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新课程改革中音乐教学模式的探索
作者:朱小苗
来源:《新课程·教师》2010年第03期
新课程突出了“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培养确立起来,新的教育应当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们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的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同样,音乐课程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人文课程,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的基本素质和一种反映。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音乐教学中尚未真正树立,传统教学忽视了音乐课程内在和本质的审美价值,过分注重音乐课程的道德知识技能,漠视了音乐教育在完善人格、美化人生、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等方面的独特作用。现如今,新课程倡导的是学生通过学习音乐,享受音乐所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在过去的音乐教学中,采用的基本上都是单向灌输式的模式,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音乐综合能力的提高,新课程标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倡导体验、模仿、探究、合作及综合的学习,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再以绝对权威出现,而是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主。由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改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开放、民主、公平的,与社会生活、社会发展、人生经历相结合的音乐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确立崭新的角色观、教材观、模式观,摆脱旧的教学模式,是实现新课改的一大问题。所谓教学模式,它是区别于常规教学方法的一种大方法,它是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进程、教学组织形式与整体系统的操作样式。音乐教学模式,除了一般教学模式与特点外,还应有特殊性,如音乐性、动态性、开放性、多样性等。因此,音乐教学中要做到四个度:(1)教学时间上有宽度,每一节课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要做到不少于三分之二。(2)教学活动上有广度,每一节课至少达到96%以上的学生参与到音乐学习中。(3)教学气氛上有浓度,教师主要活动是激情导趣,引导和带动每一个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4)教学内容有深度,强调音乐的情感性和情节性,促进情感的内化,引起学生共鸣。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作为音乐教师要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注重学生整体人格的发展,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构建以学习者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的新模式,提高教学中的学习效果,以解决教学中的个性问题、普遍性的个案问题。音乐教学领域包含“感受与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这四个部分内容,是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感受与鉴赏”既包含有“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表现的过程,又是音乐感受和培养展示创造力的过程。而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的提高,反过来又可以丰富音乐的表现,促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音乐创造力的发展;“音乐与相关文化”也只有在音乐鉴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中才能真正理解和体现。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紧紧围绕着音乐教学的四个领域,体现为“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等五个环节,与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形式相结合,重视情境创设,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教学模式是目前最为提倡的一种教学形式。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学生的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能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阳关三叠》音乐情景剧一课中:学生们纷纷将自己带来的酒杯、毛巾、塑料柳树条作为道具,创设场景,进入角色,扮演诗人、店小二、友人……随着《阳关三叠》歌曲的进行,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表演着剧中的情景。在亲身参与的活动中,建立起对亲人、他人的挚爱之情。在新课程理念下,音乐教师是连接学生与音乐之间的桥梁,教师的“功能”和“角色”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而音乐教学的过程是教与学的以音乐为媒体的交往和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点,丰富教学内容,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总之,在新时期、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教师应该随着新时期音乐教学模式的发展,不能仅仅满足于灵活性、创造性地参照和运用某些教学模式,而应该更多强调主动性地创造教学模式,这样才会使我们的教学方法无穷无尽,变化万千,才会达到理想的“无模式”教学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