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百日誓师教师代表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
近日读了《刘可钦与主体教育》一书,我受到了启发。我认为最本质的问题还是师德。对教师来说,热爱不热爱教育事业,爱不爱自己的学生,是首要的、核心的。刘可钦不仅具有优秀教师的高尚品格,而且对工作充满了热情,她热爱她的事业,爱她的学生。她觉得这样就是她人生的幸福境界。
在这本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不可重复的,无法替代的个体,这种差异和独特是每个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天生我才必有用”。让每个学生感到他在这个班里同样是重要的,让我们的视野中没有教育的盲区,把博大的师爱遍撒每一个孩子。”
这段话对我的受益匪浅。在课堂上,我过多的关注优秀的学生,几乎没有聆听中下孩子的想法,没让每个孩子都说出自己的想法。
在课堂上可以看出,教师对每个学生充满着爱心和信心,学生们则不仅积极主动地参与,生动活泼地学习,而且和教师配合默契,表现出对教师充满着敬爱的感情。教学达到这种程度,可以说到了较高的教育境界。这不是一名简单的教学能手所能达到的。我们的身边就有许多教学能手,他们能把书本知识很好地传授给学生,能使学生考出好成绩,考上好学校,但并非就是最优秀的教师,至少在我的眼里是这样。刘老师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不仅课讲得好,而且给人一种高雅、亲和的感觉。
欲求教书好,先做读书人。作为教师,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才能以渊博的知识赢得学生的尊重。读书既可以拓展知识面,又可以改变我们单调的生活状态;既可以增长教师的职业智慧,又可以陶冶教师高尚情操。
老师们,你们想享受幸福吗?那么,就跟我来吧,与书共舞,体验教育幸福!老师们,让我们从读书开始,让你的八小时之外溢满书香,给自己充电,丰富自己的学识,锻炼自己的能力,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静品书香,为心灵寻一份踏实!捧着书,打开心。慢慢释放出自己,填满快乐的因素!愿我们“读永恒的书,做博雅的人”!
中考百日誓师教师代表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刚才与会的各位领导、老师都对教师读书、怎样读书、为什么读书作了很好的讲解、也谈了一些很超前的见解,让我受益匪浅,深受启发。古往今来,许多名人对读书都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和感悟。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高尔基也说过:“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书籍帮助许许多多的人获得了智慧,走向了成功。是书给了我们知识,给了我们乐趣、文雅和能力。
转眼间,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已有三个多年头了。在这三年的教学工作中,我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同时也对一些问题产生了困惑,也对教师读书作过一些反思。比如,已经读了十好几年的书,6岁开始读书,22岁教书,这还不算上幼儿园的时间,但为什么到现在还要读书?到底该读什么书?怎样读书?读书对自己的成长有用吗?读书能够对教师专业化成长期作用吗?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但随着读书活动尤其是教师读书活动开展的深入,我逐渐的找到了一些答案。在这里,在这个教师交流的大平台里,我仅就教师为什么读书谈一些自己的想法,不妥之处、不正确的地方,还请各位领导、老师们批评指正。
为什么教师现在也要读书?首先我想谈一个现实的问题——现在我们有些老师不愿意读书,有时候我也不愿意读书(就像我刚才讲的,读了这好多年的书,终于可以轻松一下了,为什么还要读书;当然在座的领导,还有一些老师们比我大的多,比我读的书更多,这里我只是提出一个问题而已)?那么为什么呢?是否因为教师的工作压力过大,没有时间读书?还是因为教师只希望做一个教书匠,而不愿读书?罗曼·罗兰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人们是在读书中发现自己,联想自己,检查自己,提升自己。”诚然,我们之所以要阅读,不仅仅是因为我们要感悟语言,还因为要感悟生活。让阅读成为伴随我们终生学习的生活习惯,让阅读成为我们人生旅途的精神大餐。苏霍姆林斯基也曾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疾呼:“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要把读书当作你的第一精神需求,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坐下来,深入地思考。”静下心来,我常会想,倘若我们这些离书最近的人都不读书了, 教育还会进一步发展吗?因此,我常常想:坚持读书应该成为教师最起码的职业底线。尤其是处在这样一个学习社会化的时代,只有读书,才能不断完善自己,提升人生品位,促进专业发展,超出“匠”的局限。 一、读书是教师成长的需要。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高品质的教育。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道理很简单,教师本身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自身的成长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习。而读书是最为重要的学习途径。读书不仅可以丰厚文化底蕴,使自己更具文化眼光,读书更为重要的价值在于使教师的内心变得开放,鲜活,细腻和温柔,使教师具有不断增长的分享的内在需要,从而克服对于教学的倦怠感,是教学永远充满活力和内在的感染力。同时读书的过程就是与世界进行交往的过程,是一个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它有利于提高人的精神品位,培养教师的读书人的气质。现在大多的教师的阅读量太少,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比如工作量太大,心理压力太大,没有时间也没有心境去阅读。但缺乏阅读习惯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这也可以说是我们的教育存在的一个缺憾:没有很好地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和品质。
