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衔接专题训练
(一)看陈述对象(主语、话题、叙述角度)是否一致
例1.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
。
A. 但终于他的父亲带走了他。 B. 但终于让父亲把他带走了。
C. 但他的父亲终于把他带走了。D. 但他的父亲终于带走了他。
【解析】从叙述的是角度看,本题叙述的对象是“他”,插入句也应是同一对象,这样全句才能保持统一。再者,从施动和受动的角度看,插入句应为被动句,符合这两个要求的只有A项,显然,解答这个题目应从话题是否统一,对象是否一致着手。
例2.沙暴像魔鬼,它无情地摧毁前进道路上的所有东西;但它又是一个独具匠心的“雕塑家”, ,令人惊叹不已。
A、一些岩石和地面常被沙暴雕琢成各种各样的“艺术”形态。
B、各种各样“艺术”形态的岩石和地面是被沙暴雕琢成。
C、常把一些岩石和地面雕琢成各种各样的“艺术”形态。
D、常把一些岩石和地面雕琢成各种各样的“艺术”形态的是沙暴。
【解析】以上选项只有C句的主语“沙暴”与语段前句的陈述对象相同,因此填入C句后可使语段连贯,中心集中。
(二)看前后是否照应
例3.有的知识只须浅尝,有的知识只须粗知。只有少数专门知识需要深入钻研,仔细揣摩。所以, ,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
A、有的书只须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必须咀嚼揣摩。
B、有的书必须咀嚼揣摩,有的书只须读其中一部分。
C、有的书只须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
D、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有的书需要钻研、咀嚼。
【解析】语句要前后照应,上递下接。这段话前两句分别讲了对待不同知识的两种态度,后两句应与这两种态度相照应。所以,横线上填的应对应第一句,比较分析选项可知应选C。
(三)看句式是否整齐
例4.少男少女们从我的身边走过。飘动的黑发,_________,仿佛整个世界都洋溢着他们
的歌声和笑语……
A.清澈的眼神,鹿一般轻盈的脚步,腮边的红晕像两朵花
B.鹿一般轻盈的脚步,眼神的清澈,花一般清新的红晕
C.清澈的眼神,花一般清新的红晕,鹿一般轻盈的脚步
D.花一般清新的红晕,鹿一般轻盈的脚步,清澈的眼神
【解析】要注意前后语言表达的特点,尽量在句式上保持整齐和谐,以使语句更加连贯紧凑。“飘动的黑发”是偏正短语,观察选项可知紧跟其后的应是偏正短语“眼神的清澈”,这样排除了B、D。前面的句式一致,后面的句式也应一致,这样就知道应选C。
例5.学习知识要一点一滴,善于积累,_________,平凡的努力虽不惊人,却能攀登万仞高峰。
A、 细小的石子虽不现眼,却能铺千里路。
B、 能铺出千里路的是细小的不现眼的石子。
C、 不现眼的细小的石子,却能铺出千里路。
D、 千里路的铺成,是有了细小的不现眼的石子。
【解析】该语段横线后的句式为“虽……却……”的转折形式,选项只有A句与此句句
式一致,填入后能使句式整齐,文意通畅。
(四)看语意是否连贯
例6. 电磁波辐射的最大危害在于这种时时刻刻围绕我们的杀手是无形的。__________。大量存在的是,日常工作、生活中普通电器带来的低强度电磁波辐射,这种辐射污染不像农药中毒、噪音污染那样立竿见影,而是在不知不觉中缓慢地损害着人体。
A.一般说来,过量的超强度的电磁波强辐射对人体造成急性损害的情况并不多
B. 既然如此,过量的超强度的电磁波强辐射对人体造成急性损害的情况并不多
C. 一般说来,过量的超强度的电磁波强辐射对人体造成急性损害的情况并不少
D. 既然如此,过量的超强度的电磁波强辐射对人体造成急性损害的情况并不少
【解析】上下句语意要保持连贯性。首句说的是电磁波辐射是无形的,而后一句说的是过量的电磁波强辐射,前后并无承接关系,用“既然如此”显然不衔接。这样排除了B、D,再根据后边说的低强度电磁波辐射大量存在,可知应选A才能保持前后语意连贯衔接。
(五)看逻辑是否合理
例7.在海南岛,我登上了高高的尖峰阁。瞧那辽阔、深邃汪洋似的的林海, ,横亘在眼前,那情调是多么粗犷。
A、每一棵树木都挺拔昂扬,一个劲地拼命向上长,闪烁着生命的光芒
B、莽莽苍苍,层层叠叠,涌着无垠的绿涛
C、浓绿的松柏,淡绿的杨柳,大叶的杨树,小叶的槐树,成行成列
D、横如帐幔的林墙,邃如深渊的林窟,密如桩柱的林干
