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妖游戏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财政风险防范(1)

财政风险防范(1)

来源:易妖游戏网
财政风险防范

一、我国财政风险的深层次成因分析

财政风险是一种风险,其深层原因当然应从方面入手实行分析。

(一)财政改革仍未触及实质性问题,收支划分方法的技术性手段难以解决权力本质性问题。我国的财政改革一直沿着“分灶吃饭”的思路实行,这无疑是准确的。但问题不是如何分灶,而是谁来分灶,这就是分灶主体的资格与地位问题。为什么财政改革一统就死,一分就乱?原因很简单,技术手段解决不了实质性问题。实质问题是什么呢?就是条块矛盾。“条”是业务范畴,它是一级权力的垂直延伸,下级对上级是一种从属关系,这种关系首先表现为下级对上级的行政权力依赖,其次才是经济权力的依赖。“块”是地缘范畴。它是权力的横向分割,间关系是一种地缘关系,这种关系首先表现为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性,其次才是行政权力范围的地缘性。条块关系交织使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在处理财政问题时,相互争执利益,推诿责任。下级部门在财政权力上缺乏自主性,因而也就没有责任心,形成了滥用财权,浪费财力的局面。和地方权利定位不够准确,无法明确事权范围。因为依据模糊,划分收支的标准就很难把握,忽而偏重,忽而偏重地方,偏重地方也有地区差异。特别是与地方之间有交叉的支出,跨地区的支出,具有外溢性的支出,更是容易造成相互干扰,混淆不清。可见,缺陷是造成财政风险的最本质的原因。

(二)复合税制中主体税种设计有缺陷,税权划分重量轻质,容易造成矛盾和冲突

我国税收设计的基本目标首先是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而流转税则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最佳选择,这也正是我国长期以来以流转税为主体税种的主要原因,虽然理论界不乏将所得税作为主体税种的声音。如现阶段实行的,就是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占很大比重的流转税。地

方税中的营业税也属于流转税类。流转税的共同特点是以商品或劳务的流转额为课征对象、可征环节多、税源广泛,但缺陷也很明显,它既不能体现公平合理的税收基本原则,也难以体现量能负担的原则。近

五、六年来,我国税收收入连续以1000亿元的绝对数增长,本身就隐含着很大的风险性。因为在当前税制下,税收收入量的目标很容易实现,但税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质量的反映越来越不够明显和准确,从而形成了税收收入持续增加,企业经营越来越困难的背反现象。 (三)国有企业改革仍未实现质的突破,国家和企业的关系的复杂性加重了财政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我国国有企业的现实问题很多,诸如经济结构不合理、高负债率、低利润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困难,国有企业多余职工的分流和再就业,等等。所有这些问题,无一不与财政相关。大凡国企改革首先是产权改革,即对产权实行界定,明确投资主体,明确产权的归属,明确资产经营的盈亏责任。政企关系不清集中体现在企业与财政关系不清上,企业改革的各种风险必将形成财政风险。

(四)税权划分缺乏稳定性和科学性,使和地方的财力矛盾突显出来,增大了财政风险因素

税权即税收的管辖权。国家拥有取得税收的权力,但这种权力,必须在和地方间实行合理科学的配置。我国当前在税权划分上缺乏一个稳定的规则,立法权过度集中于,地方越权、滥权现象较为严重。另外税收征管主体的重复和交叉,也对行使税权产生了一定的障碍,从而导致税收保障性下降,地方滥用收费权,且收费规模日益膨胀。这种与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收入的规范分配方式严重悖离的结果,必然导致更深的财政风险。

(五)职能转变的艰巨性和矛盾性,也成为产生财政风险的深刻因素

在当前经济转型过程中,首要问题是实现职能的转变。但职能的转变过程却存有着明显的艰巨性和矛盾性。因为在发展中国家经济转轨过程中,市场失效问题更为突出,纠正这些失效的水平也更弱,行动的局限性也更大,建立和完善市场的任务也更加艰巨。如果职能的转变不能适合市场经济的需要,很可能成为导致市场混乱的主要因素。

二、防范财政风险的思路与对策

财政风险属于一种风险,防范财政风险首先应该从改革入手,具体说来,就是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深入地改革经济和财政,明确和地方的职责权限

