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妖游戏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关于四湖流域水污染的现状与思考

关于四湖流域水污染的现状与思考

来源:易妖游戏网
关于四湖流域水污染的现状与思考

□贺崇文

在今年召开的市三届三次会议上,李和清等10名市提出了

《关于加强四湖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的议案》(以下简称《议案》)。《议 案》指出四湖流域的水污染状况日益严重,给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

大的影响,建议对四湖流域水污染尽快采取综合治理措施,确保水质有所好

转。最近,市常委会为了办理和审议好该《议案》,专门组织部分市

代表对四湖流域(主要是荆州市区域)水污染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调查结

果表明,此问题应引起各级的高度重视与思考。 一、四湖流域的基本概况

四湖流域地江中游荆江北岸、汉江及东荆河以南,为江汉平原心腹地

带。流域面积11547.5平方公里,包括荆州市荆州区大部(除弥市镇

外)、沙市区、荆州开发区、江陵县、监利县、洪湖市和石首市江北部分以及

荆门市沙洋县、掇刀区和潜江市的东荆河西岸部分。流域内荆州市区域国土面

积7974.3平方公里,占69.5%;耕地面积402.5万亩,人口3

98.19万人,共有78个乡(镇、办事处、农场),1655个行政村

(居委会)。

四湖流域水系以四湖总干渠以及西干渠、东干渠、田关河、螺山干渠和排

涝河为输水骨干,总干渠上承长湖来水,沿途接两岸洪涝渍水,后经洪湖调

蓄,或经高潭口、新滩口、螺山等闸站排入东荆河或长江。

四湖流域是湖北省重要农业商品基地,2005年粮食总产量294.5

占全

省15%左右,棉花总产占全省的20%以上,油料总产占全省15%左右,

成鱼总产占全省20%。

二、四湖流域(荆州市区域)水污染基本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水是生命之源,民生之本。近年来,荆州市各级对水污染问题十

分重

视,在加强水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招商引资上,注重

环保评审工作,有效地控制了新污染源的产生;在执行国家产业和法规

上,取缔了一批“十五小”企业,减少了污染源;在加强综合治理上,积极开

展环保专项整治活动,促使部分工业企业新上了污水处理设备;在综合考核体

系上,层层签订环保目标责任书,明确了水污染防治的任务,促进各级将

防治水污染工作纳入议事日程。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环境恶化的问 题。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荆州市区域内的水污染问题仍然比较严重,且

呈逐渐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区域内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生存环境,制约了全

市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工业污染令人堪忧。工业污染主要来源于造纸、印染等企业。荆州市

区域内目前还有67家重点工业污染企业,每年排出工业废水6000多万 吨。其中沙市区有工业污染企业31家,年排放工业废水近1000万吨,重

点污染且未达标排放的企业11家。这11家重点污染企业主要污染物是印染

废水、电镀废水,排污总量占沙市区工业污染排放量的65%以上,其排放的

废水都是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城市管网或厂外河、渠,最终汇集到豉湖渠。

加上荆州开发区工业企业每年向豉湖渠排放废水约259万吨,致使豉湖渠河

水呈暗红色,臭气薰天,基本丧失灌溉功能。荆州区的13家排污企业和7所

排污医院,致使庙湖、护城河水污染日趋严重。江陵县的7家造纸厂和监利县

的19家工业企业所产生的废水均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西干渠,已造成严重的

危害和后果,有的触目惊心。除西干渠和总干渠草死鱼绝外,还导致农作物死

苗减产和鱼池翻塘等连锁反应,引发了一些矛盾冲突和纠纷,影响了社会安 定。

二是城镇生活污染对环境影响逐渐加剧。荆州城区11.3万居民的

生活

污水都是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护城河。据统计,每天排入护城河的生活污水

达4万吨,每年仅生活污水排放量就高达1500万吨。加上荆州城区7所医

院和8家工业企业基本上都没有实现污水达标排放,造成了护城河的严重污

染。目前,护城河的部分段面,不仅河水浑浊发黑,漂浮物随处可见,而且气 味难闻,严重损害了荆州的旅游形象,破坏了周边群众的生活环境。同时,定

期外排的城市污水对长湖水质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沙市区每年大约有3

500万吨生活污水都是通过城市下水管网排入西干渠和豉湖渠。中心城区垃

圾都是直接填埋或者露天堆放,基本上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理。垃圾填埋场蚊蝇

飞舞,恶臭刺鼻,既给附近居民生活环境带来严重影响,也将造成严重的地下

水污染。江陵、监利、洪湖等城区及部分集镇的生活污水均未经任何处理分别

直接排入西干渠、总干渠和洪湖,也对水体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三是农业面源污染对水质的破坏日益明显。四湖流域是江汉平原主要的