【解析】语段有时在内容上还要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即逻辑思维上应合理。语段写的是登上峰顶所见之景,放眼望去看到的是辽阔、深邃的林海,这样的景色是面上的景色,而不应是点上的,所以不能细写某一棵树、某一种树或某一部分情状。答案应选B。
例8.崇山峻岭,比起人来,总是高大、雄伟的——人站在它面前,不过是芝麻儿。但人总是踩山于脚下,哪怕它是万山之王——珠穆朗玛峰。人,为攀登而欣喜;__________
A、山,却缄默不语——它用自己的筋骨,证明着自己的伟大。
B、山,却冥然不觉——它没有灵性的高大,不过是一堆土石。
C、山,却欣喜万分——它以为人的攀登作出贡献而自豪。
D、山,却毫不在意——它相信人永远不会征服自己的。
【解析】这是一个包含对比关系的文段,即以山形与人的精神作对比。只有B项符合文意。这类题的特点是:句子间包含因果、条件、递进、对比等逻辑关系。对于含有这些逻辑关系的文段,要辨明其逻辑关系,把握文段中心,根据已知项的特点,去推断衔接句。
(六)看语境是否一致
例9. 。崖壁下有几处坟地,坟前立着石碑,许多已经破碎,字迹模糊;枯水季节,伏在江里的石头有的已经露出水面,周围一片寂静。
A、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一道五彩的屏障。
B、没有太阳,天气相当的冷,藤萝叶子多已萎落,显得这一带崖壁十分瘦削。
C、在夕阳的照射下,枯草和落叶闪着不定的光,崖壁像一道巨大的屏障,矗立在江对岸。
D、一行白帆闪着透明的羽翼,从下游上来;山门半掩,一道阳光射在对岸的峭壁上。
【解析】题中“坟地”“残碑”“枯水”,渲染的是一种凄凉的气氛。A项“五彩”“夕阳”“烘炙”渲染的是一种热烈的氛围;D项“透明”格调清新,也与原文不谐,故A、D项要排除。C项虽也有“枯草”“落叶”之凄凉感,但既然“崖壁在江对岸”,那“字迹模糊”就显得不合清理了,不能做答案。只有B项,“冷”“萎落”“瘦削‘含凄凉感,与原文气氛一致,为正确答案。
(七) 看“句式关联”
例10.命运,其实是最公平的,它遵循一条鲜为人知的补偿法则,它青睐不断拼搏的强者, ,收获也最多。
A、强者在生活中失去太多 B、强者尽管在生活中失去太多
C、虽然生活让强者失去太多 D、让生活中失去太多的强者
【解析】原文中前两个分句的主语都是“命运”,最后一个分句的主语是“强者”,之间最好用一个兼语句,使前后两个句子关联起来,答案应为D
(八)看“音韵和谐”
例11.(1)有一次,听到了山林里的猿啼。那声音,忽远忽近,或呼或和,飞动如闪电,高亢如天风, ,比人类伟大天才谱出的乐章更为神妙动听。
(2)北平郊外, ,和时时吹来的几阵雪样的西北风,所给予人的印象,实在是深刻、伟大、神秘到了不可以语言来形容。
①激越如奔泉,飘逸如闲云②飘逸如闲云,激越如奔泉③西山隐隐的不少白峰头,以及无数枯树林,一片大雪地④一片大雪地,无数枯树林,以及西山隐隐的不少白峰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简析:“飞动如闪电”,以视觉形象沟通听觉形象;“高亢如天风”,从听觉角度写声调高。“飘逸如闲云”、“激越如奔泉”分别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跟前两句交叉衔接。“一片大雪地,无数枯树林”,承前面短句“北平郊外”,形成“短短——长长”的节奏,亦与下文的节奏相应,答案应为D)
二、练习题
1. 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
小明爬到床底下,偷偷躲了起来,______,被从床下拽出来,送到幼儿园。
A.妈妈找了好久,最后才发现了他
B.但后来还是让妈妈给找到了
C.使妈妈找了好久,终于把他找到
D.但妈妈毕竟发现了他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叙述角度。文段是以“小明”为主语进行叙述的,因而衔接句的叙述角度就必须也以“小明”为主语,据此就可以排除A、D两项。“小明”是“拽”“送”两个动作的接受者,从句式角度看应该是用被动句,据此可以排除C项而选择B项。这类衔接题的特点是:文段的陈述对象是固定明确的,解这类题,必须紧紧围绕叙述对象,把握文段的叙述角度,并据此选取合理的表达句式。
2.填到横线上的文句恰当的一项是
不过仍旧回到“风景”吧:在这里,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再者,_________
A.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是不值得怀念的啊!
B.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难道是不值得怀念的吗?
