 的外部输入和输出端子数。通常小型机有几十点, 中型机有几百个点,而大型机超过千点。 2.用户程序存储容量
在 PLC 中,程序指令按“步”存储,一 “步”占用一个地址单元,一条指令有的往往不止一“步”。一个地址单元一般占两个字节。 3.扫描速度
指扫描 1000 步用户程序所需的时间,以 ms /千步为单位。 有时也用扫描一步指令的时间计,如 s/步。 4.指令系统条数
PLC 具有基本指令和高级指令,指令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其软件功能越强。 5.编程元件的种类和数量
编程元件是指输入继电器、输出继电器、辅助继电器、定时器、计数器、通用“字”寄存器、数据寄存器及特殊功能继
电器等,其种类和数量的多少是衡量 PLC 硬件功能强弱的一个指标。
PLC 内部“继电器”是存储器的存储单元。当写入该单元逻辑状态为 1 时,则表示相应“继电器”的线圈接通,其动合触点闭合,动断触点断开。所以 PLC 内部这些 “继电器”称为 “软”继电器。
PLC 的程序有系统程序和用户程序两
种
系统程序用户不能修改。
用户程序是用户根据控制要求,利用 PLC 厂家提供的程序编制语言和指令编写的应用程序。
PLC 的编程语言以梯形图语言和指令语句表语言最为常用,并且两者之间一一对应,可以相互转换。 1.梯形图
梯形图是一种从继电接触器控制电路图演变而来的图形语言。它是借助于继电器的动合触点、动断触点、线圈以及串联与并联等术语和符号,根据控制要求连接而成的表示 PLC 输入和输出之间逻辑关系的图形。 几点说明
(1)梯形图中的继电器不是“硬”继电器,是 PLC 存储器的一个存储单元。当写入该单元的逻辑状态为 1 时,则表示相应继电器的线圈接通,其动合触点闭合,动断触点断开。 (2)梯形图按从左到右、自上而下的顺序排列。每一逻辑行(或称梯级)起始于左母线,然后是触点的串、并联接,最后是线圈与右母线相连。
(3)梯形图中每个梯级流过的不是物理电流,而是“概念电流” ,从左流向右,其两端没有电源。这个“概念电流”只是用来形象地描述用户程序执行中满足线圈接通的条件。 (4) 输入继电器用于接收外部输入信号,而不能由PLC 内部其他继电器的触点来驱动。因此,梯形图中只出现输入继电器的触点,而不出现其线圈。输出继电器输出程序执行结果给外部输出设备。当梯形图中的输出继电器线圈接通时,就有信号输出,但不是直接驱动输出设备,而要通过输出接口的“硬”继电器、晶体管或晶闸管才能实现。 输出继电器的触点也可供内部编程使用。 2. 指令语句表
指令语句表是一种用指令助记符来编制 PLC 程序的语言,它类似于计算机的汇编语言,但比汇编语言容易理解。若干条指令组成的程序就是指令语句表。
编程原则
(1) 梯形图的每一逻辑行(梯级)皆始于左母线,终止于右母
线。各种元件的线圈接于右母线。
(2) PLC 编程元件触点在编制程序时使用次数是无限的。 (3) 编制梯形图时,应尽量做到“上重下轻、左重右轻”以符合“从左到右、自上而下”的执行程序的顺序,并易于编写指令语句。
(4) 在梯形图中应避免触点画在垂直线上,因它无法用指令语句编程。
(5) 应避免同一继电器线圈在程序中重复输出,否则引起误操作。
(6) 外部输入设备动断触点的处理。
为了使梯形图和继电接触器控制电路一一对应,PLC 输入设备的触点应尽可能接成动合形式。
指令系统
1.起始指令 ST,ST/ 与输出指令 OT
ST/ 起始反指令:从左母线开始取用动断触点作为该逻辑行运算开始。 指令使用说明:
(1) ST,ST/ 指令可使用的编程元件为 X,Y,R,T,C;OT 指令可使用的编程元件为 Y,R。
(2) ST,ST/ 指令也可与 ANS 或 ORS 块操作指令配合用于分支回路的起始处。
(3) OT 指令不能直接用于左母线,可以使用若干次,这相当
于线圈的并联。
2.触点串联指令 AN,AN/ 与触点并联指令 OR,OR/ AN,AN/ 指令分别用于单个动合和动断触点的串联。 OR,OR/ 指令分别用于单个动合和动断触点的并联。 指令使用说明
(1) AN,AN/,OR,OR/ 指令的使用元件为X,Y,R,T,C。
(2) AN,AN/,指令可多次连续串联使用。 OR,OR/ 指令可多次连续并联使用。 串联或并联次数没有。 3.反指令/
当 X0 闭合时,Y0 接通,Y1 断开;反之,则相反。 4.块串联指令 ANS 与块并联指令 ORS
ANS(块与)和 ORS(块或)分别用于指令块的串联和并联连接, ANS 用于将两组并联的触点(指令块 1 和指令块 2)串联;ORS 用于将两组串联的触点(指令块 1 和指令块 2)并联。
.定时器指令 TM
TMR:定时单位为 0.01 s 的定时器; TMX:定时单位为 0.1 s 的定时器; TMY:定时单位为 1 s 的定时器。 TMR 和 TMX 指令各
占三个地址号,TMY 指令占四个地址号。
5.块串联指令 ANS 与块并联指令 ORS 指令使用说明:
(1) 每一指令块均以 ST(或ST/)开始。
(2) 当两个以上指令块串联或并联时,可将前面块并联或串联的结果作为新的“块”参与运算。 (3) 指令块中各支路的元件个数没有。 4) ANS 和 ORS 指令不带使用元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