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混凝土外观质量
作者:雷集晴
来源:《科技资讯》 2014年第18期
雷集晴
(中国能建山西省电建四公司 山西太原 030012)
摘 要:本文对针对电力建设中建筑及构筑物进行分析,对混凝土原材料及配比、模板、混凝土拌合、运输、浇筑等环节进行了改进。通过实践证明,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合理管控、调解有利的解决了混凝土成品的外观质量,有较高的工艺优点和技术经济特点。
关键词:混凝土外观质量 混凝土、外观质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TU7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6(c)-0054-01
建(构)筑物的外观质量,对于工业建筑尤其是无饰面的混凝土结构尤为重要。随着建筑业的进步,对于建筑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建筑本身影响使用的质量型缺陷,在保证工程不影响正常使用的同时对主体美观度给予更多的关注。然而建(构)筑物的外观质量并非局限于操作不当,本文主要针对混凝土外观质量着手分析,从原材料、配比、拌合、入模到温控、成型,以整个建筑活动进行的过程为主线,分析多种可能发生的问题并做相应管控方式。
1 混凝土常见外观质量问题分析
(1)混凝土表面蜂窝、麻面、气泡。其主要产生原因:振捣不到位;(2)混凝土表面棱角不平齐、垂直。主要产生原因:跑模及模板支设不平齐;(3)混凝土有露筋现象。主要产生原因:振捣不密实及保护层厚度未严格控制;(4)混凝土表面骨料显露、颜色不均匀及有砂痕产生。主要产生原因:搅拌、振捣不到位;配比不适、原材料批次不同等。
2 混凝土原材及辅材控制
针对以上混凝土常见的外观质量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具体分析和逐步改进,从现场实际施工入手层层改进,以提升产品质量。
2.1 从模板入手
模板作为混凝土的成型辅助材料,对混凝土外观平齐及平整度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选择质量过关的胶合板—— 平整且无不平、毛刺、坑洼等现象。工程框架主体部分尽量避免使用二次胶合板,如拆模后胶合板确实无损毁有再利用价值,建议打磨,确定平整无残次后再次涂刷脱模剂方可使用于基础等较为隐蔽部位。胶合板模板脱模剂选用色拉油为宜。
模板制作环节,胶合板模板在成型过程中一定要加强质量管控,模板制作如果尺寸不精密,将来便会致使模板与已有构件之间贴合不紧密,从而产生缝隙处漏浆、流坠等现象,混凝土流坠、砂线不但影响已有构件的美观度,同时还有致使此次现浇混凝土构件连接处,部分混凝土流失而产生蜂窝、麻面的可能。严格按尺寸加工模板,模板拼缝处,不得有毛刺、不平直现象,需打磨、修正平直,试连接无缝隙方可使用。
模板加固体系,是施工过程中模板不会跑模的重要依仗。对于模板支设体系,尤其是大体积混凝土的模板支设体系,要进行施工前的精确设计和计算,支设和操作人员要求专业性强且有施工资质。
模板拆除。模板不宜过早拆除,过早的拆除模板对混凝土表面的光泽度有一定影响,甚至会有脱皮、斑点等现象出现。拆除模板时需注意混凝土成品保护,模板边角或支架材料的碰撞,会使混凝土边角产生损毁现象。
2.2 从混凝土原材料入手
混凝土原材料在保证合格的前提下,浇筑大体积或有特别外观质量要求的混凝土建(构)筑物时(如电力建设中的烟囱、空冷塔等),还需尤其注意水泥及外加剂的规格及批次问题,若遇所浇筑整体的混凝土量过大,无法保证同批次水泥的前提下,至少保证使用同厂家水泥,且与厂家联系水泥配比、配料不得有大的变化。大体积且将来混凝土表面不进行涂刷的建(构)筑物,在施工中就应特别注意原材,水泥配比变更、配料变更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成品的外观色彩,从而产生将来无法弥补的外部观感。
2.3 从混凝土配比入手
水泥用量较多时,混凝土呈较好的表面光泽度,但过多的添加水泥,又会使混凝土过度胀缩从而形成裂纹;水泥用量较少时,混凝土表面有亚光、磨砂感,无光泽。水量少时,不易运输、振捣;水量多时,容易产生气泡。混凝土外加剂的添加要严格参照规范及室外环境,早强剂、防冻剂、减水剂等外加剂的添加不仅会影响混凝土的成型日期、外观是否有残次、裂纹等现象,有的还会影响到混凝土的色差。如所以混凝土配比应谨慎,在混凝土搅拌前进行试配及鉴定,有利于混凝土强度及外观质量的控制。
2.4 从混凝土的拌合、运输期入手
混凝土作为形成工程主体所不可缺少的材料,其拌合、运输工序也尤为重要。严格的配料计量及均匀的拌合过程,才会使混凝土达到设计要求的耐久性。若拌合过程不充分、均匀,不但会使成品混凝土因不均匀而无法合理粘连,还会产生骨料暴露、掉渣、疏松等现象,混凝土运输,在电力建设施工中多采用施工单位自设搅拌站,集中搅拌、罐车运输至现场、泵车入模,这样罐车随走随搅拌,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混凝土离析·泌水等现象发生。
3 混凝土施工工艺改进
3.1 从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入手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严格控制有利于减少露筋现象,钢筋混凝土受力体系是一个互相维系共同受力的体系,钢筋被混凝土包围,从而减少钢筋氧化、锈蚀;混凝土内的钢筋骨架增强混凝土成型、联结、抗拉、抗压、抗剪及延展性。钢筋的露出不仅影响外观质量,还会影响建筑主体的受力能力,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所以在施工中必须控制保护层厚度。严格审核钢筋下料、加工制作过程,过长的横纵向钢筋和过大的箍筋都会影响保护层厚度的留设。钢筋绑扎完毕将制作好的标准保护层垫块,摆放(固定)于钢筋外围,间距最好在60~80 cm之间。
3.2 从混凝土浇筑阶段入手
混凝土浇筑是混凝土成型的重要一步,施工过程直接关系到将来混凝土成品的外观质量。浇筑是否规范、连续?振捣是够密实?都是此段施工环节的重要研究对象。
浇筑过程应遵循分层浇筑、分段进行,严格按规范在混凝土初凝时间内完成混凝土的分层接茬,振捣棒快插慢拔,不可漏振也不可过振。施工振捣过程中,切勿触碰钢筋及模板。
3.3 从混凝土养护入手
混凝土外观出现裂缝通常都是由于内部及外部无法同时胀缩所形成的,养护就是为了保护和维持混凝土表面湿润度,从而延缓表面硬化时间,促使内部及外部同时硬化。严格控制浇筑后的养护时间,设专职养护人员并准确记录养护。大体积混凝土还需在浇筑前设置测温线,分别埋置于混凝土内上部、中部、下部,严格监控混凝土内部温度,混凝土内部温度是混凝土内部是否成型及稳定的重要指标,在温度没有降至常规温度前不得停止测温及养护。
4 结论
通过对混凝土施工中易出现的对外观质量易产生影响的项目进行改进,改变了以往施工中操作及思想误区,以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攻克技术难题,达到预期效果,为以后的混凝土外观质量提升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GB50204-2002.
[2] 建筑施工手册[M].4版.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