粮、棉、油产区。大量的农药、化肥流失也对水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20

04年全流域共施用化肥34.36万吨(折纯量),农药14978吨。平

均每亩耕地施肥56.4公斤,施用农药2.8公斤。农业养殖带来的污染是

除农药、化肥污染外的另一种不容忽视的农业污染源,它同样具有污染面广的

特点。根据测算,四湖流域每年的牲畜粪便产量为563万吨,直接造成水污

染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有16家。

据初步估算,仅以上三大污染源入湖入河COD总量201060吨/

年,氨氮总量17551.9吨/年。流域纳污负荷量大大超过了其环境承载

力,造成严重污染。近几年的监测结果表明,四湖流域(荆州市区域)地表水

体水质均不能完全满足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其中四湖总干渠和西干渠局部水

域污染严重。四湖总干渠习家口至洪湖市瞿家湾段水质为Ⅲ—Ⅴ类,局部

水域

为劣Ⅴ类;西干渠荆州城区段水质为劣Ⅴ类;豉湖渠荆州段水质为劣Ⅴ类。 四湖流域两大湖泊(洪湖、长湖)水质恶化、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体微生

物单一化,以蓝、绿藻类为主,水生昆虫、鱼类及软体动物的数量大大减

水生禽鸟数量锐减,特别是稀有物种如天鹅、白琵鹭等基本绝迹。由于围湖网

箱养殖、人工投饵(肥),致使水体透明度下降,底层植被死亡。加上人为捕

草,湖面近70%的植被遭到破坏,水体自净能力几近丧失。这种缺乏科学规

划与管理,单纯追求养殖经济效益的结果,造成了严重的湖泊生态灾难。长湖

(荆州水域)水质为Ⅳ—Ⅴ类,洪湖水质为Ⅲ—Ⅴ类。

除此之外,荆州城区的荆沙河、护城河、便河、太湖港渠污染程度也比较

严重。2001年至2005年,荆沙河、护城河监测断面水质五年全部为劣

Ⅴ类水质,受到重度污染;便河近四年也受到重度污染;太湖港渠的东关桥断

面水质属轻度污染。

综上所述,由于四湖流域的水污染问题比较严重,既给排污企业周边的农

业生产和养殖业及环境保护造成严重的危害,也给四湖总干渠两岸以及监利、

洪湖等下游群众的生产、生活与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尽快解决四湖流

域水污染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

三、四湖流域(荆州市区域)产生水污染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造成四湖流域水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其主要原因大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部分企业的环保意识十分薄弱,只追求经济利润,而忽视了“环境

效应”。据调查,全市90%的污染企业是在2002年以前兴建的,大部分

企业和项目未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及“三同时”(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

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制度。2003年以后新建的中小企业和项目,也

存在着“先搭车、后补票”的现象。有的企业虽然办理了环境影响评价,但未

通过“三同时”验收。由于治理成本高(如生产一吨纸排出的废水,治理

成本

高达100元),全市工业企业大部分没有建立污水处理设备,原来一些老企

业的污水处理设备在企业改制后有的拆除,有的没有运行。工业废水基本上没

有达标排放,很多工业废水都是直接排入河、渠中。部分企业根本没有“谁污

染、谁治理”的意识。

(二)城市管网设施不配套,尚未建立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系统。荆州古城

历史上一直沿用古城墙下六个排水口,将整个城区的雨水和生活、工业用水排

入护城河。现有的管网设施也难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雨水、污水无法分

流。目前,荆州市仅有沙市区和洪湖市建起了两个生活污水处理厂,但都没有

正常运行。荆州区、江陵县、监利县都没有建立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城市生

活污水的直接排放,给环境造成恶劣影响。

(三)管理机制与配套措施不完善,执法不严、执法困难现象依然存在。

环境保护普遍存在着管理机制及其配套措施不完善的弊端,相关部门的环保职

能没有充分履行。专项整治尚能“齐抓”,整治过后却未“共管”,长年累月

是环保部门在唱“独角戏”。而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因执法手段有限,对环境违

法行为只能行使环保处罚权,不能行使行政处罚权。只处理事,不处理人,对

企业缺乏强制约束力。同时,多数污染企业没有建立污染在线监测系统,或者

在线监测系统不归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导致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对企业监控