C.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么又有什么值得怀念的?
D.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根本就不值得怀念!
【解析】文段所提供的前一个句式是假设语气的反问句,后面还有一个提示性词语“再者”。由此可以推断,衔接句应是类似的句式,根据句式对应的原则就可以排除非反问句式项A、D。B、C两项比较,从句子结构和语气两方面考虑,B项与前一个句子缺少相似性,而C项则极其相似,所以选C项。这类题的特点是:文段中包含有某种句式,要求衔接相同或相似的句式。解这类题,要注意句子与句子间的对应关系,由已知推未知,选取符合文意的衔接句。
3.与下面句子衔接合理的一项式
门前是一条河_______
A.河边是一片很大的打谷场。三面都是高大的柳树,山门里是一个穿堂,迎门供奉着弥勒。
B.山门里有一个穿堂,弥勒佛供在迎面。三面都栽着高大的柳树,河边是一个很大的打谷场。
C.打谷场很大,就在河边。高大的柳树栽在三面,穿堂对着山门。迎门供奉着弥勒佛。
D.一片很大的打谷场在河边。山门里是一个穿堂。迎门供奉着弥勒佛。三面都栽着高大的柳树。
【解析】这是一段以空间为序组织起来的文字,介绍河边的景物。根据空间转移的连贯性,B项叙述紊乱;C项叙述角度与前句不符,D项的第一句叙述角度与前句不符,且后面的句序显得混乱。只有A项,从内容的连贯、叙述的角度和句式等方面都协调一致,
符合文意。这类题的特点是:文段以时间或空间的顺序展开叙述,前后有一定的时空联系。解题时只要抓住这种联系就可以选出合理的项。
4.能与下面文段相衔接的句子是
对爱好文科的学生,加强文科辅导是必要的,但是否可以忽视理科的学习呢?还要不要他们学好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呢?______
A.从长远的观点看,我们认为这样做很不恰当。
B.如果我们缺乏战略眼光,在实际工作中就可能作出错误的回答。
C.为了使学生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我们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D.只要认真想一想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就会说:不可以。
【解析】 从给定的文句中不难看出有两个不同的问题,前一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否定的,后一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注意到这两点,选择衔接的答案就是应能够同时回答这两个问题的一项。再看给定的选择,A、D两项是完全否定的,C项则完全肯定,它们都不能照应前面的内容,当然应当排除掉因此,只有B项才是正确的答案。可见,要做到句子的连贯,就不能不重视前后照应。
5.填入文中横线上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科学技术事业的繁荣固然离不开科学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但从根本上说,它是一定经济社会关系的产物,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以它的经济、文化、教育水平为基础的,
没有坚实的经济力量和高度的文化教育水平,就不会有科学技术的繁荣。反过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以巨大的力量推动着经济社会的进步。离开科学技术的推动,经济社会就会萎缩,社会发展就会缓慢,在这里,________
A.我们看到了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努力与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辩证关系。
B.我们看到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C.我们看到了科学技术事业繁荣与文化教育水平的辩证关系。