二、读书是提高自我的需要。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而言(特别是对我这种非师范专业的教师来说),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愚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也成为了我在教学中最大的乐趣。
三、读书是推进课改的需要。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尖锐而有力的挑战。新课程不再像传统课程那样统一、机械、墨守成规,很少变通,而是具有许多不确定性:多元智力和多元价值取向,决定了教学目标和结果的不确定性;个别化教学决定了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综合性的加大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不确定;师生共同探讨新知决定了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师作为课程具有的自主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不确定性;„„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个娴熟而高超的教育教学设计者、决策者、支配者、智者、专业知识的发展者和创造者。尤其是那些无法预见的、实践性的、从未见过的教学情境,更需要教师具有临场多向想像、迅速选择、敢于决断、巧妙引导等各种创造能力。这些,如果不是一个学习型、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是绝难胜任的。实施新课程首先要转变观念,而转变观念的过程又是一个不断用新理念置换旧观念的痛苦的改造过程。实现这个痛苦的改造过程,唯有读书(读这句话,可以带有自嘲式的苦笑)。
那么,读什么呢?
首先,读一读中小学各种教科书。尽管教科书编得还不是很理想,但仍然是最适合中小学教师的读物。现在中小学的教科书上的内容对于许多教师并不陌生,但古人讲得好:“故书不厌百回读,要获新知读旧书”。林语堂先生就曾感慨:“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的味道来„„四十岁学《易》是一种味道,到五十岁看过更多地人世变故的时候,再去学《易》,又是一种味道。”系统阅读中小学教科书,有助于我们夯实知识基础,丰厚文化底蕴,也有助于我们更多地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后续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我们在自己所教授的课程之中经常提及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其次,多读一些翻译过来的书籍。翻译过来的书籍或多或少经过了选择,更由于西方发达国家(英、美、法、德等国)有较为健全的知识产权的保障制度,简单的抄袭和剪接不太有市场,这就保证出版物一定的原创性和水准。另外,这些书籍中所渗透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也是我们建立一个自由社会需要的。
再次,中小学教师可以多读一些滋养心灵、温暖生命的书。如席慕蓉、余光中的诗。张晓风、刘墉、林清玄的散文,王小波、周国平的随笔。我建议中小学教师阅读的视野要宽广一点。陆游说:“功夫在诗外”,这是高度凝炼和充满智慧的表达。有一些书能够让我们增加善念和怜悯心,扩大智慧和见识,远离鸡虫得失的无谓争斗,把目光投送到更远大的天地,关注更根本性的、深沉久远的事物。读文笔和情怀优美的书籍,可以净化心灵、温润生命,可以使我们用更积极、更乐观的心绪看待世界和人生。
最后,在中小学教师读什么的问题上,我主张多读一些优秀的教育报刊。因为优秀刊物上的文章比较精粹,也比较集中于大家所关注的问题,比较前沿和新锐。《人民教育》、《中国教师报》、《明日教育论坛》、《教育参考》、《中国教师》、《小学青年教师》、《教师博览》《优秀班主任》都是国内一流的教育类期刊。
现在,我们再来探讨一些怎么读得问题。在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上,我认为后者更为重要。只要是有价值的书籍,都是能给人以思想、睿智的。对今天的读书人来说,则应倡导创造性的阅读。爱默生说:“当心灵被劳动与创造所激励时,则无论阅读何书,每一页都会变得熠熠闪光,意蕴无穷,每一句话都意义倍增。„„我们觉得作者的见识有如天地一般宽广无边。”
我个人的经验是,不一定要读得很多,但一定要读得透,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应该反复读。就像西方虔诚的信徒用一生来读《圣经》那样,作为中小学教师也需要读几本常读常新的好书。“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在一次又一次的阅读中不断有新的发现。“发现”,就是一种难得的阅读体验,这既可从轻松阅读中“发现”愉悦、轻逸、趣味,令人捧腹,令人莞尔;也可从沉重阅读中“发现”生命内部的震撼,灵魂的激荡风暴。
宋代朱熹提倡:“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所谓“穷理”,就是作彻底的逻辑追问,就是追求理论的彻底性,就是努力求得思想的澄明,而不满足于一知半解。“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朱熹)“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纯不欲杂”„„这都是如何读书的经验之谈。
特岗三年来,一有空,我就会拿起教育教学专业书籍细细品读,尽情地享受读书的快乐。书成了我的知心朋友,也是书让我开阔了眼界,使我认清了当前的教育理念,从而找到更有效的教学方法。的确,读书对我的帮助很大。当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什么难题时,书总会使我茅塞顿开。例如:当我面对屡教不改的小学生不知采取什么有效的方法时,书告诉了我有效的方法是:教师要以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情感,以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对待学生,从他们身上众多缺点之中去发现微弱的优点,即所谓的“闪光点”,发挥教育机智,因势利导,把闪光点发扬光大,用他们自身的优点来克服缺点。这样,屡教不改的学生是可以改变过来的。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我的交流完了,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领导、老师多指教,多提宝贵意见。 谢谢!