经济改革和财政改革中的实质问题,就是关于权、责、利的划分问题,就是各级的事权和财权的划分问题。事权的划分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很多人认为,财权的划分很关键,但这仅仅表面现象,没有清晰的事权划分,财权的划分就失去了起码的依据。所以,事权划分才是经济和财政中的核心问题。谈到事权的划分,就必然涉及和地方的定位问题。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组织者和主导者,着重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性和原则性事务;地方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施者和从属者,着重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性和具体性事务。可见,“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仍是我国未来相当时期内改革的基本目标模式,但今后的重点应集中在“分级管理”上,即下大力气明确和规范地方的事权范围。 (二)严格有序地区分财政问题和市场问题,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

在市场经济中,是社会权力中心和社会义务中心,财政服务于,所以,公共性和社会性是确定财政问题的基点。这里有三层含义:财政问题的主体是而不是市场,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拥有的权力和承担的义务;财政问题的客体具有普遍性和社会性,也即公

共性,如失业和失业救济、武器生产和国防。解决财政问题的目标是稳定和公平,绝非是市场的发展与效率目标。只有不夸大财政的职能

和作用,不强求不切实际的财政目标,才是降低财政风险的必然选择。 (三)合理有序地改革税收,建立切实可行的税权划分模式

税收制度改革是财政收入改革的核心内容。我国税制改革应该考虑以下原则:一是建立多样化的税种范围;二是建立明确的主体税种;三是建立规范的税收管理制度和地方税收管理制度。税权是国家权力的经济体现。税种的多样化代表了国家经济权力的深度和广度。主体税种的设立影响着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思路和原则。税和地方税的划分从经济方面体现着国家权力的层次性。应该强调,税权划分必须考虑国家权力的统一性和权威性,否则会出现地方税挤税,

附加税挤正税,形成地方割据,财政负担加重,滋生严重的财政风险。 (四)增强预算硬约束,统一财政资金管理,实行集中支付制度和采购制度

增强预算硬约束,就是要增强其作为国家财力计划的法律约束力和技术稳定性,严肃预算编制,严格执行预算。当前,我国已经开始部门预算编制试点,试行零基预算编制方法,这是增强预算约束力的有益尝试。同时,维护财政资金的统一性也很重要,财政资金的所有权归各级,管理权属各级财政部门,由财政部门统一管理财政资金符合财政资金的属性,也是降低财政风险的重要途径。

(五)调整财政预算权限,使预算和地方预算保持相对,地方预算实行垂直管理,取消乡镇一级预算

维护各级财政的性是明确财权责任的必要前提,但这种按地域板块的过细分割,又会破坏财政资金的统一性。所以,能够考虑在预算和省一级预算各自的基础上,对省以下预算,包括省、市、县级预算实行垂直管理。鉴于乡镇财政基本上失去了公共性和社会性特征,已经没有存有的必要,能够考虑逐步取消。当然经济发达

地区,可根据具体情况,特殊处理。取消财政权限的乡镇,作为县一级的部门预算,照样能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

(六)合理适度地发行国债,建立国债专项预算,降低因过度举债或使用公债不当所产生的财政风险

国债导致的财政风险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量大造成的过度风险;二是结构不合理造成的风险;三是使用不当造成的风险。事实上我国国债的发行量已经较大了,虽然横向比,我们比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美等国的国债规模小得多,但纵向比,我国国债增长速度远高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属超常发展。加之我国国债管理手段落后,国债的使用效率不高,长此下去,势必产生不利后果。所以应实行国债专项预算管理,像管理基金一样管理国债,真正发挥国债的应有作用。 (七)积极推动社会保障社会化进程,既减轻财政负担,又能保证市场稳定和社会发展

转轨时期,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平等竞争,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保持社会稳定,必须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但社会保障资金不应、也不可能完全由财政解决。要建立起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权力与义务相对应、管理与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减少财政负担的份额。同时增强社会保障资金市场化管理手段,实现保值增值目标。

除此之外,还能够采取税收征管制度改革、灵活使用公开市场业务等诸多方法,降低财政风险。 财政风险防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