D.我们看到了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与经济力量、文化教育水平的辩证关系。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总结句,要求衔接句能概括全段内容。从四个选项看,A、B两项没有抓住中心,C句则概括不完整,缺少“经济力量”因素,D句概括得最完整,为正确答案。这类题的特点是:填入句设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处,从内容上看,往往具有总领下文或总结上文的作用。对这样的题,主要是通过分析内容,弄清衔接句与文段的关系。另外要注意,无论是总领句还是总结句,都必须覆盖全部内容,紧扣文段中心。
7.填到横线上的句子,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
可是,一向并不太引人注目的一个剧团,却在这个时候闯到北京来,____
A.把首都闷热的空气,搀进一股清新的气流。
B.把一股清新的气流,掺进首都闷热的空气里。
C.首都闷热的空气,被搀进一股清新的气流。
D.一股清新的气流,被掺进首都闷热的空气里。
7.B(解析:A项有语病,B项主语“剧团”与前文保持一致。C、D两项的主语分别为“空气”、“气流”,与上文不一致。)
8.填入横线上恰当的句子是( )
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________。
A.等着父亲从锅里给我们夹豆腐
B.等着豆腐被父亲从锅里夹给我们
C.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D.等着热气里豆腐从父亲的筷子上掉下来
8.C(解析:材料出现了两个相似的短语“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同为动宾结构,宾语为一具体事物(锅、热气),衔接句也应符合这一特点。据此判断,可以排除A、B、D三项而选C项)
9.填入横线上的句子恰当的一项是( )
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______;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
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
A.厚厚的云在我们顶上罩着
B.层层的云在我们顶上浮着
C.薄薄的云在我们顶上压着
D.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
9.D(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环境氛围。文段描绘的是“秋季”“薄阴”天气的特定情境,因此,衔接句也必须与文段的环境氛围相协调。从选项看,A句的“厚厚的”“罩着”,B句的“厚厚的”,C句的“压着”,都不符合文段的氛围,只有D项写出了云的“微微”“流着”的特点,与后面关于草丛的描写的意境协调一致,所以选D项。)
10.填到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山上有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______。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
A.树是美丽的,花的美丽更超过树
B.树美花也美
C.花是美丽的,树的美丽也不逊于花
D.花美树也美
10.C(解析:这是一个包含对比关系的文段,即以树与花作对比,重在说明树的美,只有C项符合文意。)
11.填入横线上恰当的文句是( )
我们又乘胜追击敌人,在河下游又缴获了两只船,渡得更快了。________,到达了指定地点。
A.直到第二天下午,全团才完全渡过河
B.直到第二天下午,全团才能完全渡过河
C.到第二天下午,全团都渡过了河
D.到第二天下午,全团就能渡过河
11.C(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因果关系,从文段看,由于“又缴获了两只船,渡得更快了”,要求衔接句表达出相应的结果,从四个选项看,A、B两项表达的是“慢”,与文意不符。D项虽然表达的是“快”,但只是一种估计情况,只有C项表达的是一种事实性结果,所以选C项。)
12.填到横线上的问话得当的一句是( )
____________不利于他人的话不说,不利于他人的事不做;要平等待人,不高傲自大,
不盛气凌人;对人要有礼貌,说话不粗鲁,不带脏字,等等。
A.一个人能同他人相处得好吗?
B.一个人应该怎样同他人相处呢?
C.一个人怎样才能成为他人的好朋友呢?
D.一个人能否跟他人搞好关系呢?