中考百日誓师教师代表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是神圣的日子,今天是振奋人心的日子。今天我们隆重举行迎中考冲刺誓师大会。这是黎明的前奏,是出征的战鼓,是拼搏的号角,鲜红的终点在前方,真真切切。 同学们,岁月如梭,青春如歌,不知不觉,我们距离中考仅剩90天。90天,说短,则如白驹过隙,转眼即逝;说长,则还有777万秒,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九年寒窗,三年风雨,90天是新的起点,新的征程,在以后90天的日子里更需要我们去努力,去拼博,“不经一番寒彻苦,哪得梅花扑鼻香",没有汗水的挥洒,怎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没有勤劳的付出,哪能有实现梦想的甘甜?
现在,中考的号角已经吹响,命运的车轮又一次驶到了人生奋战的前线。为了心中的梦想,为了今年中考的辉煌,让我们携手并肩,向着心中的目标奋勇冲刺吧!
在离中考仅有90天的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送给同学们的第一句话是:请相信,90天的汗水很可能换来一生的幸福;但请记住,90天的安逸肯定会留下一辈子的遗憾。
回首过去,也许我们曾经迷惘,也许我们曾经彷徨,也许我们曾经疲惫,也许我们曾经后悔。是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安慰,父母的嘱托,自己的坚持让我们无怨无悔的走到今天。现在,在这节骨眼上,在这火烧眉毛的时刻,我们有退路吗?绝对没有,我们别无选择!我们有什么理由还等待呢?还犹豫呢?还在消磨时光呢?还在随波逐流呢?我们不能做逃避困难的懦夫!
“同窗同学焉能甘拜下风,同校同读岂能屈居人下”,这是我送给大家的第二句话。
紧张充实的初中生活即将结束,怎样画上一个的句号?该怎么办?机会在每个人面前都是平等的,关键是你抓不抓得住。这短短的90天里,有人把危机变成机会,有人把机会变成危机。学校领导、老师、父母、亲友都在看着我们呢!不能再等啦!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苦战90天,决胜六月中。亲爱的同学们!请唤醒你身上所有的潜能, 请凝聚你身上全部的力量,用拼搏换取成功, 凭奋斗铸就辉煌, 发起冲锋,全速起航!排除一切干扰,挑战一切困难!注重知识的整合与梳理,多一份理智补弱科,少一点空谈做实事。珍惜90天,拼搏90天,奋斗90天。把骄傲奉献给父母和师长,把捷报传给学校和四方。
90天太短,靠大家与时间赛跑,分秒必争;靠大家惜时如金,不浪费生命中的分分秒秒;靠大家脚踏实地,不错过冲剌中的点点滴滴。我们不能改变起点,难道我们不能赢在终点吗?命运之剑就握在你们自己手中,朋友们、同学们!行动起来吧!亮出你们必胜的宝剑,勇敢的去战斗吧!
我送给同学们的第三句话就是:“人生难得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一个字,“拼”!拼尽全力无怨无悔。我们要用自己的行动来诠释自己的人生。在我们眼中,永远不存在“失败”,我们展现的是不灭的活力,永恒的朝气。我们的格言是:青春永不言败!永不低头 !越战越勇!