不力。这样,就为少数企业间歇运行污水处理设施和暗中偷排污水提供可乘之

机。此外,由于历史的原因,虽然部分改制企业污染大、效益低,已不适合继

续生产,但为了安置职工、维护稳定,部门只能默认让其维持生存,因而

导致执法困难。同时,在农业环保执法方面,也显得十分乏力。除了对一些禁

止使用的高残留剧毒农药监控打击不力外,还忽视了对农村人畜粪便和生活垃

圾的综合利用和处理,致使农村的环保工作处于无人监管的状况。

(四)防治水污染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一是地方财政困难,各级无

能力拿出大量的资金用于城市地下管网基础设施建设和兴建大型的生活污水处

理厂。即使建起了污水处理厂,也无力维持正常运转,致使我市水污染问题一

直难以得到根本解决。二是污染治理基金薄弱,真正用于综合治污的投入太

少。环保部门普遍存在收费养人的现象。三是部分企业规模较小,经济效益不

高,仅能维持基本的生存,根本拿不出资金用于环保设施建设。

(五)湖泊面积减少和水体不畅降低了水体自净能力。四湖流域原有大中

型湖泊128个,面积达2680平方公里,因围湖造田,现只存有38个,

面积为733平方公里,致使水环境容量减小,水体自净能力明显降低。而且

河渠淤塞,排灌泵站年久失修、启闭失灵,水体不畅,使局部污染日积月累,

雪上加霜。再加上目前缺乏先进的、低成本的有效治污技术和方法,就更使得

防治水污染工作“力不从心”。

四、对加大四湖流域(荆州市区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力度的思考 四湖流域(荆州市区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是一项全流域的、跨市县区、跨

部门的综合性工程,是四湖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该地区经济社

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管理,科学制定综合治理规

划与措施,加大综合执法和综合治理力度,拓宽投资渠道,加强排污基础设施

建设和综合处理设施建设,努力实现“一控双达标”的目标要求。

(一)要进一步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要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加强对环

境保和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强对全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

和企业负责人环保法律知识教育和普及,努力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要充分

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对造成污染的企业和单位进行曝光;要适当宣传水污染

造成的严重后果与典型案件;大力宣传综合治污的好经验与好典型。要运用正

反两方面的典型,教育和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以及全体公民充分认

识当前水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不断增强治理水污染的紧迫感、责任感

和危机感。

(二)要加强组织领导和水污染治理目标责任制。市和有关部门要把

四湖流域(荆州市区域)水污染综合治理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列入重要议事日

程。建议成立荆州市水污染综合治理领导小组,不断完善“领导、部门负

责、社会参与、目标明确、责任落实、奖惩分明”的工作机制。各级必须

签订水污染综合治理工作责任书,将综合治理工作进展情况纳入各级任期

目标责任制,明确职责,实行奖惩。对不达标的单位和企业以及综合治理不力

的,要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并严格追究各级各部门负责人的责任。 (三)要科学制定综合治理水污染的规划与措施。全市各级和有关部

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及水污染综合整治的原则,认真制定本区域内的

水污染综合治理规划,并组织专家进行科学论证。保证水污染综合治理规划与

流域内水资源保护、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正确处理

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短期政绩与长远功绩、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市及有关部门要积极争取省里的重

视与支持,主动与荆门市、潜江市搞好协调配合,整体联动。各级和有关

部门以及企业要按照四湖流域综合治理总体规划,制定出本区域、本部门和本

单位的具体实施计划,精心组织,各司其职,分步实施。

(四)要加大环保执法监管和综合治理水污染的力度。各级要按照

“强化措施,减少污染”的要求,对现有的污染企业进行逐一摸底排查,统一

分类登记汇总,制定出详细的整改计划,并列出污染企业治理的时间表。要认

真实施专项治理工程,限期关停“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要加大环保执

法和对企业的监管力度,对规模以上企业实行排污许可制度,严禁未达标排

放,坚决依法惩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要认真落实国家产业,重视和

加强

对新上项目的环保评审,严格落实“三同时”制度,杜绝新污染源的产生。要

充分学习借鉴国内外综合治理水污染的先进经验,加快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大力引进推广运用先进成熟的新技术和新工艺,提高综合经济效益。同时,要

积极实施退田还湖工程,整治河道,增加水域面积,加大流域内水体与长江的

置换频率,提高水体自净能力。要科学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倡科学种

田,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禁国家淘汰

的、严重污染环境、高残留的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

术,减少化肥用量;大力推广集约化、产业化、规模化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

加强对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排泄物的综合处理和利用,积极发展沼气利用等综

合技术,使畜禽养殖污染物变废为宝,努力改善农村的水体环境和生态环境。

(五)要努力拓宽综合治污的投资渠道。各级要抓住国家和省高度重

视四湖流域综合治理工作的有利机遇,充分利用多元投融资方式,加大对水污

染治理的投入。一是要发挥、水利、卫生、农业、国土、城建、林业、

血防等主管部门的优势,积极向国家和省里争取项目和投资,争取专项支农资

金,加快农村“一建三改”步伐;二是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大力开展水污染

治理项目的招商引资,积极争取利用国内优惠贷款和国外资金,尽快建设和完

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三是要采取集资、入股和合作方式,鼓励民间资本参

与水污染的治理,实行风险同担、利益共享;四是要建立水污染治理专项基 金,加强对城市地下管网设施建设以及农村排灌设施的改造、维护和更新,确

保全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扎实有效进行。 (作者系荆州市常委会副主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