12.B(解析:问答式文段要求问句、答句要一致,要求问什么答什么,从下文内容看,都是谈怎样同他人相处的,只有B项符合文意。)
1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西安是一块宝地。在这里,中国古代文化仿佛阳光空气一般,弥漫城中。唐代著名诗人的那些名篇名句,很多都与西安有关联。谁走过丈八沟、乐游原这样的地方不会立即联想到杜甫、李商隐的名篇呢?谁看到灞桥、渭水等等的名字不会立刻神往盛唐呢?_________
A.这里到处是梦,神奇的梦;这里到处是诗,美妙的诗;这里是一个诗和梦的世界。
B.这里是一个梦和诗的世界,这里到处是梦,神奇的梦;这里到处是诗,美妙的诗。
C.这里到处是诗,美妙的诗;这里到处是梦,神奇的梦;这里是一个诗和梦的世界。
D.这里是一个诗和梦的世界,这里到处是诗,美妙的诗;这里到处是梦,神奇的梦。
13.C(解析:先承上分述,再总括,“诗和梦”前后呼应。)
14.将下列四句话填在下面的横线上,正确的顺序应为
①就像勇敢的战士一样 ②不顾一天行军的疲劳 ③马上扔下背包 ④听到大雨即将来临的广播
某校师生野营训练来到村里, ,和村民一道投入抢收战斗。
答案:④③②①
15.请重新给下列几个排序。
①大海里,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
②一片片坐着、卧着、走着的人影,看得清清楚楚了。
③沙滩上,也突然明亮起来。
④它像一面光辉四射的银盘似的,从那平静的大海里涌了出来。
⑤这是一轮灿烂的满月。
答案:⑤④①③②
二、仿句的几种题型。
1.嵌入式:所写句子夹在已供材料的中间,一般限定了句子表达的思维空间,要求与前后语句搭配得当,句式或前或后要相同。 如: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她五十诞辰。五十年像一条长河,有急流也有缓流;五十年像一幅画,有冷色也有暖色;五十年像一首乐曲,有低音也有高音;五十年像一部史诗,有痛苦也有欢乐。长河永远奔流,画卷刚刚展开,乐曲渐趋高潮,史诗还在续写。
对应练习:根据下段文章意思,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句子,使读起来和谐。
母亲是伟大美丽的,有一片云彩,那是母亲的头发;有一汪湖泊,那是母亲的眸子;有一抹红霞,那是母亲脸颊上淡淡的血色;有一片开花的原野,那是母亲微笑的脸庞。
2.命题式:设定一个语言材料,再另外命题确定内容。这类题目没有前后文,不需要考虑意义内容上的前后关联,只考虑句子本身的句式和意义关系。如:下列一个句子写到“虚伪”。直接表述,言简意赅,请在“友谊”“勇敢”“信任”中任选一个词,仿写一句话。
虚伪和欺诈产生罪恶。([美]爱迪生)勇敢和爱心产生英雄。
对应练习:请用一个话题,比如“时间”“金钱”“朋友”等等,依照下面的句子,写一段话。
人的精神空间是有限的,善念多了,恶念少了;信念多了,消磨少了;追求多了,无聊少了。
3.续写式:根据例句的内容和句式,续写一个或多个句子。如:在画线部分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
①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
乐观者说,希望是启明星,即使摘不到,也能告诉人们曙光就在前头。
②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
悲观者说,风是浪的帮凶,能把你埋葬在大海深处。
4.开放式:一是不提供语言材料,只有内容或形式的要求;或提供语言材料,但所写内容自定。如:模仿下面句子的格式,另写一个句子。
遗忘是心的缝隙,漏掉了多少珍贵的昨天?(比喻+疑问)
答:文化是民族的粘合剂,拼合了多少哀怨的创伤?