我们九年级的全体老师一定会和同学们并肩作战。我们愿做大家冲剌路上的加油站,愿做大家中考信息的查询台,愿做大家的心理咨询师,愿为大家诊断学习中碰到的一切疑难杂症。愿为同学们保驾护航,愿为同学们摇旗呐喊。愿与同学们同甘共苦,愿与同学们风雨同舟。请相信,我们将是你们最坚实的后盾,希望90天后你们将会是我们最大的骄傲。
我坚信,平凡的生活定会在我们的手中编织出绚丽缤纷的图案,有限的人生定会在同学们的不懈追求中走向永恒。奋斗90天,让飞翔的梦在六月张开翅膀。奋斗90天,让雄心与智慧在六月闪光。
最后,祝各位领导和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祝全体同学学习进步,马到成功!
谢谢大家!
中考百日誓师教师代表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我们隆重集会,举行20xx高考百日誓师大会,为高三的同学们加油鼓劲、壮行助威!
宣誓,彰显出高三教师团队的责任担当!展现出高三学子向上的力量!吼出了高三全体师生勇往直前、势在必得的豪气和牛气!我为高三的老师和同学们点赞!
对于高考,怨恨也好,期待也罢,它的存在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但对于高考的认识却直接影响着备战高考的精神状态,因为成功最大的障碍是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和心态。
“高考是什么、高考考什么、高考收获什么”,大家思考过这三个问题吗?(如果用颜色来象征高考,你选哪种颜色) 借此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两年来我对于这三个问题的思考。
“高考是高中的节日,是青春的节日,是青年人的一次精神之旅,是实现大学梦想的绿色通道;高考考的不仅是知识和能力,更是人生态度、意志品质、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高考收获的不仅是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更是责任担当、精神成长、生命怒放、思想成熟、情感丰盈”。
所以,我认为对高考的态度应做到:敬畏而不畏惧,笑傲而不游戏,期待而不厌倦,以饱满的热情备战、拥抱高考,从而实现“赢得高考”的目标。
现在,我们进入了距高考100天的冲刺跑道!不要再抱怨和犹豫,行动起来,唤醒激情,激活活力,进入冲刺状态!
冲刺,是实力的决战,更是意志力、坚持力的较量,狭路相逢勇者胜,狭路相逢智者胜,狭路相逢恒者胜!冲刺,要挑战、超越他人,更要挑战、超越自己,自己才是备战高考路上最大的对手!冲刺,为高考而战,为荣誉而战,为梦想而战,为尊严而战!冲刺,需要冠军精神,冠军精神就是永不言败、永不放弃的精神,当你摔倒了一万次,在一万零一次的时候还倔强地爬起来,继续奔跑,当你努力了但依然落后的时候还拼命的向着目标奔跑——你就是冠军!冲刺,需要全力以赴的状态,全力以赴的状态就是信心百倍、斗志昂扬、专心专注、心无旁骛地盯住目标向前冲!冲刺,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由渐变到突变的过程,只要努力,一切皆是变数,一切皆有可能,只要不停止奔跑的脚步,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20xx年高考的“黑马”,都能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
100天,只争朝夕,每天解决1个问题,提高1分,100天就是100分!这样神奇的100天,必将是勤学苦练、耐住寂寞、专注高效、激情燃烧、顽强拼搏、奇迹迭出的100天!
100天都去哪了?我期待高考结束后每个人都骄傲地说:我的100天化作了不懈奋斗,化作了成绩的不断提升,化作了青春无悔,化作了梦想成真!
100天,父母、老师、同学,与你们同行,与你们共沐风雨和阳光,在路上,无论多苦多累多艰辛,我们都相互加油鼓劲温暖,共同以顽强的意志咬牙坚持,大家一定要坚信,一定要坚信:行走,不停地行走,奇迹就在前方!
高三拥有一支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具有指导高考经验、无须扬鞭自奋蹄的教师队伍,高三拥有多才多艺、心态阳光、大气豁达、志存高远、踏实肯学的学生团队。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两支优秀的队伍形成合力,将攻克一个又一个堡垒,闯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20xx高考的全面胜利!为百年口岸和绥高创造新辉煌!书写新记录。
剑指六月,谁是真英雄!我们拭目以待!
期待春暖花开、梦想绽放的六月,憧憬硕果累累、捷报频传的六月!让我们张开双臂,用丰厚的实力和阳光的心态去迎接青春的节日——六月高考!
谢谢大家。