对应练习:仿照下面的例句,再写一个比喻句。
例句:眼睛像一片安详的福地,蓄满一泓无底的宁静。不艳、不俗;无喜、无悲
二、仿句的几个注意点。
1、话题。首先,仿句在话题上要与例句一致,做到材料紧扣观点,事例典型合理。如:仿照下列划线部分的句子,另写两个句子,使前后意思衔接一致。在充满爱的社会里,人人都呼唤爱心,爱心是一片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加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例题划线句的前提句是\"在充满爱的社会里,人人都呼唤爱心\",显然话题应是\"爱心\"。
2、句式。仿句句式要与例句相同。句式包括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主动句、被动句、长句、短句、散句、单句、复句等。从上例来看,例句的句式为使动句,且由两个分句构成,前一分句为比喻性判断句,后一分句为使动式兼语句。
3、修辞。仔细研读例句所用修辞,仿句应使用与例句同样的修辞方法。如比喻、排比、对比、比拟、反复、设问、反问、引用等。上例的前一分句用的是比喻修辞格,那么仿句也须用比喻手法。
4、结构。仿句的句子成分组合方式、修饰的构成方式均应与例句相同。从例句来看,前一分句的成分组合方式为“主+是+宾”,宾语为双的偏正短语,前一为数量词,后一为季节性名词;后一分句的成分组合方式为“使+(兼语成分)的人+谓动+宾语”,兼语部分为偏正短语“……的人”,宾语部分也是名词性的偏正短语。因此,仿句的结构均应与例句相一致。
5、衔接。所造仿句在语境上、语意上、用词搭配上均应做到与例句连贯自然,相互照应,衔接一体。例句所述“爱的社会”、“呼唤爱心”、“冬日阳光”,“使……的人……”均为必仿语境和语意,在用词上,也须按照例句的“爱心是……的……,使……的人……”格式。
6、表达。仿句应做到语言通顺、用词得当、简洁明确。不能出现类似“爱心是一块温柔的暖风”、“使傲然挺立的人感受到家的温暖”的说法。
7、手法。在表现手法上,仿句应运用与例句相同的方法,如象征、比较、抑扬等。例句的后一句“‘使贫病交加'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中便包含了隐性的先抑后扬的手法,这也是要注意的。
8、逻辑。仿句在内容上应做到合乎事理、合乎逻辑,如“阳光”使人“感到”“温暖”,“光明”使人“看到”“希望”’,“暖风”使人“觉得”“舒适”,“绿荫”使人“得到”“休憩”。
9、情感。在情感的表露或抒发方面,仿句也应与例句的方式相吻合。例句采用了赞美的口吻,仿句也要用赞美的语气。如果例句的情感表达很含蓄,仿句也就不能太直白;如果例句中包含了讽刺的情调,那么仿句也应该来点讽刺;而例句若是平实的叙述,仿句也就要采用平实的陈述方式……
10、色彩。仿句还应注意在语体色彩和感情色彩上与例句保持一致。如例句中的“冬日”、“感到”均是书面语言,“温暖”属褒义词,仿句就该配以“春日”、“看到”、“希望”等与之色彩相吻合的词,而不要使用“春儿个”、“望见到”、“末路”一类的词。
另外,题干中如有字数要求,则仿句还应注意全句、各分句及各结构成分的字数,均应与例句字数相当。同时,书写方面,还应做到认真工整,无错别字。遵循上述几个注意点,可仿例造句如下: 爱心是一缕春日的暖风,使濒临绝望的人看到人生的希望。 爱心是一片夏日的绿荫,使疲惫不堪的人得到旅途的休憩。
练习题
仿照所给例句补写句子,要求内容相关、句式相同。
1.青春是什么?青春是一座高耸的山,是一座看不见路径的山。每个少男少女都是登山队员,怀揣着征服者的梦想。
青春是什么?青春 , , 参:青春是一片浩瀚的海,是一片不见边际的海。每个少男少女都是航海健儿,带着搏击风浪的激情。 2.什么是幸福?幸福是在草地上无拘无束地玩耍;幸福是在阳光下不紧不慢地散步;幸福是 ,幸福是 。 参:幸福是在大树下轻轻地摇着蒲扇乘凉;幸福是看着金黄的稻谷点头微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